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荆湖南路安抚使时(二九三》,书前题署的时柩为庆元五年(一一九九》,可知成书于此年。《楚辞集注》一至五卷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依据,定屈原作品二十五篇,为《离骚》类;并将《离骚》以外各篇,冠以『离骚三一字。其编次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卷六至卷八为《续离骚》类,并于各篇之上冠以『续离骚三』字。其编次为:卷六《九辩》,卷七《招魂》《上宋玉》,《大招》《景差》,卷八《惜誓》、《吊屈原赋》、《鹏鸟赋》《上贾谊》,《哀时命》《庄忌》,《招隐士》《淮南小山》。《续离骚》类的篇章取舍与《楚辞章句》不同,因朱熹认为『《七谏》、《九怀》、《九叹》、《九思》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故悉删而不录。并增补贾谊《吊屈原赋》与《鹏鸟赋》,又将扬雄的《反离骚》附录于后。
这套关于宋代士大夫心性修养与交往的书籍,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与古人促膝长谈。它主要围绕“理学兴起”前后士人的精神生活展开,核心探讨的是“格物致知”与“修身养性”如何影响他们的诗文创作和日常行为规范。书中对朱熹与陆九渊在心性论上的分歧进行了极富洞察力的梳理,通过对比他们彼此的尺牍往来,将抽象的哲学争论转化为生动的人物对话。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交游之道”的章节,记录了许多雅集、唱和的细节,描述了他们如何通过书法、品茗、赏石来构建自己的精神共同体,这比单纯阅读他们的语录要来得亲切和具体得多。书中的配图,如宋代文人画的摹本,选择得极具匠心,与文本内容形成了完美的映衬。纸张厚实,装帧古朴,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非常适合在周末或假期,沏一壶好茶,慢慢品味其中的韵味。
评分这本宋代大家的诗文选集,实在是令人爱不释手。开篇对屈原生平的详尽考证,以及对楚辞成书脉络的梳理,就足以让人领略到编纂者深厚的学养。尤其是那些注释,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文学世界的窗户。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字词解释,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地理环境乃至神话传说进行阐发的,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譬如解析“纫秋兰以为佩”时,不仅解释了秋兰的品种与象征意义,还穿插介绍了楚地贵族的佩饰习惯,让那些古老的诗句一下子变得立体可感。再者,排版上的用心也值得称赞,繁体竖排的格式,墨色浓淡适宜,虽是影印本,但丝毫没有阅读障碍,反而多了一份穿越时空的庄重感。那些繁复的引文和对照,布局疏朗有致,让人在沉浸于辞赋的瑰丽想象时,也能轻松查阅到旁注的考证,这种兼顾了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舒适度的处理,是如今许多出版物难以企及的。光是研究其中对“灵修”意象的演变,就可以写一篇小论文了。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明代中后期江南士绅阶层的文化消费现象,而这本关于当时园林艺术与文学创作互动的专著,简直是我的“破壁之书”。它没有停留在对拙政园、留园的建筑美学描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园林如何成为士大夫展示学识、寄托情怀的“第二空间”。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私人记述和地方志材料,揭示了园林设计中“移步换景”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儒释道哲学思想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例如,书中详细描绘了一次文人在某个假山瀑布边的即兴唱和场景,那种环境渲染、情绪调动、文学表达的环环相扣,读来令人神往。此外,本书在引用古代造园手札时,注释极为详尽,很多冷僻的工匠术语都得到了清晰的界定,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从装帧上看,尽管是影印件,但其清晰度和字体的选择,非常符合研究性读物的要求,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其中的考据细节。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读这套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流派变迁的史著,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在开篇就对“建安风骨”的形成背景做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将文学的勃发与当时的政治动荡、士人精神危机紧密结合,论证有力,逻辑严密。读到陶渊明那部分时,简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作品赏析,而是着重探讨了他是如何在儒家入世思想与道家出世思想的张力中,最终构建起自己那套田园诗的哲学体系的。尤其精彩的是对“五柳先生”这一形象的多重解读,引述了大量未被广泛引用的笔记和地方志,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而非仅仅是诗歌中的一个符号。装帧设计也极其典雅,米黄色的纸张触感温润,仿佛能闻到旧时书卷的气息。虽然篇幅浩繁,但分册详略得当,让人可以根据兴趣点分块攻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这套书是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史的严肃读者都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
评分手里拿着的这本清代戏曲理论汇编,简直是文人雅士的福音。它收集了从洪昇到李渔等大家关于声腔、扮相、科介的论述,内容翔实,考据精湛。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于“词曲关系”的探讨部分,不同流派对板眼、韵脚的处理差异,通过详细的谱例对比展现出来,对于现在从事戏曲研究或者表演的人来说,简直是活的教科书。那些关于“情景交融”的论述,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书中收录的几篇关于“花部”兴起与“雅部”衰落的分析文章,观点独到,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时剧坛的弊病,让人读来拍案叫绝,可见作者观察之敏锐。影印质量上乘,那些繁复的图表和手稿式的注释,都清晰可辨,没有丝毫模糊不清的地方,体现了出版方对古典文献的尊重。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是戏曲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珍藏佳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