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文集(第2卷)

潘光旦文集(第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乃穆,潘乃和 编
图书标签:
  • 潘光旦
  • 近代史
  • 史学
  • 文化
  • 学术
  • 回忆录
  • 传记
  • 中国近代史
  • 思想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257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26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5
字数:38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潘光旦先生是我国老一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一生著作甚丰,他的著述是一宗很有价值的学术遗产,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集收入潘光旦先生三十年代的著作三篇,即:《读书问题》、《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人文史观》。该书对于广大学人研究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状况,了解潘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参考作用。

作者简介

潘光旦,字仲昂,江苏宝山县人。1899年8月13日生于宝山县罗店镇,1967年6月10日逝世于北京,1913年至1922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攻读生物学,研习遗传学、优生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34年,先后在上海光华、复旦大学任教,1934年至1952年间任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担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学系主任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

目录

读书问题
近年来之知识介绍
教授为学问之大敌
留学生问题
立达学园的旨趣
谈职业教育
第三中从令小学校勿用“古话文”
大学与体育
科学研究与科学提倡
中国人与国故学
普及识字?
释“读书不忘政治”
政治现状中学生界之淘汰与选择
生物科学的新价值与大学课程
教授待遇与今日流行之兼任讲师制
“青年的烦闷”
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
学问与潮流
观点
商化,民化、与报纸
“著作狂”及“发表欲”
入学试验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速成”
完人教育新说
尚同与尚异
中国今日之社会科学教育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
……
人文史观(人文生物论丛第二辑)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潘光旦先生在三十年代提出的中国教育问题,读起来仿佛就是在探讨今日中国之教育弊病。针砭时弊,酣畅淋漓。

评分

  现在的教育界知道潘光旦的不多,了解其教育思想的人就更少了。潘光旦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璀灿、名人济济的行列中,以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问和卓然不群的独到见识成为一位光彩照人的学界泰斗。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潘光旦一生都在力倡的通才教育思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当我们走过了近50年的专业化教育的弯路,且痛感这一弯路带来的国民人文素质衰退的时候,重提潘光旦,重温一下这位集科学家的睿智和文学家的文采于一身的教育家的思想,重新认识一下他“发挥了中国儒家的基本精神,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费孝通语)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对正在呼唤通才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当代中国教育界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

最近太忙了,评价晚了,东西是很好的,呵呵。

评分

评分

  重读潘光旦是指重读潘光旦在1949年以前那些谈教育的著述,重温他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教育思想,重现潘光旦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重新解读潘光旦在教育上恪守并践行的那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

评分

《潘光旦文集(第2卷)》内容简介:潘光旦先生是我国老一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一生著作甚丰,他的著述是一宗很有价值的学术遗产,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集收入潘光旦先生三十年代的著作三篇,即:《读书问题》、《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人文史观》。该书对于广大学人研究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状况,了解潘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参考作用。

评分

   然而不幸的是,几十年过去,先生所盼求之拾回针线依旧未能实现,倒是本土文化被越抛越远。今日之中国在全力奔向国际化、现代化,一代接一代的年轻人都忙着学西方的文化,学外语,学西洋乐器,学西式礼仪。究竟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属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血脉?

评分

   当我们骄傲的宣扬着多少外国学者被伟大的华夏文明所折服成为中国通时,切不可忘记或许有一天我们要向外人来学习自己民族与国家的文明史。

评分

  我依稀记得曾有感叹,在我们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留学生的课程里有学习书法、京剧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这些基础的国粹教育却从没有出现在本国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英语是从中学生到研究生的必修课,却没有那个教育层次真正认识到学生们对母语的驾驭能力是否真的无可担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