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学术思想举要(1969-2010)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学术思想举要(1969-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文举 编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诺贝尔奖
  • 学术思想
  • 经济史
  • 经济理论
  • 西方经济学
  • 研究综述
  • 学术著作
  • 经济学流派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8182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88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3
字数:6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世界经济学学科高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简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它是在1968年为纪念瑞典中央银行成立300周年而设立的。按照诺贝尔先生的遗愿,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以及和平等5个奖项。诺贝尔奖设立l个世纪以来,曾经有许多在诺贝尔先生遗嘱中没有提到的学科试图成为诺贝尔奖家族的新成员,以分享这项荣誉,但只有经济学成功地达到了这个目的。这无疑反映了经济学在整个人类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经济学的科学性。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为纪念该行成立300周年,提议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当时任行长的P.艾斯伯林克生首先与该行经济顾问林德贝尔、伦德伯格和缪尔达尔等人协商,立即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随后,在中央银行正式与诺贝尔基金会和瑞典皇家科学院讨论这项建议时,曾经发生过分歧:一些自然科学家不愿把诺贝尔奖扩大到新的学科,不愿让经济学与物理学等“硬学科”处于平等的地位,担心经济学奖的“科学性”。一些皇家科学院的经济学院士,尤其是缪尔达尔力陈设立经济学奖的重要意义和经济学的科学性,最终使皇家科学院接受了这个建议。后来,经诺贝尔基金会、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中央银行共同协商,制定了颁奖条件和规则,其要点是:该奖项的正式名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每年由瑞典中央银行提供一笔与其他诺贝尔奖资金相同的资金,交给基金会统一管理,获奖者的评选工作则由皇家科学院负责组织。l969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到瑞典政府批准,同年l2月,颁发了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目录

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奠基人——西蒙·库兹涅茨学术思想举要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卡尔·缪尔达尔学术思想举要
新自由主义的巨擘——弗里德利希·哈耶克学术思想举要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埃德蒙·费尔普斯学术思想举要
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奠基人——米尔顿·弗里德曼学术思想举要
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舒尔茨学术思想举要
二元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威廉·刘易斯学术思想举要
国民经济统计之父——理查德·斯通学术思想举要
生命周期假说的奠基人——弗兰克·莫迪利亚尼学术思想举要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人——罗伯特·索洛学术思想举要
理性预期学派的创始人——小罗伯特·卢卡斯学术思想举要
传统理论的颠覆者——芬恩·基德兰德学术思想举要
福利经济学的开拓者——阿马蒂亚·森学术思想举要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开拓者——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学术思想举要
就业理论巨匠——戴尔·莫滕森学术思想举要
……
微观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博弈论
制度经济学与其他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构
库兹涅茨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对于收入分配结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第一,如果排除个体企业的资产,财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经过长期的稳定和略有上升之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趋于上升;第二,国民收入在个人和居民户之间的分配差距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和略有扩大后,已开始明显地缩小(如果把直接税、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直接服务考虑进去,其缩小更为明显)。库兹涅茨把发达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称为“收入革命”。他认为这是现代经济增长和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主要是因为: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导致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引起劳动相对价格的上涨,导致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的上升和财产收入比重的下降;②随着经济的增长,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之间平均每个劳动力产值的差距缩小了,尤其是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缩小了部门间平均劳动力产值的差距,使得收入分配的差距缩小;③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如蓝领工人在总劳动力中比重的上升和白领工人在总劳动力中比重的下降,从而使低收入者人数减少,缩小了收入分配差距;④社会保险、公共保健服务、义务教育、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等,也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库兹涅茨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只是发生在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发达国家,而在那些欠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不仅比发达国家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还有加剧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①欠发达国家的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非农业部门比重的上升将扩大收入分配的差距;②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尚未普及时,会造成规模巨大的先进的商业化大农场与落后的小农场并存的局面,从而导致农业部门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③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的流人和海外移民的增加,扩充了非农业部门的低收入者阶层,从而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前言/序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世界经济学学科最高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t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简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它是在1968年为纪念瑞典中央银行成立300周年而设立的。按照诺贝尔先生的遗愿,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以及和平等5个奖项。诺贝尔奖设立1个世纪以来,曾经有许多在诺贝尔先生遗嘱中没有提到的学科试图成为诺贝尔奖家族的新成员,以分享这项荣誉,但只有经济学成功地达到了这个目的。这无疑反映了经济学在整个人类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经济学的科学性。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为纪念该行成立300周年,提议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当时任行长的P.艾斯伯林克生首先与该行经济顾问林德贝尔、伦德伯格和缪尔达尔等人协商,立即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随后,在中央银行正式与诺贝尔基金会和瑞典皇家科学院讨论这项建议时,曾经发生过分歧:一些自然科学家不愿把诺贝尔奖扩大到新的学科,不愿让经济学与物理学等“硬学科”处于平等的地位,担心经济学奖的“科学性”。一些皇家科学院的经济学院士,尤其是缪尔达尔力陈设立经济学奖的重要意义和经济学的科学性,最终使皇家科学院接受了这个建议。后来,经诺贝尔基金会、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中央银行共同协商,制定了颁奖条件和规则,其要点是:该奖项的正式名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每年由瑞典中央银行提供一笔与其他诺贝尔奖资金相同的资金,交给基金会统一管理,获奖者的评选工作则由皇家科学院负责组织。1969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到瑞典政府批准,同年12月,颁发了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学思想的演进与前沿探索:一部宏大的学术画卷(1969-2010之外) 本书聚焦于1969年至2010年这一特定时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术成就与思想精髓。因此,若要探寻不含此时间段内获奖者核心贡献的经济学著作,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更早的理论奠基、后来的发展浪潮,以及与该奖项侧重领域存在显著分野的经济学分支。 以下将从历史的纵深、学科的广度以及新兴的理论视角三个维度,勾勒出在《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学术思想举要(1969-2010)》之外,依然光辉灿烂的经济学图景。 --- 第一部分:古典与新古典的基石——奖项设立前的辉煌(18世纪末至1968年) 1969年是诺贝尔奖颁发的起点,但在其之前,经济学的地基已经由数代巨匠奠定。这些奠基性的著作,其影响力贯穿了整个20世纪,是理解1969年后所有理论突破的前提。 1.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1776):现代经济学的肇始 本书的范围明显不包括斯密关于绝对优势、劳动分工、看不见的手等核心概念的论述。这些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强调市场自发调节能力和财富积累的机制,与1969年后对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的精细化模型构建有着本质的区别。 2. 大卫·李嘉图与要素报酬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虽然在后续的国际贸易理论中被继承和发展,但其核心模型——关于地租、工资和利润分配的古典模型,是该奖项关注的微观和宏观均衡理论之外的早期结构分析。 3. 卡尔·马克思与批判性经济学 马克思的《资本论》构建了一个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资本主义再生产机制的庞大体系。这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主流新古典范式,且在方法论上与1969年后(包括后来的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经验主义或新古典均衡分析相左的理论体系。 4.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新古典主义的综合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分析框架,引入了“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效用的概念,从而完成了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主义的过渡。虽然新古典主义是1969年后许多获奖工作的基础,但马歇尔本人在其生前并未获得该奖项,其原著的完整论述,属于该举要所涵盖的特定获奖成果之外的经典。 5. 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应对大萧条的产物,其核心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导致长期失业。凯恩斯主义在1969年后受到了大量诺奖得主的修正(如弗里德曼的新古典宏观复兴),但凯恩斯原著对总需求管理和财政政策的强调,构成了与后期“理性预期”模型显著不同的宏观哲学。 --- 第二部分:非主流与交叉学科的探索——奖项关注点之外的领域 诺贝尔奖的评选虽然广博,但其核心往往围绕微观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以及金融市场模型的重大突破。因此,专注于其他学科交叉或采用截然不同方法论的经济学著作,自然不在该举要的范围之内。 1. 制度经济学的早期经典(凡勃伦与科斯早年著作) 虽然1991年的科斯因产权理论获奖,但萨缪尔森与科斯在早期对制度和交易成本的非传统分析,特别是凡勃伦的“制度变迁”和“炫耀性消费”理论,提供了深刻的社会学视角。这些对经济活动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惯性分析,与同期获奖者聚焦的理性选择模型有明显区别。 2. 经济史学的深度钻研 许多重要的经济史著作,着重于长期发展趋势的叙事与实证考据,而非构建具有普遍性的新数学模型。例如,对特定国家或文明发展路径的详细描绘,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时间维度,但其方法论不完全等同于诺奖评委偏好的“理论突破”。 3. 复杂性科学与计算经济学的前沿 在2010年之后,计算经济学、基于主体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 ABM)取得了飞速发展。这些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非线性、非均衡的动态过程,极大地挑战了传统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任何2010年以后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经济学专著,其核心模型和方法论都将超越该举要的覆盖范围。 4. 行为经济学的深入拓展(超出现有奖项的特定论点) 尽管卡尼曼(2002)和塞勒(2017)获得了殊荣,但聚焦于认知心理学与经济决策的特定细分领域的专著,例如关于非理性信念形成、情绪对投资决策影响的最新实验报告,或者专门针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偏差研究,其细节和论据不会完全被1969-2010的“举要”所涵盖。这些著作强调的是经验的累积和实验的精细化,而非奠定该时期某一宏大理论框架的突破。 --- 第三部分: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并行发展 1969-2010年间,诺贝尔奖严重偏向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包括理性预期学派)。因此,与此并行发展,但持批判态度的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作,是该举要遗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重建 后凯恩斯学派(如哈雷德、米恩斯基)致力于复兴和深化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思想,强调金融不稳定性和内生货币的创造。他们批评理性预期模型的静态本质,构建了更贴近真实金融环境的金融稳定性理论。米恩斯基关于“金融脆弱性假说”的著作,提供了一种深刻理解危机起源的框架,这与同期获奖者偏好的新古典结构模型形成了鲜明对比。 2. 政治经济学的复兴 强调权力、冲突和分配对经济决策影响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这些研究关注利益集团游说、制度设计中的寻租行为,以及政治周期对经济政策选择的影响。它们的方法论更偏向于博弈论在政治领域的应用,而非纯粹的福利最大化模型。 总结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学术思想举要(1969-2010)》提供了一个特定时期主流理论演进的精炼视角。然而,一个完整而深厚的经济学图景,必须囊括斯密、李嘉图的古典基础、马克思的批判视角、凯恩斯的危机应对,以及后凯恩斯主义对金融现实的坚持。此外,对复杂性科学、制度经济学早期深度分析以及经济史实证的探讨,共同构成了未被该特定时间段内诺奖聚焦的,同样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经济学知识宝库。这些著作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方法论或关注点,为理解人类经济活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维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学术思想举要(1969-2010)》的标题,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对经济学领域里的那些“大家”们充满了敬意,总觉得他们的思想里藏着理解世界经济运转的密码。从1969年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到2010年,这段漫长的时间跨度,足以囊括经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些发展和突破。我迫切想知道,那些改变了我们认知经济世界的理论,究竟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这本书能否让我轻松地接触到这些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不用被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吓退?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梳理出每一位获奖者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贡献,并且能够展示这些思想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这些经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它们如何影响了政策制定,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评分

我刚拿到这本《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学术思想举要(1969-2010)》,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但光是书名就让我心头一震。想象一下,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比如弗里德曼、萨缪尔森,还有那些我可能还不太熟悉但肯定同样伟大的经济学家,他们的思想精华被浓缩在这本书里。我一直觉得,理解经济学,不仅仅是掌握那些抽象的模型和公式,更重要的是去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它们试图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它们对我们现实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参考书,更是一扇通往深刻理解社会运行的窗户。我希望它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展示这些思想的逻辑脉络和发展演变。我非常好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经济学大师们是如何面对挑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的。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经济学理论如何一步步地革新和完善,将是决定它在我心中地位的关键。

评分

当我看到《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学术思想举要(1969-2010)》这本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经济学领域的殿堂级人物,以及他们如璀璨星辰般的思想。我一直深信,要真正理解现代经济的运作,绕不开这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贡献。这本书的跨度从1969年到2010年,涵盖了经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我想象着它能够像一本集大成者,将这些大师的智慧精华提炼出来,呈现在我面前。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不会只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思想的逻辑内核,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深邃之处。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这些理论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认可,它们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让我看到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和演进,那将是我极大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颇具分量,《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学术思想举要(1969-2010)》,光是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学术殿堂里那些智慧的火花。我一直对经济学领域里的思想巨匠们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通过洞察和分析,解读我们这个复杂世界的运行规律的?尤其是那些被诺贝尔委员会认可的杰出贡献,一定蕴含着深邃的洞见和开创性的理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经济学思想的长河,领略那些引领时代潮流的关键转折点。我特别期待看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获奖者们,他们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为经济学这门学科注入新的活力和视角。从1969年到2010年,这四十多年是经济学飞速发展的时期,涌现了无数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这本书能否精准地捕捉到这些精华,并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理论罗列,更能让我感受到经济学研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评分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学术思想举要(1969-2010)》这个书名,仿佛直接点燃了我对经济学思想深度探索的渴望。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经济走向,就必须去追溯那些最前沿、最深刻的思想源头。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疑就是这些源头的最佳指示牌。这本书覆盖了从1969年到2010年这几十年的重要时期,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接触到经济学领域里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和发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向我展示每一位获奖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经济世界的认识。我迫切想知道,这些伟大的头脑是如何在看似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发现规律,提出深刻的见解。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种思想的光芒,以及它们如何真正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将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评分

京东的服务确实不错,赞一个!

评分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思想是最值得学习的

评分

同上,给朋友买的,说内容还可以,应该是很多人合写的

评分

好书,很喜欢,质量不错!

评分

之前就看过,挺好买来经常翻翻

评分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思想是最值得学习的

评分

京东的服务确实不错,赞一个!

评分

同上,给朋友买的,说内容还可以,应该是很多人合写的

评分

看看历届诺奖得住,希望中国也出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