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小稳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
  • 地方官
  • 等级制度
  • 官制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制度研究
  • 门阀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5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28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系统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的职位等级、品位等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王朝在为地方行政“分宫设职”、确定等级时,更多的是出于官员身份安排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地方行政管理能力与效率的考虑,为中国古代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

作者简介

张小稳,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史。先后在《孔子研究》、《史学月刊》、《人文杂志》、《妇女研究论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三、基本思路与行文结构

第一章 州郡县长官的职位分等
一、州郡县长官职位分等的变化
二、州郡县长官职位分等变化的基础与动因
三、隋文帝罢郡

第二章 魏晋南朝都督及都督区的等级
一、都督、监、督三级制的形成与意义
二、曹魏西晋都督区的等级
三、东晋都督区的等级
四、宋齐都督区的等级
五、梁陈都督区的等级

第三章 北朝都督行台总管的等级
一、北魏都督的职位分等
二、北朝都督制的变异
三、行台性质的演变
四、东魏北齐行台长官的等级
五、北周总管的等级

第四章 地方官加节
一、由将军假节到地方官假节
二、由节钺两级制到节的三级制
三、节的权力变化

第五章 地方官加侍中、散骑官
一、侍中散骑官的设置与性质
二、中央官加侍中、散骑官的变化
三、地方官加侍中、散骑官的出现与发展
四、加侍中、散骑官的礼遇与权益

第六章 刺史太守县令长加军号
一、建安时期刺史太守加军号情况
二、魏晋南朝刺史加军号、
三、魏晋南朝太守县令长加军号情况
四、南北朝地方官加军号的比较

第七章 赠官:以地方官为赠
一、两汉魏晋南朝赠官对象的扩展
二、汉魏两晋南朝赠地方官的对象、内容与规则
三、赠官对象在北朝的进一步扩展
四、北朝赠官形式发展变化之一——官爵并行到以官为主
五、北朝赠官形式发展变化之二——公、都督、尚书/行台等官介入将军刺史追赠模式
六、北朝赠地方官的对象、内容与规则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太武帝世,军国强盛,东平冯燕,西平赫连夏、沮渠凉,南逼黄淮与刘宋对峙。在所征服地区,逐步设立都督区。由于地方上普遍置镇,所以此时的都督制带有鲜明的军镇色彩。几个都督区皆以要镇镇将统领.长安镇都大将都督雍秦梁益等州、虎牢镇都大将都督豫洛等州、枋头镇都大将都督兖相等州、平原镇都大将都督冀青徐济等州、凉州镇都大将都督凉沙河等州军事。
孝文帝即位后,锐意改革,逐渐废除军镇制,实行州郡县制,都督制也由部分地区推行到全国,以都督区为主体形成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据严耕望先生考证,主要有十一个都督区:关右都督区、统万夏州都督区、河西凉州都督区、豫州都督区、青齐都督区、徐州都督区、荆州都督区、淮南都督区、冀定都督区、恒州都督区、北边诸镇都督区。北边诸镇都督区大抵就六镇又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以柔玄、怀荒、御夷三镇为主,西区以抚冥、武川、怀朔三镇为主,各置都督。
北魏都督的职位分等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为都督、监、督的等级划分.二为都督区的等级划分。三依所督州之多少作出品级上的规定。
都督、监、督的等级划分。此为效仿晋南朝之制,但又与晋南朝有所不同。《魏书》卷4《世祖太武帝纪》:延和二年(433年)“以乐安王范为假节、加侍中、都督秦雍泾梁益五州诸军事、卫大将军、仪同三司,镇长安。”

前言/序言


幽燕风云:战乱年代的边疆秩序构建与文化融合 本书《幽燕风云:战乱年代的边疆秩序构建与文化融合》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期——魏晋南北朝,尤以北方边疆地区,即幽燕一带为主要考察对象。在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与战乱中,中原王朝的统治力量时而北上,时而又被迫收缩,边疆地区因此成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激烈碰撞与交融的前沿阵地。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央政权如何尝试维系和重建边疆的社会秩序,以及在这种秩序构建过程中,各民族、各阶层之间所发生的深刻的文化互动与演变。 研究背景与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和民族迁徙。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如前赵、后赵、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相继崛起,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展开角逐。幽燕地区,作为连接农耕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带的关键通道,其地理位置的战略性不言而喻。在这里,汉族、鲜卑族、匈奴族、羯族、丁零族等多个民族在此聚居,并随着战乱的兴衰,民族构成不断发生变化。 以往对魏晋南北朝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中原王朝的兴衰更替,或者对某一特定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然而,对于在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的边疆地区,其具体的社会秩序如何维系,中央的统治力量是如何通过地方治理来实现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何种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的阐释。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这一常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领域——边疆。通过对幽燕地区这一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认识到北方民族的融合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作用,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社会组织与文化适应的韧性。 核心研究内容: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 一、 战乱背景下的边疆治理策略: 政权更迭与地方势力的博弈: 本部分将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幽燕地区政权更迭的脉络,分析不同朝代(如曹魏、西晋、前燕、后燕、北魏、北齐等)对幽燕地区的统治策略。重点考察中央政权如何通过派遣官员、设置军事据点、招抚边民等方式来维持其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将关注地方豪族、军事将领等势力的崛起与消亡,以及他们与中央政权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关系。 军事制度与边疆防御: 边疆地区的安宁直接关系到中原王朝的稳定。本书将重点分析在幽燕地区实施的军事制度,例如屯田制、募兵制、府兵制等在边疆地区的具体运作情况。考察边境要塞的建设、兵源的组织、边防的策略,以及这些军事措施对维持地方秩序和抵御外族入侵所起的作用。 经济秩序的重建与维持: 战乱导致经济凋敝,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本部分将考察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推行的经济政策,如鼓励农耕、发展手工业、恢复商业交通等。重点关注屯田的实施情况,分析其如何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此外,也将探讨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如以物易物的贸易、草原与农耕经济的互补性等,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如何为边疆秩序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 二、 民族关系与文化融合的动态过程: 民族构成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幽燕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鲜卑、匈奴、羯、汉等民族在这里相互影响。本书将考察不同民族在幽燕地区的分布、迁徙与融合过程,分析其如何构成当时的社会结构。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化政策在幽燕地区推行的具体情况,鲜卑贵族与汉族官僚的互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习俗等方面的交流。 文化习俗的碰撞与借鉴: 幽燕地区的文化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文化体。本部分将深入研究不同民族在语言、服饰、饮食、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的碰撞与相互影响。例如,佛教在幽燕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与当地原有的宗教信仰之间的融合;汉族士人如何在边疆地区接受并传播儒家思想;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社会生活的影响,如服饰风格、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社会秩序的重塑与认同构建: 在民族交往与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社会秩序的重塑是必然的。本书将考察不同民族在法律、礼仪、社会规范等方面的互动。分析中央政权如何通过制定适用于边疆地区的法律条文,或者对原有法律进行调整,来规制不同民族间的行为。同时,也将探讨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变迁中,居民身份认同的演变,以及“汉”与“胡”的界限在边疆地区是如何变得模糊,并逐渐形成新的区域性文化认同。 三、 地方治理的实践与挑战: 地方官员的构成与任用: 本部分将考察中央政权在幽燕地区任命地方官员的情况,分析官员的来源,包括汉族士族、地方豪族、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等。研究不同民族背景的官员在治理边疆问题上的差异与共同点。重点关注一些典型的地方官员,通过他们的奏疏、碑文、事迹等史料,来还原边疆治理的实际情况。 基层社会管理与民众生活: 除了宏观的政治经济制度,本书也将关注基层社会的管理。考察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赋税征收、徭役承担、司法审判等具体运作。分析战乱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中生存与适应。例如,研究地方社区的自治情况,族群内部的互助组织等。 文化交流的载体与媒介: 在边疆地区的文化融合,离不开具体的载体和媒介。本书将考察商旅往来、军事调动、宗教传播、文人游历等多种因素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分析边疆地区佛教寺庙的兴建与发展,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考察汉族士人与少数民族贵族之间的文化往来,他们如何互相学习、互相欣赏。 研究方法: 本书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整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方志、碑刻、墓志、佛教造像题记、文集、杂史等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将运用历史比较法、社会史分析法、文化人类学视角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对幽燕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构建与文化融合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 结论与展望: 《幽燕风云:战乱年代的边疆秩序构建与文化融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幽燕这一关键区域的微观研究,为理解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书认为,正是这种在动荡与融合中不断进行的秩序构建与文化再造,为日后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展现了中国历史的韧性与活力,以及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融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雏形。本书的完成,也希望能为未来关于中国边疆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一个我一直以来十分关注的领域——古代官僚制度的微观运作。魏晋南北朝,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地方势力崛起,在这种大背景下,地方官僚体系的构建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当时地方官的等级划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任命和晋升机制,以及各个等级的官员在权力、职责和待遇上的差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政权在这一制度上的异同,例如曹魏、西晋、刘宋、北魏等,它们在地方官的管理上是否存在共性与个性?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引用大量的原始史料,比如《晋书·职官志》、《南史》、《北史》等正史中的相关记载,以及一些墓志铭、奏疏等一手资料,来支撑其论点,还原当时地方官的真实生态。如果书中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地方官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行使权力,如何与地方豪族、士人阶层互动的,那就更加令人期待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点燃了我对历史细节的探索欲。魏晋南北朝,一个看似混乱不堪,实则孕育了许多深刻变革的时代。而“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这个主题,恰恰触及到了一个王朝运作的核心。我一直好奇,在中央权力相对薄弱,地方豪强割据的背景下,朝廷是如何去构建和维系一套有效的、能够层层传导的官僚体系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当时地方官员的品级划分,从中央任命到地方的层层递进,以及他们在各自区域内的具体权力边界和责任分工?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梳理出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在这一制度上的演变痕迹,例如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如何影响了地方官的选拔,西晋的州刺史制度又有哪些变化,到了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地方官员的设置又呈现出怎样的复杂性。如果书中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比如土地制度、赋税征收等,来分析地方官在执行这些政策时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那就更加生动和有深度了。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分裂动荡、群雄并起的时代。魏晋南北朝,一个既充满乱世的残酷,又孕育着文化艺术繁荣的奇特时期。而“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这几个字精准地抓住了我关注的焦点。我一直觉得,一个王朝的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地方治理的效率和公平性。这本书若能深入探究当时地方官的选拔标准、晋升途径、俸禄待遇,甚至是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权力网络,那无疑会是一场学术盛宴。我想知道,在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下,官员的个人能力和德行是否真的占据主导地位?还是门阀士族的影响力更为重要?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官员案例,通过对这些个体的分析,来折射出整个制度的运作逻辑和潜在弊端?我对书中能否展现出制度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张力,以及这种制度是如何影响当时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的,抱有极大的期待。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跨朝代的比较分析,比如魏晋与南北朝不同政权之间在地方官制度上的异同,那就更具启发性了。

评分

单看书名,便知道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力作,足以吸引所有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有兴趣的读者。魏晋南北朝,一个充满转折与冲突的时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官僚体系的运作,始终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在那个中央集权相对不稳定,地方势力活跃的时期,地方官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他们是如何被选拔、任用和管理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在地方官制度上的特点和演变?比如,从曹魏的任子制度到西晋的察举制,再到南北朝时期更为复杂的官职体系,这些制度的变迁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逻辑?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比如《后世书》中的官员传记、相关奏议、以及一些出土文献,来勾勒出地方官的权力结构、俸禄待遇,以及他们在地方社会治理、税收、司法等方面的具体职责。这本书若能提供一些对当时地方官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的描绘,那将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古朴的字体搭配泛黄的纸张纹理,仿佛将人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我本身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的关键时期,地方官制的演变更是牵动着整个国家的治理脉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当时地方官的层级设置、任命机制、权力范围以及他们在地方治理中的具体职能。我想了解,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相互角力的背景下,这些地方官员是如何被任命和管理的?他们与中央政府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博弈与制衡?书名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项严谨的学术研究,我希望作者能引用大量的史料,比如《三国志》、《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北史》、《周书》、《隋书》等正史,以及相关的碑刻、墓志铭等一手资料,来支撑其论点,从而展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生态。特别是对于一些模糊不清、史料记载不详的环节,期待作者能通过细致的考证和合理的推断,填补学界的空白,提供独到的见解。

评分

评分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系统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的职位等级、品位等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王朝在为地方行政“分宫设职”、确定等级时,更多的是出于官员身份安排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地方行政管理能力与效率的考虑,为中国古代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

评分

原来以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已经研究得很深入了,但近年来研究成果还是不少,且越来越细致化。本书就是如此。

评分

您的评价通过审核后可以获得一定积分奖励,好的评价还会在首页展示并有额外的积分奖励哦!

评分

物流服务人员均好,非常满意的购物过程

评分

挺好

评分

双十一图书还是比较便宜的。。。。。。。。。。。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