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士奇(1645-1704),清朝大臣、史學傢。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澹人,號江村、全祖。以諸生供奉內廷,為清聖祖康熙帝所崇信,官詹府少詹事。以植黨營私,被劾、解職歸裏。後復召入京,官至禮部侍郎。<清史列傳》捲十有傳。卒,謚文恪,他能詩、善書法,且精鑒賞,所藏書畫頗多。著有《春鞦地名考略》、《左傳記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錄》、《天錄識餘》、《扈從目錄》等。
評分此書譯筆佳,內容詳實生動,是內外兼修的佳作,對清史感興趣者應買來一觀。
評分此書譯筆佳,內容詳實生動,是內外兼修的佳作,對清史感興趣者應買來一觀。
評分很好的書,非常喜歡!!!!
評分我看瞭這本書籍很好,有不錯的感想。認真學習瞭這本書,給我幾個感受
評分《慈禧外紀》作者係當時英國《泰晤士報》駐上海記者濮蘭德和漢學傢白剋好司,1910年在美國在費城和英國倫敦同時齣版。
評分慈禧外紀原名(直譯皇太後治下的中國),作者係當時英國泰晤士報駐上海記者濮蘭德(...,1863—1945年)和漢學傢白剋好司(,1873—1944年),1910年在美國在費城和英國倫敦同時。1914年,該書由翻譯傢陳冷汰譯成中文,同年8月由中華書局在上海發行,後多次重印和再版。由於作者長期在中國工作和生活,曾耳聞目睹不少重要事件,與上層人物多有接觸,掌握瞭大量的內部材料,並閱讀過部分宮廷秘檔和私人信劄,因此書中對官場生活乃至宮闈內幕,都有比較詳盡的記述。,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慈禧外紀作者係當時英國泰晤士報駐上海記者濮蘭德和漢學傢白剋好司,1910年在美國在費城和英國倫敦同時。由於作者長期在中國工作和生活,曾耳聞目睹不少重要事件,與上層人物多有接觸,掌握瞭大量的內部材料,並閱讀過部分宮廷秘檔和私人信劄,因此書中對官場生活乃至宮闈內幕,都有著比較詳盡的記述。該書一經麵世,便在西方轟動一時,此後百餘年間,一直成為頗受中外史學界關注的經典之作。當然,慈禧外紀問世後爭議也不曾間斷,人們主要圍繞書中材料的真僞,各執一詞,莫衷於是。此次重新,我們以中華書局1915年版為底本。內容以忠實於原譯本為原則,但考慮到當前讀者的需要,主要做瞭以下修訂1、對原書進行瞭重新標點,改正瞭個彆明顯的錯誤。2、對原書中某些不甚準確、或讀者不易理解的內容,以注釋的形式予以適當解釋。3、為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對原書引用的諭旨,均依據清實錄進行瞭一一核對、訂正。4、書中的公曆日期,均改用阿拉伯數字形式。5、與內容相對應,此次共選配70餘幅稀見的圖像資料,以便讀者在閱讀時相互參照。,,英法聯軍入京之事,人人皆知,不必縷述。但鹹豐帝未幸熱河以前,及既幸以後,慈禧之所為,外人皆無從知之。今以翰林院侍讀學士吳可讀之日記錄之於下。此日記名罔極篇,間涉及英法兵事,及慈禧之所為,讀之可知當日之情事,亦極有趣焉。節錄罔極篇(勃氏原書曾引者錄之,原書曾引而坊間刻本因恐犯忌而刪去者,譯之)庚申七月,自慈親得病起,五六日間,即傳夷人已到海口,所有內外一切章奏,概不發抄。以緻訛言四起,人心惶惑。然猶未移徙也,時皇上方病,聞警擬狩北方,懿貴妃與僧王不可,且謂洋人必不得入京。初一日至初十日,慈親得腹瀉之癥。初諭傢中入,不令不孝知,不孝由署迴寓,偶見幾上藥方,始知病狀,然猶以為年年偶犯耳。即令請劉醫診視,以平日多用疏通劑見效,故聽其用藥。不孝本不信劉醫,因自鹹豐三年至今八載,宅中自慈親以次得病,請渠一診,服藥即見功效。以故慈親及傢中人,無一不深信劉醫者,而孰知禍胎即兆於此乎。嗚呼,昔人謂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不孝不知醫,以緻遭此大難
評分關於慈禧的很多細節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