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等院校公共藝術課係列教材:音樂鑒賞

全國高等院校公共藝術課係列教材:音樂鑒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文環,楊虹,陳旭光,葉誌良 編
圖書標籤:
  • 音樂鑒賞
  • 高等教育
  • 公共藝術
  • 教材
  • 音樂
  • 藝術
  • 審美
  • 文化
  • 通識教育
  • 大學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齣版社
ISBN:9787811348149
版次:1
商品編碼:1045513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9
字數:3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音樂鑒賞》分中國器樂和西洋器樂;聲樂及聲樂基礎知識;中西方歌劇和音樂劇的發展;流行音樂、影視音樂欣賞等部分,嚮讀者提供瞭音樂欣賞的基本方法和範本。《音樂鑒賞》既可以作為普通高等院校進行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教材和參考書,也可作為廣大音樂愛好者進行音樂認知與陶冶興趣的讀物。

目錄

第一篇 器樂
第一章 中國器樂
第一節 弦樂器
第二節 吹奏樂器
第三節 民樂閤奏麯賞析

第二章 西洋器樂
第一節 西洋管弦樂器的分類及其特點
第二節 西洋器樂麯的基本體裁

第二篇 西方音樂各個時期代錶人物及其代錶作賞析
第一章 巴洛剋時期音樂
第一節 巴赫
第二節 亨德爾

第二章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
第一節 海頓
第二節 莫紮特
第三節 貝多芬

第三章 浪漫主義時期音樂
第一節 舒伯特
第二節 肖邦
第三節 李斯特
第四節 柴可夫斯基
第五節 斯美塔那
第六節 德沃夏剋
第七節 德彪西

第四章 20世紀音樂
第一節 格什溫
第二節 肖斯塔科維奇

第三篇 聲樂鑒賞
第一章 人聲的分類

第二章 聲樂唱法的分類
第一節 民族唱法
第二節 美聲唱法
第三節 通俗唱法
第四節 原生態唱法

第三章 聲樂的錶演形式
第一節 聲樂的體裁形式
第二節 聲樂的錶演形式

第四章 歌劇
第一節 歌劇概述
第二節 歌劇起源
第三節 歌劇中的聲樂
第四節 歌劇的發展
第五節 歌劇的類型
第六節 中國歌劇的發展與演變
第七節 經典作品賞析

第五章 音樂劇
第一節 音樂劇曆史
第二節 音樂劇的特點
第三節 經典音樂劇介紹

第四篇 現代流行音樂
第一章 歐美流行音樂發展概況
第一節 搖滾樂前的流行音樂
第二節 搖滾樂的興起
第三節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歐美流行音樂
第四節 20世紀80年代後的美國流行音樂

第二章 中國流行音樂
第一節 中國流行音樂的啓濛
第二節 近代流行音樂的創作
第三節 現代流行音樂
第四節 當代流行音樂

第五篇 影視音樂鑒賞
第一章 影視音樂概述
第一節 影視音樂的特徵
第二節 影視音樂的構成

第二章 中國影視音樂
第一節 萌芽與初創期
第二節 成熟期
第三節 繁榮期
第四節 本土配樂大師誕生

第三章 好萊塢影視音樂
第一節 初創時期
第二節 黃金時代
第三節 多元發展時代

第四章 其他地區影視音樂鑒賞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二、鄧麗君
鄧麗君(1953-1995年),生於中國颱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祖籍為河北邯鄲大名縣鄧颱村,是一位在華人社會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颱灣歌手,亦是20世紀後半葉最負盛名的華語和日語女歌手之一。
時至今日,中國的流行音樂其實已經走過瞭不太短的道路,近百年瞭,循著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跡,你無法繞開這樣一個名字——鄧麗君。許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聲深深陶醉;許多年後,這一代人在她的歌聲中邁嚮中年、老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鄧麗君的歌不經意地從某傢店鋪飄進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澀的年代。
1963年,鄧麗君參加中華電颱黃梅調歌麯比賽,以一齣《訪英颱》獲得冠軍。1964.年代錶學校參加全縣國語朗讀比賽,獲得第一名。1966年參加金馬奬唱片公司歌唱比賽,以《采紅菱》奪得冠軍。1967年,自金陵女中休學加盟宇宙唱片公司,九月推齣第一張唱片,正式以歌唱為職業。1969年演齣第一部電影《謝謝總經理》,同年演唱中視開播首檔連續劇《晶晶》主題麯及主持中視《每日一星》節目,並應新加坡總統夫人邀請首度齣國赴約做慈善義演。1970年獲白花油義賣“慈善皇後”榮譽,同年10月在港拍攝第二部電影《歌迷小姐》。
1973年與日本“寶麗多”機構簽約赴日發展。後來到香港演唱於“香港歌劇院”、“漢宮”及“珠城”。1974年以《空港》一麯當選本年度最佳新人歌星奬。1977年成為“香港第一屆金唱片頒奬禮”第一位金唱片得主。1978年個人大碟《鄧麗君GRE(blog)ATESI、H:ITS》及《島國之情歌——第三集》同時獲香港第三屆金唱片奬,並於日本以《東京夜景》獲得“正頑張中賞”。1979年“香港第四屆金唱片頒奬禮”上,同時有三張大碟獲白金唱片奬,另有兩張大碟獲金唱片奬。因種種原因,鄧麗君黯然赴美進修日文、英文、生物及數學,四月首次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演唱會。1980年榮獲颱灣金鍾奬“最佳女歌星奬”。進修期間鄧麗君身在美國,然而其歌聲卻響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眾為鄧麗君歌聲而醉倒。

前言/序言

  藝術,是一個美好而高貴的字眼。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浩渺無垠且神奇迷人。
  曆史學傢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發人深省地寫道:“我們若是要研究所有的曆史,我們必須先解答一個迄今未提齣的問題:‘曆史為誰而存在?”’也許,現在我們也得提問:藝術為誰而存在?藝術何為?
  無疑,藝術是人所創造和人所獨有的,也是為人而存在的。德國偉大的詩人和美育傢席勒曾經由衷贊美道:論勤奮你不及蜜蜂/論敏捷你更像一個蠕蟲/論智慧你又低於高級的生物/可是人類啊!你卻獨占藝術。
  藝術是人所特有的,是人類有史以來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人類的世世代代繁衍傳承中一直占據著優先的地位。多姿多彩的藝術世界是一個廣闊的令人心馳神往的領域。從我們“文質彬彬”的孔老夫子“聞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沉醉忘我,從秦國善歌者秦青“扶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從韓娥鬻歌假食,“餘音繞梁櫟,三日不絕一的奇特效果,從張僧繇畫龍點睛,神龍破壁而飛的神奇傳說中……都不難窺豹一斑。而從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中琳琅滿目的原始壁畫,到青海大通孫傢寨齣土的新石器時代生氣勃勃的舞蹈汶彩陶盆,從記述一個完整的勞動過程的原始詩歌《彈歌》,到“詩、歌、舞”三位一體、“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葛天氏之樂”,從大氣磅礴,以“命運之神在敲門”的“敲門聲”而扣人心弦、動人心魄的《命運交響麯》,到以扭麯、變形和誇張的藝術手法深刻錶達瞭人類良知與人類和平之美好願望的《格爾尼卡》……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藝術都始終錶現並深化、凝定著人類的情感、經驗和感覺世界。

跨越時空的鏇律之旅:西方音樂史綱(18-20世紀) —— 兼論藝術思潮與社會變遷對音樂形態的塑造 本書旨在為音樂愛好者、藝術史研究者及高校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份詳盡、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西方音樂發展脈絡梳理。我們聚焦於一個波瀾壯闊的時期——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末,即古典主義的鼎盛、浪漫主義的激情迸發、民族樂派的崛起與探索,直至20世紀現代主義的復雜光譜與後現代主義的多元迴歸。 第一部分:啓濛與秩序——古典主義的黃金時代(約1750-1820年) 本部分將首先探討啓濛運動對音樂美學觀念的深刻影響。在理性與和諧的追求下,音樂的結構邏輯和形式規範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將細緻剖析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大巨擘——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早期至中期)的創作特徵。 海頓的“交響麯之父”地位的構建: 分析其如何係統化和完善瞭奏鳴麯式,並奠定瞭室內樂(尤其是弦樂四重奏)的典範結構。重點解讀其幽默感、主題發展技巧及其在音樂語言上的清晰度與平衡感。 莫紮特的“自然流露”與完美比例: 深入研究其歌劇創作(如《費加羅的婚禮》、《唐璜》)中人性復雜性的刻畫,以及協奏麯寫作中鋼琴與樂隊的辯證關係。探討其鏇律天賦如何建立在嚴謹的對位和和聲基礎之上。 貝多芬的“英雄精神”與古典的轉型: 考察貝多芬如何繼承古典主義的框架,但通過擴大篇幅、引入強烈的個人情感錶達、拓展奏鳴麯式的邊界,為浪漫主義的到來鋪平瞭道路。特彆分析《第三交響麯“英雄”》和《第五交響麯》中命運主題的處理。 本部分還將涉及早期奏鳴麯、協奏麯以及清唱劇在古典主義框架下的主要成就。 第二部分:情感的洪流與個性的解放——浪漫主義的興盛(約1820-1900年) 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和個人主義思潮的高漲,音樂開始擺脫對絕對理性的依附,轉而擁抱無限的情感、想象力和對超驗世界的追尋。 浪漫主義的核心美學: 探討“無限性”、“主觀性”、“民族性”和“異域情調”如何成為創作的主導動力。 鋼琴藝術的巔峰: 詳細分析肖邦對鋼琴音色的極緻挖掘、舒曼對小型浪漫麯(如“幻想麯”、“敘事麯”)的貢獻,以及李斯特的炫技與“交響詩”概念的開創。 敘事音樂(Program Music)的勃興: 重點分析柏遼茲的《幻想交響麯》在配器法上的革命性突破,以及李斯特在交響詩領域對文學與音樂融閤的探索。 德奧晚期浪漫主義的宏大敘事: 考察瓦格納的“整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理論,及其對和聲的極大拓展(如《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特裏斯坦和弦”),以及對歌劇(樂劇)形式的顛覆。布拉姆斯如何堅守古典形式的嚴謹性,同時注入深沉的浪漫情感,形成其獨特的“內斂的浪漫主義”。 第三部分:邊緣的呼喚與身份的確認——民族樂派的崛起(19世紀後半葉) 在德奧音樂長期主導的背景下,歐洲各國作麯傢開始有意識地挖掘本土的民間音樂、舞蹈節奏和曆史傳說,以構建獨特的民族音樂身份。 俄羅斯五人組(Mighty Handful): 分析巴拉基列夫、穆索爾斯基、林姆斯基-高沙科夫等人如何從民間音樂和東正教聖歌中汲取靈感,創作齣具有強烈異域色彩的作品,如《圖畫展覽會》和《天方夜譚組麯》。 捷剋音樂的民族精神: 深入研究斯美塔那對波西米亞曆史的描繪(《我的祖國》)和德沃夏剋對美國黑人民歌元素的吸收與運用(《第九交響麯“自新大陸”》)。 北歐的田園牧歌: 考察挪威的格裏格和芬蘭的西貝柳斯如何將本國壯麗的自然景觀和古老的傳說融入交響詩和室內樂中。 第四部分:觀念的破碎與重構——20世紀現代主義的浪潮(約1900-1945年) 20世紀初,科學、哲學(尼采、弗洛伊德)和社會結構的劇變,使得音樂語言徹底脫離瞭傳統的調性束縛,進入瞭極其多元且充滿實驗性的階段。 印象主義的色彩革命: 德彪西和拉威爾如何利用全音階、五聲音階和復雜的和聲色彩,描繪光影與瞬間的感受,而非敘事。 錶現主義與無調性(Atonality): 詳細解析勛伯格從浪漫主義晚期(如《古老的劇麯》)嚮自由無調性的過渡,以及其在“十二音體係”中的係統化嘗試。重點討論其追隨者貝爾格和魏本堡如何運用這一新體係錶達焦慮、恐懼和內省的主題。 原始主義的迴歸: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如何以其不和諧音響、強烈的復節奏和原始的舞蹈動機,徹底震撼瞭西方音樂界,標誌著對傳統“美”的宣告性反叛。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探討在經曆瞭現代主義的激進探索後,部分作麯傢(如斯特拉文斯基後期、普羅科菲耶夫)如何迴歸到巴赫、莫紮特時代的清晰結構和客觀性,但使用20世紀的和聲語言進行重構。 第五部分:實驗的邊界與風格的融閤(約1945-2000年) 二戰後,音樂的創作進入瞭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理論化階段,技術革新成為重要驅動力。 序列主義的全麵拓展: 分析梅西安如何引入節奏的復雜性和宗教主題,以及布列茲如何將十二音體係擴展到音高、時值、力度和音色等所有要素的序列化控製(“總體序列主義”)。 偶然音樂與開放形式: 約翰·凱奇如何通過《4分33秒》等作品,質疑音樂的本質和聽眾的角色,引入隨機性(Indeterminacy)作為創作手段。 電子音樂的興起: 探討磁帶音樂、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的誕生,以及電子閤成技術如何為作麯傢提供瞭前所未有的音響資源。 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迴歸: 肖斯托科維奇、賴剋等人在重復模式、過程美學和持續的聲場構建中,形成瞭一種對20世紀中葉復雜觀念的有力反動。 總結: 本書不僅是關於作麯傢、作品和年代的羅列,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如何通過聲音的組織來錶達時代焦慮、社會理想和個體情感的編年史。通過對和聲語言、配器技巧和結構哲學的層層剖析,讀者將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理解從精緻的宮廷音樂到充滿電子噪音的當代作品之間,那條清晰而又充滿張力的發展軌跡。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方式,引導讀者真正“聽見”曆史的腳步。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購買這本《音樂鑒賞》完全是因為工作需要,我們單位近期有個提升員工綜閤素養的活動,其中就包括瞭音樂欣賞。抱著“多瞭解一點總沒錯”的心態,我翻開瞭這本書。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專業”。它不是那種市麵上隨處可見的“速成”音樂欣賞指南,而是真正從學術角度齣發,對音樂的各個方麵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書中對不同音樂風格的分類,對重要作麯傢的生平和創作理念的分析,都顯得非常細緻和嚴謹。特彆是關於樂器學的章節,對各種樂器的音色、演奏特點都有詳細的介紹,這讓我以前聽交響樂時,隻知道大概有哪些樂器,現在則能更清晰地分辨齣不同樂器的聲音,甚至能辨彆齣一些細微的差彆。此外,書中還涉及瞭一些音樂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變革,比如歌劇的誕生、奏鳴麯式的形成等等,這些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音樂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至今的。雖然有些內容對我來說略顯深奧,需要反復閱讀和思考,但它的深度和廣度,絕對是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鑽研的。

評分

這本《音樂鑒賞》教材,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清晰的排版吸引瞭。我本來對音樂涉獵不深,隻是想作為一種放鬆和提升藝術修養的方式,所以選擇瞭這本看起來“官方”且係統的教材。從目錄來看,它涵蓋瞭從古典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器樂到聲樂的各個方麵,感覺內容非常全麵。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是羅列知識點,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引導讀者去感受音樂的美。比如,在介紹巴赫的賦格時,它不僅僅告訴你什麼是賦格,還會通過一些形象的比喻,讓你仿佛能“看到”音符如何在復雜的結構中穿梭交織,又如何在結尾匯聚成磅礴的氣勢。書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也讓那些遙遠的作麯傢變得鮮活起來,他們的生活經曆和創作背景,都成瞭理解音樂的鑰匙。我尤其喜歡它關於“音樂的情感錶達”章節,很多時候我們聽音樂隻是被鏇律打動,但這本書卻能幫助我分析齣鏇律背後的具體情感,是憂傷、是喜悅、是激昂,還是沉靜,都得到瞭更細緻的解讀。這就像是給我的耳朵打開瞭一個新的維度,讓我能更深入地體會音樂的魅力。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夢想,就是能真正“聽懂”音樂,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鏇律和節奏上。這本《音樂鑒賞》就像是一座橋梁,連接瞭我對音樂的憧憬和現實的理解。它不是簡單地介紹“什麼音樂好聽”,而是教我們“為什麼好聽”,以及“如何去聽”。書中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常常會從多個維度入手,比如鏇律、和聲、節奏、麯式、配器等等,並且會結閤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麯傢的創作意圖。我特彆喜歡它對莫紮特和貝多芬作品的解讀,以前我隻知道他們是大音樂傢,現在我纔明白,原來他們的音樂裏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情感和哲學思考。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小練習,比如讓你對比聽同一首樂麯的不同版本,或者讓你嘗試分辨一段音樂中的主要樂器,這些互動性的設計,大大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實踐性。雖然我不是音樂專業的學生,但通過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音樂品味和鑒賞能力正在逐步提高,真的非常開心。

評分

這本《音樂鑒賞》的齣版,對於我這樣一名長期在音樂行業一綫工作的從業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源。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音樂百科全書。書中對各個音樂時期、各種音樂風格的梳理,都非常到位,既有曆史的縱深感,又有風格的辨析力。我尤其欣賞它對於當代音樂發展趨勢的探討,以及對一些新興音樂形式的介紹,這對於我們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至關重要。書中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常常能觸及到一些我之前可能忽略的細節,讓我從新的角度去審視熟悉的作品,從而獲得新的啓發。而且,它所選取的案例也非常經典,涵蓋瞭音樂史上的眾多裏程碑式作品。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專業,但又不失可讀性,邏輯清晰,論證嚴謹,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和參考的著作。它所體現齣的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廣闊的藝術視野,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說實話,我選擇這本《音樂鑒賞》純粹是抱著“學習”的心態,想係統地瞭解一下音樂的發展脈絡和重要流派。畢竟是高等院校的係列教材,感覺會比較嚴謹。確實,這本書的內容涵蓋得非常廣,從最古老的格裏高利聖詠,一路講到現代的電子音樂,幾乎不落下任何一個重要的節點。它的結構安排也很有條理,按照曆史時期和音樂風格來劃分,邏輯性很強。每個章節在介紹某個流派或時期時,都會先給齣背景介紹,然後分析代錶性的作品,並且會給齣一些名傢名麯的推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它對印象派音樂的解讀,用瞭很多比喻來形容那種朦朧、色彩斑斕的音樂質感,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而且,書中還涉及到一些音樂理論的基礎知識,比如和聲、麯式等等,雖然不是重點,但能幫助我們理解音樂是如何構建的。我嘗試著去聽書裏推薦的一些麯目,以前覺得很“難懂”的作品,在有瞭這本書的引導後,似乎能捕捉到一些有趣的細節瞭。雖然有些地方的理論講解稍微有些專業,但總體來說,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入門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