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桃花源

移动的桃花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守谦著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散文
  • 随笔
  • 生活
  • 文化
  • 自然
  • 风景
  • 游记
  • 治愈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3121
商品编码:10045057800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石守谦 著 著作 定  价:68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页  数:312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8053121 自序
导论——由文化意象谈“东亚”之形塑
第二章移动的桃花源──桃花源意象的形塑与在东亚的传布
第三章胜景的化身──潇湘八景山水画与东亚的风景观看
第四章人物的来往──雪舟入明及当时北京、苏州画坛之变化
第五章画史知识的传播──夏文彦《图绘宝鉴》与雪舟的阅读
第六章物品移动与山水画──日本折扇西传与山水扇画在明代中国的流行
后记
注释
图版目录
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本书为近年来石守谦教授主持“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的成果之一,试图在*国美术史的传统叙述之外,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山水画向来被视为*国艺术对世界文明的特有贡献,其对自然所表现的尊崇与不断企求回归的态度,配合着绘画形象的展示,被认为呈现了一种“西方所无”的精神图象,甚至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国山水画的高度成就,也被由它对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影响的论述,予以强化。本书以更审慎的态度,尝试在理念、知识、人物与绘画相关物品等不同层次的往来移动中,重新评估关于*国山水画论述的有效性,并以中、日、韩互动的事实为架构,探讨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及其所共组成的文化意象。 石守谦 著 著作 石守谦,1951年生,艺术史研究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曾任台湾地区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他是台湾地区新艺术史研究的开创者,以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绘画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著有《风格与世变》等书。2012年7月5日当选第29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好的,这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关于图书《移动的桃花源》以外的,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浮世绘:千年江山的流变与隐喻》 导言:历史的褶皱与人性的回响 《浮世绘:千年江山的流变与隐喻》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中国历史长河中,那些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的深度挖掘与重构。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时间视为一种流动的媒介,专注于剖析在不同历史阶段,权力结构、社会伦理以及个体精神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塑造。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力图揭示,在宏大叙事之下,那些支撑或瓦解一个时代的微小而坚韧的“人性节点”。 全书结构宏大而又细腻,分为“基石之变”、“裂变与重构”、“盛世的幻影”和“回溯与终局”四个部分,串联起自先秦奠基到近现代转型期间,中华文明在地理、思想和制度层面的关键性跃迁。 --- 第一部分:基石之变——礼乐崩塌与思想的第一次远征(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本部分聚焦于春秋战国的动荡,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深刻的“空间重置”与“价值重塑”。 章节细述: 1. “宗法之网的松动”: 详细考察分封制的衰落,不仅从军事角度分析,更深入探讨了血缘纽带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效力减弱。重点分析了卿大夫“食采”向“专政”的演变,如何催生了地方性的政治实体,为后来的郡县制提供了反面教材。 2. “百家争鸣:精神疆域的拓殖”: 本章的核心在于将诸子百家视为对“秩序缺失”的集体回应。墨家对“兼爱”的理性呼吁,法家对“绝对效率”的制度设计,道家对“自然无为”的哲学退守,乃至儒家对“仁义礼乐”的艰难重建。作者认为,先秦的学说体系,本质上是在争夺“精神疆域”的统治权,其影响直至两千年后仍清晰可见。 3. “秦的铁砧:统一的代价与技术的统治”: 摒弃对秦始皇的简单神化或妖魔化,本章侧重于技术官僚体系(如商鞅、李斯)如何通过度量衡、文字和严苛的法律,在极短时间内强行建立起一个超大规模的、中央集权的“机械化帝国”。此处强调的是,秦的成功在于对“信息流动”和“资源调配”的首次国家级垄断。 --- 第二部分:裂变与重构——士的崛起与士大夫阶层的制度化(约公元220年—公元1127年) 本部分探讨汉承秦制后,中国社会如何吸收了魏晋玄学的精神冲击,最终在隋唐完成了一次“精英阶层的内循环重构”。 章节细述: 1. “士族的傲慢与‘名教’的僵化”: 分析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如何通过对教育资源和官位的垄断,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重点剖析了玄学作为对僵硬儒家规范的一种精神逃逸现象,以及其对政治伦理的腐蚀作用。 2. “科举:打破血缘的玻璃墙”: 隋唐科举制度的出现被视为一次革命性的社会工程。本章详细解析了科举考试内容、选拔流程及其对地方精英的“虹吸效应”。探讨了科举如何确立了“以文驭武”、“以学入仕”的长期社会价值导向,并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效忠于制度而非家族的知识分子储备。 3. “藩镇的幽灵:中央集权的内卷化”: 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兴起,并非是地方势力的野蛮生长,而是中央政府在军事和财政压力下,对地方权力授予的“半自愿让渡”。这揭示了中国古代集权体系在面对外部压力或内部冗员时的结构性脆弱点。 --- 第三部分:盛世的幻影——技术、商业与文明的内部张力(约公元1127年—公元1644年) 本部分聚焦于宋元明三朝,探讨经济繁荣与思想禁锢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商业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渗透。 章节细述: 1. “宋代的‘市民化’倾向与文人的尴尬境地”: 南宋的市民阶层兴起、纸币的广泛使用和商业税收的提高,使得宋代的经济活力远超前代。然而,理学(新儒学)的兴起,如朱熹所倡导的,是对这种世俗化倾向的一种“精神矫正”或“道德回防”。本章探讨了宋代文人如何在经济上享受商业便利,却在道德上被要求退回极端的内省与克制。 2. “大一统的‘技术陷阱’”: 元代对漕运和驿站系统的极致利用,以及明代海禁政策的反复摇摆,被视为中央集权对新兴生产力与对外贸易采取的“安全措施”。作者认为,过度强调对内部秩序的绝对控制,反而阻碍了技术创新向制度红利转化,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陷阱”。 3. “王权的幽闭恐惧症:厂卫制度的心理侧写”: 明代宦官专权与特务机构的常态化,被视为是统治者对“文官集团离心力”的极度焦虑的产物。这不仅仅是权力斗争,更是对信息透明度与绝对忠诚的病态追求,是集权制走向自我消耗的前兆。 --- 第四部分:回溯与终局——近代转型的历史阴影(约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近现代的起点,考察清朝如何继承并最终耗尽了前代的历史遗产,面对西方的冲击。 章节细述: 1. “康乾盛世的‘边际效益递减’”: 阐释了清朝在疆域扩张至最大化后,维持庞大帝国所需的财政与管理成本急剧增加。人口爆炸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以及“摊丁入亩”等改革的滞后性,使得国家机器在面对外部技术冲击时,缺乏内部的弹性与创新的动力。 2. “士绅阶层的‘双重身份’困境”: 晚清时期,传统士绅面对西方的挑战,一面是维护地方秩序的基石,一面是抵制变革的保守力量。他们的身份裂变,深刻影响了地方动员与国家现代化的速度。 3. “帝制的黄昏:权力传输管道的锈蚀”: 分析清末新政的努力如何因核心权力结构(皇帝与后党、满汉矛盾)的刚性而功亏一篑。历史的终局并非是一次外力强行推倒,而是内部支撑体系的彻底锈蚀与功能丧失。 --- 结语:流变中的不变法则 《浮世绘》最终试图回答:为何某些制度和思想模式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发挥出无可匹敌的效能,但一旦环境变化,它们又会迅速成为阻碍进步的桎梏?全书以大量一手史料和新近考古发现为佐证,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模型,旨在让读者理解,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许多社会结构与思维定势,都深深地嵌入在过去数千年间的权力博弈、思想冲突与空间重组之中。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如何成为中国”的深度思考,是献给所有对历史深层逻辑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去跟进那些错综复杂的线索和看似无关紧要的侧枝。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构成了它非凡的吸引力。那些潜藏在文本深处的象征意义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就像是给智者准备的盛宴。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思考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安排每一个伏笔和呼应的,那种精密的结构设计,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它拒绝一切简单的标签化解读,逼迫着我们跳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模糊地带和道德的灰色空间。对于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它提供了足够的养分,让思绪得以自由驰骋,探讨的议题也远超故事本身的情节范畴。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一首悠长的大提琴曲,开篇可能略显沉静,甚至有些疏离,但一旦进入中段,那种情感的深度和旋律的复杂性便全然释放出来。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叙事视角上的娴熟转换,时而细腻入微,聚焦于个体的内心独白,时而又拉开宏观的镜头,审视着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这种空间的跳跃处理得毫无滞涩感,反而为故事增添了史诗般的厚重感。它探讨的人性困境,不是那种戏剧化的冲突,而是根植于生存本身的选择与妥协,真实得让人心痛又无可辩驳。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小说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辨录,读完后,我的内心似乎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涤荡和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仿佛带领着我踏上了一段精心编排的旅程。作者在铺陈细节时,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笔触,让我对每一个场景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描绘人物之间的微妙互动时,那种欲言又止的张力,比任何直白的宣泄都更具感染力。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涌动的暗流,角色们的情感纠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水滴石穿般,在日常的琐碎和关键的转折中慢慢显影。那种经历过时间洗礼的复杂性,使得人物的动机和选择都显得真实可信,让人忍不住去探究他们更深层的内心世界。读到酣处,我甚至会暂停下来,去回味刚刚读到的某一句精妙的对话,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整个情节走向的全新理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急于给你答案,而是让你沉浸其中,自己去感受和推敲,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高级且令人满足的。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不会陷入某种刻板的套路,但很快,我的疑虑就被彻底打消了。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那种独有的美学质感,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堆砌的奇观,而更像是将现实的碎片精心打磨后,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重新组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和氛围的细腻捕捉,那些光影的变化,风声的低语,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多感官的沉浸体验,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故事,而是在“生活”在故事里。每当我合上书页,那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意境仍旧萦绕心头,这无疑是一部具有持久回味价值的作品,它的文字力量强大到足以改变我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角度。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的“语感”要求很高的人,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一种古典的回响,却又兼具现代的锐利感。作者的遣词造句,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每一个词语都仿佛被放置在了它最合适的位置上,既不冗余,也不失韵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句描述的精妙而忍不住轻声念出,那种音韵之美,即使在白描之中也清晰可辨。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那种快节奏、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从容、更具仪式感的节奏来展开情节。这种对文学形式本身的尊重和坚持,让这本书散发出一种历久弥新的古典气质,让人愿意反复品味其中每一个字句的微妙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