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4卷)

竺可桢全集(第4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近代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气候学
  • 自然地理学
  • 地理研究
  • 学术著作
  • 全集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34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7-01
页数:56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竺可桢全集(第4卷)》收录竺可桢1960—1973年的文章、会议致词、工作报告、序跋、提案、审稿意见、信函、题词、诗作,专著《物候学》的初版本和修订本,以及个人收藏的思想自传、入党申请书、履历表、证明材料等,凡171篇。
1960年,时处三年困难时期,竺可桢已达70岁高龄,却依然四处奔波,躬行于穷乡僻岭之间。资源考察、沙漠治理、南水北调、自然保护、科学“支农”等,是他1960—1965年所思所行的主题。1962年他72岁时,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
“文革”时期,竺可桢虽然得以列入特殊保护名单而幸免遭受严重冲击,而事实上也是突然离开了领导岗位。在被迫“赋闲”中,他充分利用原来难得的时间,把心血投入到自己早有兴趣且有多年雄厚积累的两项工作上,一是潜心撰写《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是与合作者共同完成对《物候学》的修订。
本卷所及年代,政治动荡频仍,在持久的困惑中,竺可桢心中最大的牵挂依然是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科学事业的前途。他的思想自传、入党申请书和许多信函,反映了那个时代特定一类老知识分子认真“改造”、否定“旧我”的思想进路。
《竺可桢全集(第4卷)》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中国气象概论》、《物候学》、《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等。1974年2月7日逝世。
竺可桢留学回国后,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
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倡导“求是”校训,实行民主办学,提倡学术自由,使浙大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和学校规模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崛起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英国科学家赞誉为“东方剑桥”。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觉先行者。

精彩书评

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提倡求实精神,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的关系,在地理学、气象学、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研管理和大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目录

前言
编例
第4卷说明
1960年
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总结
《国家大地图集·自然地图集》学习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加强中苏科学合作的深厚友谊
再接再厉,为实现南水北调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对《中国天文学史》中两章的审稿意见
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 以大协作的精神 争取在短期内登上世界科学的高峰
审订中华书局《新辞海》条目
《中国地震目录》序言
艾森豪威尔是头号战犯
在治沙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中苏外交问题小组会上的发言
视察西部南水北调引水地区的报告
致郭沫若函稿(纪念世界文化名人)
变沙漠为绿洲
1961年
用汉语拼音字母名称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改造沙漠必须算好水账
向沙漠进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哭希文(诗一首)
增辟农田水源,节约灌溉用水,为加强农业战线而奋斗
致涅姆奇诺夫函稿(黑龙江考察)
致郭沫若函(赠阅《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
重游遵义(七律)
致郑晓沧函(道义观感)
致涅姆奇诺夫函稿(黑龙江考察)
致郑晓沧函(互赠论著)
入党申请书
致弗洛瑞爵士函稿(感谢接待)
致林斯戴德爵士函稿(感谢接待)
致阿特灵爵士函稿(感谢接待)
思想自传
1962年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
参加广州科学技术十年(1963-1972)规划会议个人感想
关于中苏研究黑龙江流域生产力问题联合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有关问题的请示
致徐规函(杭州桃花物候)
关于中苏研究黑龙江流域生产力问题联合学术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情况的报告
贺南京大学六十周年校庆
致郭沫若函(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气候与时间问题)
对于1963-1972年全国农业气象研究规划(第二稿)的意见
追念涂长望同志
中国气象学会1962年年会暨代表大会开幕词
喜看祖国的科学蓬勃发展
中央机关司局长级以上党员干部登记表(草表)
在全国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生态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南京地理所机构调整方案的意见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前言/序言


《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先驱:竺可桢文集(第4卷)》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理学、气象学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贡献,集中展示竺可桢先生在气候变迁、农业地理、区域规划等方面的深度研究与宏观视野。 本书收录的文献,主要涵盖了竺可桢先生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至五十年代末期,在关键历史时期所撰写的重要学术论文、考察报告、以及对国家建设与科研发展方向的深刻论述。这些文本不仅是理解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脉络的珍贵资料,更是观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如何服务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写照。 第一部分:气候变迁的长期考察与理论构建 本卷的重点之一,在于重现竺可桢先生在气候学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在这一时期,随着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重视日益增加,竺可桢先生结合他在中国广阔地域的实地考察经验,对中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变率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收录的文稿详细阐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冷暖干湿变化规律。他通过对历史文献、物候记录、以及地质资料的交叉比对与严格筛选,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史研究方法。例如,对于“中国近五百年气候波动”的研究,本书呈现了其核心论点——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对古代农业生产、人口迁徙乃至王朝兴衰所产生的微妙影响。他详尽分析了如明清小冰期等重大气候事件的区域表现,强调了气候背景的长期稳定性与短期剧烈变动之间的复杂互动。 此外,本卷还收录了多篇关于现代气候变化监测与预测的思考。在缺乏现代精密仪器的年代,竺可桢先生如何利用气象观测站的早期数据,结合传统经验,对当时中国气候的区域性异常(如长期干旱或洪涝)进行科学解释,体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杰出的分析能力。这些论述超越了单纯的气象记录,上升到了对区域气候系统宏观调控机制的认识。 第二部分:农业地理的精细化研究与区域规划 进入新中国建设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成为国家首要任务。竺可桢先生将他的气候学知识与地理学原理,紧密结合于农业生产实践之中。本卷汇集了他一系列关于农业地理区划的开创性工作。 书中收录的考察报告,系统记录了他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对优势农作物种植带的界定。他不仅关注土壤、地形等传统地理要素,更将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作为决定性指标。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指导了当时政府在制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农业政策时的科学依据。例如,他对“水稻种植北界”的精确定位,对优化粮食作物布局起到了关键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卷披露了竺可桢先生关于水利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早期建议。面对国家在大型水利工程布局上的战略选择,他从流域的地貌演变、气候资源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角度,提出了审慎的意见。这些文字清晰地展示了地理学家在国家基础建设决策中扮演的“科学顾问”角色,强调了人类工程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长期约束。他反对急功近利的改造,主张可持续利用的理念,这在当时具有极强的先见性。 第三部分:地理科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作为中国地理学界的领军人物,竺可桢先生对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后继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本卷收录的篇章,反映了他对中国地理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与思考。 在探讨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时,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打破旧有的、偏重描述性的地理学模式,转向更强调过程、功能和人地关系的现代科学体系。他力主将气候学、地貌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构建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中国地理科学体系。 此外,书中包含了多篇对年轻学者的教诲与指导性文字。这些文字不仅谈论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更强调地理学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实地调研的精神。他以自身的严谨治学态度感染和塑造了一代地理学人,要求他们深入田野,将书本知识与中国大地相结合。 总结 《竺可桢文集(第4卷)》并非仅仅是一本学术论文集,它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地理科学如何在动荡年代中,紧密结合国家需求、逐步走向现代化、并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行动纲领”。通过阅读这些文字,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位杰出科学家对国家深沉的爱与责任,以及他为中国自然科学现代化所建立的不朽功勋。本书为研究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科学史、地理学史,以及区域规划史的专业人士与爱好者,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原始资料和深刻的理论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竺可桢全集》第四卷,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知识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我最为着迷的是其中关于“地理学”和“地质学”的论述。竺可桢先生不仅对这些学科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它们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他对于中国地貌特征的精妙描绘,对于地质变迁的科学解释,都充满了地理学家的严谨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仿佛能看到他,背着行囊,穿越崇山峻岭,在大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他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细致入微,充满哲思。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山川河流,更是在探索它们背后隐藏的生命密码。这种将科学知识融入对祖国山河的热情,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评分

这套《竺可桢全集》第四卷,我可是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啃下来,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啊,原来是这样!”和“天哪,他竟然还能想到这个!”。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书的时候,我对“全集”这两个字还有点望而生畏,总觉得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当真正翻开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第四卷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将竺可桢先生的个人思考、科研方法以及他对中国科学发展前瞻性的洞察,以一种极为生动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科学”的论述所吸引。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科学成就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它们与同时代西方科学的异同。这种对比分析,既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的独特价值,也让我们反思在发展现代科学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汲取哪些智慧。他对于天文学、农学、医学等领域的精辟解读,让我对我们祖先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和年代,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探索过程。

评分

对于这本《竺可桢全集》第四卷,我想用“智慧的结晶”来形容。它不仅仅记录了竺可桢先生个人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科学界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他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毅力,引领中国科学走向世界。 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他清晰地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他积极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倡导科学精神,希望通过科学的力量,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这种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情怀,让我深感敬佩。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对真理不懈追求的信念,以及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

评分

总而言之,第四卷《竺可桢全集》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我一直对中国现代科学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的渴望。竺可桢先生作为那个时代的杰出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书中关于他作为教育家,如何培养新一代科学人才的论述,我读来尤其感慨。他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对于科学精神的倡导,对于科学研究的规划,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远见卓识的领导者的风范。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科学家的著作,更是在向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学习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对于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评分

读完这本《竺可桢全集》(第四卷),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书中关于气候变化研究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竺可桢先生在那个年代,就能够如此敏锐地捕捉到气候变迁的趋势,并且能够运用当时有限的资料,进行如此细致入微的分析,这实在是令人惊叹。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预测,他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即便放到今天,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我特别欣赏他在阐述科学理论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条理。他会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层层递进,让即便对相关领域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其核心思想。他那种“不破不立”的科研精神,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态度,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读他的文字,你不会感到压抑,反而会觉得受到启发,仿佛被点燃了探索未知的热情。

评分

分卷出,至今没出完。

评分

促销时购买,十分划算,快递给力

评分

促销时购买,十分划算,快递给力

评分

图书包装很好,内容也好

评分

促销时购买,十分划算,快递给力

评分

这一套全集都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 值得推荐

评分

资料详实,一直期待买入的书

评分

收入1960-1973年竺可桢论文、信函等材料,值得研究科学史的学人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