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

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书画
  • 艺术史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绘画
  • 书法
  • 艺术欣赏
  • 中国艺术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62979
商品编码:1026606786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
  • 作者:(美)何慕文|译者:石静
  • 定价:98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号:978730126297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9-01
  • 印刷时间:2015-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73
  • 字数:106千字

编辑推荐语

2015年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其亚洲艺术部建立100周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在整个2015年度举办多场次展览活动以展示其丰富的亚洲艺术馆藏精品。过去四十年中,大都会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世上*重要的中国书画收藏机构之一。馆藏囊括唐朝(618-907)到当今的历代笔墨精华,从祥和的佛经,到浮夸的宫廷肖像,再到遣兴的文人画。 何慕文编著的《如何读中国画》原色精印此次展览的众多难得一见的中国书画。

内容提要

中国赏鉴书画的方式被称为“读画”。那么我们 如何去读一幅画作呢?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语言,仅 靠文字不足以充分传达出画作所呈现的意境。何慕文 编著的《如何读中国画》一书,力图通过对36幅美国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典藏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的视觉解析 ,以揭示其成为杰作的缘由。
     何慕文先生以博雅而通俗的文字,深入探讨每幅 作品的丰富意蕴。在他的叙述中,风格、技法、象征 、传统、史实和画家的个人背景,都对作品的解读有 重要作用。作品选择上,时间跨越千年:从8世纪到 17世纪;题材涵盖广泛: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到宗教绘画和书法作品。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书画 家有着同一个创作主旨:不仅要传“真”,捕捉物的 外貌,*要传“神”,表达其内涵。作者以大量的彩 色局部详图伴以详实的解说,带领读者深入到每幅作 品*重要的层面来赏析。
     作者以图文相结合,逐步展示中国画的多种主题 和特征。“读”一幅中国画就如同在与历史对话。细 细阅读一幅画卷或一本图册,人们共享了一种重复了 几百年的私密体验。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阅读 ,作品的内涵得以逐渐被揭示出来。
    

作者简介

何慕文 (Maxwell K. Hearn)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道格拉斯·狄龙研究员,著有:《中华瑰宝: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藏》(1996),《溪岸漫步:王季迁家藏中国绘画》(1999,与方闻合著),《文人山水:玛丽-海伦和盖·维尔夫妇的中国画收藏》(2002)。

目录

致谢
中国朝代纪年
1龙马
2描摹才俊
3法度精谨
4造化宏深
5山水寄情
6神妙写真
7变法暗蕴
8贬逐游心
9内观自省
10笔简意长
11私密空间
12幻境
13画中禅
14妙合自然
15画抒心意
16法古新声
17以书入画
18收放自如
19铁线描
20**工细
21诗书画一体
22图绘日志一:艰辛岁月
23图绘日志二:知足终老
24概念山水
25山峦幻象
26避世玄想
27理想世界
28勇武之美
29桀骜不驯
30塑造典范
31相术入绘
32神怪异相
33信仰宣言
34神乎其技
35山水自况
36大道至简
注释
延伸阅读
图片出处


《画境:解码东方意韵的千年之眼》 自远古的神话传说,到近现代的变革浪潮,中华文明的画卷在时光的长河中徐徐铺展,而中国画,无疑是这幅宏大画卷中最绚烂、最富深意的一笔。它不仅仅是色彩与线条的堆砌,更是文人哲思、自然感悟、历史印记的凝练载体。这本书,旨在引领您踏上一段穿越千年、探索东方艺术精髓的奇妙旅程,去“读懂”那些隐藏在笔墨之间的东方意韵,感受中国画独有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 一、 笔墨之外的语境:历史的脉络与文化的温度 中国画的发展,与中国历史的演进密不可分。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到秦汉的壁画、唐代的仕女图与山水画萌芽,再到宋元的山水画高峰、明清的文人画与市民艺术的兴盛,每一时期的绘画风格、题材选择、表现手法,都深刻地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哲学思潮和生活习俗。 早期文明的印记: 那些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动物、人物,承载着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探索,以及早期宗教、巫术的痕迹。它们是文明的曙光,预示着艺术的萌动。 秦汉的恢弘与写实: 兵马俑的阵列、墓室壁画的生动,展现了大一统王朝的雄浑气魄,以及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这时期的绘画,开始承担起叙事、记录的功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魏晋风骨与精神写照: 战乱与玄学思潮交织的时代,文人士大夫们在绘画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自由。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将人物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内在精神的表达,而非单纯的形似。 唐代的繁盛与开放: 盛唐的气象,体现在绘画的宏大叙事、色彩的浓郁、人物的丰腴以及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山水画的初步发展,也展现出对自然景致的初步赞美。 宋元的巅峰与意境: 这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宋代帝王对艺术的推崇,造就了辉煌的宫廷画院,涌现出范宽、郭熙、李唐等大师,他们以严谨的写实技巧和宏大的构图,描绘出气势磅礴的山河壮丽。而元代的文人画,则将焦点转向了个人情感的抒发,笔墨更加写意,追求“逸笔草草,聊以写意”的境界,黄公望、王蒙等人的作品,充满了诗意的韵味。 明清的传承与革新: 明代吴门画派的雅致,清代“扬州八怪”的奇崛,以及宫廷画、民间画的各自发展,都展现了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不断探索与变革。文人画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对笔墨技法的玩味和个人风格的强调,也使得一些作品略显程式化。 理解这些历史脉络,如同为我们打开了进入中国画殿堂的钥匙。每一幅画,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温度,讲述着一段文明的故事。 二、 技法背后的哲思:笔墨的语言与东方的精神 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其独特的“笔墨”语言。这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的体现。 “骨法用笔,穷理 in picture”: 西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六法”,至今仍是中国画创作的根本。其中,“骨法用笔”强调线条的力量感、韧性和表现力,不同的笔触,如“钉头鼠尾”、“折钗股”,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和力量。而“穷理 in picture”(意为“表现事物的内在道理”)则强调绘画的写实性和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把握。 水墨的妙用: 水墨是中国画最核心的媒介。墨的浓淡干湿、虚实变化,能够营造出无穷的意境。淡墨的空灵、浓墨的厚重、飞白的苍劲,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情感和氛围。水作为媒介,将墨与纸融合,产生出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肌理。 皴法的韵味: 皴法是中国画描绘山石树木纹理和质感的技法。披麻皴、斧劈皴、点苔皴等,不仅表现了山石的形态,更传递了画家的观感和体验。每一笔皴擦,都仿佛是画家与自然的对话。 留白的力量: 中国画尤其讲究“留白”或“空”,这并非是“没有画”,而是“画外之意”。留白之处,往往是画家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是虚与实的巧妙结合,是意境的升华,也是中国哲学“虚实相生”思想的体现。 写意与写实: 中国画并非一味追求形似,更注重“神似”与“意”。写意画追求的是对事物神韵的捕捉,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的精神气质,例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而写实画则更为注重对客观形态的细致描摹,但即使是写实,也常常融入画家的主观情感。 诗书画印的融合: 中国画常常是诗、书、画、印四者融为一体的艺术品。诗的意境,书法的韵味,印章的雅致,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提升了画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技法背后的哲思,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画那“笔笔有来处,笔笔有去处”的精妙。 三、 审美的维度:自然的情怀与人文的关怀 中国画的美学,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得中国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时,不仅仅是客观的再现,更是将自己的情感、精神融入其中,将山水视为内心的投影,将自然视为精神的家园。因此,中国山水画中,山水是有“性情”的,是会“说话”的。 “诗情画意”的营造: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对中国画最高境界的赞美。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选择与组合,赋予其诗意的联想,使得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故事和哲理。 “气韵生动”的追求: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评论中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之一。它指的是画面所传达出的生命活力、精神气质和艺术感染力。一幅画是否“气韵生动”,取决于画家是否能够捕捉到描绘对象的生命本质,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视觉语言。 “逸、神、妙、能”的品评: 这是中国画的传统品评等级。“逸”是最高境界,代表着超凡脱俗、意趣盎然;“神”指气韵生动,充满生命力;“妙”是精妙绝伦,技法与意境结合得恰到好处;“能”则是指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 文人画的雅趣: 作为中国画的重要分支,文人画强调“士夫之学”,注重画家的个人修养和情操。他们常常以梅、兰、竹、菊等“四君子”为描绘对象,寓意高洁的品格;以山水为寄托,表达隐逸闲适的生活态度。文人画追求的是画外功夫,是生活情趣与艺术创作的有机结合。 对“意”的探索: 中国画不仅仅追求形似,更注重“意”。“意”包含了画家的构思、情感、精神,以及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这使得中国画具有了独特的精神维度,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与思考。 四、 观画的视角:进入艺术的对话 阅读中国画,是一场与古人的对话,是一次与艺术的心灵交流。 不急于求“形”: 欣赏中国画,不必过于纠结于物象是否百分之百写实。更重要的是去感受画面的整体氛围,体会笔墨的韵味,捕捉其所传达的情感。 倾听画家的“心声”: 每一笔,每一墨,都可能蕴含着画家的心绪、感悟和审美取向。尝试去理解画家为何选择这样的构图,为何使用这样的笔触,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或情感。 体会“意”的留白: 画面中留下的空白,是留给你的空间。在这些空白中,你可以自由驰骋想象,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画面,去感受那未被言说的意境。 品味诗文的意境: 如果画面上有题跋、诗句,务必细细品读。它们是理解画作意图、深化审美体验的重要线索。 感受文化的力量: 中国画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了解中国文化、哲学、历史的窗口。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是一次对东方智慧的汲取。 《画境:解码东方意韵的千年之眼》,并非仅仅是一本介绍画作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您亲自走进中国画的殿堂,用您的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从笔墨的起承转合,到山水的胸中丘壑,再到人文的意境绵长,我们将一起探索那融汇了千年智慧、自然情怀与人文关怀的东方艺术之美。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愿这本书能成为您解读中国画、领略东方艺术魅力的忠实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宣纸和墨水的淡淡香气。我一直对中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面对那些意境深远的画面,总觉得隔着一层窗户纸,看不透其精髓。这次偶然看到这本书,名字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几个字,就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那是世界顶级的艺术殿堂,其收藏定是精品中的精品。我尤其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引导我这个门外汉,去领略那些大师级的作品?是会从历史背景入手,还是侧重于绘画技法?抑或是解读画面中的象征意义?书中会不会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增添一些谈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够真正地“读”懂中国画,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和人文情怀。购买这本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能够启迪心灵的指南,让我能够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何读中国画》就如同为我这样的艺术爱好者量身定制的指南,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画怀有深深的敬意和好奇,但常常在欣赏时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去深入理解那些意境深远的画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学习方法,帮助我从入门到进阶,真正掌握欣赏中国画的钥匙。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所谓“笔墨”,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和墨色,它更蕴含着画家的情感和哲学思考。我希望能了解不同画家的用笔特点,例如,他们的笔触是刚劲有力还是柔美婉约,他们是如何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出事物的质感和空间感。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析中国画的“意境”。那些留白之处,那些虚实相生的构图,是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传达出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地“读”懂中国画,让它成为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评分

拿到这本《如何读中国画》后,我首先被它的内容所吸引。书名直接点明了其核心价值,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画。我一直认为,中国画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它更是一种东方哲学、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中国画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那些山水画中,是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花鸟画中,又蕴含着哪些吉祥的寓意和象征?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来阐释这些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让我能够不仅仅看到画面,更能感受到其中所传达的民族智慧和审美情趣。此外,对于“笔墨”这一中国画的灵魂,我也渴望得到更详尽的解释。如何才能区分不同画家的用笔风格?如何理解“写意”与“工笔”的区别?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让我能够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真正领略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评分

拿到这本《如何读中国画》的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本能够引导我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指南。我一直对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尤其是那些看似简单却意蕴深远的笔墨,以及画面中巧妙的留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讲解中国画的构成元素,比如不同画家的用笔特点,他们如何运用“皴法”来表现山石的肌理,如何通过“点染”来赋予花鸟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教会我如何去“读”懂画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在中国画中,山水往往被赋予了哲学意义,花鸟则常常承载着吉祥的寓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深入剖析,来揭示这些隐藏在画面中的故事和哲理,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中国画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和审美情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内容——“如何读中国画”。这对于我这样的艺术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一直对中国画的笔墨晕染、水墨的层次感以及其独特的构图方式感到好奇,但缺乏系统性的指导。翻开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找到关于中国画基本技法的入门讲解,比如不同笔触的运用(如“皴法”、“点染”等),以及墨的浓淡干湿如何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空间感。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引导我去理解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那些看似空无一物的空间,往往蕴含着无限的想象和深远的意境,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又该如何去欣赏和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老师,为我一一解答这些疑问,让我能够逐渐掌握欣赏中国画的“钥匙”,从而真正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何读中国画”直击痛点,对我而言,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我曾多次在美术馆或画展中驻足,被那些古朴典雅的画作所吸引,但往往只能欣赏其表面的美感,而对其深层含义却知之甚少。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简单的水墨晕染,是如何能够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层次和意境?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中国画的“皴法”、“点染”等技法,并用实例来分析其应用?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教会我如何去“读”懂画中的“意”。比如,一幅山水画,如何在留白中感受山川的辽阔,如何在人物的眼神中体会情感的流转,如何在花鸟的姿态中领略生命的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中国画的层层帷幕,去发现隐藏在笔墨之间的故事和哲学,让我能够真正地欣赏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

评分

拿到这本《如何读中国画》,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它直接点明了核心目标,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画充满向往却又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讲解,帮助我理解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我非常关注书中对“笔墨”的阐释。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仅是绘画的工具,更是承载着画家情感、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辨别不同画家的用笔风格,如何理解墨色的干湿浓淡所营造出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以及如何欣赏那些看似简单却充满力量的线条。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中国画的“意境”。那些留白之处,那些虚实相生的构图,是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越具象的艺术氛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奥秘,让我能够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真正地领略到中国画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其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对中国画有着浓厚兴趣但又感到知之甚少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有一本专业的书籍来指导我如何欣赏和理解这些充满东方韵味的艺术品。这本书的书名“如何读中国画”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中国画的创作技法,例如,如何理解“笔墨”的精髓,如何欣赏不同画家独特的用笔方式,以及如何把握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出的丰富层次。此外,我也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解读中国画的“意境”。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如何能够组合成具有深远意境的山水、人物或花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逐渐培养出自己鉴赏中国画的能力,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而是能够深入其境,体会到中国画所传达的独特美学和文化精神,从而真正地“读”懂它们。

评分

拿到这本《如何读中国画》,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比我想象的要厚重许多,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这意味着里面一定有足够丰富的内容值得我深入探究。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对中国画“意境”的解读。一直以来,中国画最让我着迷也最让我困惑的,就是它不像西方写实绘画那样直观,而是更加注重“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这本书能否告诉我,如何在那些留白的处理、笔墨的浓淡干湿中,体会到画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和哲学?例如,一幅山水画,看似只是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千山万壑的壮丽,或者一幅花鸟画,一鸟一花,却能蕴含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分析的范例,详细拆解一幅画,比如某位名家的某幅代表作,一步步地剖析其构图、用笔、色彩,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如果书中还能补充一些关于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画作的风格差异,那就更完美了。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才能真正欣赏到中国画的“神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似”的层面。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对中国传统艺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对这本《如何读中国画》的期待值相当高。书名中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几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它所收录的作品必定是世界级的珍品,能够有机会近距离“读”懂这些馆藏精品,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中国画“意境”的解读。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中国画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传达,而这种“意境”的营造,往往是通过笔墨、构图、色彩乃至留白等多种元素共同完成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方法,帮助我理解画家是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例如,一幅描绘山水的画作,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山体的巍峨与云雾的缭绕?一幅描绘人物的画作,又如何在人物的姿态和眼神中传递出复杂的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画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能够从“看热闹”升级为“看门道”,真正领略到中国画的深邃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