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培养赤子之心,则眼光高远,志气博大,能洗刷心的尘翳,使显出片刻的明净,让人看清楚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正路,而不致沉沦,摸索于下面的暗中了。
内容简介
《艺术与生活名家通识书系:向善的艺术》主要内容包括:近世西洋乐坛之盛况、音乐的内容、为十大音乐家画像、殿的艺术:希腊黄金时代、绘画的特长、绘事后素、中国画的特色、读画漫感、移情说:创作的感兴、画圣米勒的人格与艺术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丰子恺确实是20世纪动乱的中国最坚毅笃定的文艺大师。他在儿童的世界里寻找哲学和美,在艺术的鼓吹里肯定人心的光明,提升精神的力量,为中国现代社会描绘祥和和智慧的远景。”
——文学家 杨牧
“我觉得,著者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想找寻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
——日本艺术评论家 吉川幸次郎
目录
壹
代序 艺术的生活
换一种态度——怎样学艺术
美与同情
具象美
从梅花说到艺术
文学的写生
绘画有什么用——兼谈鉴赏
乡愁与艺术——对一个南洋华侨学生的谈话
贰
近世西洋乐坛之盛况
音乐的内容
为十大音乐家画像
叁
殿的艺术:希腊黄金时代
绘画的特长
绘事后素
中国画的特色
读画漫感
移情说:创作的感兴
画圣米勒的人格与艺术
肆
视觉的粮食
我的学画
我的画具
我画漫画
桂林艺术讲话之二
为青年说弘一法师
赤子之心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精彩书摘
米勒制作的道德特质
米勒的赞仰者和诽谤者,对于真的米勒都是误解的。他的赞仰者,以为他是新民主主义的大胆而忠厚的注释者而赞仰他;他的诽谤者,以为他是将苦恼的劳动者的演剧绘画给支配的中等阶级人们看的,煽动社会主义者而诽谤他。批评家在他的一切作品中看出政治的暗示,以为《播种者》是威吓人民的暗示,《拾穗者》是三个败残者的命运。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找觅政治的或社会的题目,否则即找寻演剧的效果。这样的见解,实在和米勒的精神相去太远了。米勒嫌恶演剧性的绘画,不关心于政治,摒斥社会主义。米勒决不可能了解他的批评者所指说他的宣言的意义。他曾经说:
“我想,我的批评者们,原是富于趣味的教养深厚的人们。但我不能被隐覆在他们的外衣中。在我的生涯中,除原野以外,什么都不看见。所以我只愿把我所见的事物单纯地,又尽己力所能地告诉出来。”
又他对于当时艺术的演剧的倾向,和对于演剧,也是十分嫌恶的。他曾说:“卢森堡美术馆使我产生了对于演剧的反感。我对于男女俳优的夸张、虚伪等,抱有强烈的憎恶心。”又说:“如果要制作真的自然的艺术,非避去演剧不可。”他对于他的友人和敌手等把他看做社会主义的徒党,曾激烈反抗。他和1848年革命时代的许多法兰西艺术家同样,对于人民有亲善的同情,但要晓得他们大多数是不适应当时人民的一般要求的。他不但是风景画家,他是用了这不灭的写实主义来表现的农民画家。所以评家加之以社会主义者的名目,是他所要竭全力来抗议的。他曾说自己是“农民中的农民”。他的意见是:
“艺术的使命是爱,不是憎。即使表现贫者苦恼时,也不是以刺激对于富的阶级的羡望为目的的。”
……
前言/序言
原来我们初生入世的时候,最初并不提防到这世界是如此狭隘而使人窒息的。只要看婴孩,就可明白。他们有种种不可能的要求,例如要月亮出来,要花开,要鸟来,这都是我们这世界中所不能自由办到的事,然而他认真地要求,要求不得,认真地哭。可知人的心灵,向来是很广大自由的。孩子渐渐大起来,碰的钉子也渐渐多起来,心知这世间是不能应付人的自由奔放的感情的要求的,于是渐渐变成驯服的大人,可怜终于变成
-;“现实的奴隶”。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不可否定的事情。
我们虽然由儿童变成大人,然而我们这心灵是始终一贯的心灵,即依然是儿时的心灵,只不过经过许久的压抑,所有怒放的、炽热的感情的萌芽,屡被折磨,不敢再发生罢了。这种感情的根,依旧深深地伏在做大人后的我们的心灵中。这就是“人生的苦闷”的根源。我们谁都怀着这苦闷,我们总想发泄这苦闷,以求一次人生的畅快。艺术的境地,就是我们所开辟的、来发泄这生的苦闷的乐园。
我们的身体被束缚于现实,匍匐在地上,而且不久就要朽烂。然而我们在艺术的生活中,可以瞥见“无限”的姿态,可以体验人生的崇高、不朽,而发现生的意义与价值了。艺术教育,就是教人以这艺术的生活的。
……
艺术的边界:从具象到抽象的探索之旅 一、 空间、形式与意义的对话:现代主义艺术的回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艺术流派,而是力图勾勒出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在探索“何为艺术”这一命题时所经历的深刻转向与内在张力。我们将从塞尚晚期对物象解构的尝试谈起,考察立体主义如何彻底颠覆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焦点透视法,将三维实体压缩进二维平面,实现多视角的共存。 随后的章节将深入分析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法革命,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对外部世界的模仿或阐释,而是将画布视为一个行动的场域,一种直觉和潜意识的投射。从杰克逊·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中,我们能看到个体经验如何转化为充满张力的线条和色彩结构;而马克·罗斯科的色域绘画,则通过大面积、模糊的色块,试图构建一种近乎宗教体验的、沉浸式的精神空间。 我们不会将这些流派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探究它们之间复杂的关联性。例如,荷兰的风格派运动(De Stijl)如何通过最纯粹的几何形式(直线、直角、三原色)来追求一种普遍的、理性的和谐秩序,这与后来的极简主义在美学追求上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我们还将审视观念艺术的出现,它如何将艺术的焦点从“物”(Object)彻底转移到“意念”(Idea)本身,挑战了艺术品的物质性与市场价值。 二、 媒介的消解与重构:摄影、电影与新媒体的介入 在传统艺术材料逐渐被解放之后,艺术的边界开始向新的媒介扩张。本卷的第二部分将探讨摄影术如何从记录工具升华为艺术本体。我们将回顾阿尔弗雷德·史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如何为摄影争取到“纯粹摄影”的地位,以及杜安·迈克尔斯(Duane Michals)如何利用多张照片的序列组合,重新引入叙事和时间性,赋予静止的图像以流动的生命。 电影艺术的探讨将着重于其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的潜力。我们不会赘述好莱坞的叙事技巧,而是聚焦于实验电影和前卫电影对时间、剪辑、声音的颠覆性运用。例如,如何通过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对蒙太奇的极端运用,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破碎感和对既有现实秩序的反叛。 更进一步,我们将进入到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媒体艺术。当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媒介成为创作工具时,艺术品的“在场性”和“原创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早期的电子影像装置,到如今基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互动体验,艺术家们是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重新定义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数字时代的身份认同与记忆构建的复杂性? 三、 身体的回归与社会性的介入:表演与装置的勃兴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艺术的重心明显地从对纯粹形式的探索,转向了对身体经验和社会结构的直接介入。表演艺术(Performance Art)的兴起标志着艺术家不再仅仅是创作者,而成为了作品本身。我们将分析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早期的“耐力测试”行为,探讨这些行为如何通过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来揭示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动态和脆弱性。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则彻底打破了画廊和博物馆的传统展示模式。它不再是孤立的画作或雕塑,而是对特定空间进行整体性的、沉浸式的重塑。我们关注那些利用日常物品、现成品或光影声音元素构建的复杂环境,它们是如何迫使观众走出被动的观看位置,成为意义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主动参与者?这背后隐藏着对消费主义文化、历史记忆和身份政治的深刻批判。 例如,某些艺术家如何利用废弃的工业材料来构建纪念碑式的作品,探讨工业化进程中被遗忘的劳工群体和环境创伤?另一些艺术家则如何通过对家庭影像、私人信件的并置,来解构“宏大历史”叙事,转而关注边缘群体和去中心化的个人记忆? 四、 理论的棱镜:后结构主义与艺术批评的交锋 任何对当代艺术的梳理都离不开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本卷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关键的艺术理论思潮,它们如何为艺术实践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我们将审视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概念对传统艺术史权威性的颠覆,以及福柯对知识、权力和话语结构的剖析如何影响了那些关注博物馆制度和权力运作的艺术家。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艺术评论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动态张力。理论家们如何利用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工具,去解码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当代作品?同时,艺术家们又是如何反过来,通过其作品来挑战和修正既有的理论预设?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渗透,正是当代艺术持续保持其活力与复杂性的关键所在。 通过这次跨越媒介、形式与理论视角的探索,我们旨在呈现一幅复杂而多维的艺术全景图,它揭示了艺术家们如何以不懈的实验精神,不断质疑我们对“美”、“真实”以及“艺术自身”的既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