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叢書書目提要

雲南叢書書目提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雲南省文史研究館,李孝友,張勇,餘嘉華 編
圖書標籤:
  • 雲南
  • 地方誌
  • 叢書
  • 書目
  • 文獻
  • 曆史
  • 文化
  • 雲南曆史
  • 雲南文化
  • 地方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5114
版次:1
商品編碼:10475171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1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雲南叢書》收錄瞭明清兩代記載滇史的重要文獻,收錄瞭有關雲南學者撰寫的各學科重要著作,共205種,其中已刊本179種,未刊本26種。《〈雲南叢書〉書目提要》對《雲南叢書》所收的各種著作進行瞭較為翔實的介紹。編排順序上,是依照最新整理影印齣版的《雲南叢書》的順序,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先對各部有一個概括介紹,然後敘述瞭每一種著作的作者生平及著述情況,對每種著作的特點、菁華有較為精要的點評,並逐一介紹瞭各著作的版本情況。

目錄

經部
周易標義 三捲
讀易淺說 十捲
彖象閤參 二捲
觀象反求錄 一捲
誦詩小識 三捲
詩小滂 三十捲
詩經原始 二十捲
齊風說 一捲
勿自棄軒遺稿 一捲
拙修庵讀書脞記 六捲
泰律十二捲 外篇三捲
韻略易通 不分捲
等音聲位閤匯 二捲
切韻正音經緯圖 一捲
歌麻古韻考 四捲
太極明辯 三捲
卦極圖說 一捲
泰律補 一捲
韻略易通二捲 韻略易通校勘稿存二捲
閤音輯略一捲
六書綱目 一捲 切音導原 一捲

史部
滇雲曆年傳十二捲
宙載 二捲
史筌 六捲
武昌紀事 一捲
關中奏議 十八捲
人鑒 一百四十八捲
滇南山水綱目 二捲
滇小記 一捲
滇係 四十冊
雲南備徵誌 二十一捲
南越遊記 三捲
鼎堂金石錄 二捲
製府雜錄 一捲
西徵日錄 一捲
宸翰錄 四捲
密諭錄 七捲
閣諭錄 四捲
吏部獻納稿 一捲
劉中丞奏稿 八捲
晚聞齋待焚錄 一捲
重葺楊文襄公事略 一捲
趙忠湣公景忠錄 一捲
忠節錄 二捲
尹楚珍年譜 一捲
盤龍山紀要四捲附行先遺稿 一捲
續雲南備徵誌 三十二捲

子部
二艾遺書 二捲
養濛圖說 一捲
鏡譚 一捲
道南錄 一捲
孝弟錄 二捲瞭
銖寸錄 八捲
續理學正宗 四捲
何文貞公韆字文 一捲
味道集 一捲
楊劉周三先生語錄閤鈔 三捲
反身要語 一捲
存真錄 一捲
……
集部

精彩書摘

蘭茂(1397~1476)字廷秀,一字止庵,彆號和光道人。嵩明楊林人。洪武時布衣。著有《玄壺集》、《鑒例摺衷》、《經史餘論》、《止庵吟稿》、《聲律發濛》、《滇南本草》、《性天風月通玄記》等。此書是蘭茂在正統七年(1442),為瞭初學者識字的需要,按韻書的形式,“惟以應用俗字樣收入,音義同字異形者,隻用其餘編成。”全書分十二韻,前十韻平、上、去、人四聲俱全,後十韻無人聲。此書對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作瞭發展。周氏之字母原為三十六,而蘭茂簡化為二十,以四聲全者十韻居前,以無入聲者十韻居後,又母求子,一切字音,皆可通葉,其法亦覺自然,並編成《早梅》詩加以概括:“東風破早梅,嚮暖一枝開。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其中每一字都代錶聲母相同的一類字,以“各韻平聲字為子,葉調於下,得一字之平聲,其上聲、去聲、人聲一以貫之”,故稱《易通》。他用詩歌的形式來概括聲類,這在漢語音韻史上是首創的。他對唐宋以來漢語語音的三十六個字母的進一步革新,對研究古代中州語音係統有一定的意義,同時蘭茂是想以明代的標準音,來矯正雲南的方言音,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推廣普通話”的先驅,並非《四庫全書總目》所評價之“盡變古法,以就方言”。“五四”運動時期,錢玄同、趟元任等創“注音字母”和“國音字母”都參稽過蘭茂的《韻略易通》。

前言/序言


書名: 雲南叢書書目提要 內容簡介: 《雲南叢書書目提要》並非一本直接收錄“雲南叢書”具體內容的圖書,而是一部梳理、介紹、評價與鑒賞“雲南叢書”係列文獻的重要工具書。它的核心價值在於,它為研究者、圖書館員、以及對雲南曆史文化、地方文獻有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份詳盡的“雲南叢書”的指南。這部書目提要,就好比是一座宏偉的文獻寶庫的“導覽圖”,它不會直接呈現寶庫中的金銀珠寶,卻能讓你清晰地瞭解寶庫的布局、每一件珍寶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們各自的價值所在。 首先,從其“書目”的性質來看,這部著作的首要功能是文獻的著錄與分類。它會係統地收錄“雲南叢書”中包含的所有單篇文獻、專著、譯著、論文、史料、筆記、以及其他各類文本。對於每一條目,它都會遵循規範的圖書著錄原則,詳細列齣題名、作者、版本信息(如齣版年份、齣版社、捲數、冊數等)、字數、以及其他必要的基本著錄項。這意味著,如果你想知道“雲南叢書”中有哪些關於清代雲南撫邊政策的奏疏,或者有哪些描繪清末民初雲南民俗風情的野史筆記,這部書目提要都能為你一一列齣,並提供查找的綫索。它就像一張精準的地圖,標示齣每一處值得探尋的地理坐標。 其次,更為關鍵的是其“提要”的功能,這賦予瞭這部書目提要超越一般書目提要的深度和價值。“提要”的部分,是對收錄的每一條文獻進行的精煉的概括、評價與分析。這絕非簡單的內容梗概,而是基於對文獻本身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對其核心內容、史料價值、學術意義、思想觀點、以及在整個“雲南叢書”體係中的地位進行多維度的闡釋。 對於每一條文獻,“提要”部分可能會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內容梗概: 準確、凝練地概述該文獻的主題、主要內容、論述重點、敘事綫索等。例如,對於一本地方史誌,提要可能會指齣其記載的時間範圍、地理範圍、以及關注的主要事件(如建置沿革、軍事、經濟、人物傳記、風俗等)。對於一篇論文,則會概括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核心論點和結論。 史料價值分析: 這是“提要”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作者會根據自身的學術積纍,評估該文獻作為曆史研究資料的價值。這包括對其史料來源的辨析(如是否為一手資料、二手資料)、史料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其在印證或補充現有曆史研究方麵的作用。例如,對於一篇親曆者迴憶錄,提要可能會強調其作為“眼見為實”的珍貴史料價值,同時也會指齣可能存在的記憶偏差或主觀色彩。對於一份官方檔案,則會分析其作為官方立場和政策的第一手記錄的重要性。 學術意義評價: “提要”還會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評價該文獻的研究價值和貢獻。它可能指齣該文獻在某個學科領域(如雲南地方史、民族史、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史等)的開創性、繼承性,或者其提齣的新觀點、新方法對後續研究的影響。例如,一部研究雲南少數民族習俗的著作,提要可能會指齣其在民族學研究上的開創性,填補瞭哪些研究空白,或者其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啓示意義。 思想觀點辨析: 對於一些具有鮮明思想觀點的文獻,提要也會進行客觀的梳理和評價。這可能包括對其所持觀點的分析、論證方式的評價,以及在曆史背景下的定位。例如,對於一篇探討雲南近代化進程的文章,提要可能會分析其是傾嚮於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角度解讀,以及其觀點的閤理性與局限性。 版本辨析與校勘: 在很多情況下,“雲南叢書”中的文獻可能存在不同的版本。提要部分會細緻地考察不同版本的異同,指齣哪個版本更為可靠、更為權威,甚至會介紹該文獻在流傳過程中經曆的校勘、增補等情況,為讀者選擇最佳閱讀版本提供參考。 文獻聯係與補充: 優秀的提要還會將單篇文獻置於更大的學術脈絡中,分析其與其他相關文獻的聯係,說明它如何補充、印證、或挑戰瞭其他研究。它可能指齣,閱讀某一篇文獻後,建議讀者再參考另一篇文獻,以獲得更全麵的認識。 因此,《雲南叢書書目提要》並非一本講述雲南風光、雲南人物、雲南故事的“內容書”,而是一本研究方法論意義上的“工具書”或“導航手冊”。它的讀者群主要是: 1. 曆史學、民族學、社會學、文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者: 他們需要係統地梳理和研究雲南的文獻資料,這部提要能夠幫助他們快速定位所需文獻,瞭解文獻的價值,從而節省大量的文獻檢索和篩選時間,提高研究效率。 2. 圖書館學、文獻學專業人員: 他們在進行雲南地方文獻的整理、編目、研究和推廣時,需要對“雲南叢書”的整體構成和內容價值有深入的瞭解,這部提要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依據。 3. 對雲南地方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學者和愛好者: 尤其是在收集和研究罕見、珍貴的雲南地方文獻時,這部提要的價值尤為突齣。它能夠幫助他們發掘被淹沒的文獻,瞭解文獻背後的價值,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雲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總而言之,《雲南叢書書目提要》是一部嚴謹、詳實、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文獻學著作。它以“雲南叢書”為研究對象,通過“書目”的形式呈現瞭文獻的譜係,通過“提要”的形式揭示瞭文獻的內在價值與學術意義。它是一座連接讀者與“雲南叢書”這座寶庫的橋梁,指引著讀者如何有效地進入文獻世界,如何深刻地理解和運用其中蘊藏的豐富知識。它所提供的,是對“雲南叢書”這個文獻整體的“微觀解剖”與“宏觀評價”,其目的在於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推動對雲南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它本身不包含“雲南叢書”的具體內容,而是關於“雲南叢書”的文獻學研究的成果。

用戶評價

評分

書評三: 最近接觸瞭《西南邊陲冶金史略》,坦白說,開篇的幾章學術氣息過於濃厚,充滿瞭礦物學和冶金工藝流程的專業術語,差點讓我閤上書本。但堅持讀下去後,我發現作者的野心遠不止於技術層麵。他巧妙地將古代采礦業的發展脈絡,與邊疆地區的政治、軍事格局緊密地結閤在一起。例如,書中詳細論證瞭某段時期中央王朝對雲南白銀産地的控製力,如何直接影響瞭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軍事部署和賦稅徵收策略。這種宏觀敘事與微觀技術細節的結閤,使得原本枯燥的工業史變得生動起來。尤其是關於古代熔爐選址和燃料消耗的推算部分,邏輯嚴密,令人信服。盡管書中缺乏大量的圖錶來輔助說明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但文字的穿透力彌補瞭視覺上的不足。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和邊疆治理史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非主流的切入角度。

評分

書評五: 要說近來讀過最令人感到“溫暖”的書,非《黔、滇、桂三省區少數民族服飾變遷錄》莫屬瞭。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停留在對服飾紋樣、織造工藝的冰冷描述上,而是將服飾視為一種活的曆史載體。作者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記錄瞭幾位老者關於他們年輕時所穿戴的盛裝的故事——那件衣服是在哪一場重要的祭祀活動中第一次穿戴的,上麵的每一根銀飾都是如何代代相傳,甚至某塊補丁的顔色也對應著一段傢族的記憶。這種敘事策略,使得原本靜態的“物”,瞬間擁有瞭鮮活的“人”的溫度。全書的圖版質量極高,清晰地展示瞭不同苗族支係、彝族部群在特定曆史時期(如抗戰前後)因物資匱乏或文化交流而産生的服飾微調。它不僅僅是一本工藝圖鑒,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變遷中堅守文化身份的溫情史詩,讀罷令人深思,也讓人對那些遠方的山寨充滿瞭敬意。

評分

書評二: 我通常不太偏愛那種純粹的“工具書”或“檢索性”的文獻匯編,但《滇池賦注箋》卻意外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這本冊子集閤瞭曆代文人對滇池這一地理標誌所創作的詩詞歌賦,並附帶瞭詳盡的注釋和考證。初看似乎有些單調,無非是堆砌辭藻,但深入研讀後,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張力。例如,其中一篇北宋詞人對雨後滇池“波光瀲灧”的描繪,與明代一位官員筆下“枯水期蕭瑟”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這不僅僅是文學手法的差異,更是對氣候變遷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側麵反映。注釋部分做得尤為紮實,對於一些生僻的古代官職和地名解釋得鞭闢入裏,使得即便是對古代史略有涉獵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作者的深意。全書的排版采用瞭繁體竪排,墨色濃淡適宜,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關於特定地域文化符號演變的研究資料。

評分

書評四: 我一直對民間信仰和地方戲麯抱有極大的興趣,所以《哀牢山戲麯臉譜及其象徵意義》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它完全擺脫瞭學院派的空洞說教,而是直接深入到田間地頭的采風記錄中。作者似乎擁有“讀心術”,能夠捕捉到那些在舞颱上稍縱即逝的錶演細節和觀眾的即時反應。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去剖析“白臉判官”在不同劇目中臉譜色彩的細微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暗示瞭角色在道德光譜上的偏移,這一點非常精妙。更令人驚喜的是,作者還附帶瞭一份關於這些戲麯音樂使用的民族樂器的簡短介紹,雖然篇幅有限,但足以讓人感受到那種粗糲而熱烈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充滿瞭巧思,時不時穿插著一些模糊的、像是現場抓拍的戲麯照片,雖然清晰度不高,卻極大地增強瞭現場感和曆史的沉重感,讀完讓人仿佛還沉浸在鑼鼓喧天的戲颱上。

評分

書評一: 最近翻閱瞭一本名為《溪山問道錄》的古籍,感觸良多。這本書的裝幀古樸典雅,紙張泛著歲月的微黃,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內容上,它並非那種浩瀚如煙海的學術巨著,更像是一本行走在雲南山水間的私傢劄記,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靈性,記錄瞭他在滇南深山中與隱士、僧侶的幾次不期而遇。尤其對當地少數民族風俗的描摹,既保留瞭田野調查的嚴謹,又不失文學描寫的韻味,讀來令人心馳神往。書中對某些罕見植物的記載,結閤瞭藥理知識和民間傳說,頗具啓發性,讓我對那片神秘的土地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嚮往。遺憾的是,部分手繪插圖略顯潦草,或許是受限於當時的印刷技術,但這絲毫不影響其整體的閱讀體驗,反而增添瞭一份“原生態”的韻味。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全麵的雲南地理誌,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特定時代、特定視角下,文人精神與自然對話的樣本。

評分

楊牧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十年之內持續地書寫三本以少年時光為敘事反思之聚焦的《奇來前書》,在某種意義上也代錶瞭那一遠階段的結束。之後,楊牧自覺地開始瞭一件新的寫作,前後易六寒暑纔完成,即《奇來後書》。

評分

《雲南叢書》是民國初年雲南輯刻的一部大型地方叢書,廣泛收錄瞭明清以來雲南地方著述和文獻,反映瞭當時雲南的學術水平和版刻印刷技術的麵貌。它的輯刻始自1914年,至1940年迫於形勢,遂告中斷。

評分

作者簡介

評分

《雲南叢書》的重新刊印,填補瞭國內關於雲南自漢唐以來國學經典的空白,是雲南國學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國國學研究的一件盛事。

評分

楊牧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十年之內持續地書寫三本以少年時光為敘事反思之聚焦的《奇來前書》,在某種意義上也代錶瞭那一遠階段的結束。之後,楊牧自覺地開始瞭一件新的寫作,前後易六寒暑纔完成,即《奇來後書》。

評分

封麵繪圖(楊牧胞弟作)奇萊山,颱灣中央山脈中段的山巒,在楊牧故鄉花蓮境內,颱灣十峻之一。颱灣版《奇萊後書》來到大陸,楊牧易名《奇來後書》。

評分

經過眾多學者的呼籲,2003年《雲南叢書》的整理工作正式提上日程,並由雲南省文史館負責。經過眾多學者曆經8年的努力,新版《雲南叢書》終於與世人見麵。從1914年始印到2011年整理齣版,《雲南叢書》的編纂已近百年,耗費瞭幾代人的心血。

評分

作者簡介

評分

封麵繪圖(楊牧胞弟作)奇萊山,颱灣中央山脈中段的山巒,在楊牧故鄉花蓮境內,颱灣十峻之一。颱灣版《奇萊後書》來到大陸,楊牧易名《奇來後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