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田野:一位方言学者的田野调查笔记

走过田野:一位方言学者的田野调查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志耘 著
图书标签:
  • 方言学
  • 田野调查
  • 语言学
  • 民俗学
  • 文化人类学
  • 地域文化
  • 口语
  • 社会语言学
  • 中国语言
  • 笔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96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189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98年11月6日那天,我写了一篇短文,回忆高中毕业后在老家小学里代课的事情。因为那种文章似乎不属于任何文体,所以我姑且把它叫做“笔记”。从那以后,每当心境清明的时候,我就写一点这类文字。略成规模以后,把它寄给朋友们闲阅,没想到得到了大家很多的共鸣和鼓励。其中《珊瑚的月亮》被国内外许多网站转载,甚至有些人看了此文专程跑到珊瑚去游览,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如今竟办起了“农家乐”。因此,就断断续续地写了下来,至今竟然已有十一年了。

内页插图

目录

田野足迹
云和
珊瑚的月亮
从通道到怀化——湖南怀化南部方言调查笔记
二进通道——湖南通道侗语和四里话调查笔贺
湘西遗珠——湖南乡话调查笔记
湘南绝响——湖南江永女书调查笔记
贵州访苗
高原印象
初识西藏
青海梦游
天下甲居
丹巴参考
丹巴归来的思考
后记

精彩书摘

如果此人过于长寿的话那就腌多少年都难说了。不过,现在饭店里吃的腌鱼一般只腌几十天而已。刘老师给我详细介绍了腌鱼的制作过程,但我没记住多少。
据刘老师介绍,通道县置于宋朝,原来只辖今县西部地区,其余部分是后来由邵阳地区的绥宁县和广西划人的,县城设在县溪镇。1954年,成立侗族自治县,县城也搬到今址双江镇。全县总人口25万,其中’70%是侗族,此外还有少量的苗族和瑶族,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少数民族,说民族语言,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余下的为汉族,我估计不过六七万人。侗族以及苗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县中部和南部地区,汉族主要分布在县北部县溪镇一带。今县城位于县境中南部,人口以侗族为主(约占县城总人口的80%,),有少量的汉族。
位于县城西南不远的黄土乡政府所在地是侗族民俗文化村,每天都有侗族歌舞表演。黄土乡芋头村的侗族民居保存得很好,可供游览。位于县南部与三江交界的坪阳乡,有一座马田鼓楼,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今天从三江过来时所经过的就是那一带地区,看到那里的侗族民居保存得很好。民族节日方面有“芦笙节”和“大戊梁”。芦笙节设在县南部的坪坦乡,昨天刚结束。大戊梁是侗族青年男女对歌玩乐的节日,时间在农历谷雨前的第三天,地点以前设在牙屯堡西边的山梁上,现改在牙屯堡镇。此外,陇底漂流是近年来非常火爆的旅游项目,陇底位于县东北角的临口河上游。
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侗话、苗话、瑶话,不过他们基本上都会说当地的汉语方言一一相应地被称为“汉话”,也有人称为“客话”。汉族基本上都不会说当地少数民族语言。
走过田野:一位方言学者的田野调查笔记 一、 开启一段追寻之旅 《走过田野:一位方言学者的田野调查笔记》并非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扇窗口,引领读者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光、深入土地的非凡旅程。这本书的作者,一位对中国方言怀揣深厚情感的语言学大家,将自己数十载的田野调查经历化为笔下的生动篇章。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更是一个学者如何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用脚步丈量方言的脉络,用耳朵捕捉最真实的乡音,用心去感受地域文化的呼吸。 想象一下,在没有高清卫星地图和即时通讯的年代,学者们是如何凭借一张泛黄的地图、一个简陋的笔记本,跋涉千山万水,深入到最偏远的村落,只为留存那些濒临消逝的方言之声。这本书正是这样的时代缩影,它描绘了方言研究者们不畏艰辛、执着探索的精神。他们跋涉在崎岖的山路,穿梭于熙攘的市集,倾听着劳作者的呼喊、孩童的嬉闹、老者的闲谈,将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生活气息的语言片段 meticulously 记录下来。 每一篇笔记,都可能是一次意外的收获,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可能是某一个偏远山村里,至今保留着古老韵律的戏曲唱腔;可能是某一个滨海渔村里,独具特色的航海术语;又或者是某个民族聚居地里,与当地风俗紧密相连的特殊称谓。这些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笔下,逐渐汇聚成一幅壮阔的中国方言地图,勾勒出语言演变的奇妙轨迹,也折射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二、 深入田野的真实图景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所展现的田野调查的真实过程。作者并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将读者带入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真实场景。他会详细描述自己在某地考察时遇到的困难,例如语言沟通障碍、当地人的疑虑、甚至恶劣的天气条件。但他同时也会展现出,正是这些挑战,让每一次的成功访谈和记录都显得弥足珍贵。 在书中,你可以看到学者如何耐心与一位年迈的老者攀谈,从他口中一点点挖掘出已经无人使用的古老词汇;如何巧妙地引导一群孩童,让他们在游戏和玩耍中自然流露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发音;如何深入当地的庙会、节日庆典,捕捉那些在特殊场合才会出现的独特语言表达。这些场景的描绘,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着方言的生命力。 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人情味。他会记录下采访对象的音容笑貌,他们淳朴的乡音,以及他们对于自己语言的特殊情感。一个农村妇女在讲述自己小时候听奶奶说过的故事时,那带着浓浓乡音的描述,可能比任何学术理论都更能打动人心。这些鲜活的个体,构成了方言的血肉,也让本书不仅仅是语言学研究,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乡土人情的人文画卷。 三、 方言背后的文化密码 《走过田野》的价值,远不止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作者深知,方言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是特定地域文化的最直接载体。因此,在记录方言的同时,他也在不经意间揭示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 比如,某个地区方言中对某种植物或动物的独特称谓,往往反映了当地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利用方式。一个地方方言中丰富的亲属称谓,可能折射出当地传统的家庭结构和社会伦理。而那些生动形象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更是浓缩了当地人民的智慧、经验和价值观念。 作者在书中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文化解读。他会解释为什么某个词汇在当地如此常用,它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他会分析某个方言的语音特点,如何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相互影响。这些解读,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语言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也让读者得以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 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关于方言变迁的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方言面临着衰退甚至消亡的危机。作者在记录这些方言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担忧和珍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记录,唤起更多人对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关注。 四、 珍贵的学术遗产与人文关怀 《走过田野》的出版,对于方言学研究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学术遗产。它所记录的,是许多已经很难再找到的口语材料,是关于方言变迁和演化的珍贵史料。这些一手资料,对于后来的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是一次了解中国多姿多彩语言文化的机会。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普通话之外的、同样充满魅力的语言形态,感受不同地域人民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生活情趣。 更重要的是,本书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位学者的人文情怀。他对中国土地的热爱,对语言的热忱,以及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都贯穿于字里行间。他不仅仅是在记录语言,更是在记录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属于这片土地的集体记忆。 “走过田野”,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它象征着一种深入实践、亲身体验的研究方法,也寓意着一种回归土地、连接根源的精神追求。这本书,邀请你一同走进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聆听那些即将远去的乡音,感受那份属于中国的、最真实、最动人的语言脉动。它是一次感官的盛宴,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曲献给中国方言的深情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地方”和“记忆”的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快速消逝的传统语言的深深的忧虑和紧迫感,强烈地感染了我。他似乎总是在与时间赛跑,试图抢救下那些即将被主流文化吞噬的细微声响。这些笔记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像是一种对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刻警示。每一次记录,都像是在为某个正在坍塌的文化空间立下一块小小的碑石。我开始留意自己周围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的语言习惯,试图去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历史密码。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一种对“失语”现象的敏感和警觉。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方言的沉寂,都可能意味着一段鲜活历史的永久关闭。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文字,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作者的叙事语言流畅而富有画面感,他似乎拥有将抽象的语言现象转化为具体可感场景的魔力。那些关于地方口音的细微差别,那些在乡间小路上与老人们交谈的场景,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下,耳边听着那些久违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方言。他不仅仅是在记录语言的变迁,更是在捕捉流逝的文化脉络。读到一些关于特定词汇在不同村落间含义的微妙差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地人交流时那种略带戏谑或认真的神态。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完全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腻入微地勾勒出人情世故;时而又如山间清泉,一泻千里地揭示出语言背后的社会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是需要沉淀的,它不适合囫囵吞枣。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自己的记忆库中搜寻相似的经验,或者去想象作者描述的那个田埂上的场景。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缓慢而深入的自我对话。作者的写作节奏非常注重氛围的营造,他懂得留白的重要性,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信息背后的重量。有时候,一段看似简单的对话记录,其背后可能蕴含着数周的跟踪调研和反复确认,而作者仅仅用几行字轻描淡写地带过,这种克制反而彰显了其专业素养。对于渴望真正了解中国乡土社会语言生态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了一种贴近土地、倾听人心的,既接地气又富有思辨性的独特体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长途跋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享受。厚实的纸张,带着淡淡的墨香,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内涵,那一抹沉静的土黄色,仿佛真的能让人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温度。内页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大小适中,间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手绘插图和老照片,虽然不是高清的影像,却充满了岁月的质感,它们如同一个个沉默的证人,为文字增添了无法言喻的历史厚重感。每一次触碰到这些图片,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田野中穿梭时的那种专注与敬畏。装帧的设计者显然是理解了这本书的核心精神——一种对传统和地方文化的深深眷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忍不住想一遍遍地摩挲。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作者在研究中所投入的精力和心血,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深厚的学理基础与真挚的人文关怀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学术著作往往过于侧重理论的构建,读来枯燥乏味,但这位学者却成功地将严谨的语言学分析融入到日常的田野叙事之中。每当他提出一个关于音变或词义演化的假说时,总能立刻用具体的、鲜活的田野案例来佐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字中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感,而是充满了对受访者的尊重与共情。他记录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是他们与方言共同成长的生命轨迹。这种将学术的严谨性与人性的温度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拓宽了“田野笔记”的边界,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专业内容变得平易近人,引人深思。

评分

约·凯恩斯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都知道,三周以上的重复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习惯的力量都是惊人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决定着你是否成功。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百分之五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可见成功基于习惯的养成。

评分

曹老师有关语言学的笔记,文字不拘一格,生动形象,让人领略语言学田野调查的魅力。其中方方面面的事例,又让人大开眼界。印刷好。开本较大

评分

曹老师有关语言学的笔记,文字不拘一格,生动形象,让人领略语言学田野调查的魅力。其中方方面面的事例,又让人大开眼界。印刷好。开本较大

评分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绽放的鲜花,用它娇艳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习惯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习惯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习惯是挥舞的画笔,用它绚丽的色彩描绘理想的画卷。

评分

曹老师有关语言学的笔记,文字不拘一格,生动形象,让人领略语言学田野调查的魅力。其中方方面面的事例,又让人大开眼界。印刷好。开本较大

评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练习的习惯总是在绿意盎然之际浮现出熠熠光辉的不同。唐代书法家怀素,他自幼为僧,看见寺院附近种植有很多芭蕉树,他就每天摘采蕉叶来练字。蕉叶用完了就用浅色漆盘和木板继续苦练,写满后,擦掉再练。久而久之,漆盘和木板都被磨穿了,就连寺院的墙壁上,家具上也都写满了字。就这样他每日勤奋刻苦练字,他才以骤雨狂风之势的草书而著称于世,人称“草圣”。怀素的成功在于他每日孜孜不倦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这种好的习惯铸就他从一个平凡的僧人化身为影响后世的绝世伟人。所以,我们看到练习的习惯它是蓝色的。

评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练习的习惯总是在绿意盎然之际浮现出熠熠光辉的不同。唐代书法家怀素,他自幼为僧,看见寺院附近种植有很多芭蕉树,他就每天摘采蕉叶来练字。蕉叶用完了就用浅色漆盘和木板继续苦练,写满后,擦掉再练。久而久之,漆盘和木板都被磨穿了,就连寺院的墙壁上,家具上也都写满了字。就这样他每日勤奋刻苦练字,他才以骤雨狂风之势的草书而著称于世,人称“草圣”。怀素的成功在于他每日孜孜不倦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这种好的习惯铸就他从一个平凡的僧人化身为影响后世的绝世伟人。所以,我们看到练习的习惯它是蓝色的。

评分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习惯当空舞?让我们托起习惯的彩盘,涂出最最斑斓的一抹色彩吧!

评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观察的习惯总是在平凡之处而又突出它的不可或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经常观察昆虫的活动情况,他很感兴趣,因此数十年如一日,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一种昆虫他往往要观察研究几年,十几年,甚至四十年才下结论。他对昆虫的观察极为专心、仔细,常常为了研究毛虫的生活规律把眼睛都看肿了,连手指被毒刺刺肿了他也毫不在乎。他用尽一生详细观察各种昆虫,最终续写完《昆虫记》。法布尔的成功源于他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成天与绿虫为伴,惺惺相惜,照顾并观察记录它们的习性,从不因为过程中的枯燥而放弃这种好的习惯,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所以,我们看到观察的习惯它是绿色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