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史概述
二、風格與流派
(一)揚派盆景
(二)蘇派盆景
(三)川派盆景
(四)徽派盆景
(五)嶺南派盆景
(六)海派盆景
(七)通派盆景
(八)浙派盆景
(九)其他地方風格
三、類型與形式
(一)樹木盆景的類型
(二)樹木盆景的形式
四、藝術錶現
(一)審美原則
(二)錶現手法
五、盆景材料
(一)樹木材料
(二)盆鉢材料
六、製作技術
(一)采掘
(二)養坯
(三)加工造型
(四)上盆
(五)養護管理
七、樹木盆景製作實例
(一)直乾式
(二)麯乾式
(二)斜T式
(四)臥乾式
(五)懸崖式
(六)枯乾式
(七)風吹式
(八)垂枝式
(九)附石式
(十)雙乾式
(十一)多乾式
(十二)叢林式
(十三)臨水式
(十四)連根式
(十五)提根式
(十六)枯峰式
(十七)附木式
(十八)文人木式
(十九)象形式
(二十)盆景小品
一、盆史概述
二、風格與流派
(一)揚派盆景
(二)蘇派盆景
(三)川派盆景
(四)徽派盆景
(五)嶺南派盆景
(六)海派盆景
(七)通派盆景
(八)浙派盆景
(九)其他地方風格
三、類型與形式
(一)樹木盆景的類型
(二)樹木盆景的形式
四、藝術錶現
(一)審美原則
(二)錶現手法
五、盆景材料
(一)樹木材料
(二)盆鉢材料
六、製作技術
(一)采掘
(二)養坯
(三)加工造型
(四)上盆
(五)養護管理
七、樹木盆景製作實例
(一)直乾式
(二)麯乾式
(二)斜T式
(四)臥乾式
(五)懸崖式
(六)枯乾式
(七)風吹式
(八)垂枝式
(九)附石式
(十)雙乾式
(十一)多乾式
(十二)叢林式
(十三)臨水式
(十四)連根式
(十五)提根式
(十六)枯峰式
(十七)附木式
(十八)文人木式
(十九)象形式
(二十)盆景小品
樹木盆景在我國盆景藝術中占有主導地位,具有獨特的風韻的技巧。其錶現的手法隨著地區的差異,取材的不同,形式的多種多樣,韆變萬化。有的以露根、虯乾取勝;有的以葉形、葉色見長;有的以花、果取景。樹姿則力求古樸、秀雅、蒼勁、奇特,色彩要豐富,風韻要清秀,這是樹木盆景造型藝術的基本要求。本書著重介紹盆景製作技術,將每件盆景的整個製作過程以圖解形式加以介紹,有助於盆景愛好者和專業生産者在盆景創作中參考和應用。
吳詩華,1957年畢業於南京林業大學林學專業本科,當年分配至安徽農業大學林學係擔任樹木教研組教師,1980年任園林專業主任。現任中國園林雜誌社編委,中國花卉盆景雜誌社編委,中國盆景藝術傢協會常務理事。汪傳龍:安徽馬鞍山市人,1983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美術係。現為中國盆景藝術傢協會理事、馬鞍山市花協秘書長、中國美術傢協會安徽分會會員。主要著作有:《圖解樹木盆景》(與吳詩華閤著)、《圖解根雕藝術》、《趙慶泉盆景藝術》(與趙慶泉閤著),均由安徽科學技術齣版社齣版發行。1981年起從事樹木盆景創作與研究,發錶有關盆藝理論與實踐的文章20餘篇,其中《試談樹木盆景中的綫條美》一文,在南京“中國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盆景名花研究會”上作發言交流。《歲老彌壯》、《如日中天》、《好兄弟》等多件樹木盆景作品,在昆明世博會及全國性盆展中,多次榮獲一、二、三等奬。在樹木盆景理論與實踐中,主張或強調用書意的綫條塑造枝乾,以畫意統籌樹木整體景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眼球,封麵那幾張高清晰度的盆景照片,色彩飽滿,構圖考究,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藝術審美上的深厚功底。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不同樹種盆景——比如鬆柏類、雜木類,乃至更具挑戰性的杜鵑——的初步介紹部分。作者並沒有直接跳到復雜的技法,而是用瞭一種非常溫和的方式,引導讀者去理解每一類植物的“脾氣”和自然習性。書中對於選盆的材質、形狀與樹木形態的搭配哲學闡述得十分到位,這一點在我過去閱讀的很多書籍中都是一筆帶過的內容。它強調的不是“好看”的堆砌,而是“協調”的平衡,比如山林野趣型盆景如何選用古樸的陶土盆來襯托蒼勁的虯枝,以及水石盆景中水流和石材的動態關係如何與植物的生命力形成張力。這種從宏觀美學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微觀操作層麵的敘事邏輯,極大地激發瞭我動手嘗試的欲望,讓我覺得盆景製作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專業領域,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藝術實踐。
評分最後的總結部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病蟲害的預防與識彆”上所采取的超前、非化學的思路。它並沒有將殺蟲劑作為首選方案,而是花瞭大量篇幅講解如何通過改善通風、調整光照強度來從根本上杜絕真菌滋生和蟲害侵擾,這纔是真正的可持續園藝。當真正的病害發生時,書中詳細列舉瞭常見的介殼蟲、蚜蟲、紅蜘蛛的形態特徵,並針對性地給齣瞭自製天然溶液(如稀釋的酒精或肥皂水)的配方和使用時機,甚至連如何用工具物理清除卵塊的步驟都描述得一清二楚。這種“先養人後治病”的健康管理理念,讓這本書的價值大大提升,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製作”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與植物和諧共處”的哲學指南,讓人在愛護盆景的同時,也學會瞭尊重自然規律。
評分令我感到非常實用且不可多得的是,本書對“土壤配方”的探討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很多園藝書都會強調配土的重要性,但往往隻提“疏鬆透氣”,這本書則不同。它針對不同樹種(如喜歡酸性的杜鵑和偏愛中性土壤的榆樹)提供瞭具體的顆粒材料配比,例如鹿沼土、赤玉土、桐生砂的混閤比例,甚至是針對不同地區硬水軟水的調整建議。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討論瞭“舊土翻盆”時的處理方法,如何通過篩選、殺菌、以及添加新的有機質來激活土壤的生命力,而不是簡單地建議全部更換新土。這種對介質“生命周期”的關注,顯示齣作者在長期實踐中積纍的深刻理解。對於我們這些追求盆景長久健康生長的愛好者來說,掌握如何管理好根係的“傢”,遠比修剪枝條更根本,而這本書正是抓住瞭這個核心。
評分關於造型技法的部分,這本書展現瞭其深度。它不僅羅列瞭修剪、蟠紮這些基本功,更深入探討瞭如何“意在筆先”地構思一棵盆景的未來形態。作者用瞭很多篇幅來分析“捨利乾”和“枯乾”的製作,這一點非常專業。它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刻傷樹皮、控製水分來促使木質部分自然風化,形成時間沉澱下來的滄桑感,這已經超越瞭普通傢庭園藝的範疇,進入瞭純粹的雕塑藝術層麵。此外,對於“針金”和“摘芽”這些維持造型精度的技術,書中配有大量的特寫照片和操作步驟分解圖,那些細如發絲的導綫如何纏繞、力度如何把控,都展現齣作者非凡的耐心和高超的技術。閱讀這些章節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大師的身後,被耳提麵命般地指導著,對於如何讓一棵幼苗在十年後呈現齣某種特定的意境,有瞭清晰的藍圖。
評分我必須稱贊這本書在基礎養護環節的細緻程度,這簡直是為新手量身定做的“急救手冊”。過去我嘗試養護幾盆小盆景時,最大的睏惑就是澆水——到底要“見乾見濕”到什麼程度纔算恰到好處?這本書裏提供瞭一套近乎科學的判斷體係,它結閤瞭氣候、季節、盆土介質的透氣性,甚至細緻到觀察葉麵的微小變化來判斷是否需要補水。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不同生長期的施肥策略做瞭詳盡的圖錶說明。比如,在新芽萌發期應當側重氮肥,而在造型完成後進入休眠期前則需要增加磷鉀肥的比例,用量和時間點都標注得清清楚楚,完全不像其他書籍那樣籠統地建議“薄肥勤施”。這種將園藝學知識與實際操作緊密結閤的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養死”盆景的心理門檻,讓人感覺每一步操作都有據可依,心裏踏實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