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实用图样1000例

机械制图实用图样1000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伏林,王柏玲 著
图书标签:
  • 机械制图
  • 工程制图
  • 图样
  • 机械设计
  • 技术绘图
  • 机械工程
  • 绘图规范
  • 标准件
  • 零件图
  • 装配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32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506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字数:4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械制图实用图样1000例》是为了配合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的理论教学编写的,将机械制图基本知识与实际图例相结合,同时着重贯彻新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便于读者查找使用。选用的图例尽可能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做到与生产实践相联系,以求使读者不仅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能具备灵活运用的能力。《机械制图实用图样1000例》主要内容包括:由立体图画三视图、从三视图想象立体图、画轴测图、机械零件常用的表达方法、尺寸注法、中心孔的标注、尺寸公差和配合注法、几何公差标注、图样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的表示法、齿轮画法、花键画法、弹簧的表示法、典型零件的表达、减速箱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及零件图、齿轮泵的装配图及零件图。   《机械制图实用图样1000例》适合机械类专业院校学生及自学成材者使用,是培训年青技术人员加强空间概念的好教材,同时也可供机械设计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刘伏林、王柏玲夫妇均为高级工程师,于1965年分别毕业于黑龙江工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1993年,刘伏林以专家和学者身份被派往俄罗斯任中俄合资企业的主任工程师,回国后任深圳市丰耀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厂长和总工程师。王柏玲曾任哈尔滨电缆厂研究所副所长,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二人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机械领域的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在工作中互相促进、不断思考与总结,于1991年和1994年合编了《实用机械制图500例》和《机械制图实用图样900例》,广受好评。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由立体图画三视图 二、从三视图想象立体图 三、画轴测图 四、机械零件常用的表达方法 五、尺寸标注 六、中心孔的标注 七、尺寸公差和配合注法 八、几何公差标注 九、图样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 十、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的表示法 十一、齿轮画法 十二、花键画法 十三、弹簧的表示法 十四、典型零件的表达 十五、减速箱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及零件图 十六、齿轮泵的装配图及零件图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机械制图实用图样1000例》这本书的不包含其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机械设计、制造和相关技术领域,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高精度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前沿技术解析》 本书简介 在当今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和“工业4.0”转型的浪潮中,传统机械制造的精度和效率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高精度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前沿技术解析》并非一本侧重于基础图样绘制规范或标准图例汇编的工具书,而是深入探讨现代机械制造核心环节——高精度数控(NC)编程、复杂曲面加工策略、以及先进模具结构与材料应用的前沿技术专著。 本书旨在为具备一定机械设计和基础制造知识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的深度过渡平台。我们聚焦于那些决定产品最终质量和制造成本的关键技术瓶颈。 第一部分:先进数控编程与仿真优化 本部分彻底摒弃了对基础二维图纸识读的赘述,而是聚焦于五轴及以上联动数控编程的复杂性与策略优化。 1. 复杂曲面刀具路径生成理论: 详细解析了基于点云数据和三维模型(STEP/IGES)直接生成高效刀具路径的算法,尤其侧重于等效路径、水滴路径以及螺旋插补算法在自由曲面加工中的应用效果对比。书中用大量篇幅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步进参数、表面偏移量来有效控制残余振纹(Tool Marks)的形态与密度,这是保证光学级表面光洁度的关键。 2. 动态误差补偿与后处理技术: 深入剖析了现代高精度加工中心(如HMC和VMC)内部的热膨胀补偿、刀具长度和半径实时补偿的数学模型。重点展示了如何针对特定机床的运动学结构(如摆动头/旋转台配置),编写或选用定制的G代码后处理器(Post-Processor),以消除因机床结构误差导致的系统性偏差。书中提供了多个不同品牌(如西门子840D SL, 泛纳克/FANUC 31i-B5)的后处理定制案例分析。 3. 增材制造(AM)对数控编程的挑战与融合: 探讨了金属增材制造(如SLM/L-PBF)对传统去除加工理念的颠覆。书中分析了如何利用拓扑优化软件设计出的轻量化结构,并将其逆向转化为适合激光熔覆或电子束焊接的预热、填充和冷却策略的CNC代码。这部分内容着重于“设计-制造-验证”闭环中,CNC系统如何作为最后的物理实现环节进行高精度控制。 第二部分:高性能模具结构设计与寿命预测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精密模具,尤其是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注塑模具和高精度冲压模具的设计理念。 1. 注塑模具的流道与冷却系统优化: 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三板模”或“潜射式浇口”介绍,本书深入研究了热流道系统的热平衡控制。通过有限元分析(FEA)软件(如Moldflow/Moldex3D)的模拟结果,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点加热器布局、冷却水路紊流设计来确保型腔内熔体温度均匀性,从而消除缩痕和翘曲。书中包含了针对高精度光学镜片模具的冷却方案对比分析。 2. 级进模与多工位冲压的工序分解: 针对汽车内外覆盖件等复杂零件,本书详细阐述了冲压工艺的“最小变形”路径规划。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反向拉伸技术来控制材料的塑性流动,如何设计卸料和导向机构以应对超薄材料(低于0.5mm)的加工挑战。特别收录了复杂深拉伸件的应变分布模拟与修正模具设计的实践案例。 3. 模具钢材的选择与表面处理技术: 本书对比了高性能工具钢(如H13、DC53、M42等)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疲劳强度和耐磨性。重点介绍了PVD(物理气相沉积)和DLC(类金刚石碳)涂层在模具型腔和冲压刃口的应用,分析了涂层厚度、内应力如何影响模具的实际使用寿命和脱模性能。 第三部分:精密测量与质量控制的数字化集成 现代高精度制造的终极目标是可追溯性和零缺陷。本部分关注的是如何将先进的测量技术无缝集成到制造流程中。 1. 接触式与非接触式测量的融合应用: 详细介绍了三坐标测量机(CMM)的动态补偿算法及其在复杂曲面测绘中的应用。更侧重于激光扫描仪、光学比较仪和白光扫描技术的数据配准与噪声过滤。书中给出了如何将扫描数据直接导入逆向工程软件,并与原始CAD模型进行GD&T(几何尺寸与公差)偏差分析的完整工作流程。 2. 在线监测(In-Process Monitoring)系统: 探讨了利用力/扭矩传感器、声发射(AE)技术实时监测刀具磨损和微裂纹生成的技术。书中提供了如何设置SPC(统计过程控制)图表,并在发现过程参数漂移时,自动触发CNC系统进行微调的闭环控制模型。 3. 数字化孪生在制造流程中的构建: 最后,本书展望了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在高端制造中的实践。如何通过集成ERP/MES系统的数据流,建立一个实时的、可预测的虚拟工厂模型,从而对生产进度、设备健康状态和最终产品质量进行前瞻性管理。 --- 总结: 本书《高精度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前沿技术解析》是一本面向实践深度和技术前沿的专业读物。它假设读者已经掌握了基础的机械制图语言,并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如何用最新的技术和理论,将复杂设计转化为高精度、高效率的实体产品的挑战之中。它不提供现成的图例库,而是提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框架、算法解析和前沿案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图鉴本身所呈现的视觉信息。我发现它在体系构建上有着非常独到的匠心。它不是简单地将图样堆砌在一起,而是按照机械系统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从零部件的单个表达,到部件的组合,再到整机的装配视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地图。这种结构使得学习者可以很容易地形成系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工程思维。比如,当你理解了单个轴承座的制图规则后,再去看整个减速箱的装配图时,你就能迅速理解各个细节是如何协同作用的。对于教学者而言,它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教案基础,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模块,组织出极具层次感的课程。对于自学者而言,它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每完成一章的学习,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技能提升和对机械世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实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是捧着一本可以信赖的工具书。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布局,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从基础的线条、图形表达,到复杂的机械零部件、装配图的绘制规范,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而且,插图的清晰度和精度简直无可挑剔,无论是剖视图的阴影处理,还是尺寸标注的规范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种精益求精的制作态度,让我在翻阅时就感受到了作者团队的专业功底。对我这样一个需要经常查阅标准制图规范的设计新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信赖的“标准执行者”,每次需要确认某个符号的含义或者某个视图的投影方式时,都能迅速定位,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图纸的规范性。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超乎预期的强大,它完全摆脱了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说教,而是紧紧围绕着“实战”展开。里面收录的那些上千个图例,覆盖了机械制造领域中几乎所有常见的零件和机构,从最基础的螺纹连接到复杂的齿轮箱体结构,每一个案例都配有详尽的图纸和必要的说明文字。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方式,比如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错的过渡圆角、倒角尺寸的标注,或是特定角度的斜视图处理,书中都给出了清晰、明确的示例。这使得我不再需要反复查阅厚厚的国标文件,很多时候,直接对着书上的标准图样进行模仿和套用,就能确保我的设计图纸完全符合行业要求。这种“看图说话、照图施工”的学习路径,对于提升动手能力和快速上手项目至关重要,是那种真正能进工地、上生产线的“硬核”教材。

评分

从一个资深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我关注的重点会转移到其对最新行业标准和新技术的兼容性上。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明显是经过了近期的修订和更新。我注意到其中对一些新兴材料的表达符号以及一些先进加工工艺要求的图示标注,都体现了与当前主流CAD软件输出习惯的同步。例如,在曲面零件的表达上,它所采用的标注方法非常现代化,与三维建模软件导出的二维工程图的逻辑高度吻合,这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全面转向数字化设计的团队来说,极大地减少了从传统纸质图纸思维到数字化工作流程的转换成本。它有效地搭建了传统机械制图理论与现代数字化设计工具之间的桥梁,让老一辈的经验得以在新一代工具上得到最精确的体现。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内容时,我最大的疑虑是如此庞大的图例数量,会不会导致内容深度不足,流于表面。但深入阅读后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它在广度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深度解析。对于每一个关键的图例,作者往往会用旁注的形式,解释其背后的设计意图和制图逻辑,比如为什么这里需要画虚线,为什么这个尺寸是关键尺寸,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图形。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不少关于公差配合和表面粗糙度的实际应用案例,这在很多纯粹的“绘图教程”中是被忽略的重要环节。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画”,更是“为什么这样画”,这种从“术”到“道”的提升,是任何快速教程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坐在你旁边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把脑子里的想法转化为符合工程标准的精确图形。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十六、齿轮泵的装配图及零件图刘伏林、王柏玲夫妇均为高级工程师,于1965年分别毕业于黑龙江工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1993年,刘伏林以专家和学者身份被派往俄罗斯任中俄合资企业的主任工程师,回国后任深圳市丰耀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厂长和总工程师。王柏玲曾任哈尔滨电缆厂研究所副所长,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二人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机械领域的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在工作中互相促进、

评分

前面不用看,基础过头了

评分

参考参考,画图时参考用,不是很实用,有用的内容不是很多。

评分

还行,适合初学者。多加点文字说明会更完美。

评分

生活它是没办法总依照着你的意思继续,有的也只是朝着它该走的步调进行,不管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又有多少人被拍在沙滩,它来的时候就来,去的时候还得去。

评分

图书版面太小了,要是是横板的A3就好了。

评分

给亲友买的,还不知道好不好

评分

机械图实用样1000列 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