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涉及华中、西门子、FANUC三种数控系统,详解车削和铣削数控宏程序编程方法、技巧,提供典型实例的工艺分析和编程设计,实例源自技能等级和数控竞赛实操试题。
内容简介
《数控宏程序编程方法、技巧与实例(第2版)》围绕当前常见的HNC-21/22M华中世纪星、sINuMERIK802D和FANUC0i三种数控系统的宏程序编程设计展开。全书共分4章,第1章介绍HNC-21/22M华中世纪星、SIN〔JMERIK802D和FANUC0i三种数控系统的用户宏程序基础理论知识及宏指令调用格式和特点;第2尊介绍在数控车床上对典型零件和非圆曲线零件进行宏程序编程的技巧和编程实例;第3章介绍在数控铣床和加上中心上对典型零件和非圆曲线零件进行宏程序编程的技巧和大量的编程实例;第4章详细讲述实例零件的工艺分析和程序设计。
《数控宏程序编程方法、技巧与实例(第2版)》是一本实用性非常强的数控技术用书,特别适合高技能数控人才使用,并可供数控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的人员参考,也可供各类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数控宏程序编程方法、技巧与实例(第2版)》可作为各类竞赛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高级工、数控技师、高级技师的参考书。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用户宏程序
1.1 HNC-21/22M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宏指令编程
1.1.1 宏变量及常量
1.1.2 运算符与函数
1.1.3 语句表达式
1.1.4 调用方式
1.1.5 用户宏程序的结构及用户宏功能
1.2 SINUMERIK802D数控系统R参数指令编程
1.2.1 计算参数R
1.2.2 程序跳转
1.2.3 子程序
1.2.4 R参数编程的结构及R参数功能
1.3 FANtc0i-MC数控系统用户宏程序
1.3.1 变量
1.3.2 系统变量
1.3.3 算术和逻辑运算
1.3.4 宏程序语句和NC语句
1.3.5 转移和循环
1.3.6 宏程序调用
1.3.7 用户宏程序的结构及用户宏功能
第2章 数控车床的宏程序编程
2.1 数控车床宏程序编程特征
2.1.1 在宏程序主体中使用变量
2.1.2 变量之间的演算
2.1.3 用宏程序命令对变量进行赋值
2.2 数控车床宏程序编程技巧
2.2.1 用宏程序和R参数编程实现规格不同的轴加工
2.2.2 用宏程序和R参数编程实现螺纹的粗、精加工
2.2.3 用宏程序和R参数编制孔加工钻削循环
2.3 非圆锥曲线类零件数控车削的宏程序编程实例
2.3.1 椭圆类零件的宏程序和R参数编程
2.3.2 双曲线过渡类零件的宏程序和R参数编程
2.3.3 抛物线类零件的宏程序和R参数编程
2.4 数控车削典型曲面零件的宏程序编程实例分析
第3章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宏程序编程
3.1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宏程序编程特征
3.1.1 在宏程序主体中使用变量
3.1.2 变量之间的演算
3.1.3 用宏程序命令对变量进行赋值
3.2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宏(参数)程序编程技巧
3.2.1 根据不同类型的零件进行程序设计及加工方法的选择
3.2.2 设计程序流程结构框图
3.2.3 合理选择图形的数学处理方法
3.2.4 非圆曲线轮廓零件编程实例
3.3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宏程序编程实例
3.3.1 零件平面铣削宏程序编程实例
3.3.1.1 长方形零件平面同向铣削宏程序编程
3.3.1.2 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宏程序编程
3.3.1.3 圆形零件平面的双向铣削宏程序编程
3.3.2 孔系类零件宏程序编程实例
3.3.2.1 直线点阵孔群钻削宏程序编程
3.3.2.2 矩形框式点阵孔群宏程序编程
3.3.2.3 平行四边形框式点阵孔群宏程序编程
3.3.2.4 矩形网式点阵孔群宏程序编程
3.3.2.5 平行四边形网式点阵孔群宏程序编程
3.3.2.6 圆弧点阵孔群宏程序编程
3.3.2.7 圆环形点阵孔群宏程序编程
3.3.2.8 交错排列的网格点阵孔群宏程序编程
3.3.3 外轮廓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实例
3.3.3.1 圆形零件外轮廓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3.2 长方形外轮廓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3.3 跑道形外轮廓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4 凹槽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实例
3.3.4.1 圆形凹槽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4.2 方形凹槽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4.3 跑道形凹槽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5 锥台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实例
3.3.5.1 圆形锥台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5.2 正四棱锥台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5.3 正多棱锥台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6 锥槽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实例
3.3.6.1 圆锥槽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6.2 四方锥槽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6.3 跑道形锥槽类零件侧面铣削宏程序编程
3.3.7 非圆锥曲线类零件的宏程序编程实例
3.3.7.1 椭圆类零件曲面的宏程序编程
3.3.7.2 双曲线类零件曲面的宏程序编程
3.3.7.3 抛物线类零件曲面的宏程序编程
3.3.7.4 阿基米德螺旋线类零件曲面的宏程序编程
3.3.8 球面类零件的宏程序编程实例
3.3.8.1 凸半球面零件类的宏程序编程
3.3.8.2 凹半球面零件类的宏程序编程
3.3.8.3 相邻面圆角过渡类零件的宏程序编程
3.4 数控铣削典型曲面零件的宏程序编程实例分析
第4章 典型曲面零件宏程序编程实例分析与加工
4.1 烟灰缸的宏程序编程与加工
4.2 五角星的宏程序编程与加工
4.3 快餐饭盒凹模的宏程序编程与加工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内容详尽,不包含《数控宏程序编程方法、技巧与实例(第2版)》相关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 《智能制造时代:工业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的深度融合实践》 图书简介 在“工业4.0”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传统的生产线正逐步演变为高度互联、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本书《智能制造时代:工业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的深度融合实践》,聚焦于这场变革的核心技术——工业物联网(IIoT)和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系统集成商、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极具实战价值的技术指南和前瞻性洞察。 本书并非对理论概念的空泛阐述,而是立足于当前工业现场的真实痛点和迫切需求,详细剖析了如何利用这两大关键技术实现生产效率的飞跃、产品质量的稳定控制以及运营成本的有效削减。 第一部分:工业物联网(IIoT)的基石构建 本部分从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入手,系统梳理了IIoT在现代工业环境中的部署逻辑。我们首先深入探讨了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选型、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协议(如OPC UA、MQTT在工业场景的应用优化),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业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重点分析了异构设备的数据接入挑战,包括对老旧(Legacy)设备进行“哑设备”改造的技术路径。书中详述了数据清洗、时间戳同步以及在采集端进行初步特征提取的方法,确保上传至云端的数据是高质量、可分析的原始信息。 网络架构与安全: 详细对比了有线与无线(如TSN时间敏感网络、5G工业专网)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安全维度是IIoT的生命线,本书专门开辟章节讲解了从设备端到云端的“零信任”安全模型构建,包括物理安全、数据加密传输协议(TLS/SSL的工业实践)以及固件空中下载(OTA)的安全验证机制。 第二部分:边缘计算——实现实时决策的引擎 工业控制对延迟的要求近乎苛刻,云端计算的固有延迟使其难以满足高频、高实时性要求的控制任务。本部分深度聚焦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阐述其在IIoT架构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边缘架构设计与部署: 书中构建了从云到雾再到边的多级计算架构模型。我们详细介绍了边缘节点(Edge Gateway)的硬件选型考量,包括对计算能力、功耗和工业防护等级的要求。重点阐述了容器化技术(如Docker、Kubernetes的轻量级部署)在边缘侧的应用,以实现应用的快速部署和弹性伸缩。 实时数据处理与模型下发: 边缘计算的核心价值在于“近数据源”的实时分析。本书提供了利用边缘侧算力运行轻量级机器学习模型(如异常检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完整流程。内容涵盖了模型裁剪技术,确保模型在资源受限的边缘设备上高效运行。同时,探讨了云端训练、边缘推理的闭环工作流设计。 关键挑战与应对策略: 边缘侧的部署环境复杂多变。我们详细分析了边缘节点的资源管理、远程诊断与故障恢复策略。针对数据一致性问题,设计了边缘与云端的数据同步冲突解决机制,确保业务连续性。 第三部分:深度融合实践与应用场景的革新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精华,通过多个详尽的案例研究,展示了IIoT与边缘计算融合带来的实际效益。 预测性维护(PdM)的端到端实现: 以高价值机床或关键泵站为例,构建了一个从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边缘端特征提取(FFT分析)、实时健康评估,到最终云端寿命预测的完整系统。书中提供了用于评估设备剩余使用寿命(RUL)的算法实现路径。 质量在线检测与视觉引导: 探讨了如何利用高性能边缘计算单元(如配备NPU/GPU的工控机)承载高分辨率机器视觉模型。重点在于如何在毫秒级延迟内完成图像采集、目标识别和决策反馈(如自动剔除不合格品),并实现模型迭代后的无缝热更新。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实时驱动: 数字孪生不再是静态模型。本书阐述了如何利用IIoT采集的实时工况数据,驱动高保真度数字孪生模型进行仿真和验证。我们提供了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状态同步算法,确保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实时对齐。 生产排程优化与柔性制造: 介绍了如何利用边缘计算单元快速响应生产订单的变化,动态调整生产节拍和物料流转策略,从而支撑高度柔性的定制化生产需求。 面向未来的展望: 最后,本书展望了AI大模型(如生成式AI)在工业知识管理和故障诊断辅助决策中的潜在应用,并探讨了自主工业系统(Autonomous Systems)的发展方向。 本书特点: 实战导向: 包含大量系统架构图、数据流示意图和关键配置代码片段,直接服务于工程师的落地需求。 技术前沿: 紧密结合最新的工业通信标准、TSN、5G专网以及轻量级AI部署技术。 跨域整合: 深入分析了OT(运营技术)与IT(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融合中的技术壁垒与解决方案。 《智能制造时代:工业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的深度融合实践》是助力制造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目标,迎接下一代工业革命挑战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是技术的教科书,更是构建未来智能工厂蓝图的实践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