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李孝友,张勇,余嘉华 编
图书标签:
  • 云南
  • 地方志
  • 丛书
  • 书目
  • 文献
  • 历史
  • 文化
  • 云南历史
  • 云南文化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5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517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南丛书》收录了明清两代记载滇史的重要文献,收录了有关云南学者撰写的各学科重要著作,共205种,其中已刊本179种,未刊本26种。《〈云南丛书〉书目提要》对《云南丛书》所收的各种著作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编排顺序上,是依照最新整理影印出版的《云南丛书》的顺序,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先对各部有一个概括介绍,然后叙述了每一种著作的作者生平及著述情况,对每种著作的特点、菁华有较为精要的点评,并逐一介绍了各著作的版本情况。

目录

经部
周易标义 三卷
读易浅说 十卷
彖象合参 二卷
观象反求录 一卷
诵诗小识 三卷
诗小滂 三十卷
诗经原始 二十卷
齐风说 一卷
勿自弃轩遗稿 一卷
拙修庵读书脞记 六卷
泰律十二卷 外篇三卷
韵略易通 不分卷
等音声位合汇 二卷
切韵正音经纬图 一卷
歌麻古韵考 四卷
太极明辩 三卷
卦极图说 一卷
泰律补 一卷
韵略易通二卷 韵略易通校勘稿存二卷
合音辑略一卷
六书纲目 一卷 切音导原 一卷

史部
滇云历年传十二卷
宙载 二卷
史筌 六卷
武昌纪事 一卷
关中奏议 十八卷
人鉴 一百四十八卷
滇南山水纲目 二卷
滇小记 一卷
滇系 四十册
云南备征志 二十一卷
南越游记 三卷
鼎堂金石录 二卷
制府杂录 一卷
西征日录 一卷
宸翰录 四卷
密谕录 七卷
阁谕录 四卷
吏部献纳稿 一卷
刘中丞奏稿 八卷
晚闻斋待焚录 一卷
重葺杨文襄公事略 一卷
赵忠愍公景忠录 一卷
忠节录 二卷
尹楚珍年谱 一卷
盘龙山纪要四卷附行先遗稿 一卷
续云南备征志 三十二卷

子部
二艾遗书 二卷
养蒙图说 一卷
镜谭 一卷
道南录 一卷
孝弟录 二卷了
铢寸录 八卷
续理学正宗 四卷
何文贞公千字文 一卷
味道集 一卷
杨刘周三先生语录合钞 三卷
反身要语 一卷
存真录 一卷
……
集部

精彩书摘

兰茂(1397~1476)字廷秀,一字止庵,别号和光道人。嵩明杨林人。洪武时布衣。着有《玄壶集》、《鉴例折衷》、《经史余论》、《止庵吟稿》、《声律发蒙》、《滇南本草》、《性天风月通玄记》等。此书是兰茂在正统七年(1442),为了初学者识字的需要,按韵书的形式,“惟以应用俗字样收入,音义同字异形者,只用其余编成。”全书分十二韵,前十韵平、上、去、人四声俱全,后十韵无人声。此书对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作了发展。周氏之字母原为三十六,而兰茂简化为二十,以四声全者十韵居前,以无入声者十韵居后,又母求子,一切字音,皆可通叶,其法亦觉自然,并编成《早梅》诗加以概括:“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其中每一字都代表声母相同的一类字,以“各韵平声字为子,叶调于下,得一字之平声,其上声、去声、人声一以贯之”,故称《易通》。他用诗歌的形式来概括声类,这在汉语音韵史上是首创的。他对唐宋以来汉语语音的三十六个字母的进一步革新,对研究古代中州语音系统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兰茂是想以明代的标准音,来矫正云南的方言音,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推广普通话”的先驱,并非《四库全书总目》所评价之“尽变古法,以就方言”。“五四”运动时期,钱玄同、趟元任等创“注音字母”和“国音字母”都参稽过兰茂的《韵略易通》。

前言/序言


书名: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内容简介: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并非一本直接收录“云南丛书”具体内容的图书,而是一部梳理、介绍、评价与鉴赏“云南丛书”系列文献的重要工具书。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为研究者、图书馆员、以及对云南历史文化、地方文献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详尽的“云南丛书”的指南。这部书目提要,就好比是一座宏伟的文献宝库的“导览图”,它不会直接呈现宝库中的金银珠宝,却能让你清晰地了解宝库的布局、每一件珍宝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所在。 首先,从其“书目”的性质来看,这部著作的首要功能是文献的著录与分类。它会系统地收录“云南丛书”中包含的所有单篇文献、专著、译著、论文、史料、笔记、以及其他各类文本。对于每一条目,它都会遵循规范的图书著录原则,详细列出题名、作者、版本信息(如出版年份、出版社、卷数、册数等)、字数、以及其他必要的基本著录项。这意味着,如果你想知道“云南丛书”中有哪些关于清代云南抚边政策的奏疏,或者有哪些描绘清末民初云南民俗风情的野史笔记,这部书目提要都能为你一一列出,并提供查找的线索。它就像一张精准的地图,标示出每一处值得探寻的地理坐标。 其次,更为关键的是其“提要”的功能,这赋予了这部书目提要超越一般书目提要的深度和价值。“提要”的部分,是对收录的每一条文献进行的精炼的概括、评价与分析。这绝非简单的内容梗概,而是基于对文献本身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对其核心内容、史料价值、学术意义、思想观点、以及在整个“云南丛书”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多维度的阐释。 对于每一条文献,“提要”部分可能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内容梗概: 准确、凝练地概述该文献的主题、主要内容、论述重点、叙事线索等。例如,对于一本地方史志,提要可能会指出其记载的时间范围、地理范围、以及关注的主要事件(如建置沿革、军事、经济、人物传记、风俗等)。对于一篇论文,则会概括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论点和结论。 史料价值分析: 这是“提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作者会根据自身的学术积累,评估该文献作为历史研究资料的价值。这包括对其史料来源的辨析(如是否为一手资料、二手资料)、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其在印证或补充现有历史研究方面的作用。例如,对于一篇亲历者回忆录,提要可能会强调其作为“眼见为实”的珍贵史料价值,同时也会指出可能存在的记忆偏差或主观色彩。对于一份官方档案,则会分析其作为官方立场和政策的第一手记录的重要性。 学术意义评价: “提要”还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评价该文献的研究价值和贡献。它可能指出该文献在某个学科领域(如云南地方史、民族史、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史等)的开创性、继承性,或者其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对后续研究的影响。例如,一部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习俗的著作,提要可能会指出其在民族学研究上的开创性,填补了哪些研究空白,或者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启示意义。 思想观点辨析: 对于一些具有鲜明思想观点的文献,提要也会进行客观的梳理和评价。这可能包括对其所持观点的分析、论证方式的评价,以及在历史背景下的定位。例如,对于一篇探讨云南近代化进程的文章,提要可能会分析其是倾向于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角度解读,以及其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版本辨析与校勘: 在很多情况下,“云南丛书”中的文献可能存在不同的版本。提要部分会细致地考察不同版本的异同,指出哪个版本更为可靠、更为权威,甚至会介绍该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经历的校勘、增补等情况,为读者选择最佳阅读版本提供参考。 文献联系与补充: 优秀的提要还会将单篇文献置于更大的学术脉络中,分析其与其他相关文献的联系,说明它如何补充、印证、或挑战了其他研究。它可能指出,阅读某一篇文献后,建议读者再参考另一篇文献,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因此,《云南丛书书目提要》并非一本讲述云南风光、云南人物、云南故事的“内容书”,而是一本研究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书”或“导航手册”。它的读者群主要是: 1. 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 他们需要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云南的文献资料,这部提要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定位所需文献,了解文献的价值,从而节省大量的文献检索和筛选时间,提高研究效率。 2. 图书馆学、文献学专业人员: 他们在进行云南地方文献的整理、编目、研究和推广时,需要对“云南丛书”的整体构成和内容价值有深入的了解,这部提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对云南地方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和爱好者: 尤其是在收集和研究罕见、珍贵的云南地方文献时,这部提要的价值尤为突出。它能够帮助他们发掘被淹没的文献,了解文献背后的价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云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总而言之,《云南丛书书目提要》是一部严谨、详实、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文献学著作。它以“云南丛书”为研究对象,通过“书目”的形式呈现了文献的谱系,通过“提要”的形式揭示了文献的内在价值与学术意义。它是一座连接读者与“云南丛书”这座宝库的桥梁,指引着读者如何有效地进入文献世界,如何深刻地理解和运用其中蕴藏的丰富知识。它所提供的,是对“云南丛书”这个文献整体的“微观解剖”与“宏观评价”,其目的在于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对云南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它本身不包含“云南丛书”的具体内容,而是关于“云南丛书”的文献学研究的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三: 最近接触了《西南边陲冶金史略》,坦白说,开篇的几章学术气息过于浓厚,充满了矿物学和冶金工艺流程的专业术语,差点让我合上书本。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技术层面。他巧妙地将古代采矿业的发展脉络,与边疆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书中详细论证了某段时期中央王朝对云南白银产地的控制力,如何直接影响了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部署和赋税征收策略。这种宏观叙事与微观技术细节的结合,使得原本枯燥的工业史变得生动起来。尤其是关于古代熔炉选址和燃料消耗的推算部分,逻辑严密,令人信服。尽管书中缺乏大量的图表来辅助说明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但文字的穿透力弥补了视觉上的不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和边疆治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非主流的切入角度。

评分

书评二: 我通常不太偏爱那种纯粹的“工具书”或“检索性”的文献汇编,但《滇池赋注笺》却意外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本册子集合了历代文人对滇池这一地理标志所创作的诗词歌赋,并附带了详尽的注释和考证。初看似乎有些单调,无非是堆砌辞藻,但深入研读后,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张力。例如,其中一篇北宋词人对雨后滇池“波光潋滟”的描绘,与明代一位官员笔下“枯水期萧瑟”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仅是文学手法的差异,更是对气候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一种侧面反映。注释部分做得尤为扎实,对于一些生僻的古代官职和地名解释得鞭辟入里,使得即便是对古代史略有涉猎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作者的深意。全书的排版采用了繁体竖排,墨色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关于特定地域文化符号演变的研究资料。

评分

书评五: 要说近来读过最令人感到“温暖”的书,非《黔、滇、桂三省区少数民族服饰变迁录》莫属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对服饰纹样、织造工艺的冰冷描述上,而是将服饰视为一种活的历史载体。作者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几位老者关于他们年轻时所穿戴的盛装的故事——那件衣服是在哪一场重要的祭祀活动中第一次穿戴的,上面的每一根银饰都是如何代代相传,甚至某块补丁的颜色也对应着一段家族的记忆。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原本静态的“物”,瞬间拥有了鲜活的“人”的温度。全书的图版质量极高,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苗族支系、彝族部群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抗战前后)因物资匮乏或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服饰微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艺图鉴,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变迁中坚守文化身份的温情史诗,读罢令人深思,也让人对那些远方的山寨充满了敬意。

评分

书评四: 我一直对民间信仰和地方戏曲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哀牢山戏曲脸谱及其象征意义》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它完全摆脱了学院派的空洞说教,而是直接深入到田间地头的采风记录中。作者似乎拥有“读心术”,能够捕捉到那些在舞台上稍纵即逝的表演细节和观众的即时反应。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去剖析“白脸判官”在不同剧目中脸谱色彩的细微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暗示了角色在道德光谱上的偏移,这一点非常精妙。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还附带了一份关于这些戏曲音乐使用的民族乐器的简短介绍,虽然篇幅有限,但足以让人感受到那种粗粝而热烈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充满了巧思,时不时穿插着一些模糊的、像是现场抓拍的戏曲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却极大地增强了现场感和历史的沉重感,读完让人仿佛还沉浸在锣鼓喧天的戏台上。

评分

书评一: 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溪山问道录》的古籍,感触良多。这本书的装帧古朴典雅,纸张泛着岁月的微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内容上,它并非那种浩瀚如烟海的学术巨著,更像是一本行走在云南山水间的私家札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灵性,记录了他在滇南深山中与隐士、僧侣的几次不期而遇。尤其对当地少数民族风俗的描摹,既保留了田野调查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描写的韵味,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书中对某些罕见植物的记载,结合了药理知识和民间传说,颇具启发性,让我对那片神秘的土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向往。遗憾的是,部分手绘插图略显潦草,或许是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整体的阅读体验,反而增添了一份“原生态”的韵味。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全面的云南地理志,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特定时代、特定视角下,文人精神与自然对话的样本。

评分

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

评分

《云南丛书》是民国初年云南辑刻的一部大型地方丛书,收录了明清以来云南地方著述和文献共计205种163卷另有不分卷的51册。由于云南文献未被收入《四库全书》,云南学者的著述少为内地学者知晓,《云南丛书》对云南省的古籍整理和文献保存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云南丛书》编印始于1914年,1942年滇西抗战爆发刻印工作被迫停止。由于是陆续编辑、刊印发行的,印数不多,刻印形式不统一,且时隔多年,屡遭浩劫,如今省内各图书馆保存的都已不完整,严重影响其查阅使用。

评分

这次整理重印《云南丛书》,对于云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文史馆在贺信中认为,《云南丛书》重新刊印,填补了国内关于云南自汉唐以来国学经典的空白,是我国国学研究的一项盛事。云南省文史馆负责人表示,首发仪式后,将启动后续研究工作,以文史馆馆员为依托,动员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真正做到保护好文献、利用好文献。

评分

杨牧,本名王靖献,早期笔名叶珊,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著名诗人、作家。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评分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评分

杨牧,本名王靖献,早期笔名叶珊,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著名诗人、作家。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评分

新出版的《云南丛书》沿用传统经、史、子、集分类法,新增以前未刊刻古籍29种,并重新编写《云南丛书书目提要》方便检索利用。整理重印后的《云南丛书》统一为大K四拼本,每套50册,首次印行300本,将配发给全省县级以上图书馆并赠送省外及国外着名大学图书馆。

评分

《云南丛书》是民国初年云南辑刻的一部大型地方丛书,广泛收录了明清以来云南地方著述和文献,反映了当时云南的学术水平和版刻印刷技术的面貌。它的辑刻始自1914年,至1940年迫于形势,遂告中断。

评分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