阿赫玛托娃诗全集 (1921-1957)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 (1921-19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罗斯] 阿赫玛托娃 著
图书标签:
  • 阿赫玛托娃
  • 诗歌
  • 俄罗斯文学
  • 现代诗
  • 女性文学
  • 苏联文学
  • 诗全集
  • 安娜·阿赫玛托娃
  • 文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2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406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她的诗歌将留存下去,因为语言比国家更古老,因为诗律总能比历史更久地留存。事实上,诗歌很少需要历史,它需要的只是一位诗人,而阿赫马托娃正是这样一位诗人。
  ——约瑟夫·布罗茨基
  (俄裔美国诗人和散文家,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内容简介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首次出版中文全译本,共分三卷,收录了俄罗斯著名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从1904年到1965年间创作的所有诗歌。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第一卷,收录了阿赫玛托娃1904-1920年间写作的诗歌。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第二卷,收录了阿赫玛托娃1921-1957年间写作的诗歌。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第三卷,收录了阿赫玛托娃1958-1965年间写作的诗歌。

作者简介

  安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著名女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1889年6月23日出生于敖德萨附近,童年时期在皇村度过,1911年在阿克梅派杂志上首次发表诗作,逐渐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三岁时出版首本诗集《黄昏》,二十五岁时出版第二本诗集《念珠》,这两本诗集使她名声大振,但她的第三本诗集《白色的鸟群》因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而没有引起多少关注。苏联时期,阿赫玛托娃受到不公正的批判,直到1950年代才恢复名誉。1966年3月5日,阿赫玛托娃因心脏病在莫斯科郊外的疗养院里逝世,她的遗作被陆续整理出版。1989年,阿赫玛托娃百年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将这一年命名为“阿赫玛托娃年”。

目录

亲爱的旅人啊,你路途遥远
我们不能见面。我们在不同的阵营
一切都被偷盗,背叛,出卖
站在天堂洁白的门槛
啊,你以为——我也是那样的女人
我听命于你,信守不渝
你没有幸免于难
不是奇迹吗,我们竞认识他
恐惧,在黑暗中收拾着东西
生铁的栅栏
你说出预言,痛苦的人啊,垂下了手臂
啊,这没有明天的生活
我们好不容易分了手
趁我还没有跌倒在栅栏下
啊,今天是斯摩棱斯克命名日
让管风琴的旋律突然响起
对你百依百顺?你简直发了疯
大门豁然敞开
哭泣的秋天,像一位寡妇
你久久凝视的目光让我疲倦
我出语成谶招来亲人的死亡
他声称,我没有情敌
戏剧的第五幕
爱人们的灵魂都在高高的星空安息
我的天使,我和你没有耍滑头
在那个久远的年代,爱情熊熊燃烧
拉结
别热茨克
明亮的啤酒冒着气泡
不要让尘世的快乐使心灵疲倦
为何你不知所措地徘徊
在那栋房子里生活非常恐惧
那位天使,呵护了我三年
诽谤
骇人听闻的流言在城中游荡
他低声说:我甚至不惜
预言
诀别曲
最好让我大病一场,在高烧的呓语巾
那些抛弃了国土,任仇敌蹂躏的人
给众人
你好,彼得堡!
魔鬼没有出卖。一切我都办到了
前所未有的秋天打造了高高的穹窿
离别
这里真美:簌簌风响,沙沙雪飞
新年叙事诗
那个惩罚的黄昏多么公正
你怎么可以,刚强而自由的人啊
月亮静止在湖水的那边
山雀歌唱得美妙
犹滴
这一生让我深感无聊的
罗得之妻
缪斯
致画家
我不会用你的名字亵渎双唇
忆谢尔盖·叶赛宁
你会原谅我的一切
他们以镰刀和锤子宣誓
1925年
啊,我是否知道,当缪斯一袭白衣
……

精彩书摘

  你虚构了我……
  你虚构了我。世上没有这样的女人,
  这样的女人不可能在世上出现。
  医生无法救治,诗人不能消除,——
  幽灵般的影子让你昼夜不安。
  我和你在不可思议的年代相遇,
  那时,世界的力量已然消耗殆尽,
  一切都在哀悼,一切都因苦难凋残,
  只有一座座坟墓无比新鲜。
  涅瓦河上的壁垒,没有灯火,黑暗如漆,
  沉寂的夜晚仿佛被城墙围起……
  就在那时,我的声音呼唤着你!
  这是在干什么——我自己也不能明白。
  你来到我的面前,像是指路的星辰,
  紧随悲惨的秋日,
  走进那栋永远空空荡荡的房子,
  从那里,刮飞了我那一页页焚毁的诗篇。
  1956年8月18日
  斯塔尔基
  ……



















前言/序言

  安娜·阿赫玛托娃:简短自述
  1889年6月11日(新历23日),我出生于奥德萨附近(大喷泉)。我的父亲当时是一名退役的海军机械工程师。在我还是一岁的小孩子时,便被送到了北方——进了皇村。我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6岁。
  我最初的记忆——都是与皇村有关的:葱茏的绿意,众多公园的潮润与辉煌,保姆曾带我去过的牧场,形形色色的小马蹦来跳去的跑马场,古老的火车站和一些别样的事物,它们嗣后都被收录进了《皇村颂》中。
  每年夏季,我都是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人马座海湾岸边度过的,也正是在那里,我与大海结为了好友。这些年给我留下最为鲜明印象的是——古老的赫尔松涅斯,我们曾在它附近居住。
  我是通过列夫·托尔斯泰编的识字课本学习阅读的。五岁时,听着女教师给稍大些的孩子们上课,我开始学习法语。
  写下第一首诗时,我才11岁。对我而言,诗歌的启蒙并非来自于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而是杰尔查文(《皇室少年生日之诗》)与涅克拉索夫(《严寒,通红的鼻子》)。这些作品我的妈妈都能够背诵下来。
  我曾就读于皇村女子中学。起初我的成绩非常糟糕,后来变得好多了,然而内心却总是不太情愿学习。
  1905年,我的父母离异,妈妈带着孩子们搬到了南方。我们在叶甫帕托里亚生活了整整一年。我在家中自学了中学毕业前一年级的课程。我还时常怀念皇村,并写下了大量庸俗无聊的诗歌。1905年革命的回声隐约传到了几乎与世隔绝的叶甫帕托里亚。最后一年级的课程我是于基辅完成的,在封杜克列耶夫中学,1907年我从那儿毕业。
  我考入了基辅的女子高等学校法律系。暂时不得不学习法学史,特别是要学拉丁文,我曾经对此比较满意;但是,当只纯粹地讲授法律时,我便对这些课程失去了兴致。
  1910年(旧历4月25日)我嫁给了尼·斯·古米廖夫,我们去巴黎度过了蜜月。
  在巴黎鲜活的肉体上(左拉如此描写道)新的街心公园铺设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Raspail街心公园)。爱迪生的朋友维尔纳,在“TavernedePanteon”(先贤祠咖啡馆)指着两张桌子对我说:“这里聚集的都是你们的社会民主人士,这边是布尔什维克,那边是孟什维克。”喜欢不断花样翻新的女人们有的打算穿上那种裙裤(jupes-cullottes),有的打算穿上几乎覆盖了双腿的窄裤(jupes-entravees)。诗歌几乎无人问津,人们之所以购买诗集,仅仅是由于上面的小花饰出自有名或名气不大的画家之手。我当下便明白了,巴黎的绘画吞噬了法国的诗歌。
  回到彼得堡后,我在拉耶夫高级文史学校学习。此间我已经创作了不少诗歌,它们后来被收入我的第一本诗集。
  当人们给我看英诺肯基·安年斯基的诗集《柏木首饰匣》校样后,我曾激动异常,读着它,忘记了世间的一切。
  1910年,象征主义的危机明显地暴露出来,刚起步的诗人们已经不再追随这一流派。其中有些人加入了未来主义,而另外一些人加入了阿克梅主义。我与“诗人第一车间”的同道——曼德里施塔姆、津克维奇、纳尔布特——一起成为了“阿克梅人”。
  1911年的春天我是在巴黎度过的,在那里,我成为俄罗斯芭蕾舞成功首演的见证者。1912年,我游历了意大利北部(热纳亚、比萨、佛罗伦萨、博洛尼亚、帕多瓦、威尼斯)。意大利的自然风光与建筑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如梦如幻,会使你终生难忘。
  1912年我的第一本诗集《黄昏》问世。它总共只印了300册。评论界对它比较赏识。
  1912年10月1日,我惟一的儿子列夫降临人世。
  1914年3月,我的第二本诗集《念珠》出版。它的生命力大概也就持续了六周。5月初彼得堡开始沉寂下来,人们纷纷逃离这座城市。这次与彼得堡的别离竟成为永诀。我们再回来时,它已不再是彼得堡,而成了彼得格勒。我们从19世纪一下子跌入了20世纪,自城市的风貌开始,一切面目全非。我觉得,作为初写者一本爱情的诗歌小册子,理所当然会在世界大事中湮没无闻的。时间自有它的安排。
  每年的夏季我都是在以前的特维尔省度过,它距别热茨克市有十五俄里。这里并非风光宜人:丘陵上的田地被翻耕成整齐的方块儿,磨坊,泥塘,干涸的沼泽,“小门小户”,除了庄稼,还是庄稼……《念珠》和《白色的鸟群》中的许多首诗我就是在那里完成的。《白色的鸟群》于1917年9月出版。
  对这本书读者们与评论界是不公允的。不知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它较之于《念珠》的反响要小些。这本诗集的面世,正处于重大的社会变革阶段。交通瘫痪——诗集甚至连莫斯科都不能运到,它在彼得格勒即被销售一空。杂志社关门,报社也是如此。因此相对于《念珠》,《白色的鸟群》一书少了轰动的媒体效应。日渐增多的是饥饿与纷争。多么可怕,而当时人们却没有顾及到这些状况。
  十月革命以后,我在农业学院的图书馆工作。1921年,我的诗集《车前草》出版,1922年出版了《AnnoDomini》(耶稣纪元)。
  大抵在20年代中期,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古老的彼得堡建筑艺术和普希金生平与文学创作的研究工作。普希金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三个:论《金鸡》、论本杰明·贡斯当的《阿道尔夫》以及《石头客人》。这些文章在当时全部发表了。
  与《亚历山德林娜》、《普希金与涅瓦海滨》、《普希金在1828》相关的工作,我几乎做了近20年,很显然,我想把它们收入专著《普希金之死》中。
  自20年代中期我的新诗几乎停止了出版,而旧作——停止再版。
  1941年卫国战争期间,我被迫困留列宁格勒。9月底,封锁已经开始了,我才乘飞机到了莫斯科。
  1944年5月之前我生活在塔什干,我急切地搜罗着所有与列宁格勒、前线相关的消息。如同其他的诗人,我也常常到军队医院去慰问演出,为受伤的战士们朗读诗歌。在塔什干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酷热、树荫和水声。而且我还懂得了,什么是人类的善良:在塔什干我曾多次患病,而且都病得不轻。
  1944年5月,我乘飞机抵达了春天的莫斯科,它已经完全沉浸于临近胜利的愉快希望与期盼之中。6月,我返回了列宁格勒。
  这个可怕的幽灵令我惊惧异常,它伪装成我的城市的样子,我把与它的相见写入了我的散文中。那段时间促使我写出了《三棵丁香》和《做客死神家》等随笔,后者与我在捷里奥基前线朗诵诗歌一事有关。散文对我来说永远是神秘与充满诱惑的。我从一开始便洞悉了诗歌的全部,而对散文却永远是一无所知。我最初的尝试得到了大家的赞扬,而我本人,当然,对此却并不信以为真。我求教于左琴科。他命令我将某些段落删除,并且说,他同意保留其它的部分。我非常高兴。后来,我的儿子被逮捕,我把它们与其他手稿全部烧毁了。
  我很早便对文学翻译问题感兴趣。近些年来我翻译了许多作品。至今仍在译着。
  1962年我完成了《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这部长诗我写了22年。
  去年冬天,即“但丁年”的前夕,我重新聆听到了意大利语——我参访了罗马和西西里。1965年春天,我去了莎士比亚的故乡,看见了大不列颠的天空和大西洋,与老朋友们重聚,并结识了些新朋友,又一次访问了巴黎。
  我没有停止诗歌的写作。诗歌的写作对于我来说,就是我与时代,与我的人民的新生活的联系。当我写下它们,我就活在了那韵律中,这旋律就喧响在我的国家的英勇的历史之中。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生活在这个时代,并且目睹了那些无与伦比的事件。
  1965年



































献给时代巨变的挽歌与赞歌:安娜·阿赫玛托娃诗选(1921-1957) 安娜·阿赫玛托娃(Anna Akhmatova),俄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辰之一,其诗歌以其深刻的情感、精湛的艺术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而闻名于世。本书精选了阿赫玛托娃自1921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诗歌作品,恰是她人生与创作生涯中最为跌宕起伏、也最为辉煌的时期。这段漫长的岁月,见证了俄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剧变,从十月革命后的动荡与希望,到斯大林时期的恐怖与压抑,再到二战的创伤与胜利,以及战后短暂的喘息与新的严峻。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如同历史的回声,又如同灵魂深处的低语,将这一切浓缩于字里行间,成为了一部关于爱、失去、记忆、信仰与抵抗的宏大史诗。 一、 岁月的回响:从个人悲歌到集体苦难 1921年,对阿赫玛托娃而言,是一个分水岭。她失去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尼古拉·古米廖夫,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被布尔什维克政权处决。这一悲剧性的事件,不仅摧毁了她的个人生活,也标志着俄国白银时代诗歌黄金时代的结束。自此,她的诗歌,虽然依旧保有早期作品的精致与纯粹,却开始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承载了更为沉重的社会与个人苦难。 本书收录的早期诗篇,仍能窥见“白银时代”的余晖。这些诗歌,如同精美的瓷器,打磨着爱情的细腻与脆弱,描绘着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敏感与坚韧。然而,即使是最私密的抒情,也隐约透出一种不安的预感,一种对即将到来的风暴的隐约感知。阿赫玛托娃的爱情诗,从不流于肤浅的伤春悲秋,而是充满了哲思的深度,将个体的情感经验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她笔下的女性,是脆弱的,但也充满着无畏的力量;她们在爱中沉沦,在失去中成长,她们的眼泪,是时代洪流中个体微弱却不屈的证明。 随着历史的进程,阿赫玛托娃的诗歌逐渐转向了更为宏大的叙事,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苦难融为一体。1930年代,苏联进入了恐怖的“大清洗”时期。无数知识分子、艺术家、甚至普通民众被逮捕、被处决、被流放。阿赫玛托娃的儿子列夫·古米廖夫,以及她的亲友们,也未能幸免。这段时期,她的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许多作品只能在沉默中酝酿,或以口头相传的方式流传。 本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阿赫玛托娃对这一时期深沉的痛苦与哀伤的描绘。《安魂曲》(Requiem)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作品,虽然部分篇章可能在更早的时期创作,但其整体的完成与情感的积淀,无疑是那个黑色时代的写照。这部长诗,以其冷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描绘了母亲在监狱门口等待亲人消息的漫长煎熬,描绘了无数女性在苦难中承受的巨大压力。她将个人悲痛升华为对整个民族苦难的哀悼,用最朴素却最震撼人心的词语,雕刻了一座座无声的纪念碑,铭记着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灵魂。 二、 战火与新生:民族命运的见证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苏联推入了新的深渊。纳粹德国的入侵,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在莫斯科被围困期间,阿赫玛托娃选择坚守。她的诗歌,在战火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鼓舞士气的号角,也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灯塔。 本书收录的战争时期的诗歌,充满了崇高的激情与坚定的信念。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哀悼者,更是一个战士,一个用诗歌参战的战士。她用诗句描绘人民的英勇抵抗,用语言赞颂英雄的牺牲,用文字传递对胜利的渴望。她的声音,在炮火硝烟中回荡,给身处绝境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与力量。 战后的苏联,虽然迎来了胜利,但生活依旧艰辛,政治环境也并未完全放松。斯大林逝世后,虽然迎来了一段相对宽松的时期,但阿赫玛托娃的生活依然充满挑战。她曾经因为支持反斯大林的文章而受到严厉批评,她的作品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出版。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的创作也从未停止。 本书中的晚期诗篇,展现了阿赫玛托娃更为成熟、也更为深邃的艺术风格。她开始反思战争的代价,反思历史的复杂性,也更加关注生命的永恒主题。她的诗歌,依旧保持着对现实的敏锐洞察,但更增添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与悲悯。她对记忆的探讨,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对人性深处的挖掘,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 艺术的辉煌:语言的雕塑家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的洪流,经久不衰,与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密不可分。她被誉为“语言的雕塑家”,她的每一句诗,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与锤炼,力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她的语言,既有古典的庄重典雅,又不失现代的鲜活与力度。她善于运用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绪。她的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即使是讲述最沉重的题材,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音乐感。 阿赫玛托娃对音韵的运用堪称一绝。她能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最恰当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在阅读时产生一种自然的流动感。她的复调技巧,更是炉火纯青,能够在同一首诗中,并行描绘不同的情感层面,或是在叙事中穿插抒情,使得诗歌层次丰富,耐人寻味。 更值得称道的是,阿赫玛托娃的诗歌,看似直白,实则意蕴深远。她从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触及最深刻的灵魂。她能够在一个看似寻常的意象中,寄寓复杂的时代情感与人生哲思。例如,她笔下的“玫瑰”或“月光”,往往承载着超越其本身的美丽与象征意义,成为对命运、爱情或记忆的隐喻。 四、 遗产的传承:不屈的精神象征 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书所收录的1921-1957年间的诗篇,不仅展现了阿赫玛托娃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更展现了她作为一位民族精神象征的崇高品格。 在那个充满压迫与动荡的时代,阿赫玛托娃以其非凡的勇气与坚韧,用诗歌对抗黑暗,用艺术抵御强权。她没有选择流亡,而是选择留在故土,与人民一同承受苦难,一同见证历史。她的诗歌,成为了无数人在绝境中的慰藉,成为了反抗精神的象征。 阅读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她教会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人性的信心。她的诗歌,是一曲献给时代巨变的挽歌,更是一曲赞颂不屈精神的赞歌。 本书精选的诗篇,犹如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宝石,它们共同串联起阿赫玛托娃生命与创作的轨迹,也折射出20世纪俄罗斯那段波澜壮阔却又充满伤痛的历史。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才华,更能够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抗争、却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灵魂。这是对历史的致敬,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对艺术力量的永恒讴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情感的精微之处:爱与失去的永恒悲歌 当我沉浸在这本《阿赫玛托娃诗全集(1921-1957)》中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女性细腻而又坚强的灵魂。她对爱情的描绘,不是简单的卿卿我我,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爱与恨,拥有与失去,回忆与遗忘,这些情感在她笔下被勾勒得淋漓尽致。我曾在一个深夜,被她关于旧情人的诗篇深深打动。那不是怨恨,也不是纯粹的怀念,而是一种带着淡淡忧伤的理解,一种对过去时光无法割舍的依恋,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她能够捕捉到情感中最细微的波动,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愫,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诗句。我喜欢她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往往在结尾处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那份深沉的悲伤早已铺垫。这种情感的精微之处,让我觉得她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深刻的观察者,一个能够洞悉人性最柔软角落的灵魂。

评分

穿越历史的凝视:荒原上的回声与呐喊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阅读的乐趣,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试图想象阿赫玛托娃女士身处的那个时代,那个充满动荡、革命与严酷审查的年代。她的诗歌,仿佛是从荒原上刮来的风,带着泥土的气息,也带着血与泪的痕迹。那些关于失去、关于流亡、关于政治迫害的诗篇,读来令人心悸。她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用最尖锐、最纯粹的诗歌语言,记录下那个时代的残酷真相,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承受的重压。我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孤独与坚韧,那种不向强权低头的勇气,那种即使身处绝境,也要坚持自己艺术灵魂的信念。那些被压抑的呐喊,那些无声的控诉,在她的诗句中找到了出口,并穿透了历史的迷雾,抵达了今天的我。这是一种沉重的阅读体验,但正是这种沉重,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自由的可贵,也更加敬佩那些在黑暗中依然燃烧着精神火炬的灵魂。

评分

语言的魔力:韵律与意象的交织之美 再次翻开阿赫玛托娃的诗集,这次我更专注于她语言的独特魅力。她的诗句,总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是从遥远的星空坠落的露珠,晶莹剔透,又饱含着难以言说的故事。她对音韵的把握,恰到好处,既有俄罗斯诗歌特有的那种忧伤而舒缓的旋律,又充满了现代感的节奏感。更令我着迷的是她创造的意象,那些意象往往是如此的贴切,又如此的具有启发性。例如,她笔下的“黑色的猫”,不仅仅是一只动物,更可能象征着命运的隐喻,或者是内心的某种不安。她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要传达的情绪。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韵味,新的意象,仿佛在她的诗歌海洋中,总有未知的宝藏等待我去发掘。这种语言的魔力,让她的诗歌即便在几十年后,依然能够触动人心,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初读之喜:冰冷与火焰交织的灵魂回响 第一次翻开这本《阿赫玛托娃诗全集(1921-1957)》,我便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所吸引。那不是铺天盖地的史诗,也不是直抒胸臆的激昂,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细致入微的情感触动。我仿佛走进了阿赫玛托娃女士的心灵深处,在她的诗句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沉思、甚至燃烧的生命轨迹。她对爱情的描绘,并非总是甜蜜浪漫,更多的是一种宿命般的纠缠,一种在失去与回忆中反复咀嚼的痛苦与眷恋。我尤其钟爱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篇章,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生活的肌理,透出人性的复杂。她笔下的圣彼得堡,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充满忧伤和魅力的意象,与诗人的命运紧密相连。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那些精炼的词句,感受它们在舌尖上滚动,在脑海中激荡。那种感觉,如同在寒夜里点燃了一簇火苗,温暖却也带着隐隐的刺痛。她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一个用诗歌为我们打开潘多拉魔盒的灵魂引路人。

评分

时代的印记与个体的抗争:不屈的灵魂之歌 这本《阿赫玛托娃诗全集(1921-1957)》让我深刻体会到,诗歌是如何成为一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以及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发出不屈的呐喊。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她所处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深刻回应。她见证了革命的爆发,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承受了政治的压迫,但她的诗歌从未屈服。我看到了她对那些逝去生命、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也看到了她对自由和尊严的执着追求。她用诗歌筑起了一道屏障,抵御着外部世界的冷酷与暴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人类精神的坚韧与伟大。读她的诗,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苦难与抗争,以及一个不屈的灵魂所发出的,穿越时空的耀眼光芒。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阅读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历史,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自我、发出声音的灵魂。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上午下单,下午到货。京东的快递速度很快!收到书,塑封,精装,完好无损。李寒先生的译文也很不错。

评分

1889年6月23日生于敖德萨一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俄海军舰队的机械工程师;母亲出身贵族,受过上层社会的传统教育。刚满11岁便随家搬迁到彼得堡近郊皇村,在那读中学,并开始写诗。。。

评分

(俄裔美国诗人和散文家,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评分

还不错,挺好的,第一次出版,值得拥有。

评分

不错,终于收了这本书,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时间看

评分

搞活动时买的,非常满意!

评分

这些书都很新,谢谢!

评分

很好用 动力十足 刷的干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