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葫芦器

中国葫芦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昭连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56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46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葫芦器》分两大部分:前面部分为实物图及其文字介绍;后面部分是对中国葫芦器的理论知识介绍,内容涉及葫芦的种类及用途,古代葫芦种植法,匏器与模制葫芦器,清宫模制葫芦器,葫芦虫具,葫芦器的制作工艺,葫芦的栽培、套模与加工,葫芦器鉴赏、收藏与拍卖,现代葫芦工艺与葫芦文化,古代咏葫芦诗文选。

作者简介

孟昭连,江苏沛县人。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取得文学学士、硕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著文数十篇,写书若干部。性喜虫,兼弄葫芦,著有《中国鸣虫》、《中国虫文化》等。

目录

葫芦的种类及用途/001
葫芦考源/001
葫芦的种类/005
葫芦的用途/012

古代葫芦种植法/029
区田法/029
种大葫芦法/031
种小葫芦法/034
葫芦打结法/035
界瓢法/039
取瓤法/040
仙瓠种植法/040

匏器与模制葫芦器/041
匏器/041
春秋楚匏/047
“唐八臣瓢”与《山居要录》/050
板夹葫芦与金银模葫芦/054

清宫模制葫芦器/060
葫芦器工艺进入清宫/060
康乾与葫芦器的繁荣/061
丰泽园与含经堂/069
清宫葫芦器的种类/071
清宫葫芦器的工艺特点/078
清代葫芦器的遗响/081

葫芦虫具/083
以葫芦养虫之始/083
官模与“民模”/086
葫芦虫具的构造/091
葫芦虫具的种类/100

葫芦器的制作工艺/107
制模/107
砑花/112
火绘/116
挽结与勒制/117
刻画/121
做老/124

葫芦的栽培、套模与加工/127
种植/127
病虫害/129
套模/130
管理/131
采摘/131
刮皮、阴皮与浸泡/132

葫芦器鉴赏、收藏与拍卖/135
鉴赏/135
挑选/137
保养与收藏/140
拍卖与鉴别/141

现代葫芦工艺与葫芦文化/147
葫芦工艺产业化/148
葫芦器品种与地域特色/149
葫芦工艺的提高/150
葫芦工艺的交流/151
葫芦文化研究/152
古代咏葫芦诗文选/155

精彩书摘

几乎与模制葫芦同时出现。这种葫芦现在亦不难见到,也有晚清遗物,距今已有百年左右。表面上看,它的工艺算不上复杂,但令人奇怪的是,它是如何弯曲而成的?明代谢肇涮的有关记载前文已引,谢是个经多见广的博学之士,他对模制的方葫芦并没有感到奇怪,却对这种挽结的葫芦何以能如此而困惑不解,可见这种工艺在当时就是颇为神秘的,只有少数人掌握。直到前些年,尽管有不少人在努力探讨其中的奥秘,却始终不得其解。要把葫芦打成一个结,看来首先必须是长柄葫芦,而且柄愈长愈细愈好,这恐怕是没有问题的。但正像谢肇涮所说的,嫩葫芦很脆,要使它弯曲得能够挽成一个结,必然会折断,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民间有一种说法,说是要在旱天的中午时分,趁葫芦秧子打蔫的时候,这时葫芦也变得很柔软,容易挽成。不过有人按此法试验,屡屡失败。谢肇涮在其记载里还提供过一个方法,即用酒浇在葫芦秧子的根部,便可使葫芦变软,能够挽而成结。究竟此说有否根据,不得而知,因为谢肇涮也是说“或云”,即听别人说的。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葫芦工艺产业化/148 葫芦打结法/035f 丰泽园与含经堂/069 制模/107 管理/13m1 拍卖与鉴别/141 葫芦考源/001 葫芦打结法/035 “u唐八臣瓢”与《山居要录》/050 清代A葫芦器的遗响/081 火绘C/116 种植/127 H鉴赏/135 葫芦的用途/012 清宫模制葫芦器/0M60 葫芦器的制作工艺/107 鉴赏/135 葫芦的SS用途/012 清宫模制葫芦器/060 葫芦器的制作工艺/107

评分

我读书的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助推工作,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总结我的读书经历,有四次起伏变化:第一阶段是学生时代仅为学习成绩而读书,我称为被动读书;第二阶段是有了兴趣爱好仅为提高特长而读书,我称为局限读书;第三阶段是在工作岗位上仅为干好本职而读书,我称为狭隘读书;第四阶段就是现在的情况,读书意识强了,读书范畴广了,但读书量太少,我称为平常读书。和大多数人一样,总是找借口说工作忙而贻误读书,这不是能站住脚的理由,而是自身做事的毅力不够,没有养成坚持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这就算是对自己的一次自我批评吧。 我算不上一个“地道”的读书人,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就和大家在一起谈一些个人的观点。我个人对“读好书”的见解可以概括为12个字:精读、常读、笔读、心读、鉴读、多读。 一、精读。精读的一个方面是精选。世上的书籍数以亿计,要读的书难计其多。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去读,更重要的是会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精心选择几本好书,不要见书就买。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赵树理也说过这样的话:“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说的就是选好书、读好书的道理。另一方面是把书读到真懂。一本好书,读一遍两遍是不行的,要反复的去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多少专家研究《红楼梦》,还成立了专门的红学研究会,现在还在研究她,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不能只求一只半解,要完全理解,尽可能全部消化,这才叫读书,叫精读。 二、常读。书要常读,养成习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难,但只要坚持去做,把一件事重复去做,这种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对坚持每天读书,不要说需要多久,只要能坚持1个月,这种意识自然会成为习惯,这就叫习惯成自然。我认为,我们青年干部要把读书当作一日三餐的生活习惯,让读书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我称之为常读。 三、笔读。就是要借助手中的笔辅助读书。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常理解为作读书笔记,我还理解为写心得体会、读后感、随笔等。我认为,读书是吸收,写作是消化,我在第一次执笔写公文、起草大会讲话时,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要么写的内容干巴巴,平铺直叙,意识到自己的阅读量太少,脑子里记下的东西太少,这才刻意去多读书,把好的语句、好的典故摘记笔下,并坚持写一些读书心得,不怕写不好,只要坚持,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会留在脑海,动笔写文章时就会自然见于笔下。我在看电视节目时也在作笔记,准备了一个专门的电视笔记本,收益还是有的。这便是勤动手的好处,我叫做笔读。 四、心读。读书要专心,更要用心。书中自有黄金屋,用心去读,才能真正读懂书,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五、鉴读。读书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读书梳理自己的头脑,丰富文化底蕴,提升道德素养,我把一些好的方面作为航标,把比如从物传记方面的反面东西作为成长的警钟,这就叫做鉴读,有借鉴、有鉴别的吸收书中的文化,持扬弃的读书观。 六、多读。“从精出发,博览群书。”身边的人和事是书,工作是书,生活是书,只要肯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评分

评分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心得体会《教师读书心得》。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

评分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很高兴的告诉大家,我在京东商城买过无数的书。

评分

看看老祖宗们的绝活……

评分

给老爸买的,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

评分

这本书中中国葫芦器孟昭连中国葫芦器分两大部分前面部分为实物图及其文字介绍后面部分是对中国葫芦器的理论知识介绍,内容涉及葫芦的种类及用途,古代葫芦种植法,匏器与模制葫芦器,清宫模制葫芦器,葫芦虫具,葫芦器的制作工艺,葫芦的栽培、套模与加工,葫芦器鉴赏、收藏与拍卖,现代葫芦工艺与葫芦文化,古代咏葫芦诗文选。几乎与模制葫芦同时出现。这种葫芦现在亦不难见到,也有晚清遗物,距今已有百年左右。表面上看,它的工艺算不上复杂,但令人奇怪的是,它是如何弯曲而成的明代谢肇涮的有关记载前文已引,谢是个经多见广的博学之士,他对模制的方葫芦并没有感到奇怪,却对这种挽结的葫芦何以能如此而困惑不解,可见这种工艺在当时就是颇为神秘的,只有少数人掌握。直到前些年,尽管有不少人在努力探讨其中的奥秘,却始终不得其解。要把葫芦打成一个结,看来首先必须是长柄葫芦,而且柄愈长愈细愈好,这恐怕是没有问题的。但正像谢肇涮所说的,嫩葫芦很脆,要使它弯曲得能够挽成一个结,必然会折断,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民间有一种说法,说是要在旱天的中午时分,趁葫芦秧子打蔫的时候,这时葫芦也变得很柔软,容易挽成。不过有人按此法试验,屡屡失败。谢肇涮在其记载里还提供过一个方法,即用酒浇在葫芦秧子的根部,便可使葫芦变软,能够挽而成结。究竟此说有否根据,不得而知,因为谢肇涮也是说或云,即听别人说的。留学党里面流传着一句话大多数留学生如果没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起码在厨艺上都很有造诣。出国在外,无论是谁,难免要思家。而每每思家,到炉台旁乒乒乓乓忙活一阵,不管是来个复杂的水煮牛肉,还是简单的下一碗方便面,只要那味道从锅里一上来,就好像黯然销魂散,顿时让人清醒过来那思念之情都是万里之外的假象,只有锅里碗里的食物才是最真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