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光是目录部分的条目就让人感觉内容组织得非常系统和详尽。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章节划分,发现它似乎采取了一种时间轴推进和议题并行的结构,这对于梳理复杂多变的民国政治格局来说,无疑是最高效的方法。我注意到其中对某些关键会议或人物传记的独立章节设置,这显示出编纂者在取舍史料时的精准判断,知道哪些是构筑整体脉络不可或缺的支点。这种清晰的逻辑框架,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避免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迷失方向。可以说,光是从其结构布局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学术严谨性上所下的苦功,它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像是一张精密的导览图,指引读者穿越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
评分从排版和校对的精细程度上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和复杂的历史专有名词中,几乎看不到明显的错漏,字体选择清晰易读,注释和引文格式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比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一个好的学术文本,其呈现的专业性绝不能被粗糙的排版所拖累,而这本“文库”系列的作品,显然在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我可以放心地将书中的任何一个数据或引文作为参考,而不用担心后续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核对印刷错误,这让我的研究工作能够更加流畅和高效地进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式的线装书感觉,配上典雅的书名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纸质吸引了,摸上去有种沉甸甸的厚实感,翻开书页,油墨的清香混杂着淡淡的纸张年代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具体内容,但光是抱着它,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这次再版或整理上的用心良苦。从外观上看,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史实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对于研究那个时代或者喜欢那个时代风格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非常期待翻开第一页,看看这精美的外壳下,是否也藏着同样厚重而珍贵的知识宝藏。这种对细节的考究,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显得格外突出,展现出一种对历史严肃对待的态度。
评分初翻几页,我立刻被其中引用的原始文献和照片资料的丰富程度所震撼。这绝对不是一本空泛叙事的通史读物,而是扎根于一手史料的深刻剖析。那些泛黄的档案照片,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粗粝质感和严肃表情,让抽象的政党斗争瞬间变得具体可感。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罕见的文件影印件,字体古朴,笔触有力,这种直观的冲击力,是任何转述或解读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基于实证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历史现场感。它迫使读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结论,而必须去审视那些支撑结论的基石。对于希望进行深度学术探讨的读者而言,这种材料的密度和质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普及读物的范畴,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挖掘的矿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显得非常克制而中立,这一点令我非常欣赏。在处理敏感和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团队似乎非常谨慎地避免了过度的主观臆断和道德审判,而是专注于呈现历史进程中的因果链条和各方博弈的动态平衡。我感觉作者是在扮演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和分析者的角色,将不同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权力争夺以及社会基础的差异,以一种近乎客观的手术刀般精确地剖开。这种“去魅化”的叙述,让读者能够跳出后世的偏见,更纯粹地理解当时参与者的决策逻辑和历史局限性。它鼓励我们去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预设的“标准答案”,这种学术的温度和理性的光芒,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之一。
评分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生于中国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一户的书香之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担任过华兴会和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也是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民国二年3月20日,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终年31岁。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评分不错~~~~~
评分民国时期的多党制试验
评分书不错,慢慢看…………
评分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生于中国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一户的书香之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担任过华兴会和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也是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民国二年3月20日,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终年31岁。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评分了解那段历史,学习课外知识,熟悉中国历史进程。
评分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看看,挺喜欢的,推进看看,挺喜欢民国文化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看看,挺喜欢的,推进看看,挺喜欢民国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