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

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伟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电影
  • 电影史
  • 传媒研究
  • 都市文化
  • 文化研究
  • 历史
  • 影评
  • 中国电影
  • 电影笔记
  • 大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419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26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31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是笔者近年来所写电影文章的一个汇集,其中有些是新写的篇章,部分旧作也或多或少作了修改。全书共收录电影笔记49篇,具体包括《电影选择了上海》《1933年的中国影后选举》《电影史上的三个失踪者》《飘逝风中的女星传奇》《当年“人猿泰山”热》等。

目录

电影选择了上海
九十年前海蜃楼
华商影院第一家
中国首次电影博览会和“电影皇后”的诞生
1933年的中国影后选举
外国影片译名漫谈
电影说明书的历史回顾
中国电影音乐源流探寻
《新剧杂志》中的电影文献
二十年代的白领影刊
石凌鹤与《电影戏剧》
“孤岛”艺坛一画报
民国电影第一刊
纸媒里的民国电影——中国电影杂志(1921~1949)
民国影坛的第一代“专业海归”——程树仁其人其事
拓荒影坛的第一位共产党人——何味辛
1926年洪深的北京之行
蔡楚生投身影坛之始
电影史上的三个失踪者
卓尔不群的艺术探索者
摄影师陈嘉震
早年桑弧
怀念徐昌霖
说不尽的费穆
飘逝风中的女星传奇
影片《黑籍冤魂》源流考
中国最初的三部故事片
田汉与影片《到民间去》的来龙去脉
充满神话韵味的《月老离婚》
从《再造共和》到《洪宪之战》
记忆外的阮玲玉《妇人心》
从连环漫画到系列影片的《王先生》
当年《王老五》
何非光赴台拍摄《花莲港》
《假凤虚凰》——啼笑皆非的风波
《失去的爱情》见证一个时代
中国电影的主流类型
娱乐大众的商业影片
当年“人猿泰山”热
中国侦探“陈查礼”
《大地》和中国
魅力长存迪斯尼
由《魂断蓝桥》引发的“中国现象”
令人崇敬的《居里夫人》
永远的卓别林
20世纪前期好莱坞影片的汉译传播
中国现代电影史事要略(1895~1949)
上海地区1949年前出版电影杂志一览表
1949年上海地区电影院统计表

精彩书摘

电影选择了上海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说:每一项传播手段的发明都是人类智慧了不起的成就。1825年,法国人涅普斯发明了摄影术,从此,人类可以通过一种载体永久封存记忆,留住任何一个人们希望留住的特定瞬间。慢慢地,人类又不满足于此了,他们发现,摄影只能留住静止的场面,而现实生活却充满了动感,他们渴望那些静止场面灵动起来。于是,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神奇的电影终于诞生了: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几部短片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公开售票放映,从此,“工厂放工”、“火车进站”等一些人们生活中的寻常场面,成了世界电影史上最初的经典镜头。据当时媒体报道:电影放映时,沙龙内的人们都惊呆了,尽管银幕上的这些镜头是他们平时看惯了的生活场面,但当这些场景第一次在银幕上活动起来时,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银幕上的火车冲着观众呼啸而来时,一些人惊恐万分,抱头争相出逃。被人们誉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就在这一刻诞生了。其实,此时诞生的并非仅仅只是一门艺术,相伴着这神奇的声光幻影一起诞生的是一个难以形容的大产业链,其巨大能量和活力,使很多传统工业相形见拙。这一迹象当年已尽显端倪。1895年,当卢米埃尔兄弟租下咖啡馆售票放映时,咖啡馆主人认为这项发明毫无前途,仅仅收了30法郎场租。事实证明这位主人犯了一个很大错误,卢米埃尔兄弟在咖啡馆里把他们的发明上映了整整三个星期,每天票房收入都超过2000法郎,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电影商们以很大鼓舞,电影也因此很快走出实验室,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前言/序言


繁影流光:民国风云中的光影世界 本书并非聚焦于民国时期电影的理论建构或具体的制片工业研究,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审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那个在战乱、变革与新旧交替中挣扎前行的中国社会,是如何通过“电影”这一新兴媒介,映照、塑造并反思自身的精神面貌与日常生活图景。 本书深入探讨了几个核心议题: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构建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认知;银幕上呈现的“现代性”究竟是何种面貌,它与真实的都市生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与错位;以及在民族主义叙事与娱乐消费主义的交织中,电影所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 第一部分:城市的呼吸与银幕的投影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民国时期中国几大电影制作中心——上海、北平(北京)和香港——的独特光影生态。我们摒弃了传统上以“大导演”和“经典影片”为核心的叙事框架,转而关注电影的场域化:电影院的建立如何重塑了城市空间?电影票价、散场后的观众讨论,构成了何种新型的公共文化景观? “摩登都市”的幻象与陷阱: 探讨了早期中国电影中对“新女性”、“洋房”、“汽车”等现代化符号的迷恋与符号学意义。这些影像如何在消费主义的萌芽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困境的“美学替代品”。我们分析了特定类型片(如月份牌广告、月份影戏)中,服饰、化妆、室内陈设等细节如何构成了一套视觉化的社会等级体系。 地方性与模仿的张力: 考察了不同地域电影制作的差异性。例如,上海电影的精致与商业化倾向,与早期北方电影(如长城画片公司)中蕴含的更强烈的教育和民族文化关怀之间的区别。电影作为一种跨地域的文化商品,在模仿好莱坞叙事技巧的同时,如何努力锚定本土观众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持续拉扯的过程。 第二部分:身体、性别与声音的革命 电影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对“身体”的捕捉与再现。本书详细梳理了民国时期银幕上身体政治的演变。 银幕上的女性形象谱系: 我们细致区分了“舞台歌女”、“摩登女郎”、“女学生”以及“贤妻良母”这几种主要的银幕女性原型。这些形象在不同的政治气候下(如北伐时期、抗战时期)所代表的社会期望发生了微妙而关键的转变。重点分析了女演员的“身体展演”与同时代“女权运动”思潮之间的复杂互动——她们是解放的先锋,还是被消费的客体? 默片时代的“声音”重塑: 尽管我们讨论的是默片时代,但“声音”的概念贯穿始终。这包括了现场配音师(如“活报片”的讲述者)的表演技巧、乐师的配乐选择,以及早期有声电影引进后对传统戏曲表演和发音体系的冲击。声音,在视觉主导的媒介中,扮演了“解释者”与“情感增幅器”的角色。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的迷雾与民间叙事 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本部分聚焦于电影内容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关系。 民族危机的影像书写: 在国难当头之际,电影如何被动员以服务于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审视了抗战时期电影审查制度的实际运作,以及电影制作者如何在官方意识形态的压力下,通过隐喻、寓言和象征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与期盼。例如,对“侠义精神”或“家庭伦理”的强调,如何间接回应了社会对秩序重建的渴望。 “鬼怪”与“怪谈”的文化功能: 摒弃了将早期恐怖片或怪谈片简单视为“落后迷信”的观点,而是将其视为民间集体潜意识的投射。这些充满灵异、复仇与因果报应的故事,恰恰反映了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时,人们对道德审判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它们是正统叙事之外的“地下文本”。 第四部分:边缘的景观与流散的遗产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领域。 戏曲电影的困境与张力: 戏曲电影作为传统艺术向新媒介的艰难转型,其摄影机位、舞台调度与叙事节奏如何适应电影语言,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传统,又在多大程度上被“电影化”所规训。 流亡与中断: 探讨了战争和政治动荡如何导致人才的流散、制片基地的转移,以及大量珍贵胶片资料的损毁。这种“记忆的断裂”对于后世理解这一时期的电影文化,构成了难以弥补的遗憾。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密、多维且充满现场感的民国光影切片,它关乎的不是电影制作的“技术史”,而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如何参与并记录了中国现代性转型的复杂历程。读者将透过这些褪色的银幕影像,触摸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焦虑、梦想与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学术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关怀的完美结合。它没有沉溺于对旧日辉煌的盲目赞美,而是以一种冷静又饱含敬意的笔调,梳理了民国传媒业从萌芽到初步成熟过程中的所有曲折与不易。特别是关于知识分子在电影事业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光影来传递救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讨论,读来令人深思。这种将技术发展、商业运作与思想文化潮流熔于一炉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的格局非常开阔,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次关于媒介伦理和文化使命的深刻探讨。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那个年代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满了。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学术、阅读门槛较高的专著,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文字风格非常流畅且富有文采。作者显然对那个时代的文人气息有着深刻的共鸣,遣词造句间透着一股老派的雅致,但又不失现代解读的锐利。书中对几位关键电影制作人和发行商的侧写尤其精彩,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商业手腕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那些黑白影像都染上了彩色。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冰冷的行业史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方便了普通读者进入那个复杂的传媒世界。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被悄悄塞进了一个秘密的档案室。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直接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年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尤其是在大时代洪流下,电影和传媒行业如何挣扎求存、自我革新的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些早期电影人,他们的理想、困境以及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都被挖掘得非常透彻。书中提到的那些被历史尘封的胶片故事,读起来让人感慨万千,仿佛能听到老上海弄堂里的喧嚣和摄影棚里的紧张。它不仅仅是关于电影的记录,更是一幅生动的民国社会风情画。作者的史料搜集工作想必下了不少功夫,很多细节的考据都非常扎实,让人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后,我对“电影”二字的理解,也从单纯的娱乐消遣,上升到了文化载体和历史见证的高度。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抱有浓厚兴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聚焦于“电影”和“传媒”这两个极具时代特征的媒介,展示了它们在社会动荡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书中对早期电影审查制度、明星制度的兴起以及电影发行网络的构建过程的论述,都显得极具洞察力。更妙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事物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气候、经济结构乃至市民阶层的生活变迁之中去考察,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分析网络。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案相结合的处理方式,让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时间迷宫里找到了清晰的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位老前辈在茶馆里娓娓道来,充满了洞察力和个人情感的投射。特别是作者在分析一些经典电影的幕后故事时,那种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的学识让人印象深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电影技术引进和本土化改造时所展现的批判性思维,他们是如何在吸收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又不失民族文化根基的,这其中的权衡与取舍,读来令人深思。这种深度解析,使得即便是对民国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叙事张力所吸引。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史料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文化考古,每一页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本书通俗易懂,作者将早期电影史上的故事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可以一看

评分

关于民国电影不错的好书

评分

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印刷嘛。。。

评分

《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是笔者近年来所写电影文章的一个汇集,其中有些是新写的篇章,部分旧作也或多或少作了修改。全书共收录电影笔记49篇,具体包括《电影选择了上海》《1933年的中国影后选举》《民国电影第一刊》《电影史上的三个失踪者》《飘逝风中的女星传奇》《当年“人猿泰山”热》等。 显示全部>>隐藏全部>>此书可以试读,请点击这里>>

评分

不错的书,对研究电影史资料很有用。

评分

又是一本关于民国电影研究的书,最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热门啊

评分

《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是笔者近年来所写电影文章的一个汇集,其中有些是新写的篇章,部分旧作也或多或少作了修改。全书共收录电影笔记49篇,具体包括《电影选择了上海》《1933年的中国影后选举》《民国电影第一刊》《电影史上的三个失踪者》《飘逝风中的女星传奇》《当年“人猿泰山”热》等。 显示全部>>隐藏全部>>此书可以试读,请点击这里>>

评分

研究早期电影史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印刷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