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史概述
二、风格与流派
(一)扬派盆景
(二)苏派盆景
(三)川派盆景
(四)徽派盆景
(五)岭南派盆景
(六)海派盆景
(七)通派盆景
(八)浙派盆景
(九)其他地方风格
三、类型与形式
(一)树木盆景的类型
(二)树木盆景的形式
四、艺术表现
(一)审美原则
(二)表现手法
五、盆景材料
(一)树木材料
(二)盆钵材料
六、制作技术
(一)采掘
(二)养坯
(三)加工造型
(四)上盆
(五)养护管理
七、树木盆景制作实例
(一)直干式
(二)曲干式
(二)斜T式
(四)卧干式
(五)悬崖式
(六)枯干式
(七)风吹式
(八)垂枝式
(九)附石式
(十)双干式
(十一)多干式
(十二)丛林式
(十三)临水式
(十四)连根式
(十五)提根式
(十六)枯峰式
(十七)附木式
(十八)文人木式
(十九)象形式
(二十)盆景小品
一、盆史概述
二、风格与流派
(一)扬派盆景
(二)苏派盆景
(三)川派盆景
(四)徽派盆景
(五)岭南派盆景
(六)海派盆景
(七)通派盆景
(八)浙派盆景
(九)其他地方风格
三、类型与形式
(一)树木盆景的类型
(二)树木盆景的形式
四、艺术表现
(一)审美原则
(二)表现手法
五、盆景材料
(一)树木材料
(二)盆钵材料
六、制作技术
(一)采掘
(二)养坯
(三)加工造型
(四)上盆
(五)养护管理
七、树木盆景制作实例
(一)直干式
(二)曲干式
(二)斜T式
(四)卧干式
(五)悬崖式
(六)枯干式
(七)风吹式
(八)垂枝式
(九)附石式
(十)双干式
(十一)多干式
(十二)丛林式
(十三)临水式
(十四)连根式
(十五)提根式
(十六)枯峰式
(十七)附木式
(十八)文人木式
(十九)象形式
(二十)盆景小品
树木盆景在我国盆景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具有独特的风韵的技巧。其表现的手法随着地区的差异,取材的不同,形式的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有的以露根、虬干取胜;有的以叶形、叶色见长;有的以花、果取景。树姿则力求古朴、秀雅、苍劲、奇特,色彩要丰富,风韵要清秀,这是树木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本书着重介绍盆景制作技术,将每件盆景的整个制作过程以图解形式加以介绍,有助于盆景爱好者和专业生产者在盆景创作中参考和应用。
吴诗华,1957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当年分配至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担任树木教研组教师,1980年任园林专业主任。现任中国园林杂志社编委,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编委,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汪传龙:安徽马鞍山市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马鞍山市花协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图解树木盆景》(与吴诗华合著)、《图解根雕艺术》、《赵庆泉盆景艺术》(与赵庆泉合著),均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81年起从事树木盆景创作与研究,发表有关盆艺理论与实践的文章20余篇,其中《试谈树木盆景中的线条美》一文,在南京“中国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盆景名花研究会”上作发言交流。《岁老弥壮》、《如日中天》、《好兄弟》等多件树木盆景作品,在昆明世博会及全国性盆展中,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在树木盆景理论与实践中,主张或强调用书意的线条塑造枝干,以画意统筹树木整体景观。
关于造型技法的部分,这本书展现了其深度。它不仅罗列了修剪、蟠扎这些基本功,更深入探讨了如何“意在笔先”地构思一棵盆景的未来形态。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分析“舍利干”和“枯干”的制作,这一点非常专业。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刻伤树皮、控制水分来促使木质部分自然风化,形成时间沉淀下来的沧桑感,这已经超越了普通家庭园艺的范畴,进入了纯粹的雕塑艺术层面。此外,对于“针金”和“摘芽”这些维持造型精度的技术,书中配有大量的特写照片和操作步骤分解图,那些细如发丝的导线如何缠绕、力度如何把控,都展现出作者非凡的耐心和高超的技术。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大师的身后,被耳提面命般地指导着,对于如何让一棵幼苗在十年后呈现出某种特定的意境,有了清晰的蓝图。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基础养护环节的细致程度,这简直是为新手量身定做的“急救手册”。过去我尝试养护几盆小盆景时,最大的困惑就是浇水——到底要“见干见湿”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这本书里提供了一套近乎科学的判断体系,它结合了气候、季节、盆土介质的透气性,甚至细致到观察叶面的微小变化来判断是否需要补水。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不同生长期的施肥策略做了详尽的图表说明。比如,在新芽萌发期应当侧重氮肥,而在造型完成后进入休眠期前则需要增加磷钾肥的比例,用量和时间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完全不像其他书籍那样笼统地建议“薄肥勤施”。这种将园艺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养死”盆景的心理门槛,让人感觉每一步操作都有据可依,心里踏实得多。
评分令我感到非常实用且不可多得的是,本书对“土壤配方”的探讨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很多园艺书都会强调配土的重要性,但往往只提“疏松透气”,这本书则不同。它针对不同树种(如喜欢酸性的杜鹃和偏爱中性土壤的榆树)提供了具体的颗粒材料配比,例如鹿沼土、赤玉土、桐生砂的混合比例,甚至是针对不同地区硬水软水的调整建议。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讨论了“旧土翻盆”时的处理方法,如何通过筛选、杀菌、以及添加新的有机质来激活土壤的生命力,而不是简单地建议全部更换新土。这种对介质“生命周期”的关注,显示出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这些追求盆景长久健康生长的爱好者来说,掌握如何管理好根系的“家”,远比修剪枝条更根本,而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个核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封面那几张高清晰度的盆景照片,色彩饱满,构图考究,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艺术审美上的深厚功底。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不同树种盆景——比如松柏类、杂木类,乃至更具挑战性的杜鹃——的初步介绍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技法,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每一类植物的“脾气”和自然习性。书中对于选盆的材质、形状与树木形态的搭配哲学阐述得十分到位,这一点在我过去阅读的很多书籍中都是一笔带过的内容。它强调的不是“好看”的堆砌,而是“协调”的平衡,比如山林野趣型盆景如何选用古朴的陶土盆来衬托苍劲的虬枝,以及水石盆景中水流和石材的动态关系如何与植物的生命力形成张力。这种从宏观美学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微观操作层面的叙事逻辑,极大地激发了我动手尝试的欲望,让我觉得盆景制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专业领域,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艺术实践。
评分最后的总结部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病虫害的预防与识别”上所采取的超前、非化学的思路。它并没有将杀虫剂作为首选方案,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讲解如何通过改善通风、调整光照强度来从根本上杜绝真菌滋生和虫害侵扰,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园艺。当真正的病害发生时,书中详细列举了常见的介壳虫、蚜虫、红蜘蛛的形态特征,并针对性地给出了自制天然溶液(如稀释的酒精或肥皂水)的配方和使用时机,甚至连如何用工具物理清除卵块的步骤都描述得一清二楚。这种“先养人后治病”的健康管理理念,让这本书的价值大大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制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植物和谐共处”的哲学指南,让人在爱护盆景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自然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