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

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轶峰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
  • 宗教政策
  • 宗教管理
  • 国家宗教
  • 明史
  • 宗教研究
  • 历史学
  • 明代政治
  • 宗教自由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660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207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2-01
页数:37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明代国家在关于宗教问题上与社会构成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一项政治史和社会史结合的研究,其次也是一种关于文化基本特质的研究。作为意识形态和哲学体系的儒教、各种宗教、民间习俗等都是中国文化的内容。文化是体现在特定人类群体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及其创造物中的精神表现,是从精神方面来看的社会。宗教是文化体系的一个深层侧面。一般的宗教研究注重特定宗教的教义、组织、人物和发展演变。

作者简介

赵轶峰,内蒙古开鲁县人,1953年出生。东北师大历史系学士、硕士,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布兰登大学、埃尔伯塔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亚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明清史、史学理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兼及美国政治文化、世界文明史。主要著作有《学史丛录》、《克林顿弹劾案与美国政治文化》、《千秋功罪:君主与中国政治》;主编《中国古代史》、《李洵先生纪念文集》、《中国与印度:两个文明的对话》、《当代文明的困惑与追求:解读(人类责任宪章)》;主译《全球文明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约60篇。现承担“世界文明模式理论研究”、“《人类责任宪章》研究”等国内和国际合作项目。

目录

导言:研究的概念、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明代国家、宗教、社会的一般状况
一明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二明代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宗教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章 明代国家宗教管理的基本观念
一明太祖的宗教管理思想
二后世诸帝的宗教倾向
三士大夫宗教政策思想之基本倾向及分野

第三章 国家宗教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宗教管理机构设置
一礼、天象、堪舆
二中央的常规祭祀和典礼
三不时而举的宗教性举动
四宗教管理机构
五宗教官员的任免和僧道“传奉官”
第四章 诸教政策分说一:汉地佛教
第五章 诸教政策分说二:藏传佛教
第六章 诸教政策分说三:道教
第七章 诸教政策分说四:伊斯兰教、天主教

一伊斯兰教
二天主教
第八章 萨满教、民间宗教性习俗政策
第九章 皇室及太监宗教活动的影响
第十章 度牒制度及僧道人口控制问题
第十一章 寺院经济及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第十二章 职业宗教人士社会行为与国家的关系
第十三章 与宗教相关的社会动荡和秘密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 宗教政策与女性
结论
一明代国家宗教制度与政策的一般特征
二明代中国宗教生活面貌的历史沉积因素
三儒家古典人本主义世俗政治对宗教生活的制约
四君主政治与精英政治
五宗教、民俗、秘密宗教与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 书名: 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明朝(1368-1644)在国家宗教管理领域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与所推行的各项政策。明朝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朝代,其对宗教的管理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深刻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社会结构与思想文化。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宗教管理史实的严谨梳理和深入研究,揭示明朝统治者如何将宗教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以及这些制度与政策在实践中产生的多方面效应。 研究范畴与主要内容: 本书的研究核心在于“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这意味着我们将不仅仅关注明朝境内存在的各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萨满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更侧重于国家机器如何介入、引导、控制和利用这些宗教。 一、 制度建构与行政架构: 中央层面的管理机构: 本书将详细考述明朝中央政府设立的负责宗教事务的机构。例如,洪武年间设立的“僧录司”和“道录司”,以及后期对这些机构的调整和演变。我们将探讨这些机构的职能、权限、人员构成以及它们在国家宗教管理中的实际作用,分析其如何成为连接朝廷与宗教团体之间的桥梁。 地方层面的管理体系: 详细阐述地方各级官府如何执行中央的宗教政策,以及在地方层面如何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或委派官员来监督宗教活动。这包括对府、州、县一级宗教事务的管理,以及对边疆地区不同宗教的特殊管理方式。 僧道管理的核心要素: 深入分析明朝对僧侣和道士的管理措施,包括度牒制度、戒律的执行、寺观的考核与编审、以及对僧道行为的监督。本书将考察这些制度如何旨在维护社会秩序、防止宗教团体对皇权构成威胁,并试图规范僧道的修行与生活。 寺庙财产与经济管理: examined the state's control over monastic properties, including land grants, tax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emple economies. This aspect will reveal how the state sought to leverage religious institutions for economic benefit while also preventing their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from undermining state finances. 朝廷与宗教领袖的关系: 考察明朝皇帝与各大宗教领袖之间的互动,包括册封、恩赐、以及在政治事件中的介入。这将有助于理解皇权如何通过拉拢、分化或打压等手段来处理与宗教势力的关系。 二、 宗教政策的演变与实践: “崇儒抑释道”的基本国策: 剖析明朝初期“以儒治国”的基本国策,以及其如何影响了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尽管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明朝统治者在不同时期对佛教和道教也采取了相对灵活或务实的政策。本书将辨析这种“崇儒抑释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和细微差别。 对不同宗教的态度与分化: 详细研究明朝对不同宗教的态度差异。例如,对藏传佛教在政治上的利用,对伊斯兰教的管理与渗透,以及对早期基督教(天主教)传入的复杂反应。我们将探讨明朝统治者基于政治、文化和外交考量,如何对不同的宗教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 宗教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 探讨明朝统治者如何利用宗教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思想控制。这包括通过宣传宗教教义来劝诫民众,利用寺庙作为教化场所,以及对异端邪说进行压制。 “敕封”与“赐号”的政治意义: 详细分析明朝统治者对僧道进行的“敕封”和“赐号”等行为,揭示这些举措背后隐藏的政治目的,即通过官方认可来确立和巩固宗教的合法性,同时也将其纳入国家权力体系的掌控之中。 边疆地区的宗教政策: 考察明朝在与周边民族接触的边疆地区,如何根据当地宗教信仰的特点来制定和调整宗教政策,以实现有效的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的管理。 三、 政策的实施与影响: 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评估明朝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在实践中的有效程度,以及其存在的局限性。例如,中央政策在地方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宗教团体对国家管控的反作用。 对宗教社会的影响: 分析明朝宗教管理政策对当时社会文化、民众生活、以及宗教自身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包括宗教伦理的普及、寺庙经济的变迁、僧道阶层的社会地位变化等。 对明朝政治与社会稳定的作用: 论证明朝的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在维护其统治的政治稳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考察这些措施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社会各方力量,以及其潜在的负面效应,例如对宗教活力的压制。 与其他朝代宗教管理的比较: 在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地将明朝的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古代史背景下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性和历史演进的脉络。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本书将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广泛借鉴和运用各类一手史料,包括但不限于: 正史记载: 如《明史》、《明实录》等。 文献资料: 如各类敕令、奏疏、方志、家谱、寺庙志、僧道传记、文集、笔记小说等。 碑刻与文物: 结合对宗教建筑、造像、碑文等物质遗存的考察。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将采取历史文献分析、制度比较、社会史、文化史等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方法,力求在宏观把握明朝国家宗教管理体系的同时,又能深入到微观层面,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真实性。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对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的系统研究,本书旨在: 填补学术空白: 深入挖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宗教管理细节,为相关学术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详实的学术支撑。 还原历史真相: 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呈现明朝统治者在宗教问题上的决策逻辑与实践效果,避免简单化的评判。 提供历史借鉴: 总结明朝在宗教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理解古代国家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当代宗教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 促进文化理解: 增进对明朝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认识,理解宗教在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精神面貌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不仅是为历史学界提供的专业研究成果,也希望能够吸引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史、思想文化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这一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在“政策”这一块的梳理和分析,让我看到了明朝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宗教问题时的策略调整。尤其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背后,宗教政策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比如,书中对明初时期对佛教的扶持,以及后来因为僧侣问题而出现的管制收紧,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度牒”制度的详细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许可证明,而是贯穿了僧侣管理、经济税收,甚至是人口控制的复杂体系。这一点让我对明朝政府的精细化治理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不同时期,朝廷如何应对来自宗教内部的挑战,例如一些新兴宗教的出现,以及如何通过官方的态度来引导民间的信仰走向,都做得相当精彩。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献考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许多引用的史料都极为珍贵,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明朝统治者们在处理宗教事务时,那份复杂而又深邃的考量。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与它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的。而明朝,作为一个集权程度很高的王朝,在宗教管理上究竟下了多大的功夫,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一直是我想了解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非常满意的答案。它不回避明朝在宗教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一些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或者地方上的变通,这些都让这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作者对于“制度”和“政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论述,也非常到位。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政策来保障,而好的政策也需要合理的制度来支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明朝政府在构建和维护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宗教管理体系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明朝的历史很感兴趣,尤其是它不同于以往朝代的统治方式。这本书在“国家宗教管理制度”这个角度切入,实在太妙了。我一直以为古代的宗教管理就只是简单地压制或者利用,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明朝在这方面有着如此复杂而精密的运作。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管理机构、人员设置,以及它们如何联动,如何处理涉及宗教的各种事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政教合一”的探讨,以及明朝如何在保持皇权至上的同时,又巧妙地利用宗教来巩固统治。其中关于佛教、道教,甚至萨满教等不同宗教的官方态度和管理方式,都写得非常细致,让我对明朝的宗教生态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的论述并非停留在制度层面,还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料,让我感受到历史的鲜活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明朝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是简单的皇帝、大臣、农民的二维视角,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深度的王朝。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国家宗教管理制度”这个题目有点望而却步,觉得可能太过学术化,不够接地气。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同时又兼具史学家的严谨和叙事者的魅力。在探讨“政策”部分时,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怎么管”,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么管”,以及“管的效果如何”。我特别赞同书中关于“因势利导”的论述,即明朝政府并非一味地打压或者扶持,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宗教的特点,采取最适合的策略。例如,对于一些被认为可能威胁统治的宗教活动,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而对于一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认同的宗教,则给予了适当的保护和引导。书中还对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寺庙土地的征收、对僧侣的考核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代统治者在管理一个庞大帝国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他们所采取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翻阅一本被精心绘制的历史地图。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枯燥的制度名称和条文,而是将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区宗教管理时,所使用的那些地方性案例。比如,在一些边疆地区,国家宗教管理制度是如何与当地的民族习俗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治理模式。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明朝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在具体的执行层面,有着相当的灵活性和地方适应性。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比如一些著名的僧侣、道士,以及在宗教管理中扮演关键角.的官员,也都给予了恰当的描写,让这些制度和政策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国家如何通过宗教这只无形的手,来塑造社会秩序,影响民心民意。

评分

详细介绍明代佛教的,建议网站把概述的目录附上去,这就会更好了

评分

京东自营的图书给力,屯书。

评分

二明代中国宗教生活面貌的历史沉积因素

评分

第六章 诸教政策分说三:道教

评分

参考文献

评分

不错不错。活动买的,很便宜。囤起来看。

评分

二、轲比能统一漠南及宇文、段、慕容各部的继起

评分

五宗教、民俗、秘密宗教与社会治理

评分

三士大夫宗教政策思想之基本倾向及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