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行列式
1.1 行列式的定义
1.1.1 二阶、三阶行列式
1.1.2 数码的排列
1.1.3 阶行列式的定义
历史寻根:行列式
习题1.1
1.2 行列式的性质
习题1.2
1.3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1.3.1 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
1.3.2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1.3.3 拉普拉斯(1ap1ace)展开定理
背景聚焦:解析几何中的行列式
习题1.3
1.4 行列式的计算
1.4.1 利用行列式的定义
1.4.2 化为上(下)三角形行列式
1.4.3 利用行列式展开定理
方法索引:数学归纳法
1.4.4 数学归纳法
历史寻根:范德蒙
1.4.5 递推法
1.4.6 升阶法(加边法)
1.4.7 利用已知行列式
1.4.8 综合例题
习题1.4
1.5 克莱姆(Cramer)法则
历史寻根:克莱姆
习题1.5
总习题一
第2章 矩阵
2.1 矩阵的定义与运算
2.1.1 矩阵的概念
历史寻根:矩阵
2.1.2 矩阵的加法
2.1.3 数乘矩阵
2.1.4 矩阵与矩阵的乘法
2.1.5 方阵的幂运算
2.1.6 矩阵的转置
2.1.7 共轭矩阵
背景聚焦:天气的马尔可夫 (Markov)链
习题2.1
2.2 几种特殊的矩阵
2.2.1 对角矩阵、数量矩阵和单位矩阵
2.2.2 上(下)三角形矩阵
2.2.3 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
……
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第4章 矩阵相似对角化
第5章 二次型
附录
部分习题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这套书的排版真的挺不错的,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我之前看过的几本数学书,有的字体太小了,看得眼睛疼;有的行距太宽,感觉内容被稀释了,翻好久才能找到重点。这本《线性代数》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它采用了一种比较经典的版式设计,看起来非常舒服,而且重点内容,比如定理、定义和例题,都用加粗或者不同的颜色进行了标注,很容易就能捕捉到关键信息。章节的划分也很清晰,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标题和学习目标,翻阅目录的时候就能大致了解这一章要讲些什么。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页的页眉处都标注了章节名和页码,这样即使书本很厚,找起具体内容来也方便多了。而且,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劣质纸,就算是坐在灯光下看,也不会觉得刺眼。整体来说,从编辑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细节处理做得非常到位,为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当初买这本书,其实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线性代数的书太多了,很难找到一本真正适合自己的。但当我开始阅读后,就觉得这本书真的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之前学线性代数的时候,总感觉很多内容都像是一堆孤立的公式和定义,不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也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而这本书在讲解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梳理。它会反复强调一个核心思想,然后将不同的定理和性质都建立在这个核心思想之上,让我能清晰地看到整个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线性代数有了更整体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零散的知识点上。而且,它在讲解过程中,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历史背景或者哲学思考,让我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深度,这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更有趣、更有意义。
评分我是在大学期间接触到线性代数的,当时学的教材确实比较晦涩难懂,很多概念都是模模糊糊的,做了很多习题也 still 感觉抓不住核心。这次偶然翻到这本《线性代数》,感觉耳目一新。它在引入概念的时候,不像我之前看到的那样直接抛出公式和定义,而是先从一些更直观的例子或者思想实验入手,比如向量空间的构造、矩阵的几何意义等等,让我能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逐步地引入严格的数学定义和定理。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真的非常适合我这样的读者。而且,书中给出的例题也非常精彩,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很多都包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能让我看到这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一些证明也写得比较详细,对于我这种数学基础不太扎实的同学来说,跟着一步一步推导,就能理解其中的逻辑链条。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离开校园一段时间的职场人士,重新拾起线性代数这门学科,我原本以为会很困难。然而,这本《线性代数》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愉快的学习体验。它在讲解数学概念时,非常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书中有不少章节会提到线性代数在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这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这门学科的价值和重要性。看到这些抽象的理论能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而且,书中对一些复杂的证明和推导,都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和可视化处理,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虽然我不能说完全理解了每一个细节,但整体脉络和核心思想我是掌握得很清楚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通俗易懂,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直击要点,让我能够高效地吸收知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的习题设计。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数学教材,光有精辟的讲解是不够的,习题的质量和数量同样至关重要。而这本《线性代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习题分为不同的难度等级,从基础的概念巩固题,到需要一定技巧的综合应用题,再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我尝试做了一些基础题,发现它们很好地检验了我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做完之后心里就踏实多了。接着挑战了一些综合题,这些题目往往需要将好几个章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锻炼了我的解题思路和能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思考题,它们不像课本上的例题那样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探索,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虽然有些题目我一时半会儿做不出来,但它激发了我深入思考的动力,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学习。
评分我没有责备你的意思,我是不想看你折磨自己。郑明皓看着她,逆着光,她看不清他的眼神,却感受到了他语气里的真诚,我想帮你!她摇头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一切都过去了,你不能一辈子都活在回忆里。她又摇头。
评分正品
评分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南怀瑾1.南怀瑾写的禅话很不错,禅话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甚便初学者阅读。兹经作者和原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1994年版校订,以供研究。禅话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曾对古代社会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使之与中国思想文化史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禅宗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也因此而成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五度中毒只履西归圣贤的应世,都为济物利生而立志。但圣贤的事业,都从艰危困苦中而树立,甚至赔上自己的性命,也是意料中事。达摩大师看到当时印度佛教文化,已经不可救药,看到中国有大乘气象,可以传佛心法,所以他便航海东来,在中国住了九年。而且在短短的九年之中,大半时间还是终日默然在少林寺面壁而坐。如此与世无争,为什么还有些人想尽办法要谋害他?这是所为何来呢?有一次,某大学一位哲学研究所的学生问我学禅学佛的人,起码应该是看空一切。为什么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为了衣钵,还要犹如避仇一样地逃避争夺的敌对派?这样看来,又何必学佛修禅呢?这与达摩大师来传禅宗心法,为什么还有人要五、六次谋害他,都是同一性质的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号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本来就有这样丑陋而可怕的一面。古语说文章是自己的好,所以文人千古相轻,争端永远不息。这所渭的文人,同时还包括了艺术等近于文学的人和事。其实,岂但文人千古相轻,各界各业,乃至人与人之间,谁又真能和平地谦虚礼让呢?所以宗教中千古互相敌视,社会间千古互相嫉恨,都是司空见惯,中外一例的事。人就是这样可怜的动物,它天生具有妒嫉、仇视别人的恶根。倘使不经道德学问的深切锻炼与修养,它是永远存在的,只是有时候并未遇缘爆发而已。况且还有些专讲仁义道德和宗教的人,学识愈深,心胸愈窄,往往为了意见同异之争,动辄意气用事,乃至非置人于死地不可。佛说贪、嗔、痴、慢、疑五毒,是为众生业障的根本。妒嫉、残害等心理,都是随五毒而来的无明烦恼。道行德业愈高,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谓高明之家,鬼瞰其室,也包括了这个道理。印度的禅宗二十四代祖师师子尊者,预知宿报而应劫被杀。后世密宗的木讷尊者,具足六通,也自甘为嫉者饮毒而亡。此外,如耶稣的被钉十字架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饮毒受刑孔子困于陈、蔡,厄于鲁、卫之间,其所遭遇的艰危困顿,唯仅免于死而已。达摩大师最后的自愿饮毒,对证他所昭示的四行的道理,可以说他是心安理得,言行如一。后来二祖神光的临终受害,也是依样画葫芦。其次,关于达摩
评分:(51,102,255):..11104600.:(51,102,255)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妈的英语教养日记
评分所以,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她始终放不下。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呵呵”了一下,有二:1、又是“忧伤”;2、作者在自序中说不喜欢名家推荐,但是腰封上又是“叮叮当当”的一串名字。不过看完自序又引得我继续看下来,同样有二:1、文辞清淡不乏细致,映上封面的淡绿色很有点“通感”的感觉;2、八点档元素的家族史。(--!好吧,“八卦”是女人的公因式。) 我觉得,这一定是个爱看电影的妹子。(--!好吧,只有这种不着调的称呼我才觉得亲近。)她能用轻声细语的言辞洇晕开一个一个镜头感十足的画面,来讲一个以“颠沛”为主题的故事,她说“说不出理由”地喜欢特吕弗,那便是被他的错总交杂的小宇宙吸引了去吧,她讲故事也是在当导演哪。 有一个地方,我印象尤为深刻,也尤为喜欢。当她想要交待一下自己并未曾亲见的上一辈的情杀事件时(P25,最后一段),你能感觉到,她像是在描绘一个电影的场景。声音,无声的欢乐节奏、噗通的心跳声、嗤嗤的血管破裂声、气球爆裂声、皮鞋声;颜色,红气球、白色衬衣、红色血泊;动态,心跳,血管爆裂,气球铺天盖地地飘来又爆裂,皮鞋来到眼前。具有张力的音效、视觉冲击的色彩,这都太像是电影片段了,“就仿佛有无数的红气球铺天盖地地朝他飘来”这又带上一些实验电影的感觉。对我来说,映入眼里的是线性排列的文字,但是流入大脑就汇成了立体的画面,看这一段实在是种过瘾的体验。大概,她把听来的故事先在自己大脑里电影化,再讲给别人听吧。 除却语言叙述上的惊喜,这其实是个实在够压抑的故事,封面上“异乡人、外来客”六个字似乎一直缠绕在这一家人身上。作者那段阴暗公寓闭塞角落里的童年记忆像是发了霉一样,我感觉这更是因为“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在这段孤单的成长史中,父亲鬼魅一般偶尔出现又不声不响地消失,这更加放大了父亲在这里的影响。 想来父亲真是将“颠沛”二字诠释了个透彻,一路从大陆颠沛到台湾,最后连名字都不是自己的,从这一个女人颠沛到另一个女人,最后却在一间出租屋里选择自杀。他来来去去地在找什么?我猜,排遣漂泊旅途的孤独感吧,像是房子之于母亲,像是学业之于“我”,像是年轻姑娘之于父亲,像是各种所求之物之于YMS以及其他排不上的字母的女人们,但这些又怎么能是长久可靠的呢。这让我想到,某次实习期间有一次外出,回公司的时候出租车被吭哧吭哧地堵在立交桥上,看着前方艳名远播的“大裤衩”我想,最后我将什么都剩不下吧,所有的时间、热情都投给了这个堵得不能再堵的“心脏”,我在这熠熠生辉的帝都是要做什么呢?所以,在他们有空停歇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想,我这一路是在做什么,就像是河内街头的老白人,“奇怪自己怎么会走到人生的这一步”。温泉洗去的忧伤,应该是独行路途上的风尘吧,但路途一直向前,风尘一直不断。 让人觉得感动的是,最后“我”凭着父亲死前的一张登机牌,逆流而上,寻找父亲的最后一夜。这是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近,是你能看其所看,闻其所闻;远,是即便你能感到自己与他并肩站立却仍不能感其所感。可我又觉得,这糟糕的一段路上,是父亲最能充盈“我”心间的时刻,甚至比他陪伴“我”时更能感受他的存在,尽管感受得迷惑又痛苦。所幸最后,我们算是互相谅解了吧,尽管明知这一段父女之路上颠沛坎坷,可“我”仍愿意在他的手上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不需要彼此间分分毫毫都了解得很清楚,只要一想起你便减少一些人生来路上的疑惑与孤独,摸掉一些尘埃再上路,这大概便是父亲了。
评分:(51,102,255):(51,102,255)
评分他长得不帅,因为他曾说过他没有女朋友,没有女人会喜欢他那种男人。
评分还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