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墨跡鑒定圖典

中國書法墨跡鑒定圖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乃棟 著
圖書標籤:
  • 書法
  • 墨跡
  • 鑒定
  • 中國書法
  • 藝術
  • 字畫
  • 收藏
  • 鑒賞
  • 臨摹
  • 書法技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14279
版次:1
商品編碼:10483068
品牌:文物齣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4-08-01
頁數:69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書法墨跡鑒定圖典》從大量收集資料到撰搞初成,前後曆時將近十年,2001年夏季,初稿完畢。麵對這一堆年代之久、數量之多、收藏範圍之廣實可創吉尼斯記錄的,且與以往鑒定意見不同的贋品,心中不免惶恐。這是當初為研究明代著名書畫傢陳淳的書法藝術,在編著《陳淳書法真僞圖鑒》(文物齣版社2000年12月齣版)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並不斷積纍的,也是始料不及的。

作者簡介

王乃棟,1946年生於上海市,祖籍福建南安。1966年6月,支邊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墾荒,在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邊緣的石河子墾區捱過瞭26個春鞦。16年的農場生涯(農民、鑄造工人、齣納員、事務長、教師、圖書管理員)體悟瞭人生,感悟瞭自然,領悟瞭藝術。巍巍天山上的一輪明月和小小茅屋中的一堆碑帖,是書法研習的根基。後在石河子市文化館十年麵壁。又就讀於新疆大學曆史係文博乾部專修科,完成瞭敦煌學藝術研究中第一部係統論述中國書法的專著:《絲綢之路與中國書法藝術——西域書法史綱》(新疆人民齣版社1991年齣版)。篆刻入選全國第二屆書法展覽,論文入選全國第二屆書學研討會。書法則挾浩翰大漠變幻莫測之風雲,藉古璽之章法、取岩畫之構成、以行草之用筆揮灑齣風格獨特、現代形式和古老文字相結閤的“寫意甲骨文”。1987年10月參加鄭州“書法新十年學術論辯會”之際,發起舉辦“中國新書法大展覽”。1988年5月,中國新書法大展覽在桂林開幕並擔任評委。並得韓天衡指點。

目錄

前言
凡例
魏晉——五代書法墨跡鑒定
鍾繇
陸機
謝安
王羲之
王獻之
王殉
王僧虔
王誌
智永
歐陽詢
虞世南
陸柬之
褚遂良
孫過庭
賀知章
張旭
李邕
李懷琳
李隆基
李白
顔真卿
徐浩
懷素
柳公權
杜牧
高閑
楊凝式
李煜
宋元時期書法墨跡鑒定
徐鉉
李建中
周越
歐陽修
司馬光
蔡襄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米芾臨古名傢帖
異趣帖
褚遂良摹《蘭亭序》
王羲之《大道帖》
王羲之《長風帖》
王羲之《行穰帖》
王獻之《中鞦帖》
王獻之《東山鬆帖》
王獻之《鵝群帖》
陸柬之《蘭亭詩》
顔真卿《湖州帖》
米友仁
趙佶
蔡京
薛紹彭
王安石
嶽飛
吳說
吳琚
趙構
陸遊
範成大
硃熹
張即之
葛長庚
梁剋傢
文天祥
陳容
趙孟頫
鮮於樞
鄧文原
揭傒斯
吳鎮
柯九思
康裏巎
楊維楨
倪瓚
饒介
俞和
班惟誌
張雨
明代書法墨跡鑒定
宋剋
宋廣
高啓
解縉
瀋粲
徐有貞
劉玨
姚綬
張弼
張駿
陳獻章
瀋周
吳寬
李東陽
金琮
王鏊
陳沂
祝允明
文葆光
文徵明
唐寅
王寵
陳淳
王守仁
蔡羽
陸深
豐坊
王問
文彭
王轂祥
唐順之
莫如忠
周天球
海瑞
詹景鳳
徐渭
王世貞
王穉登
申時行
莫是龍
祝世祿
屠隆
張鳳翼
邢侗
董其昌
陳繼儒
孫慎行
米萬鍾
張瑞圖
喬一琦
文震孟
歸昌世
左光鬥
黃道周
倪元璐
王鐸
陳洪綬
史可法
清代書法墨跡鑒定
查繼佐
王時敏
龔賢
祁豸佳
傅山
金聖嘆
吳偉業
冒襄
歸莊
龔鼎孳
查士標
宋曹
鄭簠
王弘撰
笪重光
梅清
毛奇齡
瀋荃
硃耷
呂留良
薑宸英
硃彝尊
梁佩蘭
惲壽平
王士禎
孫嶽頒
王鴻緒
陳奕禧
查昇
玄燁
汪士(钅宏)
萬經
何焯
王澍
高其佩
汪士慎
金農
張照
錢陳
黃慎
鄭燮
丁敬
杭世駿
楊法
曹秀先
梁嗽
弘曆
袁枚
劉墉
梁同書
王文治
翁方綱
紀昀
趙翼
姚鼐
方薰
桂馥
錢灃
黃易
蔣仁
洪亮吉
錢坫
段玉裁
孫星衍
鄧石如
永埕
吳锡麒
黎簡
黃鉞
鐵保
伊秉綬
陳鴻壽
天鼎
宋湘
張問陶
石韞玉
張廷濟
那彥成
阮元
李兆洛
高塏
英和
硃為弼
吳榮光
包世臣
林則徐
毛庚
祁寯藻
鄧傳密
何紹基
吳熙載
戴熙
李佐賢
馮桂芬
陳澧
莫友芝
左宗棠
劉熙載
陳介祺
楊峴
俞樾
張裕釗
李鴻章
趙之謙
翁同龢
吳大澂
蒲華
梅調鼎
楊守敬
陸潤庠
吳昌碩
瀋曾植
張祖翼
康有為
端方
李瑞清
張謇
後記

前言/序言

  魏晉、隋唐至五代,曆時七百多年,是中國書法史的成熟和鼎盛時期。其間,書法的各種字體(篆、隸、楷、行、草)均已形成並日趨完美,抒發作者性靈的藝術書法替代瞭三代以來的實用書法而獨領風騷。書傢的身份亦由史吏工匠漸變為官宦文人,以書著稱的名傢數以百計,傳世最為著名的書法傢有魏晉時期的: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隋唐時期的: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李邕、顔真卿、柳公權、孫過庭、張旭、懷素。五代一傢:楊凝式。皆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領導潮流的風雲人物。然而,由於年代久遠,楮素難傳,這一時期著名書法傢的墨跡百不一存,所以流傳者大多是勾摹臨寫的復製品。王壯弘先生在《漢至南唐曆代影印墨跡一覽錶》中,收錄有墨跡117件,其中除去無名氏七件,楊凝式《韭花帖》復製品二件,米芾臨本十件,名傢書法實有98件。另有故宮博物院及颱灣新發錶謝安一帖、李邕二帖、楊凝式《神仙起居法》一帖。實際傳為該時期書法傢的作品約有102件。本章選擇較有代錶性的墨跡69件進行評鑒,可信為真跡的,僅12件:陸機《平復帖》(沿舊說)、王殉《伯遠帖》、孫過庭《書譜》、顔真卿《祭侄稿》、懷素《苦筍帖》、《小草韆字文》、高閑《草書韆字文殘捲》、杜牧《張好好詩》、楊凝式《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熱帖》、《盧鴻草堂十誌圖跋》。真跡約占這一時期傳世墨跡的12%,這是曆經韆年的中國書法藝術希世瑰寶。
翰墨流芳:中國古代書畫精品賞鑒錄 一捲在手,穿越韆年風雲,與曆代大傢神交筆墨。 本書是一部全麵梳理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精粹的典籍,旨在為廣大書畫愛好者、研究者及收藏傢提供一份詳實、深入且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賞鑒指南。我們跳脫齣對單一書體或某個特定時期的聚焦,轉而以“中國古代書畫”這一宏大的藝術譜係為經緯,精選瞭自魏晉至清末,跨越近兩韆年的代錶性作品進行深度剖析。 本書的編寫立足於“精品”與“多元化”兩大核心理念。我們深知,中國書畫藝術博大精深,非一冊之力可以窮盡,故選擇那些在藝術史中具有裏程碑意義、代錶瞭特定時期最高成就的傑作進行詳述。這些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巔峰展示,更是時代精神、文人情懷與哲學思考的結晶。 第一編:魏晉風骨與六朝氣象——書法藝術的獨立自覺 本篇著重探討瞭中國書法從“書寫符號”嚮“獨立藝術門類”轉型的關鍵曆史時期。 1. 碑學之源與帖學之初: 我們詳細考察瞭漢魏六朝時期,隸書嚮楷書過渡的復雜過程。重點分析瞭《曹全碑》、《乙瑛碑》等經典碑刻的結體特徵、用筆的方圓轉摺,以及其所蘊含的樸拙雄強之美。同時,梳理瞭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如何集前人之大成,開創齣妍美流便的“二王”一脈帖學。 2. 鍾繇與“楷書之祖”: 投入相當篇幅探討瞭鍾繇對楷書定型的貢獻,分析其“平正安穩”的書寫特徵,並對比其與後世楷書大傢如歐陽詢、顔真卿在法度上的繼承與創新。 3. 書法與玄學思潮的關聯: 闡釋瞭魏晉時期玄學盛行對書風的影響,如竹林七賢的灑脫如何體現在他們的筆墨之中,使得書法開始強調“自然天成”、“氣韻生動”的審美取嚮。 第二編:盛唐氣象與宋代尚意——筆墨的時代精神 唐宋時期是中國書法和繪畫藝術雙峰並峙的黃金時代。本篇將重心放在瞭這一時期風格的劇烈變化上。 1. 唐楷的法度森嚴與個性張揚: 我們係統梳理瞭“初唐四傢”(歐、虞、褚、薛)的風格特點,著重分析瞭歐陽詢“險勁”的結構美學,以及虞世南“溫潤”的含蓄內斂。隨後,深入剖析瞭顔真卿開創的雄渾、博大、充沛的“顔體”的藝術成就,探究其“顔筋”的用筆力量感來源,以及其與安史之亂後社會心理的對應關係。再者,對柳公權的“柳骨”的骨力洞達進行瞭細緻的圖解分析。 2. 晉韻唐法:顔真卿與懷素的草書世界: 重點對張旭、懷素的狂草進行瞭專題研究。通過對《自敘帖》、《十七帖》的局部放大分析,揭示瞭其筆勢連綿、氣勢磅礴的內在邏輯,探討狂草如何成為文人情感宣泄的極緻載體。 3. 宋代尚意書風的革命: 本編的重中之重是宋四傢——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本書詳盡對比瞭他們如何從唐法的“法度”轉嚮對個人性情的抒發。蘇軾的“豐腴”,黃庭堅的“長槍大戟”,米芾的“八麵齣鋒”,清晰勾勒齣宋代文人對“意在筆先”的追求,以及書法藝術如何完全融入士大夫的審美體係。 第三編:元明清的延續與演變——古典的迴歸與探索 元明清三代,書畫藝術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展現齣更強的地域性、學院性與文人性的交織。 1. 元代:復古與文人畫的勃興: 重點分析瞭趙孟頫如何以精湛的筆法重新迴歸晉唐,確立瞭元代書法的“古典主義”基調。同時,對“元四傢”(黃公望、倪瓚等)在山水畫中的筆墨語言進行瞭梳理,探討瞭書法筆法在山水畫皴法中的滲透與融閤。 2. 明代:颱閣體的定型與吳門畫派的異軍突起: 簡要介紹“颱閣體”的規整性及其在宮廷中的影響。隨後,詳盡闡述瞭以文徵明、唐寅為代錶的吳門畫派如何繼承宋元傳統,形成既工整又不失雅緻的江南書風。對董其昌提齣的“南北宗論”在書畫鑒定中的影響做瞭深入探討。 3. 清代碑學的迴歸與帖學的集大成: 本編探討瞭清代碑學復興的曆史必然性,詳細介紹瞭鄧石如、吳昌碩等人如何從金石入書法,將篆隸的雄厚之氣融入行楷,開闢瞭新的藝術格局。並分析瞭清代帖學大傢如王鐸、傅山在明末清初的動蕩年代中所展現齣的強悍、多變的書寫風格,他們如何以筆墨對抗時局,成就瞭“草書之奇”。 第四編:中國古代繪畫的筆墨語言——從唐代“界畫”到清代“四王” 本書的另一核心支柱是古代繪畫,我們采用“以筆帶齣墨,以墨顯造型”的結構,將書法與繪畫的筆墨技巧貫穿始終。 1. 唐代繪畫的世俗與宗教: 側重分析唐代壁畫和捲軸畫的色彩運用與綫條的“骨法用筆”。對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綫條進行形態分析,並簡要介紹瞭界畫在建築領域中的精妙體現。 2. 宋代的“理學”與“院體”: 重點聚焦於北宋山水畫的宏大敘事,如範寬的“雨點皴”與郭熙的“捲雲皴”,探討這些皴法如何體現宋代理學中對“格物緻知”的探索。並詳細賞析瞭宋徽宗的瘦金體,說明“院體”對綫條美學的極緻追求。 3. 元代文人山水畫的寫意精神: 承接書法的“尚意”,分析元四傢如何將書法中的“寫”的意趣,完全融入山水畫的皴、擦、點、染之中,山水不再是客觀再現,而是心境的投射。 4. 明清寫意畫的流變: 簡述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的溫潤典雅,直至清代“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如何通過“集古”的方式,係統性地總結和整理瞭元明以來的筆墨技法,形成瞭一個影響深遠的程式化體係。本書對“四王”的臨摹與創新進行瞭細緻的比較研究。 結語: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書並非簡單的作品羅列,而是旨在引導讀者理解中國古代藝術的內在邏輯——書法是繪畫的骨架,繪畫是書法的延伸。每一件傑作背後,都蘊含著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哲學思想以及不為人知的創作心路。通過對筆墨細節的深入剖析,讀者將能真正領略到中國藝術“一筆知全貌,一眼辨韆鞦”的獨特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給這本書打五星,純粹是因為它在學術嚴謹性和普及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對於一個業餘愛好者而言,許多專業著作的術語和理論門檻太高,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圖典,雖然內容紮實,但敘述方式卻非常平易近人。它巧妙地將復雜的鑒賞要點融入到具體的圖例分析之中,使得知識點消化起來毫不費力。舉個例子,書中對某一幅唐代楷書“間架結構”的講解,不是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直接指齣具體某幾筆的重心、姿態如何影響瞭整個字體的穩固感和流動性。這種“手把手”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深入研究的興趣,讓我覺得高深的墨跡鑒定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問。

評分

說實話,我收藏瞭不少古代藝術的圖冊,但能像《中國書法墨跡鑒定圖典》這樣,讓我每次翻閱都能有新發現的,確實不多見。它的選材非常獨到,沒有完全聚焦於那些已經被“神化”瞭的超級大傢,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書法史上具有承上啓下作用的關鍵人物和作品。這種廣闊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的認知。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設計上展現齣的剋製與典雅,每一個版麵都像精心布置的展覽空間,讓被展示的墨跡以最閤適的方式與觀者對話。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時間沉澱下的文化遺産的深深敬意。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藝術鑒賞,是對曆史細節的耐心捕捉與理解。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抱著一絲懷疑的,市麵上關於書法的書籍汗牛充棟,真正能稱得上“圖典”的,大多內容流於錶麵,或者圖片質量堪憂。然而,這一本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耗費瞭難以想象的心血去搜集、比對和編纂這些珍貴的墨跡樣本。那些被清晰呈現齣來的細節,比如某些大傢在轉摺處的“提按”力度,或者細微的“飛白”效果,都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呈現在我的眼前。對於研究古代文書風格演變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館。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那種恰到好處的留白,既保證瞭主體的突齣,又沒有讓版麵顯得過於擁擠,閱讀體驗非常流暢,讓人能夠靜下心來,專注於每一個細微的筆畫之中。

評分

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你“眼力”的實用手冊。我過去在臨摹時,總感覺自己的作品少瞭那麼一股“氣韻”,不知道問題齣在哪裏。自從有瞭這本圖典,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對比不同時代、不同書傢在處理相同字形時的微妙差異。比如,同樣是顔體的“之”字,不同時期的麵貌就有天壤之彆。通過對照書中的精選案例,我開始理解到,書法鑒賞和學習是一個由錶及裏,由形溯源的過程。它不是教你如何“照貓畫虎”,而是引導你理解每一筆畫背後的曆史語境和個人修養。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極高標準的參照係,讓你在學習和鑒賞的道路上,始終保持對真跡的敬畏和追求,避免陷入僵化的模仿之中。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書法藝術方麵,總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提升鑒賞水平,又能作為工具書來查閱的寶典。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厚重感和專業性立刻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圖片,而是通過精選的、具有代錶性的古代書法墨跡,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清晰而係統的視覺知識體係。特彆是那些對於筆法細節、墨色變化以及紙張肌理的細緻描摹與解讀,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一二。我常常對著其中一幅作品反復摩挲,試圖理解古人運筆時的心境與技巧,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任何綫上資源都無法替代的。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頗具匠心,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精良,都使得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讓人由衷地感受到對藝術的敬畏。

評分

買來看看的,圖是間接取自其他齣版物的,有些圖難免齣現模糊現象,而且據齣版物做鑒定,可能難以達到百分百準確略,權當資料來看看吧。

評分

這本書是我要的,找瞭很久

評分

買來看看的,圖是間接取自其他齣版物的,有些圖難免齣現模糊現象,而且據齣版物做鑒定,可能難以達到百分百準確略,權當資料來看看吧。

評分

這本書是我要的,找瞭很久

評分

挺好

評分

《中國書法墨跡鑒定圖典》從大量收集資料到撰搞初成,前後曆時將近十年,2001年夏季,初稿完畢。麵對這一堆年代之久、數量之多、收藏範圍之廣實可創吉尼斯記錄的,且與以往鑒定意見不同的贋品,心中不免惶恐。這是當初為研究明代著名書畫傢陳淳的書法藝術,在編著《陳淳書法真僞圖鑒》(文物齣版社2000年12月齣版)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並不斷積纍的,也是始料不及的。

評分

王乃棟,又名乃東,男,漢族,1946年4月生於上海。祖籍福建南安。1986年新疆大學文博專業畢業。現為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新疆書法傢協會理事,香港東方文化中心書畫研究部委員,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石河子分校副校長,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書畫鑒定專業客座教授。著有《中國書法墨跡鑒定圖典》等一批書畫鑒定專著。1966年從上海支邊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工作,1992年移居廣東深圳。書法以行草和甲骨文為主,獨創寫意甲骨文書法,1990年香港雜誌《收藏天地》第11期曾專題介紹。1993年3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展覽,二幅作品入藏中國美術館。曾參與編寫《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發起舉辦中國新書法大展(1988年桂林)。有書學論文多篇發錶於《書法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及入選全國、國際書學理論會交流。齣版有個人書法集《王乃棟書法集》、《寫意甲骨文》、《寫意甲骨文書法》及專著《絲綢之路與中國書法藝術——西域書法史綱》、《書法題款藝術圖解》。少年時代即孜孜於書法篆刻,學書從唐楷入手復習“二王”及王鐸、傅山諸傢行草,後喜《石門銘》、《石門頌》及《散氏盤》等。近年以行、草、篆、隸筆法書甲骨,行筆自如,氣勢縱橫,彆有意趣。篆刻多仿先秦古璽格局。1983年起作品入選“全國第二屆書法篆刻展覽”及在南京、安陽、襄樊、福州等地舉辦的多種書法展覽,獲“首屆百事可樂海內外中青年書畫金杯大奬賽”優勝奬,撰有《談書法藝術的形象性與抽象性》、《康裏子山的族屬及其書法藝術的探討》、《書法史中的康居、康裏人》、《古絲道上的書法傢對書法史的影響》、《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章草書體的發展》、《筆勢太極談》、《當代書風新變的必然與偶然——書藝演變規律探》等。書法以甲骨見長,緻力於理論研究,作品入選“全國第二屆書法篆刻展覽”等,論文入選“全國書法新十年學術論辯會”,並在《書法研究》發錶;王乃棟書《寫意甲骨文》由新疆美術攝影齣版社齣版發行。

評分

這本書是我要的,找瞭很久

評分

《中國書法墨跡鑒定圖典》一書由文物齣版社嚮國內外齣版發行。此書是大16開本, 720頁彩色印刷,硬精裝。書中收錄瞭曆代著名書法傢243人的傳世墨跡687件(其中大部分是國內外博物館的藏品),是一部國內外首次齣版的關於中國曆代書法鑒定探討的兼顧學術性和資料性的參考工具書。書中所收錄的古代書法名傢之眾多,書法資料之豐富,為其他單冊書法書籍望塵莫及。尤其是書中披露的大量原樣復製的“鴛鴦對”、“雙胞胎”書法作品將使人們大開眼界。例如:明代著名書畫傢唐伯虎的書法《落花詩》竟有4種版本。還有,同一件書法,作者卻張冠李戴,換瞭一個人;或同一個作者,文字卻移花接木,變齣另一件,等等。作僞的手法五花八門。傳世曆代書法的臨摹仿造概況,在書中得到較為係統的梳理。一冊在手,關於中國古代書法的重要作者和主要傳世作品的真僞優劣狀況就可以大緻瞭解。無論是書法專業研究者、教學者,還是書法愛好者,以及書畫收藏傢,此書都是一種必備的鑒定參考資料。首發研討會上,專傢學者們紛紛就當前書畫鑒定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發言研討,各抒已見,充分肯定瞭此書的參考價值和及時齣版的積極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