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電影·傳媒:民國電影筆記

都市·電影·傳媒:民國電影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偉 著
圖書標籤:
  • 民國電影
  • 電影史
  • 傳媒研究
  • 都市文化
  • 文化研究
  • 曆史
  • 影評
  • 中國電影
  • 電影筆記
  • 大眾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同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841915
版次:1
商品編碼:103726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7
字數:31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都市·電影·傳媒:民國電影筆記》是筆者近年來所寫電影文章的一個匯集,其中有些是新寫的篇章,部分舊作也或多或少作瞭修改。全書共收錄電影筆記49篇,具體包括《電影選擇瞭上海》《1933年的中國影後選舉》《電影史上的三個失蹤者》《飄逝風中的女星傳奇》《當年“人猿泰山”熱》等。

目錄

電影選擇瞭上海
九十年前海蜃樓
華商影院第一傢
中國首次電影博覽會和“電影皇後”的誕生
1933年的中國影後選舉
外國影片譯名漫談
電影說明書的曆史迴顧
中國電影音樂源流探尋
《新劇雜誌》中的電影文獻
二十年代的白領影刊
石淩鶴與《電影戲劇》
“孤島”藝壇一畫報
民國電影第一刊
紙媒裏的民國電影——中國電影雜誌(1921~1949)
民國影壇的第一代“專業海歸”——程樹仁其人其事
拓荒影壇的第一位共産黨人——何味辛
1926年洪深的北京之行
蔡楚生投身影壇之始
電影史上的三個失蹤者
卓爾不群的藝術探索者
攝影師陳嘉震
早年桑弧
懷念徐昌霖
說不盡的費穆
飄逝風中的女星傳奇
影片《黑籍冤魂》源流考
中國最初的三部故事片
田漢與影片《到民間去》的來龍去脈
充滿神話韻味的《月老離婚》
從《再造共和》到《洪憲之戰》
記憶外的阮玲玉《婦人心》
從連環漫畫到係列影片的《王先生》
當年《王老五》
何非光赴颱拍攝《花蓮港》
《假鳳虛凰》——啼笑皆非的風波
《失去的愛情》見證一個時代
中國電影的主流類型
娛樂大眾的商業影片
當年“人猿泰山”熱
中國偵探“陳查禮”
《大地》和中國
魅力長存迪斯尼
由《魂斷藍橋》引發的“中國現象”
令人崇敬的《居裏夫人》
永遠的卓彆林
20世紀前期好萊塢影片的漢譯傳播
中國現代電影史事要略(1895~1949)
上海地區1949年前齣版電影雜誌一覽錶
1949年上海地區電影院統計錶

精彩書摘

電影選擇瞭上海
傳播學大師施拉姆曾說:每一項傳播手段的發明都是人類智慧瞭不起的成就。1825年,法國人涅普斯發明瞭攝影術,從此,人類可以通過一種載體永久封存記憶,留住任何一個人們希望留住的特定瞬間。慢慢地,人類又不滿足於此瞭,他們發現,攝影隻能留住靜止的場麵,而現實生活卻充滿瞭動感,他們渴望那些靜止場麵靈動起來。於是,經過幾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神奇的電影終於誕生瞭: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幾部短片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號咖啡館的印度沙龍內公開售票放映,從此,“工廠放工”、“火車進站”等一些人們生活中的尋常場麵,成瞭世界電影史上最初的經典鏡頭。據當時媒體報道:電影放映時,沙龍內的人們都驚呆瞭,盡管銀幕上的這些鏡頭是他們平時看慣瞭的生活場麵,但當這些場景第一次在銀幕上活動起來時,還是覺得不可思議,特彆是銀幕上的火車衝著觀眾呼嘯而來時,一些人驚恐萬分,抱頭爭相齣逃。被人們譽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就在這一刻誕生瞭。其實,此時誕生的並非僅僅隻是一門藝術,相伴著這神奇的聲光幻影一起誕生的是一個難以形容的大産業鏈,其巨大能量和活力,使很多傳統工業相形見拙。這一跡象當年已盡顯端倪。1895年,當盧米埃爾兄弟租下咖啡館售票放映時,咖啡館主人認為這項發明毫無前途,僅僅收瞭30法郎場租。事實證明這位主人犯瞭一個很大錯誤,盧米埃爾兄弟在咖啡館裏把他們的發明上映瞭整整三個星期,每天票房收入都超過2000法郎,在商業上獲得瞭巨大成功。這給瞭電影商們以很大鼓舞,電影也因此很快走齣實驗室,走嚮瞭廣闊的世界。

前言/序言


繁影流光:民國風雲中的光影世界 本書並非聚焦於民國時期電影的理論建構或具體的製片工業研究,而是以一種更為廣闊的視野,審視瞭二十世紀上半葉,那個在戰亂、變革與新舊交替中掙紮前行的中國社會,是如何通過“電影”這一新興媒介,映照、塑造並反思自身的精神麵貌與日常生活圖景。 本書深入探討瞭幾個核心議題:電影作為一種視覺語言的構建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社會認知;銀幕上呈現的“現代性”究竟是何種麵貌,它與真實的都市生活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張力與錯位;以及在民族主義敘事與娛樂消費主義的交織中,電影所承擔的意識形態功能。 第一部分:城市的呼吸與銀幕的投影 本部分著重描繪瞭民國時期中國幾大電影製作中心——上海、北平(北京)和香港——的獨特光影生態。我們摒棄瞭傳統上以“大導演”和“經典影片”為核心的敘事框架,轉而關注電影的場域化:電影院的建立如何重塑瞭城市空間?電影票價、散場後的觀眾討論,構成瞭何種新型的公共文化景觀? “摩登都市”的幻象與陷阱: 探討瞭早期中國電影中對“新女性”、“洋房”、“汽車”等現代化符號的迷戀與符號學意義。這些影像如何在消費主義的萌芽期,為觀眾提供瞭一種逃離現實睏境的“美學替代品”。我們分析瞭特定類型片(如月份牌廣告、月份影戲)中,服飾、化妝、室內陳設等細節如何構成瞭一套視覺化的社會等級體係。 地方性與模仿的張力: 考察瞭不同地域電影製作的差異性。例如,上海電影的精緻與商業化傾嚮,與早期北方電影(如長城畫片公司)中蘊含的更強烈的教育和民族文化關懷之間的區彆。電影作為一種跨地域的文化商品,在模仿好萊塢敘事技巧的同時,如何努力錨定本土觀眾的文化認同,是一個持續拉扯的過程。 第二部分:身體、性彆與聲音的革命 電影的魅力,首先在於它對“身體”的捕捉與再現。本書詳細梳理瞭民國時期銀幕上身體政治的演變。 銀幕上的女性形象譜係: 我們細緻區分瞭“舞颱歌女”、“摩登女郎”、“女學生”以及“賢妻良母”這幾種主要的銀幕女性原型。這些形象在不同的政治氣候下(如北伐時期、抗戰時期)所代錶的社會期望發生瞭微妙而關鍵的轉變。重點分析瞭女演員的“身體展演”與同時代“女權運動”思潮之間的復雜互動——她們是解放的先鋒,還是被消費的客體? 默片時代的“聲音”重塑: 盡管我們討論的是默片時代,但“聲音”的概念貫穿始終。這包括瞭現場配音師(如“活報片”的講述者)的錶演技巧、樂師的配樂選擇,以及早期有聲電影引進後對傳統戲麯錶演和發音體係的衝擊。聲音,在視覺主導的媒介中,扮演瞭“解釋者”與“情感增幅器”的角色。 第三部分:意識形態的迷霧與民間敘事 電影不僅是娛樂,更是時代精神的載體。本部分聚焦於電影內容與宏大敘事之間的關係。 民族危機的影像書寫: 在國難當頭之際,電影如何被動員以服務於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審視瞭抗戰時期電影審查製度的實際運作,以及電影製作者如何在官方意識形態的壓力下,通過隱喻、寓言和象徵來錶達對時局的憂慮與期盼。例如,對“俠義精神”或“傢庭倫理”的強調,如何間接迴應瞭社會對秩序重建的渴望。 “鬼怪”與“怪談”的文化功能: 摒棄瞭將早期恐怖片或怪談片簡單視為“落後迷信”的觀點,而是將其視為民間集體潛意識的投射。這些充滿靈異、復仇與因果報應的故事,恰恰反映瞭在社會結構劇烈變動時,人們對道德審判與超自然力量的依賴。它們是正統敘事之外的“地下文本”。 第四部分:邊緣的景觀與流散的遺産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被主流曆史敘事邊緣化的領域。 戲麯電影的睏境與張力: 戲麯電影作為傳統藝術嚮新媒介的艱難轉型,其攝影機位、舞颱調度與敘事節奏如何適應電影語言,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保護瞭傳統,又在多大程度上被“電影化”所規訓。 流亡與中斷: 探討瞭戰爭和政治動蕩如何導緻人纔的流散、製片基地的轉移,以及大量珍貴膠片資料的損毀。這種“記憶的斷裂”對於後世理解這一時期的電影文化,構成瞭難以彌補的遺憾。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細密、多維且充滿現場感的民國光影切片,它關乎的不是電影製作的“技術史”,而是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如何參與並記錄瞭中國現代性轉型的復雜曆程。讀者將透過這些褪色的銀幕影像,觸摸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焦慮、夢想與掙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像一位老前輩在茶館裏娓娓道來,充滿瞭洞察力和個人情感的投射。特彆是作者在分析一些經典電影的幕後故事時,那種旁徵博引、融會貫通的學識讓人印象深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電影技術引進和本土化改造時所展現的批判性思維,他們是如何在吸收西方先進經驗的同時,又不失民族文化根基的,這其中的權衡與取捨,讀來令人深思。這種深度解析,使得即便是對民國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被其強大的敘事張力所吸引。它成功地將枯燥的史料轉化成瞭引人入勝的文化考古,每一頁都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學術、閱讀門檻較高的專著,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的文字風格非常流暢且富有文采。作者顯然對那個時代的文人氣息有著深刻的共鳴,遣詞造句間透著一股老派的雅緻,但又不失現代解讀的銳利。書中對幾位關鍵電影製作人和發行商的側寫尤其精彩,他們的人格魅力和商業手腕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那些黑白影像都染上瞭彩色。這種對“人”的關注,讓冰冷的行業史變得有血有肉,極大地方便瞭普通讀者進入那個復雜的傳媒世界。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被悄悄塞進瞭一個秘密的檔案室。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所展現齣的學術的嚴謹性和人文的關懷的完美結閤。它沒有沉溺於對舊日輝煌的盲目贊美,而是以一種冷靜又飽含敬意的筆調,梳理瞭民國傳媒業從萌芽到初步成熟過程中的所有麯摺與不易。特彆是關於知識分子在電影事業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光影來傳遞救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討論,讀來令人深思。這種將技術發展、商業運作與思想文化潮流熔於一爐的寫作手法,使得全書的格局非常開闊,不僅是對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次關於媒介倫理和文化使命的深刻探討。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那個年代的理解,更加立體和豐滿瞭。

評分

作為一個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抱有濃厚興趣。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聚焦於“電影”和“傳媒”這兩個極具時代特徵的媒介,展示瞭它們在社會動蕩中扮演的復雜角色。書中對早期電影審查製度、明星製度的興起以及電影發行網絡的構建過程的論述,都顯得極具洞察力。更妙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事物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政治氣候、經濟結構乃至市民階層的生活變遷之中去考察,形成瞭一個立體的交叉分析網絡。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個案相結閤的處理方式,讓閱讀體驗非常豐富,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時間迷宮裏找到瞭清晰的綫索。

評分

這本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直接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民國年代。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描繪,尤其是在大時代洪流下,電影和傳媒行業如何掙紮求存、自我革新的過程,刻畫得入木三分。那些早期電影人,他們的理想、睏境以及他們作品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都被挖掘得非常透徹。書中提到的那些被曆史塵封的膠片故事,讀起來讓人感慨萬韆,仿佛能聽到老上海弄堂裏的喧囂和攝影棚裏的緊張。它不僅僅是關於電影的記錄,更是一幅生動的民國社會風情畫。作者的史料搜集工作想必下瞭不少功夫,很多細節的考據都非常紮實,讓人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生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讀完後,我對“電影”二字的理解,也從單純的娛樂消遣,上升到瞭文化載體和曆史見證的高度。

評分

關於民國電影不錯的好書

評分

本書通俗易懂,作者將早期電影史上的故事深入淺齣的娓娓道來,可以一看

評分

關於民國電影不錯的好書

評分

關於民國電影不錯的好書

評分

本書通俗易懂,作者將早期電影史上的故事深入淺齣的娓娓道來,可以一看

評分

這本書應該是這位先生的論文集吧,感覺有些散,我再仔細看看

評分

本書通俗易懂,作者將早期電影史上的故事深入淺齣的娓娓道來,可以一看

評分

本書可謂是研究民國電影的必備讀書,專業性很強,是研究電影業發展不可不讀的一本書。

評分

本書可謂是研究民國電影的必備讀書,專業性很強,是研究電影業發展不可不讀的一本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