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

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Petitfils.J.) 著,梁志斐,周铁山 译
图书标签:
  • 乌托邦
  • 共同体
  • 十九世纪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美国
  • 实验
  • 生活
  • 理想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685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3971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1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世纪,无数乌托邦理想主义者在欧文、傅立叶等人的率领下,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只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创建美好家园。在欧洲和美洲,乌托邦共同体虽然昙花一现,但其激情足以彪炳史册。《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旨在将那段感人的历史重现,乌托邦人关于完美和谐社会的尝试、坚持和最终失败,是悲歌,更是赞歌。

作者简介

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政治学博士,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作品以政治、社会学为主,代表作有《法国右派》、《派高乐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试验
第一章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团
新和谐村
伊卡里亚之旅
奥奈达社团
新澳大利亚社团

第二章 傅立叶派的试验
傅立叶和韦斯格尔河畔孔代社团
实践者
美国傅立叶分子
最后的试验

第三章 无政府主义社团
第一批极端自由主义社团
罗西和他的塞西利亚社团
自由派

第二篇 共同体的存亡
第一章 计划
号召
响应
资助
出发的组织工作

第二章 通往乌托邦之路
选址
先遣者

第三章 安置
抵达
建设

第四章 人员
招聘办公室
其他形式的宣传
人员的社会组成
游离人员

第五章 领导和行政管理
行政组成和改革
经济和社会组织
资金

第六章 平常的日子
日常活动
服装
食品
知识分子的娱乐和生活
宗教

第七章 妇女与家庭
妇女的要求
家庭还是共同体

第八章 外界反应
乌托邦还是革命
排斥
帮助和鼓励

第九章 争吵与分裂
社会竞争对手
争吵
分裂

第十章 社团的解体
原因
清算
结论 乌托邦的昨天与今天
书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1826年1月,当欧文抵达新和谐村时,那里情况已经很乱了,因为在他发出号召后,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了这里。他在群众集会上表现出的磁铁般的吸引力和他伟大的演说令人陶醉,“新和谐”立即成为一种希望,人们期待着立刻实现“全部平等的共同体”理想。这个被欧文称为“具有《圣经》文化的乐园”似乎正流淌着鲜奶和蜜汁。
尽管许多细节没有透露出来,但匆匆上马还是使共同体陷入了混乱,分裂、开除、行政和党政改革持续不断。1826年7月4日,欧文在那里发表了著名的((思想独立宣言》,不分青红皂白地谴责私有制、婚姻和宗教,歌颂小规模共同体和小型社会主义。
1827年5月27日,他离开了新和谐村,承认由于意外和人事的原因,他的试验失败,但这并没有影响这种社会生活的生命力。欧文当时价值25万美金的财富在1824年时只剩下了1/5,他的两个儿子威廉和达勒在新和谐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称此为“一场大胆和不成熟的尝试”。
欧文抵达美国以及他的新和谐村的试验,推动了美国的共同体运动。从那时起,至少出现了lO多个类似的组织:如俄亥俄州的黄色之春共同体,该组织有100多户人家,分布在一个720英亩的庄园中;印第安纳的靠近布卢明顿地区的蓝色之春共同体,这个只有27个人和他们家属的社团在327英亩的土地上,盖了一些小木屋、商店、仓库和学校。尽管他们有一些建立工厂的设想,但一直未能实现。受欧文思想的影响,俄亥俄州康达地区于1826年春天成立了一个拥有50户人家的互助友好协会。在这些共同体中,还可以举出宾夕法尼亚的瓦利福尔日谷共同体、纽约州的哈弗斯特劳和库克萨基共同体。
这些共同体的寿命短则几个月,长的有三至四年,最引人注目的是1825年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地区成立的纳索巴共同体。
……

前言/序言

  前言
  直至19世纪初期,所有的乌托邦都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梦:作家、诗人和知识分子可以撇开现实,尽情地描写和阐述想像中的伊甸园。他们怀念已逝文明岁月中幸福的“黄金时代”,歌颂财富岛上居民的美好风俗,赞叹太阳城的伟大光芒。这种逃避现实的文学旨在应用对比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费内荣、孟德斯鸠或者斯威夫特都是撰写这类哲学故事的高手。但是他们并不相信地球上会出现乌托邦,托马斯·莫尔本人也不相信这一点。1516年他在自己著名的《乌托邦》第二集的末尾写道:“我坦白地承认,我希望乌托邦的许多事情发生在我们的城市中,然而我的期望胜于希望。”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它造成的社会后果以及工厂浓浓的黑烟改变了乌托邦的命运,使它由田园和牧歌进入了政治领域。从那时起,它摆脱了形而上学,开始关注社会和经济问题。罗伯特·欧文和他的追随者,查理·傅立叶和他的学派,艾蒂安·卡贝和他的伊卡里亚人等新一代乌托邦诞生了 ……将乌托邦付诸实践的种种强烈愿望出现了,人们拒绝等待,要求尽快就地行动起来。就这样,同时被称为社会主义实验的空想社会主义问世了。
  这些乌托邦否定社会变革的两种方式:暴力革命和变革演进。这些和平主义和非暴力者都认为自己的模式将占上风,因此,都希望创造第一个试验模式,以证明自己的模式充满活力并希望其成为推动政治变革的手段。
  根据发起者的创意,这个新世界的第一个细胞应该很快推广开来,并通过示范效应,以和平的方式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机体。一个半世纪以来,无数这一理想的追求者,在一个引领人或者预言家的指挥下,坚持不懈地进行尝试,建立了数百个小规模的社团。他们希望这些社团能够成为幸福的家园,孕育出新一代的人类。这个新世界应该是一个充满和谐,远离邪恶、对立及不公正的自由空间。
  除了希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外,摆脱贫困也成为他们远走他乡的梦想。为此,北美和南美那些辽阔的土地,即勒内·雷蒙称作“梦想的大陆 ”。成了进行各种社会试验的场所。这些试验起到了奇迹般的号召作用。
  整个19世纪,人们目睹着满载着穷人的船只抵达乌托邦国沿岸。他们手中的包裹虽小,但心中充满了希望。
  追求这一疯狂目标的人极少得到财富的青睐。尽管他们了解前人所经历的不幸,但他们仍愿意怀揣前人的理想,去经历他们经历过的考验并重复他们的错误。当然,一切冒险的结局都是不幸的,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规律。当人们面对困难而牢骚满腹时,社团开始出现分裂,矛盾的加剧使他们进一步陷入空想和贫困,而这些又正是他们希望摆脱的。
  同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乐观主义和合理的人道主义一样,乌托邦的错误也源于同样的哲学根源:相信一旦改善了教育和生存环境,人会重新表现出初期的善良和追求完美的能力。乌托邦在试图摆脱邪恶奴役的同时,很快受到了人性缺陷的制约。当他们认为摆脱地狱时,正在让自己重新走进地狱。
  纵观19世纪初笨拙的尝试到今天加利福尼亚和其他地区建立的“嬉皮士共同体”,实验社会主义的惨重失败、创办社团的夭折和梦想的破灭是一种必然,因为意识形态否定规律,而乌托邦又要将自己的权利凌驾于意识形态之上。
  因此,19世纪共同体的日常生活只能是一部充满强烈愿望的编年史,一个用幼稚的激情追求疯狂的梦想,一段乌托邦人充满欢乐和痛苦奋斗的历程。这部编年史是人类的悲惨和英雄命运的缩影。
  书译完,合上后,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200多年前,成千上万的欧洲人,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集合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旗帜下,到美洲的荒山野岭进行开创一个新世界的尝试,这深深地感染和打动着我。
  面对艰难困苦,他们没有眼泪悲伤,有的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永不后退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反观今天,与他们相比,我们缺什么?我想可能是他们的那种奋斗精神、开拓意识。今天的社会非常发达,物质生活极为丰富,实现目标的手段更加先进,但我们并没有因此特别快乐。总的感觉是今天的世界物质多了,但我们的精神匮乏了。我想在任何时候,人都需要一种精神,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也可能后者更需要一种精神。随着人类的进化,我们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复杂的物质世界带给我们的困惑不会比贫穷时更少,真诚地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像他们那时一样,有一种伟大向上的精神。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梦想。在那个梦中社会,人是平等的,财富是公有的,实施按劳分配,官员由选举产生。从此,“乌托邦”这个代表人类美好社会的词汇在全球叫响,为人熟知,但它仍是一个未被唤醒的梦。如同作者在《前言》中写的,“直至19世纪初期,所有乌托邦都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梦”,是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一个空想社会。但是到了19世纪,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圈地运动造成的失地农民,城市的贫民、童工以及环境污染等,乌托邦由梦想变为现实的条件日益成熟,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应运而生。千千万万的人投身于乌托邦的尝试,表明了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民众对社会的排斥与唾弃,民众渴望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欧文将自己在美洲创办的社团命名为“新和谐 ”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联想到中国今天的发展,乌托邦的尝试对我们是否也有启示呢?我们也应该注意全面和谐地发展,重视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富人和穷人、前人和后人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张,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
  乌托邦的实践虽然时间不长,规模有限,但影响是巨大的。正是有了空想社会主义,才有了后来的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旗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这一学说为人类指明的方向。也正是乌托邦运动对野蛮资本主义的批判,才有了资本主义对自己的反思和今天的进步。应该说乌托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功不可没的。
  梁志斐
  2005年6月
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理念、实践与遗产 十九世纪,一个思想激荡、变革涌动的时代,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从未止步。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冲击、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以及对既有社会秩序的深刻反思之下,一股名为“乌托邦”的思潮席卷了欧陆与美洲。无数先行者,怀揣着对更公平、更和谐、更人道的生存方式的憧憬,纷纷投身于构建新型社区的实践之中。本书《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正是对这一波澜壮阔的社会实验的深入考察与记录,它并非简单罗列一个个乌托邦的名字,而是力图穿透表象,触及这些共同体得以产生的深层动因,探究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独特图景,并审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复杂印记。 一、 思想的土壤:为何是十九世纪? 要理解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兴起,必须将其置于那个时代的思想背景之下。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力,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在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劳作,所得却微薄可怜。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看似带来了效率,却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传统社群关系被打破,个体在庞大的工业机器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现有社会体制的批判声此起彼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潮开始涌现,它们挑战私有制,主张集体所有、平均分配,或是根据劳动贡献进行分配。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他们的理论为乌托邦共同体的构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他们提出的关于理性组织生产、消除剥削、实现社会成员和谐共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成为无数实验者心中蓝图的基石。 除了社会主义思潮,宗教和哲学上的思辨也孕育了乌托邦的种子。一些宗教团体,出于对世俗社会腐朽的厌倦,或是对神圣理想国度的向往,也尝试建立与主流社会相分离的、遵循特定宗教戒律的社群。同时,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自由、平等、人权的观念,也渗透到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中,鼓励人们大胆尝试新的生活模式。 二、 多元的面貌:共同体的类型与特征 十九世纪的乌托邦共同体并非铁板一块,它们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在组织形式、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经济模式的探索: 合作社模式: 以罗伯特·欧文及其追随者在英国和美国建立的各种合作社为代表,强调成员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共同收益。例如,欧文试图在“新和谐”公社(New Harmony)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将生产、教育、消费等环节整合在一起。 共产主义模式: 更加激进的模式,主张彻底废除私有制,所有财产归集体所有,劳动所得按需分配或按劳分配。例如,一些宗教色彩浓厚的公社,如起源于德国的“艾肯”(Eken)公社,就实践着严格的共产主义原则。 工场手工业与农业结合: 许多共同体尝试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重拾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以期在技术和自然之间找到平衡。他们通常鼓励成员参与生产劳动,不论男女老少,都以某种形式为共同体贡献力量。 社会结构的重塑: 家庭与婚姻的改革: 一些共同体挑战传统的家庭模式,尝试实行“集体生活”、“自由结合”甚至“公妻制”,以期打破家庭的私有制基础,促进个体解放。例如,傅立叶的“法朗斯泰尔”(Phalanstere)设想就包含了对家庭结构的激进改革。 教育与儿童培养: 许多乌托邦思想家认为,不公正的社会根源于不当的教育。因此,他们高度重视教育,并尝试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观念。 劳动与休闲的平衡: 乌托邦共同体普遍认为,繁重的、单调的劳动是造成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因此,他们致力于改革劳动制度,缩短劳动时间,引入更具创造性和多样性的工作内容,并为成员提供充足的休闲和文化活动时间。 思想与信仰的融合: 世俗乌托邦: 由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驱动,不依附于任何宗教。他们相信通过科学、理性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一个幸福的社会。 宗教乌托邦: 以特定的宗教信仰为基础,希望建立一个符合宗教教义的理想王国。例如,摩门教徒在美国建立的社群,就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社群自治的特点。 哲学与艺术的追求: 许多乌托邦共同体不仅关注物质生产和经济分配,也十分重视精神生活。他们鼓励艺术创作、哲学探讨、文化交流,力图创造一个充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空间。 三、 日常生活的图景:细节中的尝试与挑战 《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不会止步于对宏大理念的阐述,更会深入描绘这些共同体成员的真实生活。书中将力图还原那些在历史文献中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勾勒出这些实验性社区的日常生活图景。 衣食住行: 共同体成员如何分配食物?他们的餐桌上会摆放怎样的食物,是统一供给还是按需分配?他们的居住环境如何?是统一的建筑风格,还是因应生产需要而建?他们的衣着是否会有统一的要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反映了共同体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集体主义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劳动与生产: 共同体内的劳动分工是怎样的?成员如何根据自己的技能和兴趣参与生产?是否存在强制劳动,还是基于自愿?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书中将通过对具体劳动场景的描写,展现这些共同体在经济运作中的真实面貌。 人际关系与冲突: 理想化的社会蓝图能否完全消除人性的弱点?在共同生活中,成员之间会产生怎样的互动?是否存在竞争、嫉妒、矛盾?共同体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冲突的?对人际关系的描绘,将揭示乌托邦实验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构建理想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挑战。 教育与娱乐: 孩子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他们的课程设置有哪些特点?成年人又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和娱乐?共同体如何组织公共活动,如节日庆典、集会讨论、文艺演出等,以增强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许多乌托邦共同体试图与主流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无法完全隔绝。它们如何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如何应对来自政府、社会舆论的压力?这些外部因素对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 遗产与反思:乌托邦的价值与局限 十九世纪的乌托邦共同体,尽管大多数以失败告终,但它们并非历史的死水。本书将对这些实验的遗产进行深入的梳理与评价。 对社会改革的启示: 尽管共同体普遍未能长久维持,但它们在实践中提出的许多理念,如劳动者权益保障、社区互助、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对后来的社会运动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合作社运动、工会发展,乃至一些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都能看到乌托邦思想的影子。 对人性的拷问: 乌托邦实验的失败,也深刻地暴露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对私有制的挑战,往往难以根除个体对占有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有时会滑向无序的混乱;对集体的强调,也可能压抑个体的独特性。这些实验迫使我们反思,在追求理想社会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乌托邦的意义: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乌托邦的探索本身就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代表着人类不懈追求美好未来的勇气和想象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正是这些不甘平庸的尝试,不断拓宽着人类思考社会可能性的边界,激发着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带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充满希望与激情的乌托邦实验现场,理解它们在思想上的孕育,在实践中的跌宕起伏,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在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应如何汲取历史的经验,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以更成熟、更审慎的态度,继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带我走进了一个与当下截然不同的时代,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社群尝试的时代。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试图摆脱资本主义弊病、构建更公平和谐社会的先驱者的生活图景。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他们清晨在晨光中耕种,午后在集会中讨论,傍晚在灯火下分享劳动的场景。书中的每一个共同体,无论是以宗教信仰为纽带,还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都闪烁着对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我特别被那些关于资源共享、劳动分配、教育模式的描写所吸引。它们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被无数次的实践、调整甚至失败所打磨出的鲜活经验。书中那些关于个体与集体关系、自由与责任平衡的探讨,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让我反思,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社群,并为共同体的繁荣贡献力量。这种对理想社会的探索,虽然后来许多共同体走向了衰败,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那种不懈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勇气,至今仍激励着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和未来可能性的深刻审视。

评分

《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赤裸裸地展现了理想主义者们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与幻灭。书中描绘的每一个共同体,从最初怀揣着改变世界的宏伟蓝图,到最终或解体、或变形,都充满了令人唏摸的无奈。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共同体内部的矛盾、权力斗争、经济困境,以及成员之间因理念分歧而产生的裂痕。我能深切地体会到,当美好的愿景遭遇复杂的现实人性时,是多么的脆弱。书中的某些段落,比如对于某个共同体因领导者个人魅力衰退而迅速走向衰败的描写,让我感到一阵阵的寒意。这并非是对乌托邦理念本身的否定,而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明白,任何社会结构的构建,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妥善处理。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共同体,它们在困难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在特定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光明与阴影,复杂与矛盾。它促使我更审慎地思考,在追求更理想的社会形态时,需要具备怎样的清醒和智慧。

评分

我曾以为,十九世纪的乌托邦共同体不过是些脱离现实的空想家们组织的短暂的社会实验,但《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共同体的名称和理念,而是深入到这些社群的日常肌理之中。我读到了他们如何克服内部的矛盾,如何应对外部的压力,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维持生计,如何在教育和文化上追求卓越。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具体共同体成员日常生活的描绘,比如“新和谐公社”的教育方式,以及“奥尼达社团”在财产和婚姻制度上的独特探索,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仿佛有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将那些已经尘封的历史细节一一呈现在眼前。我能感受到那些参与者内心的挣扎、信仰的坚定,以及对理想不灭的追求。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也从未放弃对更公平、更友爱的社会的向往。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类在追求进步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韧性和创造力感到由衷的钦佩。那些曾经被视为“失败”的尝试,或许正是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重要阶梯。

评分

当我翻开《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我以为会读到一堆关于理想国的美妙设想,但实际的内容却更加引人深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这些共同体的崇高理想,而是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实际运作中的细节与困境。书中的人物群像,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与困惑,在社群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看到了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也看到了因理念不合而产生的摩擦;我感受到了集体劳动的甘苦,也体会到了集体生活对个体自由的某种约束。特别是一些关于共同体内部决策机制、成员晋升与淘汰制度的描写,都让我看到了理想主义在落地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难题。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社群的建立,都需要精妙的组织架构和对人性的深刻把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反思当下社会模式的绝佳参照。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究竟怎样的社群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和谐与发展?我们又该如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来审视“共同体”的概念。作者在《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中,并非将这些共同体视为孤立的社会单元,而是将它们置于整个十九世纪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了解到,这些乌托邦尝试,许多都与当时的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阶级矛盾以及新思潮的涌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是对现有社会问题的直接回应,也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积极探索。书中的分析非常透彻,它揭示了这些共同体在经济模式、财产制度、家庭结构、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以及这些创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潜在的挑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不同共同体如何处理与外部主流社会关系的描写所吸引,有些努力融入,有些则选择隔绝,而这种选择往往决定了它们的命运。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社会模式的建立,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土壤。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历史,更是在提供一种理解社会变迁和人类群体行为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进步”和“理想”有了更辩证的认识。

评分

几乎没有人能在不背叛最初原则的前提下获得过乌托邦实践的成功,而这种尝试的传统,却一直延续至今。和绝大多数以时间维度思考乌托邦可能性的思想者不同,在我看来,如果乌托邦尝试在十九世纪都无法成功,很难想象它在以后的时代还能有所作为:那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意识形态控制尚属新鲜事物,地理大发现已然完成,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新大陆上的“拓荒热”此起彼伏,加之旧世界的革命风起云涌,不少人热衷于社会改革和实践,拥有广袤土地的美洲政府为欧洲移民提供了众多便利,募集资金不算困难,报名的人也积极踊跃,最重要的是:和二十世纪的人相比,十九世纪的人还敢于追求梦想。

评分

很好的书很满意!!!

评分

庭,产生了一种私有财产,也由此产生了纠纷和斗殴”。在马克思那里,正是生

评分

这场变革确立了家

评分

值得参考的一本书。研究此类理论的人可参考的一本书。

评分

乌托邦的部分实现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普及的地方很多。

评分

物超所值,物美价廉,性价比高

评分

国歌

评分

这场变革确立了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