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先生在三十年代提出的中国教育问题,读起来仿佛就是在探讨今日中国之教育弊病。针砭时弊,酣畅淋漓。
评分现在的教育界知道潘光旦的不多,了解其教育思想的人就更少了。潘光旦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璀灿、名人济济的行列中,以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问和卓然不群的独到见识成为一位光彩照人的学界泰斗。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潘光旦一生都在力倡的通才教育思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当我们走过了近50年的专业化教育的弯路,且痛感这一弯路带来的国民人文素质衰退的时候,重提潘光旦,重温一下这位集科学家的睿智和文学家的文采于一身的教育家的思想,重新认识一下他“发挥了中国儒家的基本精神,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费孝通语)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对正在呼唤通才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当代中国教育界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最近太忙了,评价晚了,东西是很好的,呵呵。
评分 评分重读潘光旦是指重读潘光旦在1949年以前那些谈教育的著述,重温他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教育思想,重现潘光旦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重新解读潘光旦在教育上恪守并践行的那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
评分《潘光旦文集(第2卷)》内容简介:潘光旦先生是我国老一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一生著作甚丰,他的著述是一宗很有价值的学术遗产,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集收入潘光旦先生三十年代的著作三篇,即:《读书问题》、《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人文史观》。该书对于广大学人研究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状况,了解潘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参考作用。
评分然而不幸的是,几十年过去,先生所盼求之拾回针线依旧未能实现,倒是本土文化被越抛越远。今日之中国在全力奔向国际化、现代化,一代接一代的年轻人都忙着学西方的文化,学外语,学西洋乐器,学西式礼仪。究竟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属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血脉?
评分当我们骄傲的宣扬着多少外国学者被伟大的华夏文明所折服成为中国通时,切不可忘记或许有一天我们要向外人来学习自己民族与国家的文明史。
评分我依稀记得曾有感叹,在我们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留学生的课程里有学习书法、京剧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这些基础的国粹教育却从没有出现在本国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英语是从中学生到研究生的必修课,却没有那个教育层次真正认识到学生们对母语的驾驭能力是否真的无可担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