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党史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彬 编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政党史
  • 中国现代史
  • 哲学社会科学
  • 历史
  • 政治
  • 民国政治
  • 党史
  • 中国文库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0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字数:1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党史》是较早的一部撰写民国初年政党历史的专著。它记述了民初及北洋军阀时期活动在政治舞台上的各个主要政党团体的兴起与分化,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矛盾、相互渗透及其发展与变化。同时它较为详尽地阐释了这一时期政党与国会、政党与军阀的关系,是同类书籍中较为出色的一部。书末附有《民国政党系统表》《政党解剖论》等资料,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党史》由中华书局2011年最新出版。

作者简介

谢彬(1891~1935),号晓钟,湖南衡阳人。民国将领、学者。著有《国防与外交》《新疆游记》《云南游记》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整理说明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政党概说
第二节 政党鸟瞰

第二章 清代之政治结社
第一节 旧会党概观
第二节 同盟会之由来
第三节 革命运动之经过
第四节 康、梁之维新运动
第五节 保国会之经过
第六节 保皇会及其运动
第七节 同盟会与保皇会之得失

第三章 国会请愿时代之政团
第一节 预备立宪公会
第二节 国会请愿同志会

第四章 资政院时代之政党
第一节 宪友会
第二节 宪政实进会
第三节 辛亥俱乐部

第五章 民国初期之政党
第一节 中国同盟会
第二节 统一党
第三节 民社
第四节 共和建设讨论会
第五节 统一共和党
第六节 中国社会党
第七节 其他小政团

第六章 临时参议院时代之政党
第一节 共和党
第二节 国民党
第三节 民主党
……
第七章 正式国会时代之政党
第八章 共和复活时代之政党
第九章 南北对立时代之政党
第十章 法统重光时代之政党
第十一章 孙内阁时代之政党
第十二章 段执政时代之政党
第十三章 最近社会党之派别及新中国党
第十四章 结论
附录一 中国内阁更迭史
附录二 民国政党系统详表
附录三 政党解剖论
附录四 节译小野口喜平次关于政党之评论(略)
附录五 第一届国会议员之变迁
附录六 帝制运动之人物
附录七 国民党改组案(略)
附录八 最近研究会会章要点与政学会干部人物(略)

精彩书摘

正琦、吴文翰、解树强、江绍杰诸人。其党员议席达三百三十余人,在新国会中为绝对之多数党。八年四月,更于部中组织政务调查会与两院议员联合会,以期团结之巩固。
(乙)旧交通系旧交通系以梁士诒为中心,即交通界中交通系之集团也。其时以侨园为俱乐部,故又称为侨园派。其重要人物为朱启钤、周自齐、叶恭绰、龙建章、任凤苞、关冕钧、陆梦熊、陈懋鼎、沈云沛、权量、梁鸿志、汪有龄、陈振先、程克、曲卓新、鲍星槎诸人。叶誉虎(恭绰字)与龙建章尤该党中之健者,旧有交通系龙虎二将之称。其党员议席约有五十余人,但在七年十一月初在丰盛胡同七号组织丰盛俱乐部时,党员之在两院者,曾达二百二十人。
(丙)新交通系新交通系成立于袁死黎继之秋。其时梁士诒、朱启钤以帝制罪魁,被缉出亡国外,叶恭绰因利用曹、陆出面,维持交通系固有势力。曹、陆乃利用交通系自树一种新地盘,对于梁氏早不欲奉为首领。洎梁特赦返国,新、旧两派遂尔分家,至新国会开会以后,虽曾渐相提携,共为徐世昌总统选举之运动,然仍各立门户,力争上游。
此系与孙润宇、江天铎等一派之讨论会系有极深密之联络。其党员议席亦有二十余人。其暗中领袖即当时北方大总统徐世昌,其干部人物,即曹汝霖、陆宗舆、曾云沛、丁士源诸人。但曾、丁二人又与安福系关系极深。
……
烟云时代的政治图谱:民国政党兴衰的深层解析 本册深入剖析了从辛亥革命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风云际会、跌宕起伏的政党政治画卷。它不局限于对各个政党简单罗列其成立时间、主要人物和纲领口号的叙述,而是致力于挖掘这些政治力量得以产生、发展、壮大、衰落甚至消亡的深层原因。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探究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以及在内忧外患的格局下,不同政治理念和力量如何碰撞、融合与对抗,共同塑造了近代中国的命运轨迹。 本书的叙事始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然而,革命的胜利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稳定与统一。新生的中华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有来自旧势力的阻碍,又有来自地方军阀的割据;既有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向往,又有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结构的束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政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试图填补政治真空,争夺话语权,并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各自的蓝图。 我们将首先聚焦于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及其后续发展。同盟会作为革命党,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肩负着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历史使命。本书将详细考察同盟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分析其组织结构、思想渊源、革命策略以及面临的内外困境。在国民党正式成立后,我们将梳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政策。重点将放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其与军阀势力的博弈、与共产党的关系演变,以及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关键决策及其后果。我们不会回避国民党在土地改革、经济建设、政治民主化等方面的探索与失误,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国民党形象。 紧随其后,本书将着重笔墨描绘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发展与壮大。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再到其带领中国人民走向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我们都将进行深入的梳理。我们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如何根据中国国情调整其革命策略,如何吸纳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其与国民党的合作与斗争,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最终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战略部署,都将是重点探讨的内容。本书将力求理解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历史逻辑,以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决定性力量。 除了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大政治力量,本书还将视野拓展至那个时代的其他重要政党和政治派别。例如,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如进步党、研究系,它们代表了不同于革命党的政治力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我们将分析它们各自的政治主张、组织形态、以及与北洋军阀的复杂关系。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具有独特政治理念的政党,如民主党派的早期雏形,以及其他一些尝试在共和体制下寻求发展的政治团体。虽然这些政党在影响力和规模上可能不及国共两党,但它们的存在和活动,构成了民国政治多元化和复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光谱提供了丰富的参照。 本书将不仅仅是线性叙事,而是注重对民国政党政治的深层分析。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 意识形态的较量: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的融合与碰撞,不同政党在国家发展道路上的理念分歧,如共和制、联邦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这些思想的演变和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走向。 组织形态与动员能力: 不同政党在组织建设上的差异,如何进行社会动员,如何争取民众支持,其组织效率与政治命运的关联。例如,国民党的“总理主义”与军事化管理,共产党的严密组织与群众路线,在动员和组织层面的巨大差异。 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 政党与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等不同社会阶层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政党的政策制定和政治发展。例如,国民党在依靠地主、买办阶层的同时,如何处理与民族工商业者的关系;共产党如何将自身定位为工农联盟的代表,并争取其他进步力量的支持。 与国际势力的联系: 苏联、日本、美国等外部力量对民国政党政治的影响,不同政党在外交上的考量和选择,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如何作用于国内政治格局。例如,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日本对国民党和汪精卫政府的影响,以及美国在国共两党之间的斡旋。 制度与法律的演变: 宪法、法律、选举制度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变迁,对政党活动的影响。虽然民国时期宪政实践充满曲折,但各种政治力量围绕制度的争夺,也构成了历史的重要侧面。 本书力图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揭示民国政党政治演变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我们将关注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分析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决策,并尝试理解那些在历史浪潮中沉浮的政治人物的复杂心态和历史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议题。例如,关于国民党的集权与腐败,关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与阶级斗争,关于民国时期政治妥协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以及关于国家统一与分裂的斗争。本书将力求以客观、审慎的态度,呈现历史的复杂性,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 最终,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细致的民国政党政治图谱。通过对这一时期政党兴衰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演变,也能从中汲取关于政治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刻启示。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奋斗、妥协、冲突与最终抉择的故事,它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也为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校对的精细程度上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和复杂的历史专有名词中,几乎看不到明显的错漏,字体选择清晰易读,注释和引文格式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比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一个好的学术文本,其呈现的专业性绝不能被粗糙的排版所拖累,而这本“文库”系列的作品,显然在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我可以放心地将书中的任何一个数据或引文作为参考,而不用担心后续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核对印刷错误,这让我的研究工作能够更加流畅和高效地进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显得非常克制而中立,这一点令我非常欣赏。在处理敏感和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团队似乎非常谨慎地避免了过度的主观臆断和道德审判,而是专注于呈现历史进程中的因果链条和各方博弈的动态平衡。我感觉作者是在扮演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和分析者的角色,将不同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权力争夺以及社会基础的差异,以一种近乎客观的手术刀般精确地剖开。这种“去魅化”的叙述,让读者能够跳出后世的偏见,更纯粹地理解当时参与者的决策逻辑和历史局限性。它鼓励我们去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预设的“标准答案”,这种学术的温度和理性的光芒,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之一。

评分

初翻几页,我立刻被其中引用的原始文献和照片资料的丰富程度所震撼。这绝对不是一本空泛叙事的通史读物,而是扎根于一手史料的深刻剖析。那些泛黄的档案照片,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粗粝质感和严肃表情,让抽象的政党斗争瞬间变得具体可感。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罕见的文件影印件,字体古朴,笔触有力,这种直观的冲击力,是任何转述或解读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基于实证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历史现场感。它迫使读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结论,而必须去审视那些支撑结论的基石。对于希望进行深度学术探讨的读者而言,这种材料的密度和质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普及读物的范畴,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挖掘的矿藏。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光是目录部分的条目就让人感觉内容组织得非常系统和详尽。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章节划分,发现它似乎采取了一种时间轴推进和议题并行的结构,这对于梳理复杂多变的民国政治格局来说,无疑是最高效的方法。我注意到其中对某些关键会议或人物传记的独立章节设置,这显示出编纂者在取舍史料时的精准判断,知道哪些是构筑整体脉络不可或缺的支点。这种清晰的逻辑框架,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避免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迷失方向。可以说,光是从其结构布局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学术严谨性上所下的苦功,它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像是一张精密的导览图,指引读者穿越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式的线装书感觉,配上典雅的书名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纸质吸引了,摸上去有种沉甸甸的厚实感,翻开书页,油墨的清香混杂着淡淡的纸张年代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具体内容,但光是抱着它,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这次再版或整理上的用心良苦。从外观上看,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史实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对于研究那个时代或者喜欢那个时代风格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非常期待翻开第一页,看看这精美的外壳下,是否也藏着同样厚重而珍贵的知识宝藏。这种对细节的考究,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显得格外突出,展现出一种对历史严肃对待的态度。

评分

不错~~~~~

评分

给单位买的资料,专业性、学术性都很到位。

评分

此书简洁,概述了民初政治乱局,但也反应了民主共和曾经发生在中国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看看,挺喜欢的,推进看看,挺喜欢民国文化

评分

给单位买的资料,专业性、学术性都很到位。

评分

不错~~~~~

评分

了解那段历史,学习课外知识,熟悉中国历史进程。

评分

此书简洁,概述了民初政治乱局,但也反应了民主共和曾经发生在中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