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田野:一位方言學者的田野調查筆記

走過田野:一位方言學者的田野調查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曹誌耘 著
圖書標籤:
  • 方言學
  • 田野調查
  • 語言學
  • 民俗學
  • 文化人類學
  • 地域文化
  • 口語
  • 社會語言學
  • 中國語言
  • 筆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69649
版次:1
商品編碼:10611893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98年11月6日那天,我寫瞭一篇短文,迴憶高中畢業後在老傢小學裏代課的事情。因為那種文章似乎不屬於任何文體,所以我姑且把它叫做“筆記”。從那以後,每當心境清明的時候,我就寫一點這類文字。略成規模以後,把它寄給朋友們閑閱,沒想到得到瞭大傢很多的共鳴和鼓勵。其中《珊瑚的月亮》被國內外許多網站轉載,甚至有些人看瞭此文專程跑到珊瑚去遊覽,那個偏僻的小山村如今竟辦起瞭“農傢樂”。因此,就斷斷續續地寫瞭下來,至今竟然已有十一年瞭。

內頁插圖

目錄

田野足跡
雲和
珊瑚的月亮
從通道到懷化——湖南懷化南部方言調查筆記
二進通道——湖南通道侗語和四裏話調查筆賀
湘西遺珠——湖南鄉話調查筆記
湘南絕響——湖南江永女書調查筆記
貴州訪苗
高原印象
初識西藏
青海夢遊
天下甲居
丹巴參考
丹巴歸來的思考
後記

精彩書摘

如果此人過於長壽的話那就醃多少年都難說瞭。不過,現在飯店裏吃的醃魚一般隻醃幾十天而已。劉老師給我詳細介紹瞭醃魚的製作過程,但我沒記住多少。
據劉老師介紹,通道縣置於宋朝,原來隻轄今縣西部地區,其餘部分是後來由邵陽地區的綏寜縣和廣西劃人的,縣城設在縣溪鎮。1954年,成立侗族自治縣,縣城也搬到今址雙江鎮。全縣總人口25萬,其中’70%是侗族,此外還有少量的苗族和瑤族,他們都是貨真價實的少數民族,說民族語言,有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餘下的為漢族,我估計不過六七萬人。侗族以及苗族、瑤族主要居住在縣中部和南部地區,漢族主要分布在縣北部縣溪鎮一帶。今縣城位於縣境中南部,人口以侗族為主(約占縣城總人口的80%,),有少量的漢族。
位於縣城西南不遠的黃土鄉政府所在地是侗族民俗文化村,每天都有侗族歌舞錶演。黃土鄉芋頭村的侗族民居保存得很好,可供遊覽。位於縣南部與三江交界的坪陽鄉,有一座馬田鼓樓,是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我今天從三江過來時所經過的就是那一帶地區,看到那裏的侗族民居保存得很好。民族節日方麵有“蘆笙節”和“大戊梁”。蘆笙節設在縣南部的坪坦鄉,昨天剛結束。大戊梁是侗族青年男女對歌玩樂的節日,時間在農曆榖雨前的第三天,地點以前設在牙屯堡西邊的山梁上,現改在牙屯堡鎮。此外,隴底漂流是近年來非常火爆的旅遊項目,隴底位於縣東北角的臨口河上遊。
少數民族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侗話、苗話、瑤話,不過他們基本上都會說當地的漢語方言一一相應地被稱為“漢話”,也有人稱為“客話”。漢族基本上都不會說當地少數民族語言。
走過田野:一位方言學者的田野調查筆記 一、 開啓一段追尋之旅 《走過田野:一位方言學者的田野調查筆記》並非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扇窗口,引領讀者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時光、深入土地的非凡旅程。這本書的作者,一位對中國方言懷揣深厚情感的語言學大傢,將自己數十載的田野調查經曆化為筆下的生動篇章。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嚴謹的分析,更是一個學者如何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用腳步丈量方言的脈絡,用耳朵捕捉最真實的鄉音,用心去感受地域文化的呼吸。 想象一下,在沒有高清衛星地圖和即時通訊的年代,學者們是如何憑藉一張泛黃的地圖、一個簡陋的筆記本,跋涉韆山萬水,深入到最偏遠的村落,隻為留存那些瀕臨消逝的方言之聲。這本書正是這樣的時代縮影,它描繪瞭方言研究者們不畏艱辛、執著探索的精神。他們跋涉在崎嶇的山路,穿梭於熙攘的市集,傾聽著勞作者的呼喊、孩童的嬉鬧、老者的閑談,將那些承載著曆史、文化和生活氣息的語言片段 meticulously 記錄下來。 每一篇筆記,都可能是一次意外的收獲,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可能是某一個偏遠山村裏,至今保留著古老韻律的戲麯唱腔;可能是某一個濱海漁村裏,獨具特色的航海術語;又或者是某個民族聚居地裏,與當地風俗緊密相連的特殊稱謂。這些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筆下,逐漸匯聚成一幅壯闊的中國方言地圖,勾勒齣語言演變的奇妙軌跡,也摺射齣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圖景。 二、 深入田野的真實圖景 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它所展現的田野調查的真實過程。作者並沒有將自己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而是將讀者帶入瞭那些充滿煙火氣的真實場景。他會詳細描述自己在某地考察時遇到的睏難,例如語言溝通障礙、當地人的疑慮、甚至惡劣的天氣條件。但他同時也會展現齣,正是這些挑戰,讓每一次的成功訪談和記錄都顯得彌足珍貴。 在書中,你可以看到學者如何耐心與一位年邁的老者攀談,從他口中一點點挖掘齣已經無人使用的古老詞匯;如何巧妙地引導一群孩童,讓他們在遊戲和玩耍中自然流露齣最具代錶性的方言發音;如何深入當地的廟會、節日慶典,捕捉那些在特殊場閤纔會齣現的獨特語言錶達。這些場景的描繪,充滿瞭生活氣息,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親眼見證著方言的生命力。 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充滿人情味。他會記錄下采訪對象的音容笑貌,他們淳樸的鄉音,以及他們對於自己語言的特殊情感。一個農村婦女在講述自己小時候聽奶奶說過的故事時,那帶著濃濃鄉音的描述,可能比任何學術理論都更能打動人心。這些鮮活的個體,構成瞭方言的血肉,也讓本書不僅僅是語言學研究,更是一部關於中國鄉土人情的人文畫捲。 三、 方言背後的文化密碼 《走過田野》的價值,遠不止於對語言本身的研究。作者深知,方言並非孤立的存在,它是特定地域文化的最直接載體。因此,在記錄方言的同時,他也在不經意間揭示瞭隱藏在語言背後的文化密碼。 比如,某個地區方言中對某種植物或動物的獨特稱謂,往往反映瞭當地人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和利用方式。一個地方方言中豐富的親屬稱謂,可能摺射齣當地傳統的傢庭結構和社會倫理。而那些生動形象的俗語、諺語、歇後語,更是濃縮瞭當地人民的智慧、經驗和價值觀念。 作者在書中會穿插一些引人入勝的文化解讀。他會解釋為什麼某個詞匯在當地如此常用,它背後有著怎樣的曆史淵源和文化內涵。他會分析某個方言的語音特點,如何與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地理環境相互影響。這些解讀,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語言學知識變得鮮活有趣,也讓讀者得以從更深層次理解中國的地域文化。 書中可能還會涉及一些關於方言變遷的思考。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許多方言麵臨著衰退甚至消亡的危機。作者在記錄這些方言的同時,也錶達瞭對這份寶貴文化遺産的擔憂和珍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記錄,喚起更多人對保護和傳承方言的關注。 四、 珍貴的學術遺産與人文關懷 《走過田野》的齣版,對於方言學研究而言,無疑是一筆寶貴的學術遺産。它所記錄的,是許多已經很難再找到的口語材料,是關於方言變遷和演化的珍貴史料。這些一手資料,對於後來的學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局限於學術界。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它是一次瞭解中國多姿多彩語言文化的機會。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普通話之外的、同樣充滿魅力的語言形態,感受不同地域人民的獨特思維方式和生活情趣。 更重要的是,本書展現瞭作者作為一位學者的人文情懷。他對中國土地的熱愛,對語言的熱忱,以及對保護文化遺産的責任感,都貫穿於字裏行間。他不僅僅是在記錄語言,更是在記錄一種生活,一種文化,一種屬於這片土地的集體記憶。 “走過田野”,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畫麵感。它象徵著一種深入實踐、親身體驗的研究方法,也寓意著一種迴歸土地、連接根源的精神追求。這本書,邀請你一同走進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聆聽那些即將遠去的鄉音,感受那份屬於中國的、最真實、最動人的語言脈動。它是一次感官的盛宴,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更是一麯獻給中國方言的深情贊歌。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這本書的文字,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瞭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麵。作者的敘事語言流暢而富有畫麵感,他似乎擁有將抽象的語言現象轉化為具體可感場景的魔力。那些關於地方口音的細微差彆,那些在鄉間小路上與老人們交談的場景,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置身於那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之下,耳邊聽著那些久違的、帶著泥土氣息的方言。他不僅僅是在記錄語言的變遷,更是在捕捉流逝的文化脈絡。讀到一些關於特定詞匯在不同村落間含義的微妙差異時,我甚至能想象齣當地人交流時那種略帶戲謔或認真的神態。這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完全得益於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他的筆觸時而如涓涓細流,細膩入微地勾勒齣人情世故;時而又如山間清泉,一瀉韆裏地揭示齣語言背後的社會結構。

評分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地方”和“記憶”的理解。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快速消逝的傳統語言的深深的憂慮和緊迫感,強烈地感染瞭我。他似乎總是在與時間賽跑,試圖搶救下那些即將被主流文化吞噬的細微聲響。這些筆記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望,更像是一種對當下社會文化變遷的深刻警示。每一次記錄,都像是在為某個正在坍塌的文化空間立下一塊小小的碑石。我開始留意自己周圍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的語言習慣,試圖去理解它們背後隱藏的曆史密碼。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一種對“失語”現象的敏感和警覺。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方言的沉寂,都可能意味著一段鮮活曆史的永久關閉。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節奏是需要沉澱的,它不適閤囫圇吞棗。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自己的記憶庫中搜尋相似的經驗,或者去想象作者描述的那個田埂上的場景。這種閱讀過程本身,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緩慢而深入的自我對話。作者的寫作節奏非常注重氛圍的營造,他懂得留白的重要性,讓讀者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那些信息背後的重量。有時候,一段看似簡單的對話記錄,其背後可能蘊含著數周的跟蹤調研和反復確認,而作者僅僅用幾行字輕描淡寫地帶過,這種剋製反而彰顯瞭其專業素養。對於渴望真正瞭解中國鄉土社會語言生態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藏,它提供瞭一種貼近土地、傾聽人心的,既接地氣又富有思辨性的獨特體驗。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完成瞭一次心靈的長途跋涉。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享受。厚實的紙張,帶著淡淡的墨香,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內涵,那一抹沉靜的土黃色,仿佛真的能讓人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陽光的溫度。內頁的字體選擇非常考究,大小適中,間距也拿捏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穿插的一些手繪插圖和老照片,雖然不是高清的影像,卻充滿瞭歲月的質感,它們如同一個個沉默的證人,為文字增添瞭無法言喻的曆史厚重感。每一次觸碰到這些圖片,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田野中穿梭時的那種專注與敬畏。裝幀的設計者顯然是理解瞭這本書的核心精神——一種對傳統和地方文化的深深眷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忍不住想一遍遍地摩挲。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作者在研究中所投入的精力和心血,有瞭更直觀的體會。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其深厚的學理基礎與真摯的人文關懷之間的完美平衡。很多學術著作往往過於側重理論的構建,讀來枯燥乏味,但這位學者卻成功地將嚴謹的語言學分析融入到日常的田野敘事之中。每當他提齣一個關於音變或詞義演化的假說時,總能立刻用具體的、鮮活的田野案例來佐證,邏輯清晰,層層遞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文字中沒有高高在上的俯視感,而是充滿瞭對受訪者的尊重與共情。他記錄的不僅是“數據”,更是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是他們與方言共同成長的生命軌跡。這種將學術的嚴謹性與人性的溫度緊密結閤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拓寬瞭“田野筆記”的邊界,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專業內容變得平易近人,引人深思。

評分

很尊敬的學者寫的,一直想買。可讀性強。

評分

意圖以uiuytyiytju

評分

曹老師有關語言學的筆記,文字不拘一格,生動形象,讓人領略語言學田野調查的魅力。其中方方麵麵的事例,又讓人大開眼界。印刷好。開本較大

評分

曹老師有關語言學的筆記,文字不拘一格,生動形象,讓人領略語言學田野調查的魅力。其中方方麵麵的事例,又讓人大開眼界。印刷好。開本較大

評分

“日齣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練習的習慣總是在綠意盎然之際浮現齣熠熠光輝的不同。唐代書法傢懷素,他自幼為僧,看見寺院附近種植有很多芭蕉樹,他就每天摘采蕉葉來練字。蕉葉用完瞭就用淺色漆盤和木闆繼續苦練,寫滿後,擦掉再練。久而久之,漆盤和木闆都被磨穿瞭,就連寺院的牆壁上,傢具上也都寫滿瞭字。就這樣他每日勤奮刻苦練字,他纔以驟雨狂風之勢的草書而著稱於世,人稱“草聖”。懷素的成功在於他每日孜孜不倦的練習練習再練習,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這種好的習慣鑄就他從一個平凡的僧人化身為影響後世的絕世偉人。所以,我們看到練習的習慣它是藍色的。

評分

習慣是什麼?習慣是綻放的鮮花,用它嬌艷的花瓣鋪就人生的道路;習慣是翱翔的雄鷹,用它矯健的翅膀搏擊廣闊的天宇;習慣是奔騰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氣勢衝垮陳舊的桎梏;習慣是揮舞的畫筆,用它絢麗的色彩描繪理想的畫捲。

評分

曹老師有關語言學的筆記,文字不拘一格,生動形象,讓人領略語言學田野調查的魅力。其中方方麵麵的事例,又讓人大開眼界。印刷好。開本較大

評分

“日齣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練習的習慣總是在綠意盎然之際浮現齣熠熠光輝的不同。唐代書法傢懷素,他自幼為僧,看見寺院附近種植有很多芭蕉樹,他就每天摘采蕉葉來練字。蕉葉用完瞭就用淺色漆盤和木闆繼續苦練,寫滿後,擦掉再練。久而久之,漆盤和木闆都被磨穿瞭,就連寺院的牆壁上,傢具上也都寫滿瞭字。就這樣他每日勤奮刻苦練字,他纔以驟雨狂風之勢的草書而著稱於世,人稱“草聖”。懷素的成功在於他每日孜孜不倦的練習練習再練習,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這種好的習慣鑄就他從一個平凡的僧人化身為影響後世的絕世偉人。所以,我們看到練習的習慣它是藍色的。

評分

曹老師有關語言學的筆記,文字不拘一格,生動形象,讓人領略語言學田野調查的魅力。其中方方麵麵的事例,又讓人大開眼界。印刷好。開本較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