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為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結項成果,對相關研究和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研究成果得到瞭北京市委相關領導人的肯定和批示
內容簡介
《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報告》是北京市社科規劃重大項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研究”的最終研究成果。全書分為總報告和分報告兩大部分。總報告五章內容,包括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曆史與現實研究和對策研究;全國其他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研究;世界一些國傢思想道德教育的藉鑒研究。分報告八章內容,是關於首都各單位、各部門精神文明建設職責的探討。具體包括北京市各級黨政組織,北京市各級人大、政協,北京市各級工青婦組織,北京市各社會組織,北京市企業單位,北京市事業單位,北京市社區,北京市傢庭與個人等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職責探討。
作者簡介
韓玉芳,北京市委黨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精神文明建設等。施雪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總報告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研究
第一章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與首都精神文明建設
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含義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功能
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
五、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若乾關係問題
第二章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曆史、現狀與問題研究
一、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曆程
二、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
三、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
四、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
第三章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藉鑒研究之一:全國一些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若乾經驗及啓示
一、以培育城市精神為切入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二、以依托文化發展和文化繁榮為載體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三、以社會管理創新為契機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四、以健全和完善體製機製為保障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第四章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藉鑒研究之二:世界一些國傢思想道德建設的若乾做法和藉鑒
一、重視價值觀的塑造與培養
二、重視公民素養的形成與培育
三、重視道德立法與實施
四、重視文化教育科學的普及與提高
第五章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對策研究
一、培育和弘揚“北京精神”,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到首都精神品格中實現引領
二、加強公共文明建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到文明北京的道德規範中實現引領
三、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到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實現引領
四、推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法治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到法製建設中實現引領
五、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到創新社會管理中實現引領
……
分報告 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職責體係探討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一)精神文明建設內涵不斷豐富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中國也進入瞭改革開放的發展時期。伴隨改革開放的進行,精神文明建設任務逐漸凸顯。1979年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首次提齣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概念。會議指齣,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981年,黨的第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瞭《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該決議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強調並進一步確認“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並把它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十條基本結論之一。此後,全國上下開展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探索。1981年全國總工會等9個單位聯閤發齣《關於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嚮全國人民特彆是青少年發齣倡議:開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內容的“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活動。次年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宣部《關於深入開展“五講四美”活動的報告》指齣,“‘五講四美’活動是目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決定從當年起,把每年3月確定為“全民文明禮貌月”。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及其思想有瞭進一步發展。1982年黨的十二大通過瞭《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的報告,進一步強調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把“在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確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戰略方針。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瞭《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強調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同年6月,中央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在福建三明市召開會議,總結大中城市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情況,推廣三明市建設新型文明城市的經驗,從此,多種形式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麵展開。1989年,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後,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認真糾正過去一個時期內曾經齣現的“一手硬、一手軟”的失誤,把精神文明建設擺上全黨工作的重要位置,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前言/序言
《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報告》 導論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深入剖析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曆程、成就、經驗與挑戰的學術專著。編著者曆時數載,以紮實的田野調查、翔實的史料考證和嚴謹的理論分析,多維度、全景式地呈現瞭首都北京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彆是近幾十年來,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培育 civic 意識、優化社會風尚、豐富文化生活等方麵所進行的探索與實踐。本書不僅是對北京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一次全麵總結,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思考與前瞻性指導。 第一章:曆史的迴溯與時代的選擇——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與理論淵源 本章追溯瞭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曆史脈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的偉大轉摺,再到新時代的發展,探討瞭精神文明建設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時代特徵和時代課題。特彆聚焦於首都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其精神文明建設如何與國傢發展大局、首都功能定位緊密相連。 時代背景的演變: 分析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曆的深刻變革,包括經濟體製的轉型、市場經濟的建立、對外開放的擴大等,這些宏觀變化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嚮和社會風貌産生的巨大影響。同時,也探討瞭全球化背景下,外來文化思潮的湧入對中國本土精神文明建設提齣的挑戰與機遇。 理論淵源的梳理: 深入研究瞭馬剋思主義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經典論述,以及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時期對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解與發展。從毛澤東思想的“文化革命”時期的建設,到鄧小平理論強調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再到“三個代錶”重要思想提齣的“發展先進文化”,直至鬍錦濤同誌“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文化自信”、“中國夢”的論述,層層遞進地展現瞭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豐富內涵與與時俱進。 首都的特殊定位: 強調瞭北京作為首都,其精神文明建設承載著重要的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功能。這種特殊性決定瞭北京的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要立足於自身發展,更要承擔起引領全國、展示國傢形象的責任。本章為此後的章節研究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曆史視野。 第二章:體係的構建與實踐的落地——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框架與主要內容 本章詳細闡述瞭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在組織領導、政策法規、實踐載體等方麵所構建的總體框架,並對其核心內容進行瞭係統性梳理。 組織領導體係: 介紹瞭北京市委、市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麵設立的領導機構、工作機製以及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從市級層麵到區縣、街道、社區,層層壓實的責任網絡,確保瞭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有序推進。 政策法規保障: 梳理瞭北京市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齣颱的一係列政策、法規、規劃和行動方案,如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傢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若乾規定、關於推進誌願服務製度化的實施方案等,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瞭堅實的製度保障。 核心內容解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深入分析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的內涵在北京的具體實踐,包括理論宣傳、主題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等多個層麵。 市民素質的提升: 關注市民公德、社會誠信、文明齣行、垃圾分類、移風易俗等方麵的教育和引導,以及通過各種形式提升市民的文明素養。 文化活動的繁榮: 展現瞭北京作為文化中心,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促進文化創新與傳承方麵的努力,例如各類文化節慶、展覽、演齣、讀書活動等。 城鄉文明創建: 涵蓋瞭“文明城區”、“文明街道”、“文明社區”、“文明村鎮”等創建活動,以及在城市管理、環境整治、社區治理等方麵的文明建設成效。 誌願服務與社會公益: 聚焦於北京蓬勃發展的誌願服務事業,分析瞭其在服務市民、促進社會和諧、提升城市文明度方麵的積極作用,並探討瞭誌願服務體係的規範化與專業化發展。 第三章:經驗的提煉與模式的探索——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特色亮點與創新舉措 本章聚焦於北京市在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形成的一些具有鮮明特色和創新性的經驗模式,旨在為其他地區提供可藉鑒的參考。 “為人民服務”的時代化詮釋: 探討瞭如何將這一根本宗旨融入到政府服務、行業規範、社區治理等各個方麵,特彆是通過“接訴即辦”等改革舉措,切實解決市民關切的實際問題,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科技賦能文明實踐: 分析瞭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應用,例如通過智慧社區平颱、文明城市APP、綫上公益活動等,提升瞭工作的精準性、效率和覆蓋麵。 文化融入與品牌塑造: 介紹瞭北京如何利用其豐富的文化資源,通過文化節、文化周、城市品牌推廣等方式,將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發展有機結閤,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文明品牌。 示範引領與榜樣力量: 強調瞭選樹和宣傳各行各業的先進典型、道德模範、時代楷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榜樣力量,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嚮善的濃厚氛圍。 精細化治理與常態化建設: 探討瞭如何將精神文明建設從“集中整治”轉嚮“常態化、精細化”管理,關注細節,久久為功,將文明理念融入城市管理的每一個環節。 多元主體協同共建: 分析瞭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公民個人等多元主體如何共同參與到精神文明建設中,形成閤力,共建共享。 第四章:挑戰的認知與前瞻的思考——新形勢下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麵臨的問題與對策 本章深入剖析瞭北京市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麵臨的新形勢、新挑戰,並對未來的發展提齣瞭前瞻性的思考和對策建議。 新形勢下的挑戰: 價值觀的多元與碰撞: 隨著社會開放度的提高,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如何引導和凝聚社會共識,應對價值觀念的碰撞與挑戰。 信息爆炸與媒介環境: 互聯網的普及帶來瞭信息的海量增長,同時也伴隨著網絡謠言、不良信息等問題,如何淨化網絡環境,引導健康的網絡文化。 城市化進程中的矛盾: 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可能帶來社會結構的變化、人際關係的疏遠等問題,精神文明建設如何適應並解決這些新矛盾。 國際化進程中的文化認同: 在對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如何增強中華文化自信,抵禦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同時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侵擾: 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可能齣現的錶麵文章、走過場等問題,如何破除弊端,真正做到實事求是。 對策與建議: 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思想引領: 持續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鼓勵文化創新,創作更多優秀文化産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建設平安文明城市: 運用科技手段,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城市安全感和居民幸福感。 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淨化網絡空間: 完善網絡法規,加強網絡內容監管,推動網絡信息傳播健康有序發展。 促進誌願服務常態化,發揮榜樣示範作用: 健全誌願服務體係,鼓勵更多人參與誌願服務,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 推進文明創建的精細化與長效化: 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城市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注重細節,持之以恒。 結論 本書通過對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麵迴顧與深入分析,不僅展現瞭北京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塑造良好社會風尚方麵的巨大成就,也揭示瞭新時代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編著者希望通過本書的研究,為首都北京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啓示,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貢獻智慧和力量。本書的研究成果,對於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