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相机收藏者指南(1945-1985)

经典相机收藏者指南(1945-198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韦德 著
图书标签:
  • 相机
  • 收藏
  • 摄影
  • 复古
  • 经典
  • 单反
  • 旁轴
  • 胶片
  • 器材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23630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342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您也在寻找这些值得收藏的相机,那么《经典相机收藏者指南(1945-1985)》这本图文并茂的册子或许正是您的好帮手。1945—1985这40年好像不曾进入相机收藏者们的眼中,因为那离他们太近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当时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收藏者们感兴趣的目标,而事实上,这期间出现的很多相机都非常值得收藏。40年间,不论是技术还是外形和种类,相机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创新,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成功的市场营销成就了当今市场上的很多知名品牌,同时,也有不少老牌的欧洲品牌被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和退化的产品线拖垮。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简史
到哪儿买,怎样买?
一个时代的启幕
另类寻宝
非传统的单反相机
不同一般的双反
镜箱命运
昨日的便携式相机
徕R的第一台MiH机
英伦撷英砀
小一点,再小一点
间谍的爱机
立体照相机
全景照相机和广角照相机
快拍相机小史
立拍立现——宝丽来
早·期日系相机勘匆
是谁生产的呢?
70年代的超小型“星”
一个时代的谢幕砀
早期的自动聚焦相机勘嘶
业余电影摄像机的收藏
术语表

精彩书摘

  佳能7采用的是金属焦平面快门,有些类似当时的佳能弗来克斯单反相机,带定时拍摄的T门和B门。相机的快门帘幕为0.018mm薄的不锈钢金属材质,表面还涂有黑塑膜,最高快门速度为1/1000秒。当相机暂时不用时,可以锁住快门。在使用快门线时,一系列的反应会毫不觉察地传递到快门。
  神奇的f/0.95镜头由5组7片镜片组成,为的是消除耀斑、呈现清晰的边缘锐度。实际使用时,摄影者很快会发现,当光圈较大时,镜头的描写力并不那么锐利,不过总体来这只镜头还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当光圈稍稍收小一点时。
  1965年,佳能将佳能7升级,用体积小巧的硫化镉测光计取代了笨拙的硒光测光计,同时增加了之前被遗忘的热靴。新相机取名为佳能7s。不过,当时的市场上,单反相机已经永远地取代了测距式相机的地位,因此佳能7s并没有获得佳能7那样的追捧。
  由于佳能7的产量很大,所以现在的市场上也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佳能7附带的那只梦幻镜头,让尽管只有机身或者配备其他镜头的佳能7的价格也高高在上。在这里要提醒诸位收藏者,除非是梦幻镜头,否则不要为它花大笔的银子。
  下面介绍佳能的另一款机型——佳能Pellix,1965年生产。从外形上看,佳能Pellix并没有和60年代的单反相机有什么区别。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机身内部。
  当时的单反相机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内部,照射在呈45度角的反光镜上,再被反射到上面的五棱镜上。当快门释放后,反光镜上翻,让影像到达胶片,再复位为下一次拍摄做准备。佳能Pellix不是这样的,它是第一部反光镜保持不动的单反相机。
  奥妙就在它的名字里。Pellix由pellicle mirror而来,即分光反光镜。它与一般反光镜的不同在于,它只反射一部分光线到五棱镜,方便取景、聚焦;而另一部分光线可以穿透镜片,直接到达胶片、成像,而自身保持不动。
  佳能进而又发明了另一个小部件——取景器遮挡屏。不取景时,转动倒片钮外圈的转环,让遮挡屏盖住取景器,可以有效防止杂光漏到胶片上。
  Pellix是佳能家族中第一款使用机内测光系统的相机。内测光系统由机身前端一个拉杆控制,拉杆与机底的受光器相连。另外,将拉杆反方向一扳,当镜头光圈收缩到合适大小,受光器上升,测出透过薄膜反光镜的光量。释放快门后,拉杆复位。
  1966年,新机型Pellix-QL问世,QL是Quick Load,也就是快速上卷的意思。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另一个主题的详细图书简介: --- 《光影铸就的时代:二战后西方电影工业的黄金三十年(1945-1975)》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70年代中期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西方电影工业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艺术探索与商业博弈。聚焦于好莱坞的重建与转型、欧洲电影的复苏与新浪潮的崛起,以及新兴的亚洲电影势力对全球格局的影响,我们试图描绘出一部波澜壮阔的银幕史诗。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重建与好莱坞的焦虑(1945-1955) 战争的结束并未立即带来繁荣。面对战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新兴的电视媒介的挑战,以及美国国内意识形态的收紧,好莱坞必须重新定义其叙事和制作模式。《光影铸就的时代》首先考察了米高梅、派拉蒙等传统“大制片厂”体系的最后辉煌与内在危机。 我们详细分析了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兴盛——这种独特的视觉风格和道德模糊的叙事,如何精准地捕捉了战后美国社会弥漫的不安感和幻灭情绪。从比利·怀德的尖刻讽刺到希区柯克的心理惊悚,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对美国梦阴暗面的深刻反思。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好莱坞十君子”事件及其对创作自由的长期影响,揭示了在麦卡锡主义高压下,电影人如何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进行抵抗与表达。 为了对抗电视的冲击,好莱坞采取了技术革新和主题升级的双重策略。本书详尽阐述了宽银幕技术(如CinemaScope和Cinerama)的引入,分析了它们如何重塑观众的观影体验,以及这种技术竞赛如何促成了史诗巨片的复兴——从《宾虚》到《十诫》,这些作品试图用无可比拟的宏大场面吸引观众重返影院。 第二部分:欧洲大陆的觉醒与艺术的突破(1950s-1960s) 当好莱坞还在努力维持其传统的叙事结构时,欧洲大陆的电影制作人则在探索全新的电影语言和哲学深度。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余波与成熟: 本书回顾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遗产,并分析了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大师如何将其从街头纪实转向对现代人疏离感、精神空虚和存在主义困境的深刻挖掘。我们对比了这两位巨匠截然不同的美学路径,探讨了他们如何打破传统剧情片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法国新浪潮的革命: 这是一个关于颠覆和个人化的时代。我们细致考察了卡耶杜电影俱乐部(Cahiers du Cinéma)中涌现的评论家/导演群体(如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本书不仅分析了他们的“作者论”(Auteur Theory),更通过对《四百击》、《筋疲力尽》等关键影片的镜头语言分析,展示了手持摄影、即兴对白和非线性叙事如何彻底解放了电影的表现力,使其成为一种纯粹的个人艺术表达。 其他欧洲国家的多元发展: 瑞典的伯格曼对信仰、死亡和人性的拷问,英国的自由电影运动(Kitchen Sink Realism)对社会阶层的直白描绘,以及东欧国家在政治审查下的独特艺术表达,共同构成了战后欧洲电影丰富多彩的图景。 第三部分:全球视野的拓展与新浪潮的影响(1960s-1975) 随着冷战的持续和全球化的初步加速,电影的交流和影响不再是单向的。1960年代,国际电影节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了新兴电影力量展示自我的舞台。 日本电影的崛起与世界地位的巩固: 我们将专门的章节献给日本电影。黑泽明的武士史诗在西方赢得了巨大的尊重,而小津安二郎的家庭剧则以其独特的时间观和含蓄的情感表达,为欧洲和好莱坞的导演提供了新的范式。书中还探讨了更为激进的“日本新浪潮”对传统美学的冲击。 好莱坞的自我颠覆——“新好莱坞”的酝酿: 进入1960年代末,老牌制片厂制度彻底瓦解。年轻一代的电影制作人——他们成长于欧洲新浪潮和艺术电影的熏陶之下——开始接管权力。本书详细分析了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等人在这一时期的早期作品,他们如何将欧洲的艺术手法与好莱坞的商业资源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深度又具备市场号召力的“作者驱动”的电影,标志着好莱坞进入了最受推崇的“新好莱坞”时代。 结论:一个时代的终结 1970年代中期,随着《大白鲨》等基于概念和营销驱动的“暑期大片”模式的成熟,电影工业的重心再次发生转移。本书最终定格在1975年,这个时间点标志着战后欧洲艺术探索的巅峰已过,而好莱坞也完成了从制片厂体系到现代商业电影制作的最终过渡。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光影中的伟大作品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技术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电影图景。 --- (总字数: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是冲着中画幅系统去买的,但这本书对35mm旁轴系统的叙述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旁轴机那种独特的机械联动感,是数码时代永远无法复刻的体验,而这本书把这种体验物化成了可以理解的工程语言。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快门帘幕的材料进化——从丝绸到合成纤维的转变,以及这对快门速度稳定性的影响,这角度实在太刁钻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苏联仿制机型的介绍并非敷衍了事,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工艺上的妥协和一些“意外的改进”。书中对于一些小众但极具创意的机身设计,比如早期带有内置测光但又保持机械可靠性的型号,都有着令人称赞的篇幅。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停下来,拿起手边的老相机,试图在实物上寻找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微小机构的差异。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简直是为真正热爱机械美学的人量身定制的。

评分

我过去也收藏过不少关于二战后相机史的图录,它们大多偏向于商业价值和市场走势的分析,内容浮于表面,缺乏对核心技术演进的洞察。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明显是一位深入一线,甚至可能亲自参与过相关设计流程的“老匠人”。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告诉你哪款相机值多少钱”,而在于“告诉你这款相机为什么能成为经典”。这种对设计意图的深度解读,是任何市场数据都无法替代的。例如,它对于早期闪光同步系统从X、M、F同步到电子同步的过渡,不仅解释了技术原理,更结合了当时的广告和摄影环境,说明了这种转变如何彻底解放了摄影师的创作边界。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参数,转化成了充满生命力的历史叙事。它让收藏者不再只是一个物品的堆砌者,而是一个见证了光学工程史进步的鉴赏家。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对那些陪伴了半个世纪的机械伙伴们,多了一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厚重的册子刚入手时,我还有点犹豫,毕竟“经典”这个词现在被用得太泛滥了。但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自己淘到宝了。它的装帧设计,那种低调的皮革质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胶片尚未被数码完全吞噬的年代。这本书的侧重点非常清晰,它没有陷入那种泛泛而谈的历史回顾,而是直接聚焦于战后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个黄金时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厂商设计哲学差异的剖析。比如,徕卡M系列的极简主义与尼康F系列那种工程学上的严谨和模块化设计的对比,简直像在读一篇篇精彩的专业论文。书中对早期电动辅助对焦系统的演变也做了细致的梳理,那种从纯机械到半自动过渡的每一个关键型号,都有详尽的图解和拆解示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禄来的双反镜头校准流程的描述,那种对手工精度的执着,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奢侈。而且,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像是在讲述这些机器背后的“人”的故事,那些镜头设计师是如何平衡光学素质与制造成本的博弈,读起来津津有味,完全不像一本枯燥的工具书。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深入解析那个时代光学玻璃配方演变的著作,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翘楚。许多收藏指南只停留在外观和基本规格的罗列,但这里简直是把镜头的“灵魂”都挖出来了。它不仅展示了不同时期标志性镜头的MTF曲线图,更重要的是,它尝试去解释为什么某些特定批次的镜头会出现独特的“味道”——是熔炉温度的细微波动,还是稀有元素添加剂的克制使用?书中对施耐德和蔡司在战后重建期镜头设计的细微差别进行了精妙的对比,特别是对早期普罗透尔(Protavar)结构优化的探讨,让我对那个时期的镀膜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当我比对书中展示的几款标志性大光圈镜头的光晕表现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摄影师在暗房里盯着底片时的那种激动。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挖掘深度,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收藏参考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观工业史。对那些追求“老镜毒性”的玩家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持是无价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为考究的摄影书籍之一。它没有采用那种廉价的四色印刷和高光泽纸张,而是选择了略带粗糙质感的哑光纸,这让那些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和仪器图表显得格外有沉淀感,仿佛是从时间胶囊里取出来的原始资料。每一张关键相机的侧视图、俯视图,都经过了精心的矢量化处理,线条锐利而精确,完全没有那种老旧扫描件的模糊感。而且,作者在描述不同相机系列的“手感”差异时,所用的词汇极其丰富且贴切,比如形容某款德系机身是“如同握住一块经过细密打磨的玄武岩”,而描述某款日系机身则是“轻盈如同一件设计精良的钟表”。这种感官上的引导,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对于一个视觉动物来说,光是欣赏书中的这些清晰、考究的配图,就已经是一种享受,更别提它背后蕴含的丰富知识了。

评分

给朋友买的。不错..

评分

给朋友买的。不错..

评分

老公最爱的摄影书!对摄影很有帮助!

评分

...

评分

原本以为也是百科全书类的相机科普书籍,一读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作者本身是个狂热的相机收藏爱好者,所以他写的不是那种到处收集资料后编辑整理下就出版的东西,而是凭自己丰富的收藏经验编纂的老相机推荐书。作者会对自己感兴趣部分大加谈论,甚至把这台相机操作的步骤都详细描绘,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一台台玩过的。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收藏相机必看

评分

做为一本了解相机收藏品历史的书,相当不错。

评分

推动科学创新活动,经过深深地反思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