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辽宋金瓷器-北京文物鉴赏 |
| 作者: | 杨俊艳/国别:中国大陆 |
| 市场价: | 28.00元 |
| ISBN号: | 9787805013473 |
| 出版社: |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 开本: | 36开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精彩插图 |
| 编辑推荐 | |
| 《辽宋金瓷器》内容简介:北京在辽、宋、金时期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混居融合的地区,也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在那里出土与传世的此期瓷器不仅十分丰富多彩,而且因地域、民族、烧造技法等多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产品特征。《辽宋金瓷器》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龙泉务窑、定窑、均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中的精品,对每款瓷器的出土地址、馆藏机构作简要说明。《辽宋金瓷器》可供广大瓷器爱好者、收藏者阅读。 |
| 本书目录 | |
| 百花争艳的辽、宋、金瓷器 龙泉务窑 1.龙泉务窑彩绘佛像 辽 2.龙泉务窑三彩菩萨像 辽 3.龙泉务窑“寿昌”款三彩器残片 辽 4.龙泉务窑“寿昌”款三彩器残片(背面款识特写) 5.龙泉务窑方碟印花模 辽 6.龙泉务窑白釉刻花注碗 辽 7.龙泉务窑白釉刻花注碗(注碗分置) 8.龙泉务窑白釉盏托 辽 9.龙泉务窑白釉刻花菊莲纹葫芦式执壶 辽 10.龙泉务窑白釉贴花炉 辽 11.龙泉务窑白釉点褐彩炉 辽 12.龙泉务窑白釉刻花花叶纹折肩罐 辽 13.龙泉务窑白釉渣斗 辽 14.龙泉务窑白釉唇口钵 辽 15.龙泉务窑白釉葵口碟 辽 16.龙泉务窑白釉点褐彩折沿盘 辽 17.龙泉务窑白釉小猴 辽 18.龙泉务窑褐釉埙 辽 19.龙泉务窑酱釉炉 辽 20.龙泉务窑酱釉钵 辽 定窑 21.定窑白釉童子诵经壶 宋 22.定窑白釉童子诵经壶(童子面部特写) 23.定窑白釉提梁壶 宋 24.定窑白釉刻花莲菊纹“官”字款盖罐 宋 25.定窑白釉刻花莲菊纹“官”字款盖罐(款识特写) 26.定窑白釉双系罐 宋 27.定窑白釉印花洗 宋 28.定窑白釉划花萱草纹折沿洗 宋 29.定窑白釉划花碗 宋 30.定窑白釉划花碗(碗心纹饰特写) 31.定窑白釉印花芦雁穿花纹碗 宋 32.定窑白釉印花芦雁穿花纹碗(碗心纹饰特写) 33.定窑白釉印花方碟 宋 34.定窑白釉鼓钉圆盒 宋 35.定窑白釉炉 宋 36.定窑白釉刻花葵辦碗 金 37.定窑白釉刻花葵辦碗(碗心纹饰特写) 钧窑 38.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宋 39.钧窑天蓝釉碗 宋 40.钧窑月白釉碗 宋 磁州窑 41.磁州窑白釉刻花卷叶纹莲辦形枕 宋 42.磁州窑三彩“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枕 金 43.磁州窑三彩诗文枕 金 44.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故事图枕 金 45.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故事图枕(枕面纹饰特写) 耀州窑 46.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宋 47.耀州窑青釉刻花双鹤纹碗 宋 48.耀州窑青釉刻花双鹤纹碗(碗心纹饰特写) 49.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辦纹水盂 宋 50.耀州窑青釉团花八角盘 宋 51.耀州窑月白釉刻花卧足钵 金 52.耀州窑月白釉刻花卧足钵(钵心纹饰特写) 53.耀州窑月白釉錾沿洗 金 54.耀州窑青釉錾沿洗 金 55.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盘 金 56.耀州窑青釉三足炉 金 景德镇窑 57.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 宋 58.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首部特写) 59.景德镇窑青白釉瓜棱式执壶 宋 60.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勾莲纹盘 宋 龙泉窑 61.龙泉窑青釉五管瓶 宋 62.龙泉窑青釉刻花莲菊纹碗 宋 63.龙泉窑青釉刻花贴龙纹盘 南宋 64.龙泉窑青釉刻花贴龙纹盘(盘心纹饰特写) 吉州窑 65.吉州窑黑釉白花纹碗 南宋 66.吉州窑黑釉白花纹碗(碗心纹饰特写) 67.吉州1窑白釉酱彩缠枝蔓草纹罐 南宋 68.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鸾凤蛱蝶纹碗 南宋 小辞典 参考拍卖价格 |
这本厚重的画册,甫一翻开,便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我原以为它会像许多市面上常见的图鉴一样,仅仅罗列器物的名称、年代和尺寸,缺乏灵魂。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影像的质感极为考究,尤其是那些釉色在光线下微妙变化的细节捕捉,简直是大师级的摄影艺术。我着迷于那些细节——器物表面细微的开片,那种历经千百年岁月沉淀后才有的温润光泽,以及器型本身的韵律感。比如,某几件三彩器上的施釉方式,那种流淌、交融、乃至“失控”的美学,让我想象着工匠们在高温的窑火前,那种敬畏与期待交织的心情。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深得我心,留白恰到好处,没有让眼睛感到任何压迫感,反而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拥有了呼吸的空间。当我仔细端详那些青白釉的线条时,我仿佛能听到宋代文人士大夫在雅集之上,轻轻放下手中茶盏时发出的那一声清脆回响。它不仅仅是器物的记录,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愿抽离。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主题的图书抱有一些“地域性”的偏见,总觉得“京城收藏”难免会带有某种既定的收藏脉络。然而,这本书的广度与深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展现出的视野是开阔而包容的,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官窑精品,更多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可能被忽略,但却极具时代特征的民窑或地方窑口的作品。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材态度,让整本书的色彩更加丰富和立体。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素雅器型所进行的哲学解读,将极简主义的美学观提前到了那个年代。这种对“少即是多”的深刻领悟,让那些看似朴素的器物,焕发出了超越时代审美的光芒。阅读下来,我感到自己的审美触角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再局限于主流的“名窑热”,而是开始关注那些低调、却同样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遗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精度,无不体现出出版方对“物”的尊重。很多图录书在色彩还原上常常栽跟头,尤其是对偏冷的青釉和偏暖的酱釉,很容易出现色差,导致读者对实物的色彩判断产生误区。但在这本书中,我几乎找不到可以挑剔的瑕疵。每一张高清大图,都仿佛是对原物的一次精确的数字拓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容的可信度给予了最高的评价。此外,书后的索引和图录注释系统做得极其人性化,查找特定器物或窑口时,索引条理清晰,定位迅速,体现了编者在用户体验上的深思熟虑。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身的力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是一件值得在书房里细细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每一次捧起这本关于古代陶瓷的书籍,我都会经历一场心灵上的“洗礼”。这种感受是极其主观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对实物的精妙呈现,激发读者内心深处对“美”的原始渴望。书中那些关于烧制温度、釉料配方的技术性描述,被作者处理得极其优雅,完全没有理工科的生硬感。他们巧妙地将这些“硬核”信息融入到对器物整体艺术效果的赞美之中,使得技术细节成为了烘托艺术氛围的陪衬,而非冰冷的数据。举个例子,当描述某件器物釉面呈现的“橘皮纹”时,文字和图片完美结合,让我仿佛能透过屏幕感受到那种细腻的触感和视觉上的波动。这种高度的“体验感”,是其他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难以比拟的,它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古人高超技艺的由衷赞叹。
评分对于一个对古代工艺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带来的知识冲击是立竿见影的,它绝非是那种只重外表的“花架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器物背景介绍上所下的功夫。他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器物分类,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土壤。比如,对某一类器物在不同地域窑口之间的工艺差异的对比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辨析,绝非等闲之辈能够完成。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文饰母题”的论述,详细解析了从佛教符号到世俗花卉图案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逻辑,这为理解当时社会的精神图腾提供了绝佳的视角。这种学术性的严谨性与大众的易读性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引用的史料和自己的认知进行比对。这本书像一位耐心且渊博的导师,在你想要探究更深层次问题时,总能及时地提供出精准的切入点,引导你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和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
评分不错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评分不错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评分uoyeyigdfjutd
评分不错。
评分还行
评分书纸质非常好,正版。图片精美,收藏了。
评分书纸质非常好,正版。图片精美,收藏了。
评分不错。
评分书纸质非常好,正版。图片精美,收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