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城南记校注

游城南记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张礼 著,史念海,曹尔琴 校
图书标签:
  • 游城南记
  • 校注
  • 古籍
  • 文学
  • 历史
  • 地方志
  • 宋代
  • 游记
  • 文化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ISBN:9787806287095
版次:2
商品编码:107285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长安史迹业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字数:17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游城南记》为北宋人张礼撰,是其与友人於哲宗元年(一0八六)闰二月游历京兆城南即今西安南郊及长安地区的见闻记录,涉及的自然景观、历史人物、事件数百宗,为唐末战乱後长安城南地区凋败的真实记录,是了解和研究唐都长安外郭城及其南郊自然及人文地理演变的重要历史地理文献。本书由已故着名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和曹尔琴教授校注。此次校注除作版本校勘标点外,主要结合历史文献及实地考察,对书中诸多的地理及人文记载作了详瞻的注释,便於读者了解这一地区古今地理演变的情况,为学术界提供最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史念海,教授,1912年生。山西平陆人。1932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同年任禹贡学会编辑。1940年到西安任西北文化学社编辑。1941年到四川北碚任国立编译馆副编审,1946年兼任北碚复旦大学副教授。1947年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1950年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兼系主任。1954年任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60年起,多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中国唐史学会名誉会长。著有《中国的运河》(重庆史学书店1944年,修订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河山集》(三联书店1962年),《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河山集》三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河山集》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河山集》五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台湾学生书店1990年)、《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与谭其骧、陈桥驿共同主编,科学出版社1982年)等。1990年获陕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荣誉奖,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0年被国家教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2年任中央电大历史地理课程主讲教师,并编写教材《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目录

前言
元祐改元季春戌申明微茂中同出京兆之东南门
历兴道务本二坊
由务本西门入圣容院观薦福寺塔
南行至水永乐坊
东南至慈恩寺少迟登塔观唐人留题
倚塔下瞰曲江宫殿乐游燕喜之地皆为野草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
出寺涉黄渠上杏园望芙容园西行过杜祁公家庙
出启夏门览南郊百神灵星三坛
次杜光村
东南历仇家庄
过高望西南行至萧灌墓读碑
由赵村访章敬寺基经拨川王论弓仁墓
下动蔭坡入牛头寺登长老文公禅堂夜宿寺之南轩
已酉谒龙堂循清明渠而西至皇子坡徘徊久之
覧韓鄭郊居至书曲扣堯夫门上逍遥公读书臺寻所谓何将军山林而不可见
晚抵申店李氏园亭夜宿祁子虚书舍
庚戌子虚邀饮书氏会景堂
復相率济潏陟神禾原西望香積寺塔
下原访剑希古过瓜洲村
復涉潏水游范公五居
……
附录
《游城南记校注》: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寻踪 《游城南记校注》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它是一次深入挖掘、精心梳理、细致辨析的历史文化探索。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游览记述,特别是以“城南”为地域坐标,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踪。它旨在还原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过往,让古人的足迹、他们的心绪、他们的感悟,重新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 溯源与定位:为何聚焦“城南”? “城南”,在中国古典文学与历史叙事中,常常承载着特殊的意涵。它既可以是指代城市外围的郊野、田园,是文人骚客逃离都市喧嚣、寻求精神慰藉的理想之地;也可以是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是承载王朝兴衰、文化变迁的见证者。从《诗经》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他人之宴兮,不可欢兮。譬如北辰,不易其所。昼夜无已,不だろう其行。不ろう其恒。”(《王风·采葛》)中对城南采摘的描写,到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对城南园林、古迹的游览与题咏,城南始终是中国文人心中的一片特殊风景。 《游城南记校注》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文化密码,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以“城南”为主题或背景的游记、散文、诗歌等文献。这些文献,如同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珍珠,虽光芒内敛,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将这些珍珠一一拾起,加以擦拭,并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进行校注,使其重焕光彩。 二、 经典汇集与文献爬梳:收录的严谨性 本书的编纂,并非随意的文献堆砌,而是建立在严格的文献爬梳和精细的挑选之上。作者团队穷尽数年之功,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搜寻与“城南”相关的游记文献。收录的文献,既包括耳熟能详的大家名作,如唐代诗人杜甫对成都城南的描绘,宋代苏轼、辛弃疾笔下的城南景致,也涵盖了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史料价值的篇章。 收录的标准,主要围绕以下几点: 1. “城南”的直接关联性: 作品必须明确提及“城南”作为地理概念,或是在其叙述中,其活动空间主要围绕“城南”展开。 2. 游记的体裁特征: 作品应具备游记的基本要素,即作者亲身游历、观察景物、抒发感怀的特征。即使是以诗歌形式呈现,也需包含对景物的描绘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3. 历史与文化价值: 文献内容需具有一定的历史记载价值、文学艺术价值或思想文化价值。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心态、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园林艺术、民俗风情等。 4. 文献的可靠性与代表性: 尽可能选择流传有序、校订本较为可靠的文献,并力求所选文献能够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人群体的“城南”游览记述。 在具体的文献选择过程中,作者团队会仔细辨别版本的优劣,考证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力求所收录的文本是最准确、最权威的版本。 三、 校注的精妙与深化:不止于文字的纠错 “校注”二字,道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它远非简单的文字勘误,而是一项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工作。 1. 文字校订: 这是最基础的工作。针对原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错字、漏字、衍字、倒字等,进行细致的校对,参照不同的版本,力求文本的准确性。这需要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和扎实的古籍阅读经验。 2. 标点符号的规范: 古代文献多无标点,给阅读带来极大不便。《游城南记校注》将为每一篇文献添加规范、准确的标点符号,使读者能够流畅地阅读,理解句意。 3. 字词解释: 对于原文献中出现的生僻字、古词、异体字、通假字以及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的词汇,进行详细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意。这涵盖了从词汇学、训诂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4. 典故出处考证: 文人作品中常引用典故,这些典故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游城南记校注》将对每一个引用的典故进行追溯,考证其出处,阐释其含义,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用意,以及这些典故在当时文化语境下的意义。 5. 人名、地名、事迹考证: 对于文献中提及的人物、地点、事件,进行深入的考证。例如,某篇记述中提到的某位友人,其生平如何?某处城南的古迹,其历史沿革是怎样的?某件历史事件,其具体经过为何?这些考证工作,将极大地丰富文献的史料价值。 6. 背景知识补充: 在必要的章节,还会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文化思潮、风俗习惯等进行补充说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环境。例如,如果某位作者是在特定朝代的特定政治背景下游览城南,那么对其所处的政治环境的介绍,将有助于理解其字里行间的隐喻或情感。 7. 版本考异: 对于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如果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进行版本考异,说明不同版本的得失,并以最优版本为准进行校注。 8. 行文逻辑梳理: 对于一些行文较为晦涩、逻辑跳跃的段落,校注者会尝试梳理其行文脉络,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校注工作,《游城南记校注》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文献,更是对文献的解读、阐释和再创造,极大地提升了文献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 四、 视角与意义:穿越时空的对话 《游城南记校注》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1. 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文人交往、思想文化、园林艺术、城市变迁等方面,本书提供了第一手的、经过严谨校订的珍贵史料。它能够帮助历史学者还原历史的细节,填补研究的空白。 2. 文学欣赏的深度拓展: 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本书能帮助他们超越表面的文字,深入理解古人的创作意图,体会其情感的细腻与丰富。通过对典故、背景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将得到极大的拓展。 3. 文化传承的桥梁: 本书将古代文人的游览经历和文化思考,以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架起了古今文化沟通的桥梁。它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古籍研究的典范: 本书的校注方法和严谨态度,本身也为古籍整理和研究提供了范例。它体现了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谨性、客观性和求真精神。 5. 个人精神的滋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温古人“游”的经历,体验他们“城南”的视野,能够帮助读者放慢脚步,审视内心,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与启迪。这些古人的游记,往往蕴含着对人生、自然、友谊的深刻感悟,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 五、 展望与期待 《游城南记校注》是一项系统性的学术工程,其完成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期待着更多有志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在本书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挖掘。同时,本书也希望能够激发普通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人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眷恋。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深邃与悠远。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城南”的幽径,在字里行间,与古人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体味那些已经被岁月尘封,却依然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书籍情有独钟,《游城南记校注》便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从书名上看,就知道它是一部经过深入研究和整理的作品,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的博学和严谨。那些复杂的文献考证,那些对字词的精辟分析,都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未经校注的古籍,常常因为不认识生字或者不理解当时的语境而倍感挫败,但有了《游城南记校注》,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书中大量的注释和译文,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阅读的道路。我不仅能够理解原著的字面意思,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信息和历史细节。作者在注释中引用的其他文献资料,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视野,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游城南记》的价值。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启迪智慧的读物。我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品读,细细体会,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次有幸读到《游城南记校注》,让我对古籍研究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古籍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细细品味,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品酒师,为我们揭示了这坛老酒最醇厚、最迷人的风味。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校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力求还原其最本真的含义。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对原文的解读上,也体现在对相关文献的引用和梳理上,让整本书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我曾多次尝试阅读一些古代文献,但常常因为理解上的障碍而望而却步。而《游城南记校注》的出现,就像是在我面前铺设了一条平坦的道路,让我能够轻松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直接与原著进行对话。书中的注释和解读,清晰而富有条理,让我能够事半功倍地掌握书中的知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游城南记》的原貌,更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鼓励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我相信,在未来的阅读过程中,我还会不断地从这本书中汲取养分,拓展我的视野。

评分

这次能有机会接触到《游城南记校注》,对我来说,真是一次非常意外的惊喜。我一直认为,读古书,尤其是那些经过后人细致解读的书,就像是和古人对话。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座桥梁,它不仅仅是把原著呈现出来,更是通过精心的校注,帮助我们这些现代人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原著的内涵。 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疑难字词和典故时,引用了大量的旁证,从不同的文献和角度去印证,这种做法让整本书的严谨性大大提升。我不是专家,但我也能感受到这份学术上的认真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每一页的排版都非常清晰,注释也很显眼,不会因为查找注释而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式阅读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 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我相信,在后续的阅读中,我还会发现更多令我惊喜的细节,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感悟。

评分

拿到《游城南记校注》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很有分量,无论是内容的厚度还是实际的重量。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常常觉得很多古籍文献虽然珍贵,但因为语言的障碍、历史背景的隔阂,阅读起来总会有些吃力。《游城南记校注》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本书的校注部分做得非常细致,作者在对原文进行解读时,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渊源。这对于我这种希望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为了弄清楚某个词语的确切含义,可能翻阅了无数的古籍,进行反复比对和考证,这种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穿插其中的历史小故事和文化背景介绍,它们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游城南记》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请了一位博学多才的私人导师,随时为我答疑解惑,让我能够更轻松、更深入地领略原著的魅力。 总而言之,《游城南记校注》是一本值得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拥有的好书。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通往古人智慧殿堂的一把金钥匙。

评分

初次捧读《游城南记校注》这本书,我便被它那古朴而又散发着智慧的书香所吸引。虽然我并非历史学专业的科班出身,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这类古籍校注类书籍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过往时光的梳理与解读,是对先人智慧的传承与发扬。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校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功底。每每读到一段注释,都仿佛能看到作者在古籍的海洋中搜寻、比对、考证的身影。那些看似细微的字词辨析,背后都凝聚着多少心血与汗水,是旁人难以想象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对《游城南记》原著感到好奇但又苦于文献难以通读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清晰明亮的窗户。 它让我得以窥见那个久远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以及那些可能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游城南记》本身的文章或许本身就充满了魅惑,而《游城南记校注》则像是那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理解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我期待着在阅读中,能够收获更多关于历史、文化以及人生的启示。

评分

4:作者深受Jared Diamond的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第三种黑猩猩》、《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影响。不时举书中的观点来验证看到的情况。我感觉整本书都可以看作是这三本书的注解。

评分

终于收全了这套书,京东缺货的某库有哦。

评分

元祐改元,【凤麟按:不曰“元年”而曰“改元”,以抒世事迁流之感也。】季春戊申,明微、茂中同出京兆之东南门。【张注曰:唐皇城之安上门也。至德二载,改为光天门,寻复旧。【凤麟按:宋人宋敏求《长安志》卷七:“皇城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南面三门,正南曰朱雀门,东曰安上门。”自注:“至德三载改为光天门,寻复旧。”】肃宗以禄山国仇,恶闻其姓,京兆坊里有安字者,率易之。●续注曰:《志·总序》云:唐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以京城为西京;天祐元年,昭宗东迁,降为佑国军;梁开平元年,改府曰大安,越二年,改军曰永子;后唐同光元年,复为西京;晋天福元年,改军曰晋昌;汉乾祐元年,改军曰永兴,其府名皆仍旧,有宋因之。故其南北相值之街亦曰“安上”。】历兴道、务本二坊。【张注曰:兴道坊在安上门街之西,景龙三年,改瑶林坊。【凤麟按: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萬年縣所領朱雀門街之東,從北苐一興道坊。”注云:“景龍三年,以駙馬都尉武攸暨父名,改曰瑤林坊,景雲元年復舊。”】务本坊在安上门街之东,与兴道坊相对,景龙二年,改玉楼坊。景云元年,并复旧。【凤麟按:《长安志》卷七:“朱雀街東苐二街北,當皇城南面之安上門街東,從北苐一務本坊。”注云:“景龍三年,以駙馬都尉楊慎交父名嘉本,改為玉樓坊,景雲元年復舊。”】二坊之地,今为京兆东西门外之草市,余为民田。【凤麟按:《长安志》卷七注引《輦下歲時記》曰:“俗說務本坊西門是鬼市,或風雨曛晦,皆聞其喧聚之聲。秋冬夜,多聞賣乾柴,云是枯柴精也。又或月夜聞鬼吟:‘六街鼓絕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有和者云:‘九衢生人何勞勞,長安土盡槐根高。’”】】自务本西门,入圣容院,观荐福寺塔。【张注曰:圣容院盖唐荐福寺之院也,今为二寺,寺之浮图,今正谓之荐福寺塔,尚存焉。其寺文明元年立,谓之大献佛寺,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凤麟按:《长安志》卷七:“寺院半以東,隋煬帝在藩舊宅。武德中,賜尚書左僕射蕭瑀為西園,後瑀子銳尚襄城公主,詔別營主第,主辭以姑婦異居,有關禮則,因固陳請,乃取園地充主第,又辭公主棨戟不欲異門,乃併施瑀之院門。襄城薨後,官市為英王宅。文明元年,高宗崩後百日,立為大獻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實之。天授元年,改為薦福寺。中宗即位,大加營飾,自神龍以後,翻譯佛經,並於此寺。寺東院有放生池,周二百餘步。《傳》云即漢代洪池陂也。”】景龙中,宫人率出钱,起塔十五层。【凤麟按: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五“大荐福寺”:“在开化坊。寺院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武德中赐尚书左仆射萧瑀而为园,后瑀子锐尚襄城公主,诏别营主第,主辞以姑妇异居,有乖礼则,因固陈请,乃取园地充主第,又辞公主棨戟不欲异门,乃并施瑀之院门。襄城薨后,官市为英主宅。文明元年,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寺东院有放生池,周二百余步,传云即汉代洚池陂也。南至浮图院,门北开,正与寺门隔街相对。景龙中,官人率钱所立。”】●续注曰:贞祐乙亥岁,塔之缠腰尚存,辛卯迁徙,废荡殆尽,惟砖塔在焉。】

评分

2:深入。书中一般要把目的地的历史、政治上的重要事件交代清楚。这个相对来说还不算难。另外,袁岳对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都有所了解,对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动植物的特点和由来都有所介绍,这是普通的游记经常欠缺的。

评分

总体感觉这本书我还是比较喜欢。水平远超大部分的中文游记。

评分

歷興道、務本二坊。

评分

4:作者深受Jared Diamond的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第三种黑猩猩》、《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影响。不时举书中的观点来验证看到的情况。我感觉整本书都可以看作是这三本书的注解。

评分

1:最好每篇文章能配一张地图,标注一下目的地所在的位置和作者的行程。原因是大部分的目的地都是国内读者不熟悉的地方。我是边看书边上网看地图的。

评分

逰城南記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