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朗文如何教写作 | ||
| 作者: | (英)杰里米·哈默|译者:邹为诚 | 开本: | 16开 |
| 原价: | 49 | 页数: | 207 |
| 现价: | 41.6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 ISBN号: | 9787115243713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我是一个偏向实用主义的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找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教学策略。这本书绝对没有让我失望,但它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有效阅读如何服务于有效写作”这一命题的深入探讨。作者认为,写作能力的提升,首先是阅读能力的深度解码。书中设计了一套非常细致的“反向工程阅读法”——即鼓励学习者在阅读一篇优秀文章时,不仅仅关注它“说了什么”,更要专注于它“是如何说的”,如何通过句子的长短变化制造节奏感,如何通过排比和比喻来增强感染力。书中提供了大量对比鲜明的范例,直接展示了两种不同处理方式下,同一信息所产生的巨大传播效果差异。这套方法的引入,彻底改变了我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精做的思路。以前我只是让他们圈出好词好句,现在,我会引导他们去分析这些好词好句在特定语境下所起到的“功能性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写作训练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维度的认知层面,它教会我们,写作的本质是一种精密的“信息编码与解码”技术。
评分这本关于“英语写作指导”的书籍,我拿到手的时候,简直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带着一种学术的严谨感,但内页的排版却出奇地清爽,大量留白的设计让人在阅读复杂语法结构和写作技巧时,丝毫不会感到压迫。它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语法点堆砌”的传统方式,而是非常注重“思维建构”的过程。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从“不知道写什么”到“知道该怎么组织想法”。我尤其欣赏它对“逻辑链条”的拆解,作者似乎非常了解非母语学习者在构建论点时常遇到的思维断层,并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比如,它用一套非常直观的图表来展示如何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主旨句”及其支撑点的层级关系。这套方法论,我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发现学生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模仿范文的句式,而是开始主动思考“我的观点在哪里?我如何最有说服力地表达它?”这种从底层逻辑上进行重塑的教学思路,是许多市面上其他同类教材所缺乏的深度。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非仅仅“授人以鱼”。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套固定的招式,而是在被引导着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可以灵活应变的写作“内功心法”。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体现了极高的匠心。从头到尾,我感受到的不是一本教科书的冰冷,而是一位导师循循善诱的耐心。它非常巧妙地将“语法正确性”的训练融入到更高层次的“修辞策略”之中,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需要反复背诵的模块。举个例子,在讨论如何避免“句子冗余”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教授如何删除不必要的介词短语,而是深入探讨了冗余背后的思维惰性——即作者在表达时,没有完全确定自己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书中建议的学习者进行“最小单位信息提炼”练习,这要求学生必须对自己的论点有绝对清晰的认识。这种深度挖掘问题根源的教学法,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归结于“语言问题”的写作障碍,其实是“思考清晰度”的问题。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写作教学中的许多“伪问题”,将我们引向了真正的核心——清晰的、有力量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有逻辑的思考。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培养出能进行深度思考和有效表达的学生的教育者而言,这本著作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市面上任何声称能“革命性提高写作水平”的书都抱持着极度怀疑的态度,这本也不例外。然而,翻开之后,我发现它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对“文体多样性”的处理。它没有固守在传统的议论文范式里打转,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去解析报告文、案例分析、甚至是学术摘要的撰写规范和隐性要求。比如,书中对“学术语调(Academic Tone)”的把握,简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正式”,而是通过对比具体的句子结构和用词选择,展示了什么叫“客观性”、“审慎性”和“权威性”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我特别喜欢它对“过渡词/句”的系统梳理,但这种梳理不是简单的列表,而是将它们置于段落之间、论点之间的“桥梁”功能中进行讲解。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正在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建筑师,学习如何搭建一座宏伟但结构稳固的逻辑大厦,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是被塞了一堆漂亮的砖块,却不知如何砌起来。这本书的实用性,在于它能将抽象的“好文章”标准,量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和可观察的特征。
评分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把这本厚厚的写作指南啃完,坦白说,里面的内容密度高得惊人,但令人佩服的是,它平衡得极好。它并非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本献给资深教师的“进阶手册”。作者的专业背景显然非常深厚,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SLA)的研究成果来佐证其教学主张。对我这个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来说,很多章节带来了醍醐灌顶的感觉,尤其是关于“写作焦虑”的心理干预部分。书中没有空泛地喊口号,而是提供了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比如如何通过“同伴互评的结构化问卷”来降低学生对批评的抵触情绪,并有效识别出写作中的关键盲点。我过去总觉得,写作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反馈——改得太多,学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全盘否定;改得太少,问题又得不到解决。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反馈矩阵”,它清晰地划分了“内容/结构反馈”、“语言/准确性反馈”以及“风格/流畅性反馈”的优先级和介入时机。这套系统化的反馈机制,极大地提升了我批改作业的效率和针对性,让我不再是疲于奔命地修改每一个错误标点,而是将精力集中在真正影响文章说服力的核心问题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