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 [Perspectives on art history:theories,methodologies and meaning of visual studi

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 [Perspectives on art history:theories,methodologies and meaning of visual studi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曹意強 等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10835985
版次:1
商品編碼:1024887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美術史文叢
外文名稱:Perspectives on art history:theories,methodologies and meaning of visual studie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結集的48篇論文,原刊於1986年至2006年的《新美術》。這些論文闡述瞭美術史與人文學科的互動關係、圖像證史的理論與方法、中外藝術史學的發展,以及歐美藝術史的現狀與趨勢。世界學術領域發展錶明,藝術史自19世紀以來已成為人文學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些文從不同的視角說明,美術史的研究不僅沒有充當其他人文學科的配角,而且為整個人文學科提供瞭新工具,提示瞭新層麵。瓦爾堡和潘諾夫斯基運用圖像解讀藝術深層的思想和文化涵義,其圖像學方法開啓瞭現代符號學研究;沃爾夫林

目錄

前言
序——論圖像證史的有效性與誤區
第一部分 藝術史與人文科學
作為人文學科的藝術史
人文科學的危機和藝術史的前景
曆史及其圖像
圖像與曆史——哈斯剋爾的藝術史觀念和研究方法
“圖像證史”——兩個文化史經典實例:布剋哈特和丹納
藝術史與“情境分析”——波普爾的客觀理解理論在藝術史研究中的意義
藝術創作的環境
視覺文化分析模式
視覺習慣與文化——巴剋森德爾的《意圖的模式》

第二部分 歐洲藝術史學
批判的藝術傢
德國哲學與藝術史——從康德到施奈瑟爾
“藝術史這父”——讀G·W·F·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

精彩書摘

  三、丹納與“圖像證史”
  布剋哈特的《文化》一書發錶之初,學術界反應冷漠。丹納獨具慧眼,盛贊此書“令人羨慕,是一部全麵論述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哲學著作”。
  1864年鞦,丹納開始在法蘭西美術學院講授美學和藝術史,其《藝術哲學》即根據講稿筆記匯編而成。是年,他剛從意大利迴到巴黎,準備齣版兩捲本《意大利遊記》。丹納的意大利之行,其目的是考察曆史,與美學探究的意圖截然相反,誠如他在緻母親的信中所說:“我立誌要以繪畫而非文獻為史料撰寫一部意大利史。”丹納能彆具慧眼地贊賞布剋哈特的《文化》,也許就在於他充分體

前言/序言

  本書結集的48篇論文,原刊於1986年至2006年的《新美術》。這些論文闡述瞭美術史與人文學科的互動關係、圖像證史的理論與方法、中外藝術史學的發展,以及歐美藝術史的現狀與趨勢。世界學術領域發展錶明,藝術史自19世紀以來已成為人文學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些論文從不同的視角說明,美術史的研究不僅沒有充當其他人文學科的配角,而且為整個人文學科提供瞭新工具,揭示瞭新層麵。瓦爾堡和潘諾夫斯基運用圖像解讀藝術深層的思想和文化涵義,其圖像學方法開啓瞭現代符號學研究;沃爾夫林的形式分析為文學和音樂研究提供瞭新的分

用戶評價

評分

佛說,一沙一世界。每件藝術品本身也是一個宇宙,每一位藝術傢在創作之時,都在經曆著作品的創世紀,他們傾盡所有力求完美並將自己的生命放進去。他們渴望錶達甚至不指望引起彆人注意,隻因他們“不得不畫”。正如吳冠中先生所說,想要瞭解我的人與其與我交談,不如去看我的畫,我的人生都在畫裏。

評分

1998年 受牛津大學邀請作Kuhn Memorial Lecture;

評分

2006年5月25-28日, 2006 年全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基礎教學論壇學術主持主題發言,主辦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清華大學主辦。

評分

不錯。

評分

還是不錯的速度很快很快就到貨瞭翻開看瞭一下還行

評分

佛說,一沙一世界。每件藝術品本身也是一個宇宙,每一位藝術傢在創作之時,都在經曆著作品的創世紀,他們傾盡所有力求完美並將自己的生命放進去。他們渴望錶達甚至不指望引起彆人注意,隻因他們“不得不畫”。正如吳冠中先生所說,想要瞭解我的人與其與我交談,不如去看我的畫,我的人生都在畫裏。

評分

曹大神的經典著作,還沒看,翻瞭一下目錄,應該不錯。

評分

東西很好,物廉價美,贊一個

評分

該書良莠不齊。一本書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所屬的五官。有深淺,漸進,密度。廣度。你或者作為腳手架存在,或者作為範式存在。但這本書不具備這樣的功能。而且非常明顯地漢語學者和洋學者的區彆在於後者有問題意識。且是作為一個老老實實的手藝人存在的。你在漢語學者身上找不到這些。他們想起到領路人的作用。但常常感覺到他們對文獻的生搬硬套和左衝右突的吃力。看一個文章的好與不好就看他自身的文字同引用文字的區彆。如果文字進入一種良好的生態,進入主乾,支流的互動,那麼這文章就做好瞭。漢語學者,尤其是活著的這些製作的文字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