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文字的重量。纸张的选用也很有讲究,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指尖也不会感到疲乏。内页的排版布局,疏密得当,字号大小适中,阅读起来极为舒适。整体而言,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体会到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与用心,这对于一部汇集了重要思想家的文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文字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物质享受。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提升了整部作品的价值感,让读者在接触那些深邃的思想之前,就已经有了一种仪式性的准备。
评分阅读这些篇章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智力上的长途跋涉,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仪器,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环环相扣,几乎不留任何可供质疑的空隙。尤其是在探讨那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理论构建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令人拍案叫绝。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拗口的术语和精妙的转折,这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其思想的密度太大,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作者似乎总能洞察到事物表象之下的本质脉络,并用极其精准的语言将其描摹出来,这使得即便是面对似曾相识的议题,也能从中发现全新的切入点和深刻的领悟。
评分坦白讲,这部文集无疑是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但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其散发出的那种跨越时空的知识魅力。它并不是那种只能束之高阁、供人膜拜的“经典”,相反,书中的许多观察和论断,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我曾试着用书中的某些理论框架去分析当下热议的社会现象,发现其穿透力丝毫不减。这说明,真正的深刻思想是具有永恒性的,它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与不同时代的人们进行有力的思想碰撞。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并寻求独立思考工具的读者来说,这套文集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鲜明的,它有一种旧时代知识分子的特有风骨——内敛、克制,却又蕴含着澎湃的情感和犀利的批判力。读起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时代、对人性深刻的关怀与反思。它不像现代许多文章那样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追求用最简洁、最凝练的文字,承载起最沉重的思想负担。这种朴素而有力的文风,反而更具穿透力,仿佛是历史的洪流中打捞出来的真言,直击人心深处,让人不得不正视那些被时代喧嚣所掩盖的真相。
评分如果说阅读是对思想的吸收,那么对这部文集的研读,更像是一次与先贤的深度对话。不同章节之间,虽然跨越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时间跨度,但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价值线索,那就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在阅读某个关于伦理学或文化人类学的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耳边娓娓道来,他不是在宣讲教条,而是在提出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着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这种启发性,远超出了知识的传授,达到了精神上的激发。
评分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而现在教师的师德却是少得可怜的“几不原则”。学校应该是一个焕发学生生命活力、激发创新的殿堂。“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教师自己的精神生活应首先处于丰富、充实、发展、创新之中。在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同时,积极地做学生道德完善的促进者、鼓励者、引导者。记得一位中学老师说的好,“教他们学会可以一辈子免于孤独的方法:阅读。教他们可以走到人生更高处的方法:看书。要学会自己去寻找书,要学会拒绝别人强迫你读的书,阴险的让你一辈子不想再读书的书。教他们学会用文字来呈现自己的内心,清澈的内心,温柔的内心,温暖的内心,丰富的内心。”
评分潘光旦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专家人才必须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只能是优良的工具。
评分现在的教育界知道潘光旦的不多,了解其教育思想的人就更少了。潘光旦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璀灿、名人济济的行列中,以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问和卓然不群的独到见识成为一位光彩照人的学界泰斗。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潘光旦一生都在力倡的通才教育思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当我们走过了近50年的专业化教育的弯路,且痛感这一弯路带来的国民人文素质衰退的时候,重提潘光旦,重温一下这位集科学家的睿智和文学家的文采于一身的教育家的思想,重新认识一下他“发挥了中国儒家的基本精神,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费孝通语)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对正在呼唤通才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当代中国教育界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朱家溍自幼酷嗜戏曲,早年师事范福泰、迟月亭、陈少武、刘砚芳、曹心泉、钱宝森等名家。1950至1961年,他兼任梅兰芳的艺术顾问,参加整理了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梅兰芳逝世后,他为梅编写了年谱,并出版了《梅兰芳舞台艺术》(上下集),还为《中国京剧史》撰写了“清代乱弹戏的发展”章节及杨小楼、钱金福、载涛等人的传记条目。
评分最近阅读的潘光旦先生的文集《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深受启发,于是我想借用“位育”一词去思索中国的学校德育。“位”是地位、顺应之意,“育”有发展、超越之境。“位育”则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一种发展着的平衡与协调。儿时在懵懵懂懂成长,一切循规蹈矩,在学校偶尔犯错,但具体又不知道错在哪,如何犯的错,老师经常也不解释,因为压根他就没这意识,采取最有效最直接批评、体罚,心理承受能力大概也就是这段时间锻炼出来的。进入大学后,开始自己摸索着看书,毫无顾忌讨论,渐渐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自我的价值判断,才恍然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的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就此也就提出几点思考: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朱家溍自幼酷嗜戏曲,早年师事范福泰、迟月亭、陈少武、刘砚芳、曹心泉、钱宝森等名家。1950至1961年,他兼任梅兰芳的艺术顾问,参加整理了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梅兰芳逝世后,他为梅编写了年谱,并出版了《梅兰芳舞台艺术》(上下集),还为《中国京剧史》撰写了“清代乱弹戏的发展”章节及杨小楼、钱金福、载涛等人的传记条目。
评分潘光旦先生极有洞察力,思想很深刻
评分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五折叠加200-50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