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食品科技系列:食品安全学(第2版)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食品科技系列:食品安全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耀广 编
图书标签:
  • 食品安全
  • 食品科技
  • 高等教育
  • 规划教材
  • 食品科学
  • 食品卫生
  • 食品安全学
  • 第二版
  • 大学教材
  • 食品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80875
版次:2
商品编码:102797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食品安全学(第2版)》从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出发,概述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科学问题。全书共分十四章,分别介绍了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化学物质应用的安全性、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包装材料与容器的安全性、非热力杀菌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重点阐述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掺伪成分的检验、食品中有害成分测定、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等。
  全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供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商品学、营养学及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参考,也可供科研、技术管理及生产领域的从业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食品安全学的基本概念1
一、基本概念2
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区别2
第二节 食品加工中的危害因素分析3
一、生物性危害3
二、化学性危害4
三、物理性危害4
第三节 国内外食品安全概况5
一、国外食品质量概况5
二、国内食品质量概况5
三、国际上食品安全事件6
四、我国食品安全事件7
五、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9
第四节 食品安全展望10
思考题11
参考文献11

第二章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2
第一节 概述12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2
二、农业污染与食品安全13
第二节 大气污染14
一、大气污染的来源14
二、大气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5
三、大气的环境监测16
第三节 水体污染17
一、水体污染的来源17
二、水体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8
三、水体的环境监测20
第四节 土壤污染22
一、土壤污染的来源22
二、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23
三、土壤的环境监测26
思考题26
参考文献26

第三章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28
第一节 概述28
第二节 细菌29
一、沙门菌属29
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31
三、志贺菌属32
四、空肠弯曲菌33
五、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4
六、副溶血性弧菌34
七、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35
八、金黄色葡萄球菌36
九、肉毒梭状芽孢杆菌37
十、其他细菌38
第三节 病毒39
一、肝炎病毒39
二、轮状病毒40
三、诺如病毒40
四、其他病毒41
第四节 寄生虫42
一、囊尾蚴42
二、旋毛虫43
三、其他寄生虫43
第五节 真菌毒素45
一、黄曲霉毒素45
二、赭曲霉毒素A47
三、橘霉素48
四、展青霉素49
五、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50
思考题51
参考文献52

第四章 化学物质应用的安全性56
第一节 概述56
第二节 农药残留58
一、农药的概念58
二、农药的分类58
三、环境中农药的残留58
四、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58
五、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59
六、农药的允许限量60
七、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60
八、几类农药的简介61
第三节 兽药残留63
一、兽药残留的概念63
二、兽药残留的来源63
三、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兽药63
四、兽药残留的危害64
五、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的监测与管理65
第四节 食品添加剂66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66
二、食品添加剂的分类67
三、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规范68
四、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作用69
第五节 有毒元素69
一、食品中化学元素的来源69
二、食品中化学元素的毒性和毒性机制70
三、汞70
四、铅71
五、砷72
六、镉72
七、防止化学元素污染食品的措施73
第六节 多氯联苯73
一、多氯联苯的化学特性74
二、多氯联苯的毒理学74
三、食品中多氯联苯的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74
四、多氯联苯的危险评估74
五、多氯联苯的监测和控制75
第七节 二�⒂�76
一、二�⒂⒌幕�学76
二、二�⒂⒌亩纠硌�77
三、食品中二�⒂⒌奈�收77
四、二�⒂⒌奈O掌拦�78
五、二�⒂⒌募嗖夂涂刂�78
第八节 多环芳烃78
一、多环芳烃的化学79
二、多环芳烃的毒理学79
三、食品中多环芳烃的吸收、分布和生物转化81
四、多环芳烃的危险评估82
五、多环芳烃的监测和控制83
第九节 丙烯酰胺84
一、丙烯酰胺的化学84
二、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84
三、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84
四、丙烯酰胺的毒理学86
五、丙烯酰胺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86
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87
七、丙烯酰胺的监测和控制87
第十节 氯丙醇88
一、氯丙醇的化学结构88
二、氯丙醇污染的来源88
三、氯丙醇的毒性89
四、氯丙醇的分布和排泄89
五、氯丙醇的危险性评估89
六、氯丙醇的监测和控制89
第十一节 硝酸盐、亚硝酸盐与N�惭窍趸�化合物90
一、N�惭窍趸�化合物的化学90
二、N�惭窍趸�化合物前体物的来源92
三、N�惭窍趸�化合物的来源93
四、N�惭窍趸�化合物及前体物的毒理学94
五、N�惭窍趸�化合物的监测和控制95
六、N�惭窍趸�化合物及前体物的限量卫生标准96
思考题97
参考文献97

第五章 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98
第一节 概述98
一、存在于天然食物中有毒物质的种类98
二、天然有毒物质引起中毒的可能性99
三、食物的中毒与解毒100
第二节 食物中的天然植物性毒素100
一、苷类100
二、生物碱101
三、棉酚102
四、毒蛋白103
五、硝酸盐和亚硝酸盐104
六、草酸及其盐类104
七、芥酸104
八、紫质及其衍生物104
第三节 食物中的天然动物性毒素104
一、水产类104
二、两栖类107
三、其他动物组织108
第四节 毒蘑菇和麦角毒素109
一、毒蘑菇109
二、麦角毒素109
思考题110
参考文献110

第六章 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安全性111
第一节 概述111
一、食品包装的定义112
二、食品包装的作用112
三、食品包装的类别112
第二节 纸及其制品112
一、纸的包装性能113
二、常用纸类包装容器113
三、纸中有害物质的来源114
四、纸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14
第三节 塑料制品114
一、塑料的组成、分类和性能114
二、塑料中有害物质的来源115
三、塑料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15
第四节 金属制品117
一、金属的包装性能118
二、金属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18
第五节 玻璃119
一、玻璃的包装性能119
二、玻璃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19
第六节 橡胶制品、搪瓷和陶瓷120
一、橡胶制品120
二、橡胶助剂120
三、搪瓷和陶瓷120
第七节 印刷油墨的安全问题121
第八节 中国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121
一、中国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121
二、食品包装的发展方向122
思考题123
参考文献123

第七章 非热力杀菌食品的安全性124
第一节 概述124
第二节 超高压食品的安全性125
一、超高压食品的安全性125
二、超高压对食品中微生物的影响125
第三节 辐照食品的安全性128
一、辐照加工技术的安全性128
二、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129
三、辐照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及辐照安全值132
四、国内外辐照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135
思考题136
参考文献137

第八章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138
第一节 概述138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138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由来138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139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140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原则140
二、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141
三、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146
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146
第四节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与法规147
一、转基因食品的管理147
二、中国转基因食品的法规147
思考题147
参考文献147

第九章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149
第一节 概述149
第二节 HACCP150
一、HACCP的产生和发展150
二、HACCP在中国151
三、HACCP的特点152
四、HACCP原理152
第三节 GMP157
一、GMP含义157
二、GMP的介绍158
三、国内外主要GMP161
第四节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164
一、卫生标准操作程序164
二、SSOP范例167
第五节 良好农业规范170
一、概述170
二、良好农业规范的实施171
第六节 ISO9000171
一、ISO标准简介171
二、2008版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和特点172
思考题174
参考文献174

第十章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175
第一节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概论175
第二节 气相色谱�仓势琢�用检测技术176
一、GC�睲S系统的组成176
二、GC�睲S联用中主要的技术问题176
三、GC�睲S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的主要区别177
四、GC�睲S联用仪器的分类177
第三节 液相色谱�仓势琢�用及接口178
第四节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180
一、生物芯片的基本概念180
二、生物芯片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181
三、基因芯片检测致病菌的特点182
四、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致病微生物存在的问题182
五、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前景183
第五节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183
一、生物传感器的分类184
二、生物传感器的应用185
三、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186
第六节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187
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原理187
二、酶免疫测定法的特点188
三、几种常用类型的ELISA测定法188
第七节 聚合酶链检测技术189
一、PCR的原理189
二、PCR的特点190
三、PCR的类型190
思考题194
参考文献194

第十一章 食品掺伪成分的检验196
第一节 概述196
一、食品掺伪的定义196
二、食品掺伪的种类196
三、食品掺伪的特征196
四、掺伪食品鉴别检验的原则197
第二节 掺伪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97
一、食品掺伪的危害197
二、食品中常见的掺伪物质198
第三节 掺伪食品鉴别检验的方法198
一、乳品掺伪的检验198
二、肉品掺伪的检验200
三、水产品掺伪的检验202
四、酒类掺伪的检验204
五、饮料掺伪的检验207
六、粮食掺伪的检验209
思考题210
参考文献210

第十二章 食品中有害成分测定211
第一节 食品中内源性毒素的测定211
一、自然产生的毒素分析方法211
二、真菌毒素的快速分析方法213
第二节 食品中有毒微生物的测定218
一、微生物数量的快速检测218
二、食品中沙门菌的快速筛检方法220
三、大肠杆菌O157∶H7快速检测方法223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方法225
五、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226
第三节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227
一、N�惭窍趸�化合物的检测方法227
二、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229
三、杂环胺的检测方法230
四、油脂氧化及加热产物231
思考题233
参考文献233

第十三章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234
第一节 概述234
一、食品安全法规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34
二、食品安全法规的特征和渊源234
三、标准的概念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范围235
第二节 食品安全法规体系23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3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3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3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39
第三节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40
一、国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特点240
二、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241
三、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目的及原则242
四、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242
思考题244
参考文献244

第十四章 实验245
第一节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245
一、实验要求245
二、实验原理245
三、实验仪器245
四、实验试剂245
五、实验步骤246
六、结果计算246
思考题246
第二节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246
一、实验要求246
二、实验原理246
三、实验试剂246
四、标准溶液配制246
五、实验仪器247
六、实验步骤247
七、测量与计算247
思考题247
第三节 猪肉组织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248
一、实验要求248
二、实验原理248
三、实验试剂248
四、实验步骤248
五、计算248
思考题249
第四节 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薄层色谱法)249
一、实验要求249
二、实验原理249
三、实验试剂(用品)249
四、实验材料249
五、实验步骤249
思考题250
参考文献250

精彩书摘

  6.食品安全应急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
  我国“非典”疫情发生后,国务院针对新形势下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制定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不仅适用于重大传染疾病疫情,而且适用于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此外,关于我国重大灾情、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将逐步改变传统的逐级上报方式,而通过网络平台,使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疾病控制机构均可于同一时间及时获得情报,进而协同处理。
  7.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为基础,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标签标注规定》、《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以及涉及食品安全要求的大量技术标准等法规为主体,以各省及地方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的规章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前言/序言

  自《食品安全学》第一版问世以来,得到全国高等院校广大师生的关注和欢迎,使我们备受鼓舞;不少师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深为感动。五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拟就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第一版做了相应的删改,我们深知,一本成功的教材,总要经过不断的锤炼和琢磨,才能使其日臻完善。新版的宗旨仍然是向具有食品科学及相关背景的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提供一本教科书,对食品安全有兴趣的研究人员也能从本书获取有益的见解。本书最适用于32~40学时的《食品安全学》课程,如果选读部分章节,也适用于24学时的课程。应该指出本书有几章的内容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它们作为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原始资料是相当有价值的。
  第二版的内容和第一版相比,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动:在化学物质应用的安全性一章增加了多氯联苯、二�⒂ⅰ⒍嗷贩继�、丙烯酰胺、氯丙醇、硝酸盐、亚硝酸盐与N�惭窍趸�化合物等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章中增加了ISO 9000、GAP等内容;在食品法规与标准一章中增加了《食品安全法》等内容。第二版删去了食品的腐败一章,因为有关内容在其他课程论述较多。对于其余各章,再版也都作了适当的调整或改写,并对原教材中的印刷错误做了更正。为了广大师生的方便,我们增加了实验一章,供大家选用。
  本书由上海海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昌大学、江苏大学、福州大学9所院校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福建有限公司联合编写。本书的作者年富力强,是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90%具有高级职称与博士学位,大部分具有出国深造经历,了解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许多人还是本单位的博士生导师。
  全书分为十四章,由上海海洋大学钟耀广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分工如下:钟耀广(第一、五、六、十一章)、宁喜斌(第二章)、周志江和赖卫华(第三章)、王静和杨鑫(第四、十二章)、马永昆(第七章)、黄昆仑(第八章)、倪莉和徐岗(第九章)、孙永海(第十章)、李江华(第十三章)、丛健(第十四章)。
《食品安全学》(第2版)图书简介 《食品安全学》(第2版)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食品安全科学的权威著作,旨在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的分析和丰富的案例,带领读者探索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理解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并掌握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策略与方法。 第一篇:食品安全学基础 本篇聚焦于食品安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核心知识。 第一章 食品安全学概述 1.1 食品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详细阐释“食品安全”的定义,强调其在保障人类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回顾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演变,从早期因卫生条件差导致的疾病传播,到现代社会因复杂的食品生产链、新兴病原体、化学污染和物理危害带来的多维度挑战。 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信心、食品产业、国家声誉造成的深远影响,引出加强食品安全研究与实践的紧迫性。 1.2 食品安全学的研究范畴与学科体系 界定食品安全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 梳理食品安全学的学科内涵,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卫生学、毒理学、微生物学、化学、营养学、管理学、法学、风险评估与管理等交叉学科。 介绍食品安全学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侧重点,如公共卫生、产业监管、消费者教育等。 1.3 食品安全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 阐述食品安全学的核心原理,如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科学决策、全程可追溯等。 探讨食品安全领域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全球化食品贸易带来的跨境风险、新型食品加工技术与新食材的安全性评估、食品欺诈与掺假等。 展望食品安全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如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基因技术在食品安全溯源中的作用、人工智能辅助的风险预测模型等。 第二章 食品中的微生物安全 2.1 食源性微生物的种类与致病机制 系统介绍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主要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诺如病毒等,详细阐述其形态特征、生存环境、传播途径以及侵入人体后的致病机理(如产毒素、侵犯黏膜、引发炎症等)。 讨论食品中常见的腐败微生物,虽然不直接引起疾病,但其产物可能导致食品品质下降甚至产生毒素,影响食品安全。 介绍某些有益菌在食品发酵中的作用,并警示其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有害菌。 2.2 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剖析微生物污染的源头,包括动物养殖环节(粪便、疾病)、植物种植环节(土壤、水)、食品加工过程(设备、人员、环境、原料)、贮存与运输环节(温湿度、包装)、销售与消费环节(操作不当、交叉污染)。 详细讲解微生物在食品链中的传播方式,如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媒介传播(如昆虫、啮齿动物)、水和土壤介质传播等。 2.3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与控制技术 介绍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快速检测技术(如ELISA、PCR、生物传感器、DNA指纹技术)以及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详述食品微生物的控制策略,包括源头控制(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加工过程控制(加热杀菌、冷藏冷冻、酸化、脱水、辐照)、包装与贮存控制(真空包装、气调包装、防腐剂添加)、以及良好的卫生操作规范。 讨论微生物抗性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第三章 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 3.1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分类介绍动植物体内产生的天然毒素,如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植物毒素(如豆角中的皂苷、某些海鲜中的毒素)、动物毒素(如河豚毒素、贝类毒素)等,阐述其来源、化学结构、毒性作用、以及在食品中的检测与控制要点。 3.2 食品中的农用化学品残留 深入探讨农药、兽药、化肥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残留于食品的风险。 介绍各类农用化学品的残留特性、代谢途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阐述国家对农用化学品残留的限量标准(MRLs),以及检测方法(GC-MS, LC-MS/MS等)和管理措施(休药期、规范使用)。 3.3 食品加工助剂和添加剂的安全性 全面梳理食品加工助剂(如澄清剂、催化剂)和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增稠剂等)的种类、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使用规定。 分析食品添加剂潜在的毒性风险,包括急性中毒、慢性累积效应、过敏反应等,并强调按照法规限量使用、确保其安全性。 介绍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体系和审批流程。 3.4 食品中的环境污染物 讨论环境中存在的重金属(如铅、镉、汞、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多环芳烃(PAHs)、丙烯酰胺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途径。 阐述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探讨环境监测与食品源头控制的重要性。 3.5 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化学迁移 分析塑料、橡胶、金属、陶瓷等食品接触材料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发生的迁移现象。 介绍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要求和检测标准,以及如何选择安全可靠的包装材料。 第四章 食品中的物理性危害 4.1 玻璃、金属、塑料等异物污染 识别食品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物理性异物,如玻璃碎片、金属屑、塑料颗粒、骨头、昆虫残骸等。 分析这些异物可能混入食品的环节(生产、包装、分拣、运输等)。 阐述物理性异物对消费者造成的潜在危害,如划伤、割伤、哽咽、消化道损伤等。 介绍用于检测和剔除物理性异物的技术(如X射线检测、金属探测器、光学分选机)。 4.2 放射性物质污染 讨论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如核事故、放射性废弃物、自然放射性元素)。 介绍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食品中放射性水平的监测与控制。 4.3 放射性污染的检测与控制 介绍食品中放射性污染的检测方法,如盖革计数器、闪烁计数器等。 阐述国家对食品中放射性污染的限量标准和监管要求。 第五章 食品中的过敏原与非致病性微生物 5.1 常见食品过敏原 详细介绍国际公认的八大类主要食品过敏原(如花生、坚果、牛奶、鸡蛋、大豆、小麦、鱼类、甲壳类)的来源、过敏反应机制、临床表现。 分析过敏原交叉污染的风险,以及标签标识的重要性。 介绍过敏原的检测方法(如ELISA、PCR)和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消费者告知)。 5.2 非致病性微生物及其影响 讨论某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虽然不直接引起疾病,但可能导致食品腐败变质,影响食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甚至产生次生代谢产物。 介绍这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和储存中的控制方法。 第二篇:食品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本篇深入探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第六章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6.1 风险评估的原理与方法 详细介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四个基本步骤:危害识别、剂量-反应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表征。 讲解不同类型的风险评估模型,如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 强调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不确定性。 6.2 危害识别 系统阐述如何识别食品链中潜在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危害。 介绍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如流行病学调查、毒理学研究、文献回顾。 6.3 剂量-反应评估 解释如何建立危害物剂量与不良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 介绍不同毒性终点(如LD50, NOAEL, LOAEL)的含义与应用。 阐述阈值模型与非阈值模型的区别与选择。 6.4 暴露评估 分析消费者通过食品摄入危害物的途径与水平。 介绍膳食消费量数据、食品中危害物含量数据及其统计分析方法。 讨论人群暴露评估与特定人群(如儿童、孕妇)暴露评估的差异。 6.5 风险表征 整合危害识别、剂量-反应评估和暴露评估的结果,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综合描述。 探讨风险不确定性的量化与传达。 第七章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7.1 GMP(良好生产规范)与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深入解析GMP在保障食品生产环境、设备、人员卫生等方面的作用。 详细讲解HACCP原理的应用,包括建立HACCP计划的七个步骤,识别关键控制点(CCP),设定关键限度,实施监测,建立纠正措施,验证程序以及记录和文件体系。 阐述GMP与HACCP的协同作用,共同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7.2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介绍ISO 22000标准的框架和要求,包括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前提方案的要求、HACCP计划的要求。 分析ISO 22000如何整合GMP、HACCP等要素,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框架。 探讨ISO 22000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7.3 其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如FSSC 22000) 简要介绍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如FSSC 22000,并说明其与ISO 22000的关系及特点。 第八章 食品追溯与召回管理 8.1 食品追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阐述食品追溯的概念、重要性及其对食品安全事件响应的价值。 介绍追溯系统的技术实现方式,如条形码、二维码、RFID、区块链技术等。 分析建立有效追溯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信息采集、数据管理、信息共享和追溯链条的完整性。 8.2 食品召回的程序与管理 详细阐述食品召回的定义、启动条件、组织过程(决策、通知、执行、回收、处理)。 分析食品召回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信息沟通、成本控制、消费者处理。 强调召回后原因分析与改进的重要性。 第九章 食品安全监管与法律法规 9.1 全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介绍国际上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如FDA、EFSA、Codex Alimentarius)及其职能。 分析不同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模式与侧重点。 9.2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系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包括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经营许可、食品广告、食品召回、风险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规定。 解读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如GB标准),明确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9.3 食品安全监管的手段与方法 介绍政府监管的主要手段,包括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整治、飞行检查、风险监测、抽样检验、行政处罚等。 探讨社会共治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包括行业自律、消费者监督、媒体监督等。 第三篇:食品安全热点与前沿 本篇关注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新兴技术。 第十章 食品欺诈与掺假 10.1 食品欺诈的种类与表现形式 列举并分析各种常见的食品欺诈行为,如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虚假宣传、非法添加、非法加工等。 通过案例说明食品欺诈对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的危害。 10.2 食品欺诈的检测与防控 介绍用于检测食品欺诈的先进技术,如DNA条形码、同位素分析、高分辨质谱、机器学习等。 探讨建立健全追溯体系、加强信息透明度、提升消费者辨别能力在打击食品欺诈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 新型食品加工技术与食品安全 11.1 高温高压、超高压处理 分析高温高压(HPHPP)和超高压(HPP)等技术在食品杀菌、钝化酶、改善品质方面的优势,以及对食品营养成分和风味的影响。 探讨这些技术在保持食品新鲜度和延长货架期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食品安全考量。 11.2 辐射加工技术 介绍食品辐射加工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其在杀菌、防腐、延长保质期方面的应用。 讨论辐射食品的安全性评估、标签标识要求以及消费者接受度。 11.3 3D食品打印技术 分析3D食品打印技术在个性化营养、特殊膳食方面的潜力。 探讨3D打印过程中涉及的原料安全性、工艺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保证等食品安全问题。 第十二章 食品安全与全球化 12.1 全球化食品贸易带来的挑战 分析跨境食品贸易中,不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差异、监管体系不一致、以及潜在的贸易壁垒。 探讨如何应对进口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如病原体、污染物、假冒伪劣产品。 12.2 国际合作与食品安全 强调国际组织(如Codex Alimentarius、WHO、FAO)在制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促进信息共享、协调监管行动中的作用。 讨论双边和多边合作在应对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如跨国界疾病传播、有害物质污染)中的必要性。 第十三章 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与消费者教育 13.1 食品安全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渠道 分析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政府公告、专家解读等不同信息传播渠道的特点。 探讨信息传播中的风险,如谣言传播、信息不对称、恐慌情绪。 13.2 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与素养 分析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包括如何选择食品、如何安全烹饪、如何识别不安全食品。 探讨通过教育、宣传、科普活动等方式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素养的途径。 强调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本书的编写力求全面、深入、前沿,并兼顾理论与实践。希望本书能为广大读者,尤其是从事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学习和参考资源,共同为保障全球食品安全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食品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到我们日常饮食安全和健康的重要议题。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触及到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或者行业内的最新动态。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深度分析,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一些新兴的食品安全技术,比如基因编辑在食品中的应用、新型保鲜技术或者智能追溯系统等,那我一定会非常惊喜。另外,我也很关注国际上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比较性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制定以及监管体系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预测未来食品安全可能出现的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居安思危”,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评分

我是一位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追求的普通消费者,我深知食品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一直努力去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以便能够做出更明智的消费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贴近生活的食品安全信息,比如如何辨别食品的质量、如何正确储存食物、如何识别潜在的食品风险以及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让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理解。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品安全误区和辟谣,以及一些关于不同种类食品(如婴幼儿食品、老年人食品、有机食品等)的特殊安全注意事项,那对我来说将会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提升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消费者。

评分

我是一名对科研抱有热情的学生,我正在探索食品安全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食品安全领域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或者一些前沿的、有争议的研究课题。如果书中能够介绍一些主要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并对不同学派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那将非常有益于我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此外,我非常关注能够推动食品安全科学技术进步的研究方向,比如在检测技术、风险评估、管理策略等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突破或者创新的思路。如果书中能够引用大量的最新文献和研究报告,并提供一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的建议,那将极大地拓宽我的视野,为我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能点燃我探索未知的热情,引导我踏上求索真理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挺喜欢的,封面颜色搭配得比较稳重,字体清晰,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很丰富。翻开书页,印刷质量也很不错,没有出现模糊不清或者重影的情况,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排版上,章节划分清晰,小标题的使用也很到位,这使得我在查找特定内容时非常方便。而且,书中穿插了一些图表和示意图,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这些图表的大致风格来看,应该能够帮助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整体而言,从一本教材的“硬件”层面来说,这本书的质量是很令人满意的,作为学生来说,拿到一本印刷精美、排版合理的书,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激励,能够让我更愿意去翻开它,去探索里面的知识。我特别看重教材的细节处理,比如页眉页脚的设计,以及索引部分的编排,这些都能体现出版方和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的用心程度。这本书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较好,让人觉得物有所值。

评分

我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我对教育资源的选择考量。作为一名可能需要为学生选择教材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权威性。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内容翔实,更要逻辑清晰,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涵盖食品安全领域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够体现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行业实践经验,避免内容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此外,教材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关键,我希望它能够清晰易懂,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又能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如果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实验设计或者项目实践指导,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因为这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本真正优秀的教材,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评分

二、农业污染与食品安全13

评分

b五、计算248

评分

氯丙醇88

评分

第二节

评分

g一、GC?gMS系统的组g成176

评分

一、食品安全法规的概念和研j究内容234

评分

三、添加剂E在食品加工中E的使用规范68

评分

三、搪瓷和陶瓷120

评分

大气污染14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