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艺术

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亮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十九世纪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印象派
  • 现实主义
  • 浪漫主义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34525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75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艺术宝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12-01
页数:2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8吐纪的最后二三十年,在艺术史上是一个特殊重要年代的开端。1770年,大卫获得了罗马大奖。1775年,戈雅进入西班牙宫廷。1776年和1780年,康斯太布尔和安格尔方才问世。根据阿纳森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的说法,构成“现代艺术”的种种元素正是从大卫到安格尔这几代艺术家中间开始萌生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欧洲正在经历一个相当不安定的时期。1 887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谕示着整个欧洲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上的一次深刻的转变,已然在经济生活中取得主宰地位的资产者在政治上要求相应的发言权。同样,在文化艺术上,资产阶级和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将代表着一种新的声音。新古典主义便是在此时应运而生的。雅克·路易·大卫的出现终于使新古典主义的理想在当代的文化生活中获得了鲜活的视觉形式。新古典主义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且已经确立了一种新的创作态度。这是一种强调表达出某种“效果”要高于纯粹模仿“自然”的“现代艺术”的创作态度。而这一点,正是作者将要在下文中具体加以探讨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绘画:新的潮流(约1780-1810)
大卫与新古典主义
大卫与诸弟子及大卫画室之外的新古典主义者
法国以外的新古典主义者
绘画:浪漫主义崛起(约1810-1830)
浪漫主义的萌生:布莱克、弗赛利
英国水彩画的发展
康斯太布尔和透纳的风景画
德国的浪漫主义风景画
浪漫主义先驱戈雅
浪漫主义的发展:普吕东、籍里柯
“浪漫主义狮子”德拉克罗瓦
安格尔的艺术
浪漫主义黄金时代的其他画家
绘画: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约1830-1850)
浪漫主义转向折中主义:德拉罗仟和韦尔内
巴比松画派
中北欧现实主义画家
拉斐尔前派的产生
库尔贝与“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与摄影术的挑战
19世纪上半叶西方艺术的其他方面

前言/序言


《光影流转: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艺术革新》 一、 时代背景与艺术思潮的激荡 (约 300 字)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 19 世纪下半叶,西方艺术领域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革——一场由印象派(Impressionism)引领,并由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推向高峰的视觉革命。彼时,社会结构正经历工业化带来的深刻转型,巴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见证了新媒介(如摄影术的兴起)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巨大冲击。学院派僵化的教条与古典主义的束缚日益显得陈旧无力。 传统的艺术目标——追求历史叙事、神话主题和精确的形体再现——逐渐被对“瞬间”和“主观感知”的探索所取代。艺术家们开始走出画室,将目光投向巴黎的现代都市生活、郊外的阳光、日常场景,以及光线、色彩和笔触本身。这种对“看”的方式的重新定义,奠定了现代艺术的基石。我们将详细分析,这种时代精神如何渗透到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之中,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来表达这种觉醒的现代意识。 二、 印象派的诞生:捕捉转瞬即逝的瞬间 (约 450 字) 印象派并非一个统一的运动,而是一场关于“视觉经验”的集体实验。本卷将聚焦于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等核心人物,剖析他们如何共同颠覆了沙龙的审美标准。 光与色的科学革命: 重点阐述印象派画家对色彩理论(如谢弗勒尔的色彩对比理论)的实践应用。他们不再使用黑色调和和传统的中性色来塑造阴影,而是采用补色并置的方式,让观众的眼睛在观看时自动“混合”色彩。我们将细致考察莫奈如何通过一系列关于鲁昂大教堂和干草堆的作品,系统地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物体表面的细微变化,证明“光线本身”才是绘画的主体。 主题的世俗化与都市化: 印象派将绘画主题转向了现代生活的剪影:塞纳河畔的休闲、咖啡馆里的交谈、歌剧院的后台以及新兴的火车站场景。德加对运动瞬间的捕捉,特别是他对芭蕾舞者和赛马场景的偏爱,展现了其独特的构图视角,借鉴了日本浮世绘对非对称构图的运用。 笔触的解放: 本部分还将深入分析“碎笔触”技法的意义。这些松散、快速的笔触不再是为了描绘细节,而是为了记录观察者在极短时间内捕捉到的视觉印象,赋予了画面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即时感。 三、 后印象派的转向:结构、情感与象征的回归 (约 500 字) 如果说印象派解放了色彩和光线,那么后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则利用这些解放出的元素,开始探寻更深层次的结构、情感深度和象征意义,他们是衔接印象派与 20 世纪初野兽派、立体主义的桥梁。 塞尚的几何化重构: 我们将着重分析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如何试图“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改造自然”。他不再满足于瞬间的视觉记录,而是致力于寻找物体永恒的内在结构。他的多视点观察和对平面处理的探索,直接预示了立体主义的诞生。 梵高的激情与笔触的抒情: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作品被视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声。本节将分析其独特的、充满能量的“旋转笔触”和高度饱和的色彩运用,如何成为他强烈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直接投射。我们不会侧重于其生平轶事,而是聚焦于色彩的象征意义——如《星夜》中宇宙的躁动与精神的渴望。 高更的原始主义与象征表达: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综合主义”代表了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反叛。他放弃了对客观现实的模仿,转而追求原始、异域的文化(如塔希提岛),用大面积的纯色块和平坦的造型(Clousonnisme)来表达象征意义和精神诉求。他的艺术目标是超越视觉,触及灵魂深处的“野性真理”。 四、 承前启后的艺术遗产 (约 250 字) 19 世纪末的艺术运动,无论是印象派对光色的科学探索,还是后印象派对形式、情感和象征的回归,都共同构成了一场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传统的根本性颠覆。 这些艺术家打破了“再现”的义务,宣告了艺术的自主性——绘画不再仅仅是窗户,而成为艺术家构建自身世界的媒介。通过对笔触、色彩和形式的独立思考,他们为 20 世纪的现代主义浪潮铺平了道路。从野兽派对高更色彩的继承,到立体派对塞尚几何结构的继承,本章将总结这场艺术革命对未来艺术图景的深远影响,明确指出这是西方艺术史上一个不可逆转的转折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欧洲十九世纪下半叶艺术的著作,简直是一扇通往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任意门。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发展脉络的梳理,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人物介绍和作品罗列上,而是致力于挖掘现象背下的社会思潮和技术革新。例如,书中对光线与色彩理论在莫奈画作中的实验性处理,分析得极其精妙,将科学观察与主观情感的碰撞描绘得淋漓尽致。接着,它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塞尚对结构和形式的回归,那简直是为现代主义的诞生埋下的最坚实的伏笔。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巴黎的沙龙和画室,亲耳聆听着艺术家们对于传统束缚的挣扎与对新视觉语言的渴求。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颜料颗粒度变化如何影响画布肌理的论述,都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这本书远超出了艺术史的范畴,它是一部关于视觉革命如何重塑人类感知世界的宣言书。它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产生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其中大量关于美学哲学的探讨抱持着一丝疑虑,但很快,我的担忧就被作者的叙事能力彻底打消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老练,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陈述,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张力与人性的光辉。它巧妙地将艺术家的个人传记融入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让你清晰地看到俾斯麦时代的政治气候如何间接影响了学院派的衰微。特别是关于象征主义那一章,作者处理得极其细腻和富有诗意,他没有将象征主义仅仅视为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将其解读为对潜意识和精神深层领域的积极探索。书中对马奈晚期作品中那种既疏离又充满生命力的矛盾状态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批判性的视角,不盲目推崇任何一个流派,而是鼓励读者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艺术作品如何回应它们所处的时代困境。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它要求你思考,但又给予你足够的线索去进行深度思考。

评分

说实话,我对艺术史的了解一直停留在碎片化的阶段,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无比坚实且富有逻辑的框架。它处理“后印象派”的分裂与融合,简直是艺术史研究中的一次高难度手术。作者没有将梵高、高更、修拉简单地归类,而是精准地勾勒出了他们各自如何从印象派的遗产中汲取养分,却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位是情感的殉道者,一位是形式的探险家,一位是科学的信徒。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精细区分,避免了将复杂的艺术史简单化。书中对社会经济变迁如何影响艺术赞助人和艺术市场的论述也令人印象深刻,它将艺术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置于真实的物质世界进行考量。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看”画,而是开始“解读”画背后的时代脉搏和艺术家的个体挣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提问,而不是仅仅提供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边缘但至关重要的艺术运动时,作者展现了非凡的学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纳比派”和“新古典主义复兴”的章节,它们往往在主流叙事中被轻描淡写,但这本书却给予了它们应有的篇幅和细致的分析。作者将纳比派的神秘主义倾向与当时法国社会对物质主义的反思联系起来,分析得鞭辟入里。而新古典主义的回潮,则被解读为对匆忙现代性的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抵抗。这种对“次要”议题的重视,使得整部作品的立体感极强,不再是只有几个巨星闪耀的天空,而是整个星系都在运转。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生动的十九世纪下半叶艺术图景,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色彩或线条。阅读体验如同品尝一瓶陈年的波尔多,层次分明,回味悠长,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每次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选择和版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享受的极致。虽然内容是关于学术性的分析,但呈现出来的质感却非常接近高端画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某一特定流派时,如何通过并置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来制造一种“对话感”。例如,当讨论到象征主义与新艺术运动在装饰性上的共通性时,那些并列出现的插图简直是教科书式的视觉论证。更重要的是,它在论述中大量引入了当时其他艺术形式的佐证,比如对瓦格纳歌剧的分析如何映照了绘画中对宏大叙事的回归与重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反而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你身边,用充满激情的语调,为你讲述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理论,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任何十九世纪末的展览图片时,都能自动地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时代的艺术生态系统。

评分

纯收藏用,价格很实在!

评分

太好、太棒、太便宜的一套好书!全套23种,活动中平均每本12元左右(原价40多),遗憾的是当时有两种没货,下完单发现没货的数量更多了!

评分

通过图片直观理解历史

评分

十九世纪的欧洲,艺术之都。

评分

服务好,品相佳,价格合理

评分

非常好的书正版!!!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通过图片直观理解历史

评分

非常好的书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