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法)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评分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其代表作主要有《消费社会》、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又译为《符号交换与死亡》)是其代表作,该书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的阐述之一。而他的《消费社会》一书,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时下的社会,则让他风靡于大众。《消费社会》是他使用政治经济学方法批判消费社会状况的作品,但是其描述却直接指向了以大众传媒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图景。 之后,,但是从1972年开始,他获得了南特的社会学教授职位,在学术体制内端上了金饭碗。在南特执教20年后,他于1986年“转会”到巴黎第九大学,1990年辞职退休。值得注意的是,退休并不是他学术生涯的终结,倒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 20世纪学术的一个特征是:欧陆学者在非英语世界出名了还不算出名,一定要经由英美的中介在英语世界里出名了那才叫真出名。鲍德里亚的作品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大量英文译本,而他自己也开始了那种“喷气机教授”的环球学术旅行。1988年9月21日,英国《卫报》以“鲍德里亚是谁?”为标题,用整版篇幅对鲍德里亚详加报道,不无夸张地称其为“社会学教授,大灾变的预言家,大恐慌的狂热抒情诗人,没有中心的后现代荒原的痴迷描述者,纽约文人圈最热门的人物”。此时的鲍德里亚顺应时势,开始了更加通俗化的写作——当然在大众看来还是深奥晦涩神经兮兮。他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但是却在媒体上发表炸弹型文章,比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未曾发生》,强调第一次海湾战争只是传媒制造的一场影像战争,符号与现实的断裂被传媒发挥到极至,这样的判断既引来瞩目也惹来非议。讽刺的是,恰是他所批判的传媒将他捧到聚光灯下,使他成了世界性的公共知识分子,而他本人,也很配合地营造着神秘感。他个子不高,面部表情丰富,又伶牙俐齿。传90年中期他在拉斯韦加斯附近的威士忌彼得饭店的舞台上露面,穿着闪闪发光的金色的服装,很有媒体所追逐的“戏剧性”。而在学术界,在道格拉斯·凯尔纳、马克·波斯特等美国学者的鼎立译介和拥戴下,从1996年起,一个“鲍德里亚效应”(Baudrillard Effect)也开始形成。锦上添花的是,他于1979年写下《论诱惑》一书,试图用诱惑这样的美文学的、空洞的反奉行范式再一次深化拟真这个激进的否定性范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要借此划分出自己与后现代话语《物体系》、《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冷记忆》、《美国》、《完美的罪行》等。《论诱惑》是其中晚期的思想代表作。
评分尼采的名字在二战之后再次被人提起,恐怕要归功于超人哲学的流行。伴随着好莱坞的娱乐化解读,超人变成了那个在电话间换装然后拯救地球的普通白领。但是既然连凯鲁亚克(Jack Kerouac)都开始潜心禅学,那么当年热衷嗑药飙车的小混混也只能纷纷打好领带走进车水马龙,万家灯火,为老婆的LV和孩子的学费埋单。这时的人们依旧怀疑理性,然而社会生活依旧需要道德和准则去维持。
评分事情做过了,它就这样了。第二次感悟要歪曲这个不可逆转的事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我生命的剩余就从这里开始。 而剩余的就是额外赋予你的,让日后命运中的任何事物优雅地或讨厌地展开,其中不乏某种魅力和一种独特的自由。
评分大多数人都认为强大而持久的现实主义绘画在20世纪艺术领域日渐式微。然后,《全球视野艺术丛书: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通过对这个重要命题首次展开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表明:与这种看法相反,现实主义一直在延续并充满了活力,而且趋向多样化。 从整个20世纪来看,美国和欧洲画坛上的现实主义发生过躁动和变革——从伊肯斯、贝洛斯、霍默到维亚尔、席勒、莫兰迪、霍珀、贾科梅蒂,直到巴尔蒂斯、弗洛伊德和霍克尼。作者在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绘画发生现实主义转变的历史和与此相关的主要艺术背景。受现实主义多样化影响,加上各种政治冲突和新视觉技术的发展,西方绘画原本就有的现实主义传统,实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更新。论述主题包罗万象,关注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它们固有的密切关系以及现实主义的维度和其潜在的更为客观的学术性共同外延。通常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于一些艺术家作品内部,像塞尚自己和稍后的画家如乔治·莫兰迪。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我们又能从美国画家菲利普·埃弗古德、德国人奥托·迪克斯和乔治·格罗茨那里找到别样版本的现实主义,即用叙事和讽刺来突出描绘主体粗俗的一面,并且旗帜鲜明地否定学术化。这种讽刺性的现实主义本身就有久远的祖先,威廉·荷加斯和扬·斯特恩等人时不时地通过讽刺性作品揭示这种内在。在戈雅的作品里也有这样的令人生厌的内在。
评分我最喜欢村里那棵蓊蓊郁郁的皂荚树,就挺立在我家那条歪歪扭扭的巷口。当浓浓的夜色刚褪去一点点苍黑的时候,这棵皂荚树上的叫鸡鸟便醒了,它们清脆的啼鸣声像一颗颗从树蓬中滴落的露珠,一声声叩敲着乡村的夜幕与宁静,东山顶上的星星在它们的啼鸣声中渐渐的消隐了,一丝乳一样的淡白静静地在半山顶上的树梢间氤氲,乡村的一天从古树开始了。
评分三、
评分多搞活动,多囤书,京东又嗨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