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系列教材:音乐鉴赏

全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系列教材:音乐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文环,杨虹,陈旭光,叶志良 编
图书标签:
  • 音乐鉴赏
  • 高等教育
  • 公共艺术
  • 教材
  • 音乐
  • 艺术
  • 审美
  • 文化
  • 通识教育
  • 大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348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51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音乐鉴赏》分中国器乐和西洋器乐;声乐及声乐基础知识;中西方歌剧和音乐剧的发展;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欣赏等部分,向读者提供了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和范本。《音乐鉴赏》既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进行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广大音乐爱好者进行音乐认知与陶冶兴趣的读物。

目录

第一篇 器乐
第一章 中国器乐
第一节 弦乐器
第二节 吹奏乐器
第三节 民乐合奏曲赏析

第二章 西洋器乐
第一节 西洋管弦乐器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二节 西洋器乐曲的基本体裁

第二篇 西方音乐各个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赏析
第一章 巴洛克时期音乐
第一节 巴赫
第二节 亨德尔

第二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一节 海顿
第二节 莫扎特
第三节 贝多芬

第三章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第一节 舒伯特
第二节 肖邦
第三节 李斯特
第四节 柴可夫斯基
第五节 斯美塔那
第六节 德沃夏克
第七节 德彪西

第四章 20世纪音乐
第一节 格什温
第二节 肖斯塔科维奇

第三篇 声乐鉴赏
第一章 人声的分类

第二章 声乐唱法的分类
第一节 民族唱法
第二节 美声唱法
第三节 通俗唱法
第四节 原生态唱法

第三章 声乐的表演形式
第一节 声乐的体裁形式
第二节 声乐的表演形式

第四章 歌剧
第一节 歌剧概述
第二节 歌剧起源
第三节 歌剧中的声乐
第四节 歌剧的发展
第五节 歌剧的类型
第六节 中国歌剧的发展与演变
第七节 经典作品赏析

第五章 音乐剧
第一节 音乐剧历史
第二节 音乐剧的特点
第三节 经典音乐剧介绍

第四篇 现代流行音乐
第一章 欧美流行音乐发展概况
第一节 摇滚乐前的流行音乐
第二节 摇滚乐的兴起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美流行音乐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流行音乐

第二章 中国流行音乐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的启蒙
第二节 近代流行音乐的创作
第三节 现代流行音乐
第四节 当代流行音乐

第五篇 影视音乐鉴赏
第一章 影视音乐概述
第一节 影视音乐的特征
第二节 影视音乐的构成

第二章 中国影视音乐
第一节 萌芽与初创期
第二节 成熟期
第三节 繁荣期
第四节 本土配乐大师诞生

第三章 好莱坞影视音乐
第一节 初创时期
第二节 黄金时代
第三节 多元发展时代

第四章 其他地区影视音乐鉴赏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邓丽君
邓丽君(1953-1995年),生于中国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祖籍为河北邯郸大名县邓台村,是一位在华人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台湾歌手,亦是20世纪后半叶最负盛名的华语和日语女歌手之一。
时至今日,中国的流行音乐其实已经走过了不太短的道路,近百年了,循着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迹,你无法绕开这样一个名字——邓丽君。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涩的年代。
1963年,邓丽君参加中华电台黄梅调歌曲比赛,以一出《访英台》获得冠军。1964.年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国语朗读比赛,获得第一名。1966年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以《采红菱》夺得冠军。1967年,自金陵女中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九月推出第一张唱片,正式以歌唱为职业。1969年演出第一部电影《谢谢总经理》,同年演唱中视开播首档连续剧《晶晶》主题曲及主持中视《每日一星》节目,并应新加坡总统夫人邀请首度出国赴约做慈善义演。1970年获白花油义卖“慈善皇后”荣誉,同年10月在港拍摄第二部电影《歌迷小姐》。
1973年与日本“宝丽多”机构签约赴日发展。后来到香港演唱于“香港歌剧院”、“汉宫”及“珠城”。1974年以《空港》一曲当选本年度最佳新人歌星奖。1977年成为“香港第一届金唱片颁奖礼”第一位金唱片得主。1978年个人大碟《邓丽君GRE(blog)ATESI、H:ITS》及《岛国之情歌——第三集》同时获香港第三届金唱片奖,并于日本以《东京夜景》获得“正顽张中赏”。1979年“香港第四届金唱片颁奖礼”上,同时有三张大碟获白金唱片奖,另有两张大碟获金唱片奖。因种种原因,邓丽君黯然赴美进修日文、英文、生物及数学,四月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演唱会。1980年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进修期间邓丽君身在美国,然而其歌声却响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众为邓丽君歌声而醉倒。

前言/序言

  艺术,是一个美好而高贵的字眼。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浩渺无垠且神奇迷人。
  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发人深省地写道:“我们若是要研究所有的历史,我们必须先解答一个迄今未提出的问题:‘历史为谁而存在?”’也许,现在我们也得提问:艺术为谁而存在?艺术何为?
  无疑,艺术是人所创造和人所独有的,也是为人而存在的。德国伟大的诗人和美育家席勒曾经由衷赞美道: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蠕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
  艺术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传承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广阔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领域。从我们“文质彬彬”的孔老夫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沉醉忘我,从秦国善歌者秦青“扶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从韩娥鬻歌假食,“余音绕梁栎,三日不绝一的奇特效果,从张僧繇画龙点睛,神龙破壁而飞的神奇传说中……都不难窥豹一斑。而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琳琅满目的原始壁画,到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生气勃勃的舞蹈汶彩陶盆,从记述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的原始诗歌《弹歌》,到“诗、歌、舞”三位一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葛天氏之乐”,从大气磅礴,以“命运之神在敲门”的“敲门声”而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到以扭曲、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深刻表达了人类良知与人类和平之美好愿望的《格尔尼卡》……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艺术都始终表现并深化、凝定着人类的情感、经验和感觉世界。

跨越时空的旋律之旅:西方音乐史纲(18-20世纪) —— 兼论艺术思潮与社会变迁对音乐形态的塑造 本书旨在为音乐爱好者、艺术史研究者及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份详尽、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西方音乐发展脉络梳理。我们聚焦于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即古典主义的鼎盛、浪漫主义的激情迸发、民族乐派的崛起与探索,直至20世纪现代主义的复杂光谱与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回归。 第一部分:启蒙与秩序——古典主义的黄金时代(约1750-1820年) 本部分将首先探讨启蒙运动对音乐美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在理性与和谐的追求下,音乐的结构逻辑和形式规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将细致剖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巨擘——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早期至中期)的创作特征。 海顿的“交响曲之父”地位的构建: 分析其如何系统化和完善了奏鸣曲式,并奠定了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的典范结构。重点解读其幽默感、主题发展技巧及其在音乐语言上的清晰度与平衡感。 莫扎特的“自然流露”与完美比例: 深入研究其歌剧创作(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中人性复杂性的刻画,以及协奏曲写作中钢琴与乐队的辩证关系。探讨其旋律天赋如何建立在严谨的对位和和声基础之上。 贝多芬的“英雄精神”与古典的转型: 考察贝多芬如何继承古典主义的框架,但通过扩大篇幅、引入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拓展奏鸣曲式的边界,为浪漫主义的到来铺平了道路。特别分析《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五交响曲》中命运主题的处理。 本部分还将涉及早期奏鸣曲、协奏曲以及清唱剧在古典主义框架下的主要成就。 第二部分:情感的洪流与个性的解放——浪漫主义的兴盛(约1820-1900年)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个人主义思潮的高涨,音乐开始摆脱对绝对理性的依附,转而拥抱无限的情感、想象力和对超验世界的追寻。 浪漫主义的核心美学: 探讨“无限性”、“主观性”、“民族性”和“异域情调”如何成为创作的主导动力。 钢琴艺术的巅峰: 详细分析肖邦对钢琴音色的极致挖掘、舒曼对小型浪漫曲(如“幻想曲”、“叙事曲”)的贡献,以及李斯特的炫技与“交响诗”概念的开创。 叙事音乐(Program Music)的勃兴: 重点分析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在配器法上的革命性突破,以及李斯特在交响诗领域对文学与音乐融合的探索。 德奥晚期浪漫主义的宏大叙事: 考察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理论,及其对和声的极大拓展(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特里斯坦和弦”),以及对歌剧(乐剧)形式的颠覆。布拉姆斯如何坚守古典形式的严谨性,同时注入深沉的浪漫情感,形成其独特的“内敛的浪漫主义”。 第三部分:边缘的呼唤与身份的确认——民族乐派的崛起(19世纪后半叶) 在德奥音乐长期主导的背景下,欧洲各国作曲家开始有意识地挖掘本土的民间音乐、舞蹈节奏和历史传说,以构建独特的民族音乐身份。 俄罗斯五人组(Mighty Handful): 分析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林姆斯基-高沙科夫等人如何从民间音乐和东正教圣歌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强烈异域色彩的作品,如《图画展览会》和《天方夜谭组曲》。 捷克音乐的民族精神: 深入研究斯美塔那对波西米亚历史的描绘(《我的祖国》)和德沃夏克对美国黑人民歌元素的吸收与运用(《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北欧的田园牧歌: 考察挪威的格里格和芬兰的西贝柳斯如何将本国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传说融入交响诗和室内乐中。 第四部分:观念的破碎与重构——20世纪现代主义的浪潮(约1900-1945年) 20世纪初,科学、哲学(尼采、弗洛伊德)和社会结构的剧变,使得音乐语言彻底脱离了传统的调性束缚,进入了极其多元且充满实验性的阶段。 印象主义的色彩革命: 德彪西和拉威尔如何利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复杂的和声色彩,描绘光影与瞬间的感受,而非叙事。 表现主义与无调性(Atonality): 详细解析勋伯格从浪漫主义晚期(如《古老的剧曲》)向自由无调性的过渡,以及其在“十二音体系”中的系统化尝试。重点讨论其追随者贝尔格和魏本堡如何运用这一新体系表达焦虑、恐惧和内省的主题。 原始主义的回归: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如何以其不和谐音响、强烈的复节奏和原始的舞蹈动机,彻底震撼了西方音乐界,标志着对传统“美”的宣告性反叛。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探讨在经历了现代主义的激进探索后,部分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后期、普罗科菲耶夫)如何回归到巴赫、莫扎特时代的清晰结构和客观性,但使用20世纪的和声语言进行重构。 第五部分:实验的边界与风格的融合(约1945-2000年) 二战后,音乐的创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理论化阶段,技术革新成为重要驱动力。 序列主义的全面拓展: 分析梅西安如何引入节奏的复杂性和宗教主题,以及布列兹如何将十二音体系扩展到音高、时值、力度和音色等所有要素的序列化控制(“总体序列主义”)。 偶然音乐与开放形式: 约翰·凯奇如何通过《4分33秒》等作品,质疑音乐的本质和听众的角色,引入随机性(Indeterminacy)作为创作手段。 电子音乐的兴起: 探讨磁带音乐、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的诞生,以及电子合成技术如何为作曲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音响资源。 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回归: 肖斯托科维奇、赖克等人在重复模式、过程美学和持续的声场构建中,形成了一种对20世纪中叶复杂观念的有力反动。 总结: 本书不仅是关于作曲家、作品和年代的罗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如何通过声音的组织来表达时代焦虑、社会理想和个体情感的编年史。通过对和声语言、配器技巧和结构哲学的层层剖析,读者将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理解从精致的宫廷音乐到充满电子噪音的当代作品之间,那条清晰而又充满张力的发展轨迹。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引导读者真正“听见”历史的脚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音乐鉴赏》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名长期在音乐行业一线工作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浓缩的音乐百科全书。书中对各个音乐时期、各种音乐风格的梳理,都非常到位,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风格的辨析力。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当代音乐发展趋势的探讨,以及对一些新兴音乐形式的介绍,这对于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至关重要。书中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常常能触及到一些我之前可能忽略的细节,让我从新的角度去审视熟悉的作品,从而获得新的启发。而且,它所选取的案例也非常经典,涵盖了音乐史上的众多里程碑式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专业,但又不失可读性,逻辑清晰,论证严谨,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和参考的著作。它所体现出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艺术视野,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音乐鉴赏》教材,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了。我本来对音乐涉猎不深,只是想作为一种放松和提升艺术修养的方式,所以选择了这本看起来“官方”且系统的教材。从目录来看,它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器乐到声乐的各个方面,感觉内容非常全面。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感受音乐的美。比如,在介绍巴赫的赋格时,它不仅仅告诉你什么是赋格,还会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让你仿佛能“看到”音符如何在复杂的结构中穿梭交织,又如何在结尾汇聚成磅礴的气势。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也让那些遥远的作曲家变得鲜活起来,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都成了理解音乐的钥匙。我尤其喜欢它关于“音乐的情感表达”章节,很多时候我们听音乐只是被旋律打动,但这本书却能帮助我分析出旋律背后的具体情感,是忧伤、是喜悦、是激昂,还是沉静,都得到了更细致的解读。这就像是给我的耳朵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让我能更深入地体会音乐的魅力。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能真正“听懂”音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旋律和节奏上。这本《音乐鉴赏》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我对音乐的憧憬和现实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介绍“什么音乐好听”,而是教我们“为什么好听”,以及“如何去听”。书中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常常会从多个维度入手,比如旋律、和声、节奏、曲式、配器等等,并且会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我特别喜欢它对莫扎特和贝多芬作品的解读,以前我只知道他们是大音乐家,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他们的音乐里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考。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练习,比如让你对比听同一首乐曲的不同版本,或者让你尝试分辨一段音乐中的主要乐器,这些互动性的设计,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虽然我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但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音乐品味和鉴赏能力正在逐步提高,真的非常开心。

评分

我购买这本《音乐鉴赏》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单位近期有个提升员工综合素养的活动,其中就包括了音乐欣赏。抱着“多了解一点总没错”的心态,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专业”。它不是那种市面上随处可见的“速成”音乐欣赏指南,而是真正从学术角度出发,对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分类,对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理念的分析,都显得非常细致和严谨。特别是关于乐器学的章节,对各种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都有详细的介绍,这让我以前听交响乐时,只知道大概有哪些乐器,现在则能更清晰地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甚至能辨别出一些细微的差别。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变革,比如歌剧的诞生、奏鸣曲式的形成等等,这些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音乐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虽然有些内容对我来说略显深奥,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但它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

评分

说实话,我选择这本《音乐鉴赏》纯粹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想系统地了解一下音乐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流派。毕竟是高等院校的系列教材,感觉会比较严谨。确实,这本书的内容涵盖得非常广,从最古老的格里高利圣咏,一路讲到现代的电子音乐,几乎不落下任何一个重要的节点。它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条理,按照历史时期和音乐风格来划分,逻辑性很强。每个章节在介绍某个流派或时期时,都会先给出背景介绍,然后分析代表性的作品,并且会给出一些名家名曲的推荐。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它对印象派音乐的解读,用了很多比喻来形容那种朦胧、色彩斑斓的音乐质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一些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比如和声、曲式等等,虽然不是重点,但能帮助我们理解音乐是如何构建的。我尝试着去听书里推荐的一些曲目,以前觉得很“难懂”的作品,在有了这本书的引导后,似乎能捕捉到一些有趣的细节了。虽然有些地方的理论讲解稍微有些专业,但总体来说,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入门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