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考古研究

先秦兩漢文學考古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廖群 著
圖書標籤:
  • 先秦文學
  • 漢文學
  • 文學考古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文本研究
  • 曆史文獻
  • 古代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學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習齣版社
ISBN:9787801165954
版次:1
商品編碼:1063101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國傢社科基金成果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6
字數:51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先秦兩漢文學考古研究》是以先秦兩漢文學為對象的“文學考古研究”,包括“文學考古”與上古神話研究、“文學考古”與《詩經》研究、“文學考古”與楚辭研究、“文學考古”與先秦散文研究、“文學考古”與《史記》研究、“文學考古”與漢代詩賦研究六個部分,目的是藉助新的考古齣土發現,對上古神話、《詩經》、楚辭、先秦散文、《史記》、漢代詩賦等先秦文學中諸如寫作時間、作者、作品真僞以及作品中反映的曆史事件、民風民俗、社會現實狀況進行梳理和考證。

目錄

引 論
第一章 “文學考古”與上古神話研究
一、考古與神話發生研究
(一)墓葬,靈魂觀念産生的證明
(二)史前陶紋、岩畫刻下的“萬物有靈”觀
(三)圖騰崇拜的文化遺跡
(四)神話故事産生的考古猜想
(五)原始宗教,神話滋生的溫床
二、考古與神話人物故事研究
(一)女媧與伏羲、女媧
(二)西王母與嫦娥奔月
(三)帝俊為殷人至上神考
三、考古發現與先秦神話文本研究-
(一)《山海經》部分神話材料為殷商記述考
(二)秦簡《歸藏》的發現與《歸藏》為殷商筮書論
第二章 “文學考古”與《詩經》研究
一、考古發現與《商頌》研究
(一)《商頌》是商詩還是宋詩
(二)《商頌》“商詩說”的考古十證
(三)《商頌》“商詩說”仍非定論
二、周原考古與《詩經》“頌史詩”研究
(一)由考古引發的關於後稷所居之“邰”的討論
(二)先周文化遺跡的範圍、走嚮與公劉遷徙問題考察
(三)周人與薑戎的通婚及其文化融閤
(四)周先王與殷商人關係探討
(五)先周發展壯大直至滅商的曆史見證
三、西周銅器銘文與《詩經》戰爭詩研究
(一)《采薇》、《齣車》、《六月》與宣王時抵禦獷狁之戰
(二)周人徵服淮夷徐戎的銅器銘刻與《大雅江漢》、《常武》研究
(三)《崧高》、《丞民》:伐淮夷善後的見證
(四)《小雅·采芑》的作者是誰
(五)周人東徵與《小雅·大東》的怨憤
四、考古發現與《詩經》禮俗詩研究
(一)祭禮、燕射禮與《詩經》宴飲詩
(二)貴族婚製與《詩經》婚詩的理解
(三)考古釋“魚”
(四)古星象圖與《詩》的錶達
(五)西周土地田産之製的演變與“人有土田,女反有之”解
(六)戰國秦簡與《豳風·七月》“九月授衣”解
(七)《詩經》崇玉、贈玉與先秦玉文化
五、齣土文物與《詩經》學新考察
(一)丹徒春鞦鍾、平山三器與《詩經》在先秦的文學接受
(二)阜陽《詩》、魯詩鏡與漢代傳《詩》
(三)上博楚簡《詩論》與《詩經》學“公案”的新進展
……
第三章 “文學考古”與《楚辭》研究
第四章 “文學考古”與先秦散文研究
第五章 “文學考古”與《史記》研究
第六章 “文學考古”與漢代詩賦研究
結語
後記
漢魏六朝詩歌與文論的流變:兼論其社會文化背景 導論:文學自覺與時代精神的交織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典詩歌與文論的發展脈絡、核心議題及其審美特徵的嬗變。這是一個文學自覺意識逐步覺醒,並深刻嵌入士人精神世界與社會政治結構的關鍵轉型期。彼時的文學不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而是成為個體情感抒發、精神自由追求以及士人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我們尤其關注文學形式、體裁的創新如何與時代思潮、思想衝突相互激蕩,共同塑造瞭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一個輝煌而復雜的階段。 本書的考察將超越單純的文學史敘事,力求結閤當時的哲學思潮(如玄學、儒學復興)、宗教影響(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以及社會政治的動蕩,來理解文人創作的內在驅動力及其作品的時代價值。 第一部分:漢代文學的終結與轉型 本部分聚焦於漢代文體結構的成熟與解體,特彆是辭賦的衰落與五言詩的興起,為魏晉文學的變革奠定基礎。 第一章:漢賦的盛極與轉摺 詳細分析漢大賦(如揚雄、班固之作)的藝術成就、體製特徵及其在宮廷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探討漢賦如何通過鋪陳誇飾的手法,反映帝國盛世的宏大敘事觀。隨後,本書將分析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賦體在內容和形式上所顯現齣的疲態,尤其是其日益遠離個體真實情感,轉嚮對典故的堆砌。這種疲態是文學內部審美疲勞與外部社會結構變化的共同産物。 第二章:五言詩的勃興與民歌的滋養 重點研究《詩經》以來傳統詩歌如何通過漢樂府的繼承與發展,完成瞭嚮五言體裁的重心轉移。樂府詩的現實關懷與樸素情感,成為對抗漢賦虛浮的“異端”力量。本書將精細考察《古詩十九首》的地位,分析其如何標誌著文人詩歌開始關注個體生命的有限性、離彆之苦與哲思的萌芽,成為魏晉玄言詩的直接源頭。 第三章:建安風骨的形成:動蕩中的個體悲歌 審視漢末三國時期,以曹操、曹植、"三曹"為代錶的建安文學群體。探討“風骨”這一美學範疇如何在戰亂與生命無常的背景下被確立。研究曹氏父子如何將個體生命的脆弱感、對政治理想的追求與對漢室的懷戀熔鑄一體,突破瞭漢代詩歌的保守模式,奠定瞭建安文學的沉鬱頓挫之基調。 第二部分:魏晉風度與玄言詩的興衰 本部分聚焦於玄學思潮對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特彆是文學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山水詩的濫觴。 第四章:玄學思潮與文學的“空” 係統梳理魏晉玄學(以竹林七賢為中心)的核心思想——“貴無”、“自然”、“言意之辨”。分析這種思辨如何滲透到詩歌創作中,催生瞭以嵇康、阮籍為代錶的玄言詩。探討玄言詩在主題上對生死、時運、精神自由的探究,以及其在形式上如何試圖以象徵、暗示等手法來錶達“不可言說”的境界,盡管其藝術性常被後世詬病,但其開拓瞭詩歌的形而上維度。 第五章:山水詩的勃興與審美轉嚮 重點考察以謝靈運為代錶的山水詩的成熟。分析山水題材如何從漢魏詩歌中的點綴性景物,躍升為獨立的美學對象和承載士人精神寄托的主要空間。研究謝靈運如何創造性地運用“階”和“宿”等詞匯,將山川景物的描摹與玄學哲思、個人的遊曆經驗相結閤,標誌著中國古典詩歌第一次完成瞭對自然世界的純粹審美發現。 第六章:文論的自覺:從“詩言誌”到“文以載道”的再協商 深入考察魏晉時期文論的成熟與分化。重點研讀曹丕《典論·論文》中對文學的獨立地位的界定,及其對建安文學的總結。繼而分析陸機《文賦》對文學創作的結構性反思,以及“知人論世”思想的萌芽。探討這一時期的文論傢如何開始係統地討論文體間的關係、辭采的運用以及文學與時代精神間的互動模式。 第三部分:南北文學的對峙與融閤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觀察東晉偏安一隅與北方民族衝突背景下,文學創作所呈現齣的地域性差異,以及最終的融閤趨勢。 第七章:永明體與聲律說的初探 聚焦於南朝齊梁時期,以永明體為代錶的格律形式的實驗。考察以瀋約、王融為核心的文人群體,如何受佛教音韻學影響,開始對漢語的聲調(平上去入)進行精細的文學化處理。分析這種對形式的極緻追求,如何提升瞭詩歌的音樂美,但也為後世的格律詩發展埋下瞭伏筆。 第八章:田園詩的深化與隱逸精神的堅守 承接謝靈運的開創,深入研究陶淵明的田園詩。陶詩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玄學的空靈與現實的農耕生活相結閤,確立瞭一種植根於土地的、反抗政治權力的、充盈著樸素生命哲理的“歸園田居”美學範式。分析陶淵明如何通過質樸的語言,實現瞭對玄言詩形式的突破,迴歸個體經驗的真誠錶達。 第九章:北朝文學的獨特麵貌與漢化進程 考察在北方民族政權更迭中,文學麵貌的特殊性。雖然相關文本存世較少,但研究現有史料中反映齣的北朝文學對戰爭、邊塞生活以及民族融閤主題的關注。探討漢族士人如何在北魏、北齊等政權中保持文脈,以及鬍漢文化交融對文學錶達方式的潛在影響。 結語:文學轉型期的文化遺産 本書最終總結瞭自漢末至南北朝近四百年間,中國文學從追求辭藻與宏大敘事,轉嚮關注個體生命、自然本體與形式美學的曆史過程。這一時期的文學遺産,不僅為唐詩的輝煌奠定瞭格律、意象和哲理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它完成瞭文學主體意識的構建,確立瞭士人獨立於政治之外的精神棲居之所。這些復雜的文學實踐與理論思辨,構成瞭後世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的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先秦兩漢文學考古研究的書,讀起來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作者對那個時代的文化遺存和文本演變之間的關聯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尤其是在對早期文獻的物質載體與精神內涵進行結閤分析時,展現瞭紮實的功底和獨到的見解。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考古新發現與傳統文獻闡釋之間相互印證過程的描摹,這不僅是對曆史事實的還原,更是一種跨學科研究方法的生動展示。比如,書中提到某些齣土簡牘上的文字與傳世文獻中某些篇章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過來啓發我們重新審視原典的可靠性與流變脈絡。這種嚴謹的考據態度,讓作為普通讀者的我,也能感受到曆史的呼吸和文獻的重量。它不像許多理論著作那樣高懸於上,而是深深紮根於具體的文物和遺址之中,使得抽象的文學史研究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實證的魅力。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接觸這個題目,我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乾燥和專業化,但這部著作成功地做到瞭雅俗共賞,盡管它本質上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專著。作者在處理那些涉及爭議性的考古結論時,錶現齣瞭極大的剋製與審慎,不輕易下定論,而是展示瞭不同學派的觀點及其背後的證據鏈條,讓讀者自己去權衡。我尤其喜歡它對“文學的物質性”這一概念的細緻探討,這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今天閱讀古代典籍的方式——我們習慣於紙質書本的便捷,卻常常忽略瞭竹簡、縑帛乃至刻石上文字的物理形態對早期文本意義的塑造作用。這種對媒介考古學的關注,讓整個研究視野顯得尤為開闊和現代,完全沒有陳舊之感。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與古代先賢的深度對話,隻不過,這位“對話者”是深諳考古語言的現代學者。書中引用的材料之豐富、考訂之詳密,令人嘆服。它不僅僅是對文獻的梳理,更是一種基於實物證據的“重構”。在某些關於楚辭或漢賦起源的章節裏,作者似乎能穿透韆年的迷霧,指引我們去看清那些散落在田野中的文字碎片是如何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文化圖景的。對我個人而言,它解答瞭許多我心中長期存在的關於古代文學起源的疑問,但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更多新的、更深層次的疑問。一本好的書,不應該止於提供答案,而在於開啓更廣闊的探尋之路,顯然,這本《先秦兩漢文學考古研究》做到瞭這一點。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深沉的曆史厚重感,仿佛能透過紙頁觸摸到那個遙遠時代的塵土與氣息。作者的敘述語言並非一味地堆砌艱深的學術術語,而是以一種近乎於講述故事的筆調,將那些晦澀難懂的考古發現和文學碎片串聯起來,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精微的敘事框架。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跟隨考古隊深入田野的探秘者,每一步都充滿瞭發現的驚喜。書中對於文學作品在特定社會結構和物質環境中如何生成、傳播和被接受的討論,非常具有洞察力。它沒有將文學視為脫離時代背景的純粹藝術創造,而是將其置於周秦漢三代的禮製、政治、思想衝突的熔爐中進行考察。這種將“物”與“文”緊密相連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先秦兩漢文學意義的理解深度。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文本組織上的精妙設計。章節之間的邏輯推進絲滑自然,像是水流匯集成江河,最終奔流入海。它並沒有采取簡單的編年體或斷代史的模式,而是圍繞幾個核心的考古學議題展開論證,這種結構安排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連貫性和思考的穿透力。讀到某一處關於早期詩賦發展脈絡的探討時,我甚至停下來,去迴想之前關於某個禮器銘文的描述,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呼應關係。這種“不期而遇”的知識聯係,正是優秀研究著作的魅力所在——它引導讀者主動地去建構知識體係,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結論。對於有誌於深入研究相關領域的同好來說,這簡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地圖冊”。

評分

國傢社科基金成果文庫凡文史哲方麵的都要買下,每本都好

評分

本書係山東大學廖群教授(女)2001年承擔的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先秦兩漢文學考古研究》的結項成果。

評分

印刷也不錯 應該是正品 價格便宜

評分

國傢社科基金成果文庫凡文史哲方麵的都要買下,每本都好

評分

內容不錯,就是書名啊有些忽悠人。就是用考古資料研究文學而已。

評分

本書係山東大學廖群教授(女)2001年承擔的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先秦兩漢文學考古研究》的結項成果。

評分

印刷也不錯 應該是正品 價格便宜

評分

質量真的很不從~裝幀很好!

評分

全書六章,通過文學與考古學的跨學科研究,展開瞭考古與神話發生研究,考古發現(尤其西周至漢代的銅器銘文、戰國秦簡、阜陽漢簡等)與《詩經》“頌史詩”、戰爭詩、禮俗詩研究,曾侯乙墓簡文、棺畫、馬王堆帛書、江陵楚墓祭禱簡、包山楚簡與屈原史事、《離騷》、《九歌》、《天問》、《招魂》、宋玉賦、唐勒賦研究,馬王堆漢墓帛書《要》、吐魯番唐寫本《論語鄭氏注》等與孔子易學研究、郭店楚簡與《孟子》形象研究、楚簡本《老子》、秦漢簡與《莊子》研究、楚帛書《戰國縱橫傢書》與《戰國策》研究、銀雀山漢簡《晏子》與《晏子春鞦》的寫定時代、先秦“說體”研究,侯馬盟書、漢墓銘“齊”器物等與《史記》研究,江蘇東海尹灣漢簡《神烏傅(賦)》、敦煌馬圈灣漢簡及敦煌本《韓朋賦》、河南濟源泗澗溝漢墓錶演俑、漢、漢廳堂說唱畫像石、銅鏡銘文等與漢代故事賦、漢樂府、漢七言詩研究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