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學會提問(原書第10版) | 開本: | 2 |
| 作者: | 作者:(美)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譯者:吳禮敬 | 頁數: | 251 |
| 定價: | 35.0 | 齣版時間: | 2013-01-01 |
| ISBN號: | 9787111406594 | 印刷時間: | 2013-01-01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版次: | 1 |
| 印次: | 1 | | |
目錄: 前言
第1章 學會提齣好問題
引言:一切從批判性思維開始
激發你的批判性思維
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淘金式思維舉例:美國該禁槍嗎
正確答案莫非隻是神話
先問一問“關我什麼事”
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
自動手纔更有樂趣
也許我們根本就問錯瞭問題
價值觀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
一廂情願是批判性思維的大勁敵
第2章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是什麼”問題和“應不應該”問題
他到底在說什麼啊
他想讓我相信什麼結論
找到結論有綫索可循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3章 理由是什麼
他為什麼相信這個觀點
找到理由有提示詞
理由是模具,結論據此成形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4章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讓人捉摸不透的多義詞
找準關鍵詞
檢查有沒有歧義
判定歧義
看看上下文,這纔是它的真實含義
字典裏的定義不一定適閤文章裏的情境
小心那些飽含感情色彩的詞語,它會讓你的思維短路
誰想要說服你,誰就得負責解釋清楚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5章 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到哪兒去找假設
找齣幕後遙控的價值觀假設
兩種價值觀衝突時寜可要哪個
典型的價值觀衝突
對方的背景可以作為價值觀假設的一個綫索
可能發生的結果是價值觀假設的重要綫索
如果爭論的人采取相反的立場,他們會關心什麼
一個例子:關於競爭與閤作的爭論
價值觀及其相對性
找齣沒說齣來的描述性假設
找到描述性假設的一些綫索
避免浪費時間分析無意義的假設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6章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不用死記硬背各種謬誤的名稱也能找到推理中的謬誤
有可能假設是明顯錯誤的
推理理由謬誤百齣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乾擾
愚弄人的循環論證
推理錯誤小匯總
擴展你關於謬誤的知識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7章 證據的效力如何:直覺、個人經曆、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和專傢意見
我為什麼要相信它
事實斷言可靠嗎
證據從哪兒來
直覺作為證據可靠嗎
個人經曆作為證據可靠嗎
典型案例作為證據可靠嗎
當事人證詞作為證據可靠嗎
專傢意見作為證據可靠嗎
引用套引用的問題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8章 證據的效力如何: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
個人觀察作為證據可靠嗎
研究報告作為證據可靠嗎
研究結果能采用嗎
樣本能夠代錶整體嗎
調查和問捲的迴答真實嗎
一個例子:對取消終身教職的批判性評價
類比作為證據可靠嗎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9章 有沒有替代的原因
有果必有因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個
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
組間差異的替代原因
相關不能證明因果關係
“在這之後”不等於“因為這個”
很多事件並不隻有一種解釋
哪個原因更閤理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10章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不知來曆的和帶有偏見的數據
令人睏惑的平均值
把一個結論改頭換麵包裝成另一個結論
省略數據也是欺騙
錶述方式不同效果更加動人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11章 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瞭
接受說服之前,先打個問號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難免
識彆省略信息的綫索
考慮是否有負麵效果
麵對信息缺失的現實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第12章 能得齣哪些閤理的結論
各種假設和多個結論
二分式思維方法:妨礙我們考慮多種可能性
兩麵還是多麵
尋找多個結論
某個條件下纔閤理的結論
以解決問題為導嚮的可能結論
讓思維更加靈活
不是所有的結論都生來平等
更多可能的結論,更多可能的自由選擇
的話
精 彩 頁: 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有種常見的思維方式因為類似於海綿放到水中的反應——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稱為海綿式思維。這種流行的海綿式思維有以下兩個顯著優點。
,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韆頭萬緒,而你獲取的知識將會為以後進一步展開復雜的思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相對而言,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它並不需要你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來得輕鬆而又快捷,尤其當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條又生動有趣時,這種思維方式更顯成效。要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被動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確實為你提供瞭一個富有成效的起點,但海綿式思維卻有個極嚴重、命的缺點:對各種紛至遝來的信息和觀點如何做齣取捨,它提供不瞭任何方法。如果讀者始終依賴海綿式思維方式,他就會對自己讀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我們認為,你一定願意自己掌握主動權,選擇該相信什麼忽略什麼。而要做齣決定和取捨,你就得帶著一定的態度去讀書,即帶著問題去讀書。這種思維方式需要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作者在嚮你細說原委,而你則隨時準備與之辯駁,雖然作者本人根本就不在場。
我們把這種互動方式稱為淘金式思維。淘金的過程為積極主動的讀者和聽眾提供瞭一種可效仿的模式,他們得盡快決定自己的所見所聞到底價值幾何。在一場互動的對話中披沙揀金,需要你不斷地提問並思考問題的答案。
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而淘金式思維則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就此而言,兩種思維方式其實可以互補。要想在知識的河流裏淘齣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盤裏首先得有點東西供你掂量纔行。此外,要評判論爭分辨是非,我們還真得有點知識,也就是有點兒可以信賴的見解纔行。
我們不妨更進一步,檢視一下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導緻怎樣不同的行為。采取海綿式思維的讀者通常怎樣讀書呢?他逐字逐句地細讀,竭盡所能地記住所讀材料。他可能在關鍵詞和重點句子底下畫上綫,或用彩筆做標記;他可能做筆記來概括主題和要點;他不時復習書本上的畫綫部分或重溫筆記,確保自己沒有遺忘任何重要的知識點。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找齣作者的觀點並充分加以理解。他記住作者說理論證的全部過程,但不對其做任何評價。
采取淘金式思維的讀者又會怎麼做呢?像采用海綿式思維的讀者一樣,他也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但兩者間的相同之處僅此而已。淘金式思維要求讀者問自己一係列既定的問題,旨在找齣判斷或閤理的看法。
采用淘金式思維的讀者常常質疑作者為何要提齣各種各樣的主張。他在書本的頁邊寫批注,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論述中存在的問題。他無時無刻不在和自己的閱讀材料互動,目的是批判性地評價所讀的材料,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得齣自己的結論。
淘金式思維舉例:美國該禁槍嗎
美國社會有個久拖不決的重大問題,牽涉到美國人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槍支管製法案。讓我們來看看有關這個問題的一個立場:
支持禁槍的理由大多是臆造齣來的,現在我們需要的根本不是更多的法案,而是更大的執行力度。有個臆造的理由是:很多殺人犯都是普普通通的守法良民,不過齣於一時衝動殺瞭自己的人或朋友,因為槍就在手邊。事實上,針對殺人犯的每一項研究都顯示,殺人犯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慣犯……
P4-6 內容提要: 《學會提問(原書第10版)》簡介:如果在你的傢鄉投資建一座核電廠,你會支持還是反對?
如果學校齣於安全考慮要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安全檢查,你會高興還是憤怒?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做瞭父母明令禁止的事,你會告訴父母還是隱瞞不說?
無數專傢都說股市要跌、房價要漲,或者激烈地唱著反調,你相信誰?質疑誰?結論是的嗎?
所有這些問題背後,你自己的觀點是什麼?你的理由是什麼?有確鑿的證據來證實嗎?
在一個被泛濫信息包圍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各種問題,大到涉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小到個人生活的決策。麵對彆人兜售的觀點——他們熱衷於讓你相信這是“事實”,你明明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可一時又很難找到突破口反駁,你有能力提齣關鍵問題,讓眾說紛紜的爭論立見分曉,讓道貌岸然的說謊者原形畢露嗎?
麵對提問,你有能力組織更多確鑿的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嗎?還是隻把聲高當有理?一遇到彆人提齣相反的觀點時,就認為彆人是沒事找茬,有意和自己過不去,甚至為此惱火:他為什麼橫竪不肯接受我的觀點?
過於感情投入,大危險就是你可能沒法識彆謬誤和操縱。遇到一個難迴答的問題,將它直接槍斃掉比仔細思考然後做齣迴答要容易得多,而且,這樣做一定讓你顯得一言九鼎霸氣外露,但也在無形中關閉瞭通往批判性思維大門。
不草率、不盲從,對問題深思熟慮,不為感性和無事實根據的傳聞所左右,盡力理解那些價值觀和我們背道而馳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剋服偏見對判斷的影響,這樣纔有可能得齣更為正確、理性的結論。
我們需要靠自己去問為什麼!擦亮雙眼看清世界!
《學會提問(原書第10版)》由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所著。
洞察事物本質,提升獨立思考能力:一本關於提問的智慧之書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工作中的項目規劃到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再到麵對浩瀚信息的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各種“問題”打交道。然而,我們是否真正掌握瞭“提問”這門藝術?我們提齣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事物的核心,揭示隱藏的真相,引導我們走嚮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明智的決策? 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羅列提問技巧的工具書,而是一場關於思考的深度對話。它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探索“如何更好地提問”的旅程,這趟旅程的目的地,是成為一個更敏銳的觀察者,一個更理性的思考者,一個在信息洪流中能夠辨彆真僞、洞察本質的獨立個體。 為什麼“提問”如此重要?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圍。新聞報道、社交媒體、學術研究、廣告宣傳……無數的聲音試圖影響我們的認知和判斷。如果缺乏有效的提問能力,我們很容易被動地接受信息,成為他人觀點和意圖的附庸,甚至被虛假信息所誤導。 “學會提問”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主動地、有目的地去“質詢”這些信息。它提醒我們,提問不僅僅是為瞭獲取答案,更是為瞭: 審視論證的質量: 任何觀點、論斷的背後,都可能存在一係列的理由和證據。提問能幫助我們剖析這些理由是否充分、證據是否可靠,從而判斷結論是否值得信賴。 識彆預設的偏見: 每一個觀點都可能帶有其提齣者的價值觀、立場和潛在的偏見。通過恰當的提問,我們可以揭示這些隱藏的假設,看到不同視角下的信息,避免被單一的敘事所濛蔽。 發現問題的盲點: 我們往往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維模式,忽略問題的某些重要方麵。提問能夠打破思維定勢,拓寬我們的視野,發現新的角度和可能性。 促進深入的理解: 真正理解一個問題,需要超越錶麵現象,探究其背後的原因、影響和意義。有深度的提問,能夠引導我們一層層剝開事物的復雜性,獲得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發展,有效的提問都是做齣正確決策的基石。通過審視不同的選項、評估潛在的風險和收益,我們纔能做齣更符閤自身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選擇。 本書將帶你進行一場係統性的思維訓練 這本書並非空談理論,而是提供瞭一套清晰、係統、可操作的框架,幫助讀者掌握提問的藝術。它將引導你逐步建立起一套分析性思維的工具箱,讓你在麵對任何信息或議題時,都能運用自如。 一、 認識提問的“前置條件”:為什麼要批判性地提問? 在深入學習如何提問之前,本書會首先闡述“批判性思維”的價值和必要性。它將幫助你理解: 我們為什麼需要批判性思維? 在信息泛濫、觀點多元的社會中,批判性思維是保護我們免受誤導、做齣獨立判斷的關鍵。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它並非是憤世嫉俗或反對一切,而是理性、客觀、有邏輯地分析信息,評估證據,形成自己結論的過程。 批判性思維的要素: 涵蓋瞭清晰度、準確性、精確性、相關性、深度、廣度、邏輯性、重要性、公正性等多個維度,它們共同構成瞭有效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識彆常見的思維誤區: 瞭解並警惕各種認知偏見,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從眾心理等,這些誤區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判斷。 二、 掌握提問的“核心武器”:解析論證的結構 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教會我們如何拆解一個“論證”。任何一個旨在說服他人的觀點,都可以被視為一個論證,由“結論”和支持結論的“理由”構成。學會分析論證,是學會提問的關鍵一步。 識彆結論: 瞭解如何準確地找齣作者或說話者想要錶達的主要觀點。 尋找理由: 學習識彆支撐結論的各項依據,這些理由可以是事實、數據、例子、引證、類比等等。 評估理由的充分性: 即使有瞭理由,也需要判斷這些理由是否足夠強大,能夠支撐結論。這裏會涉及對證據質量的考量。 探究潛在假設: 論證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一些未被明確說明的假設。這些假設可能是作者的價值觀、信念,或者是對因果關係的預設。識彆這些假設,是揭示論證漏洞的關鍵。 區分描述性與規範性論證: 理解“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之間的區彆,避免將事實陳述當作價值判斷,反之亦然。 三、 學習提問的“關鍵角度”:從多個維度切入 掌握瞭分析論證的基本方法後,本書將提供更具體的提問維度,幫助讀者從不同角度審視信息: 關於原因的問題: 探究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會涉及到對因果關係的辨析,警惕“非此即彼”的簡單歸因。 關於證據的問題: 質詢證據的來源、可靠性、代錶性以及是否足夠。例如,一個研究的樣本量是否足夠大?調查方法是否科學?數據是否被選擇性呈現? 關於觀點和立場的問題: 瞭解信息提供者的背景、動機和潛在利益,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其觀點的齣發點,並評估其客觀性。 關於概念和定義的問題: 很多爭論源於對概念理解的模糊。學會追問“什麼意思”,確保雙方對關鍵術語有共同的理解。 關於邏輯和推理的問題: 檢查論證過程中是否存在邏輯謬誤,例如滑坡謬誤、稻草人謬誤、訴諸權威謬誤等。 關於其他可能性和替代方案的問題: 鼓勵讀者跳齣既定框架,思考是否存在其他的解釋、其他的解決方案。 四、 將提問“融入實踐”:從日常生活到專業領域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理論的傳授,更在於如何將這些提問的智慧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閱讀中提問: 麵對書籍、文章、報告時,主動問自己:“作者的結論是什麼?支持它的理由是什麼?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作者是否有我未察覺的偏見?” 在交流中提問: 與他人討論問題時,運用提問來澄清觀點、深入理解、避免誤會。例如,“你能詳細解釋一下你的意思嗎?”“有沒有什麼情況下,你的觀點可能不適用?” 在學習中提問: 麵對新知識,主動提問可以加深理解,發現知識體係中的聯係。例如,“這個概念是如何産生的?它與我們之前學過的知識有什麼關聯?它有什麼實際應用?” 在決策中提問: 在做齣重要決定前,多問問自己:“我是否考慮瞭所有相關的因素?我是否對潛在的風險有充分的認識?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在麵對媒體信息時提問: 尤其在麵對新聞、廣告、網絡信息時,保持警惕,追問信息的來源、目的和背後可能存在的意圖。 五、 培養“終身受益”的思維習慣 “學會提問”這本書,最終的目的,是幫助讀者培養一種批判性的、探究性的思維習慣。這是一種能夠伴隨我們一生,在任何時代、任何情境下都能發揮巨大作用的能力。 掌握瞭這本書所傳授的智慧,你將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能夠主動地、有批判性地參與到信息的生産和解讀過程中。你將擁有更清晰的頭腦,更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做齣更明智、更獨立判斷的能力。 這本書,是一次思維的啓濛,更是一場持續的修行。它邀請你踏上這條探索思維邊界的旅程,去發現提問的力量,去擁抱獨立思考的自由,去構建一個更理性、更清晰的自我認知。無論你身處何種職業,無論你麵臨何種挑戰,這本書都將成為你強大的思維夥伴,幫助你在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嚮,做齣屬於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