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评分
评分
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
评分很好的书很满意!!!
评分细节比宏观更能体现历史
评分十九世纪之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渗透,社会分工愈加细化,对于被物质富足宠坏的现代人而言,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现实的可能性上,乌托邦理想都离他们更远了。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让我们想起儿时和玩伴结拜兄弟,拉勾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然后一起离家出走的场景。太阳落山时冷风习习、腹中空空,磨蹭半天还是往回走了——六点半的《猫和老鼠》又岂能错过?乌托邦实践,只是多了不少闹剧和悲剧。
评分整个十九世纪,一批又一批欧洲人怀着自己的社会理想,变卖家产、告别故土,去建立人类社群的完美典范。欧文、傅立叶、卡贝……和他们的追随者置地募人,在远离文明的地方建立乌托邦社会的尝试,因其失败而成为教科书中“空想社会主义”不可实现的例证。然而在中国人过往的记忆中,他们的名字如符号般耳熟能详,他们的“日常生活”却近乎一片空白。好在有善于钩沉历史细节的法国学者,在年鉴学派大旗的指引下,拿着放大镜,帮我们还原出一份乌托邦共同体的众生相。这也许可以帮助经历了百余年命运起伏的中国人思考:为什么那些制度设计师笔下的美好蓝图,最终会走样得一塌糊涂。
评分作者珀蒂菲斯揭示的那样,“乌托邦在试图摆脱邪恶奴役的同时,很快受到了人性缺陷的制约”。换言之,乌托邦理论一旦“摆脱了形而上学,开始关注社会和经济问题”,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死胡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