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相機收藏者指南(1945-1985)

經典相機收藏者指南(1945-198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韋德 著
圖書標籤:
  • 相機
  • 收藏
  • 攝影
  • 復古
  • 經典
  • 單反
  • 旁軸
  • 膠片
  • 器材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攝影齣版社
ISBN:9787802363090
版次:1
商品編碼:1023420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3-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8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如果您也在尋找這些值得收藏的相機,那麼《經典相機收藏者指南(1945-1985)》這本圖文並茂的冊子或許正是您的好幫手。1945—1985這40年好像不曾進入相機收藏者們的眼中,因為那離他們太近瞭。隨著時光的流逝,當時被認為是最先進的技術已經成為新一代收藏者們感興趣的目標,而事實上,這期間齣現的很多相機都非常值得收藏。40年間,不論是技術還是外形和種類,相機的變化都是巨大的。創新,特彆是電子技術的發展以及成功的市場營銷成就瞭當今市場上的很多知名品牌,同時,也有不少老牌的歐洲品牌被不斷上升的人工成本和退化的産品綫拖垮。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簡史
到哪兒買,怎樣買?
一個時代的啓幕
另類尋寶
非傳統的單反相機
不同一般的雙反
鏡箱命運
昨日的便攜式相機
徠R的第一颱MiH機
英倫擷英碭
小一點,再小一點
間諜的愛機
立體照相機
全景照相機和廣角照相機
快拍相機小史
立拍立現——寶麗來
早·期日係相機勘匆
是誰生産的呢?
70年代的超小型“星”
一個時代的謝幕碭
早期的自動聚焦相機勘嘶
業餘電影攝像機的收藏
術語錶

精彩書摘

  佳能7采用的是金屬焦平麵快門,有些類似當時的佳能弗來剋斯單反相機,帶定時拍攝的T門和B門。相機的快門簾幕為0.018mm薄的不銹鋼金屬材質,錶麵還塗有黑塑膜,最高快門速度為1/1000秒。當相機暫時不用時,可以鎖住快門。在使用快門綫時,一係列的反應會毫不覺察地傳遞到快門。
  神奇的f/0.95鏡頭由5組7片鏡片組成,為的是消除耀斑、呈現清晰的邊緣銳度。實際使用時,攝影者很快會發現,當光圈較大時,鏡頭的描寫力並不那麼銳利,不過總體來這隻鏡頭還是非常齣色的,尤其是當光圈稍稍收小一點時。
  1965年,佳能將佳能7升級,用體積小巧的硫化鎘測光計取代瞭笨拙的硒光測光計,同時增加瞭之前被遺忘的熱靴。新相機取名為佳能7s。不過,當時的市場上,單反相機已經永遠地取代瞭測距式相機的地位,因此佳能7s並沒有獲得佳能7那樣的追捧。
  由於佳能7的産量很大,所以現在的市場上也常常能見到它的身影。佳能7附帶的那隻夢幻鏡頭,讓盡管隻有機身或者配備其他鏡頭的佳能7的價格也高高在上。在這裏要提醒諸位收藏者,除非是夢幻鏡頭,否則不要為它花大筆的銀子。
  下麵介紹佳能的另一款機型——佳能Pellix,1965年生産。從外形上看,佳能Pellix並沒有和60年代的單反相機有什麼區彆。真正讓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機身內部。
  當時的單反相機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光綫通過鏡頭進入相機內部,照射在呈45度角的反光鏡上,再被反射到上麵的五棱鏡上。當快門釋放後,反光鏡上翻,讓影像到達膠片,再復位為下一次拍攝做準備。佳能Pellix不是這樣的,它是第一部反光鏡保持不動的單反相機。
  奧妙就在它的名字裏。Pellix由pellicle mirror而來,即分光反光鏡。它與一般反光鏡的不同在於,它隻反射一部分光綫到五棱鏡,方便取景、聚焦;而另一部分光綫可以穿透鏡片,直接到達膠片、成像,而自身保持不動。
  佳能進而又發明瞭另一個小部件——取景器遮擋屏。不取景時,轉動倒片鈕外圈的轉環,讓遮擋屏蓋住取景器,可以有效防止雜光漏到膠片上。
  Pellix是佳能傢族中第一款使用機內測光係統的相機。內測光係統由機身前端一個拉杆控製,拉杆與機底的受光器相連。另外,將拉杆反方嚮一扳,當鏡頭光圈收縮到閤適大小,受光器上升,測齣透過薄膜反光鏡的光量。釋放快門後,拉杆復位。
  1966年,新機型Pellix-QL問世,QL是Quick Load,也就是快速上捲的意思。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關於另一個主題的詳細圖書簡介: --- 《光影鑄就的時代:二戰後西方電影工業的黃金三十年(1945-1975)》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970年代中期這一特殊曆史時期,西方電影工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藝術探索與商業博弈。聚焦於好萊塢的重建與轉型、歐洲電影的復蘇與新浪潮的崛起,以及新興的亞洲電影勢力對全球格局的影響,我們試圖描繪齣一部波瀾壯闊的銀幕史詩。 第一部分:廢墟上的重建與好萊塢的焦慮(1945-1955) 戰爭的結束並未立即帶來繁榮。麵對戰後社會結構的變化、新興的電視媒介的挑戰,以及美國國內意識形態的收緊,好萊塢必須重新定義其敘事和製作模式。《光影鑄就的時代》首先考察瞭米高梅、派拉濛等傳統“大製片廠”體係的最後輝煌與內在危機。 我們詳細分析瞭黑色電影(Film Noir)的興盛——這種獨特的視覺風格和道德模糊的敘事,如何精準地捕捉瞭戰後美國社會彌漫的不安感和幻滅情緒。從比利·懷德的尖刻諷刺到希區柯剋的心理驚悚,這一時期的作品不僅是娛樂産品,更是對美國夢陰暗麵的深刻反思。同時,本書也探討瞭“好萊塢十君子”事件及其對創作自由的長期影響,揭示瞭在麥卡锡主義高壓下,電影人如何通過隱喻和象徵手法進行抵抗與錶達。 為瞭對抗電視的衝擊,好萊塢采取瞭技術革新和主題升級的雙重策略。本書詳盡闡述瞭寬銀幕技術(如CinemaScope和Cinerama)的引入,分析瞭它們如何重塑觀眾的觀影體驗,以及這種技術競賽如何促成瞭史詩巨片的復興——從《賓虛》到《十誡》,這些作品試圖用無可比擬的宏大場麵吸引觀眾重返影院。 第二部分:歐洲大陸的覺醒與藝術的突破(1950s-1960s) 當好萊塢還在努力維持其傳統的敘事結構時,歐洲大陸的電影製作人則在探索全新的電影語言和哲學深度。 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餘波與成熟: 本書迴顧瞭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遺産,並分析瞭費裏尼、安東尼奧尼等大師如何將其從街頭紀實轉嚮對現代人疏離感、精神空虛和存在主義睏境的深刻挖掘。我們對比瞭這兩位巨匠截然不同的美學路徑,探討瞭他們如何打破傳統劇情片的時間和空間限製。 法國新浪潮的革命: 這是一個關於顛覆和個人化的時代。我們細緻考察瞭卡耶杜電影俱樂部(Cahiers du Cinéma)中湧現的評論傢/導演群體(如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本書不僅分析瞭他們的“作者論”(Auteur Theory),更通過對《四百擊》、《筋疲力盡》等關鍵影片的鏡頭語言分析,展示瞭手持攝影、即興對白和非綫性敘事如何徹底解放瞭電影的錶現力,使其成為一種純粹的個人藝術錶達。 其他歐洲國傢的多元發展: 瑞典的伯格曼對信仰、死亡和人性的拷問,英國的自由電影運動(Kitchen Sink Realism)對社會階層的直白描繪,以及東歐國傢在政治審查下的獨特藝術錶達,共同構成瞭戰後歐洲電影豐富多彩的圖景。 第三部分:全球視野的拓展與新浪潮的影響(1960s-1975) 隨著冷戰的持續和全球化的初步加速,電影的交流和影響不再是單嚮的。1960年代,國際電影節的地位日益重要,成為瞭新興電影力量展示自我的舞颱。 日本電影的崛起與世界地位的鞏固: 我們將專門的章節獻給日本電影。黑澤明的武士史詩在西方贏得瞭巨大的尊重,而小津安二郎的傢庭劇則以其獨特的時間觀和含蓄的情感錶達,為歐洲和好萊塢的導演提供瞭新的範式。書中還探討瞭更為激進的“日本新浪潮”對傳統美學的衝擊。 好萊塢的自我顛覆——“新好萊塢”的醞釀: 進入1960年代末,老牌製片廠製度徹底瓦解。年輕一代的電影製作人——他們成長於歐洲新浪潮和藝術電影的熏陶之下——開始接管權力。本書詳細分析瞭如科波拉、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等人在這一時期的早期作品,他們如何將歐洲的藝術手法與好萊塢的商業資源相結閤,創造齣既有深度又具備市場號召力的“作者驅動”的電影,標誌著好萊塢進入瞭最受推崇的“新好萊塢”時代。 結論:一個時代的終結 1970年代中期,隨著《大白鯊》等基於概念和營銷驅動的“暑期大片”模式的成熟,電影工業的重心再次發生轉移。本書最終定格在1975年,這個時間點標誌著戰後歐洲藝術探索的巔峰已過,而好萊塢也完成瞭從製片廠體係到現代商業電影製作的最終過渡。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幫助讀者理解這些光影中的偉大作品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社會和技術背景下被創造齣來的,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全球電影圖景。 --- (總字數:約155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重的冊子剛入手時,我還有點猶豫,畢竟“經典”這個詞現在被用得太泛濫瞭。但翻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自己淘到寶瞭。它的裝幀設計,那種低調的皮革質感,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膠片尚未被數碼完全吞噬的年代。這本書的側重點非常清晰,它沒有陷入那種泛泛而談的曆史迴顧,而是直接聚焦於戰後到八十年代中期這個黃金時期。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不同廠商設計哲學差異的剖析。比如,徠卡M係列的極簡主義與尼康F係列那種工程學上的嚴謹和模塊化設計的對比,簡直像在讀一篇篇精彩的專業論文。書中對早期電動輔助對焦係統的演變也做瞭細緻的梳理,那種從純機械到半自動過渡的每一個關鍵型號,都有詳盡的圖解和拆解示意。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祿來的雙反鏡頭校準流程的描述,那種對手工精度的執著,在今天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奢侈。而且,它不僅僅是羅列數據,更像是在講述這些機器背後的“人”的故事,那些鏡頭設計師是如何平衡光學素質與製造成本的博弈,讀起來津津有味,完全不像一本枯燥的工具書。

評分

我過去也收藏過不少關於二戰後相機史的圖錄,它們大多偏嚮於商業價值和市場走勢的分析,內容浮於錶麵,缺乏對核心技術演進的洞察。然而,這本書的作者明顯是一位深入一綫,甚至可能親自參與過相關設計流程的“老匠人”。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告訴你哪款相機值多少錢”,而在於“告訴你這款相機為什麼能成為經典”。這種對設計意圖的深度解讀,是任何市場數據都無法替代的。例如,它對於早期閃光同步係統從X、M、F同步到電子同步的過渡,不僅解釋瞭技術原理,更結閤瞭當時的廣告和攝影環境,說明瞭這種轉變如何徹底解放瞭攝影師的創作邊界。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技術參數,轉化成瞭充滿生命力的曆史敘事。它讓收藏者不再隻是一個物品的堆砌者,而是一個見證瞭光學工程史進步的鑒賞傢。閤上書本時,我感覺自己對那些陪伴瞭半個世紀的機械夥伴們,多瞭一層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是衝著中畫幅係統去買的,但這本書對35mm旁軸係統的敘述深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旁軸機那種獨特的機械聯動感,是數碼時代永遠無法復刻的體驗,而這本書把這種體驗物化成瞭可以理解的工程語言。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討論快門簾幕的材料進化——從絲綢到閤成縴維的轉變,以及這對快門速度穩定性的影響,這角度實在太刁鑽瞭。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蘇聯仿製機型的介紹並非敷衍瞭事,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在工藝上的妥協和一些“意外的改進”。書中對於一些小眾但極具創意的機身設計,比如早期帶有內置測光但又保持機械可靠性的型號,都有著令人稱贊的篇幅。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地停下來,拿起手邊的老相機,試圖在實物上尋找書中所描述的那些微小機構的差異。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讓閱讀體驗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簡直是為真正熱愛機械美學的人量身定製的。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是我近年來看到的最為考究的攝影書籍之一。它沒有采用那種廉價的四色印刷和高光澤紙張,而是選擇瞭略帶粗糙質感的啞光紙,這讓那些年代久遠的黑白照片和儀器圖錶顯得格外有沉澱感,仿佛是從時間膠囊裏取齣來的原始資料。每一張關鍵相機的側視圖、俯視圖,都經過瞭精心的矢量化處理,綫條銳利而精確,完全沒有那種老舊掃描件的模糊感。而且,作者在描述不同相機係列的“手感”差異時,所用的詞匯極其豐富且貼切,比如形容某款德係機身是“如同握住一塊經過細密打磨的玄武岩”,而描述某款日係機身則是“輕盈如同一件設計精良的鍾錶”。這種感官上的引導,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對於一個視覺動物來說,光是欣賞書中的這些清晰、考究的配圖,就已經是一種享受,更彆提它背後蘊含的豐富知識瞭。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真正深入解析那個時代光學玻璃配方演變的著作,這本書無疑是其中翹楚。許多收藏指南隻停留在外觀和基本規格的羅列,但這裏簡直是把鏡頭的“靈魂”都挖齣來瞭。它不僅展示瞭不同時期標誌性鏡頭的MTF麯綫圖,更重要的是,它嘗試去解釋為什麼某些特定批次的鏡頭會齣現獨特的“味道”——是熔爐溫度的細微波動,還是稀有元素添加劑的剋製使用?書中對施耐德和蔡司在戰後重建期鏡頭設計的細微差彆進行瞭精妙的對比,特彆是對早期普羅透爾(Protavar)結構優化的探討,讓我對那個時期的鍍膜技術有瞭全新的認識。當我比對書中展示的幾款標誌性大光圈鏡頭的光暈錶現時,我甚至能想象齣當時攝影師在暗房裏盯著底片時的那種激動。這種對技術細節的挖掘深度,使得它超越瞭一般的收藏參考書的範疇,更像是一部微觀工業史。對那些追求“老鏡毒性”的玩傢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支持是無價的。

評分

很不錯的書,看瞭之後對我很有幫助

評分

京東配送很贊,快遞員也很棒

評分

非常好的書, 介紹很詳細.就是價格稍高些.

評分

瞭解一下相機的發展史,有目的去收藏,書的內容少點,先瞭解一下吧!物流很快!

評分

還來不及讀,應該是很不錯的書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介紹很詳細

評分

收藏相機必看

評分

經典相機收藏者指南(1945-1985) 好

評分

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