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學發展趨勢看,中國古代史傢對史論的自覺意識要早於對史評的自覺意識。這裏說的“自覺意識”的標準,是指他們明確地使用這兩個概念而言,而不是就他們針對某個具體問題所發錶的言論。一般說來,對於概念的運用,都要晚於針對某個事物所發錶的具體的評論。
評分裝幀好,封麵清新,內容充實。尤其是注釋和翻譯,特彆好!
評分往昔魏晉風骨,今日得償一睹
評分看完之後他說很不錯!!!!
評分每篇文章都有全譯,翻閱起來費力
評分史論是古代論說體中的重要一類。論說文體起源較早,如先秦諸子散文,都是就事而論的論說體。劉勰將論說之體的文章分為數類,有四品(陳政、釋經、辨史、銓文)八名(議、說、注、傳、贊、評、敘、引)。據內容而言,論說主要有政論、史論、學術論文三類。單就史論而言,針對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而明辨是非,深入研探。從現存文獻來看,最早的史論文為賈誼《過秦論》,此文探究秦朝亡因以勸文帝更變國策,具縱橫傢捭闔之勢,染有“說”的勸誡色彩。而後代的史論,“論”的題旨愈加鮮明,大都圍繞一個論點而展開,重在闡釋作者的見解,而遊說的味道逐漸淡化。如蘇洵《六國論》議論六國滅亡的原因,將之歸咎到六國賂秦行為,綱舉目張,反復佐證論點。而蘇軾《範增論》立論新異,認為範增被疑已久,其離去是必然之事。文章層層剖析,深入研探,錶裏粲然,引人入勝。
評分從史學發展趨勢看,中國古代史傢對史論的自覺意識要早於對史評的自覺意識。這裏說的“自覺意識”的標準,是指他們明確地使用這兩個概念而言,而不是就他們針對某個具體問題所發錶的言論。一般說來,對於概念的運用,都要晚於針對某個事物所發錶的具體的評論。
評分範嘩有五處講到史論問題:涉及對一般曆史人物的評價,即“雜傳論”;對同類曆史人物的評價,即類傳論並兼及民族傳論;對典章製度的評價,即有關“誌”的論等;其所論之參照物則是賈誼《過秦論》,並認為班固《漢書》後贊“於理近無所得”。概括說來,範曄提齣瞭兩個問題:一是對於他本人史論的評價,二是說明瞭史論在史書中的重要位置。這裏,我們不評論範曄對自己的史論的評價是否中肯的問題,我們所要關注的是範曄對史論在曆史撰述中的重要地位作瞭明確的錶述。可以認為,對於史論的重視,並把它作為一個重要問題明確地提齣來,範曄確已超過瞭以往的史傢。
評分很不錯的書,印刷的很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