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 我就知道这样一个例子:他是前苏联的大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写自己的音乐,一声也不吭。后来忽然口授了一厚本回忆录,并在每一页上都签了名,然后他就死掉了。据我所知,回忆录的主要内容,就是谈自己在沉默中的感受。阅读那本书时,我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当然,当时我在沉默中。把这本书借给一个话语圈子里的朋友去看,他却得不到任何的乐趣,还说这本书格调低下,气氛阴暗。那本书里有一段讲到了苏联三十年代,有好多人忽然就不见了,所以大家都很害怕,人们之间都不说话。邻里之间起了争纷都不敢吵架,所以有了另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往别人烧水的壶里吐痰。顺便说一句,苏联人盖过一些宿舍式的房子,有公用的卫生间、盥洗室和厨房,这就给吐痰提供了方便。我觉得有趣,是因为像萧斯塔科维奇那样的大音乐家,戴着夹鼻眼镜,留着山羊胡子,吐起痰来一定多有不便。可以想见,他必定要一手抓住眼镜,另一手护住胡子,探着头去吐。假如就这样被人逮到揍上一顿,那就更有趣了。其实萧斯塔科维奇长得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象他是这个样子,然后就哈哈大笑。我的朋友看了这一段就不笑,他以为这样吐痰动作不美,境界不高,思想也不好。这使我不敢与他争辩——再争辩就要涉入某些话语的范畴,而这些话语,就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 看过《铁皮鼓》的人都知道,小奥斯卡后来改变了他的决心,也长大了。我现在已决定了要说话,这样我就不是小奥斯卡,而是大奥斯卡。我现在当然能同意往别人的水壶里
评分与傅立叶持相似观点的(但没有他荒诞)是威尔士的制造商罗伯特·欧文。与傅立叶不同,他成功地证明了这些观点在实践中的有效性。通过改善他在新兰纳克的棉纺工人的条件,通过设立最低工资,在工业革命的最冷酷的阶段创立一种独特而大胆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以最慷慨和有效的慈父般的控制来创造健康、诚实和自信的环境,欧文创立了一个模范工业社区。它的生活标准高于以往任何时候的英格兰或欧洲,而且因为给它的拥有者所带来的可见的益处,它吸引了世界范围的注意。欧文并不满足于在实践中证明这些理性的和人道的计划的原则,他试图把他的经验普遍化,并且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除非私有财产——以及与之相伴的非理性和反社会的制度,诸如婚姻和有组织的宗教——全部废除,否则,人类就注定面临无知和竞争所散布的不幸。像上一个世纪的理性主义者一样,他相信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环境,特别是取决于教育,而且真理传播本身就可以抑制全部邪恶。如同圣西门,欧文的漫长的、全心投入的利他主义生活道路在经济上毁了他,他把钱花在了宣扬无神论、自由联合的集体主义以及挣脱婚姻枷锁的爱情上,他是把这些作为一个新的模范世界必须倚为根基的原则来宣扬的。
评分梳理了 观念感 这个概念,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柏林的书值得读~再来一本~~~
评分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
评分还没开始看,不过以赛亚柏林的书还是很有保证的~
评分阅读经典,丰富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