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城南記校注

遊城南記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 張禮 著,史念海,曹爾琴 校
圖書標籤:
  • 遊城南記
  • 校注
  • 古籍
  • 文學
  • 曆史
  • 地方誌
  • 宋代
  • 遊記
  • 文化
  • 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三秦齣版社
ISBN:9787806287095
版次:2
商品編碼:1072854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長安史跡業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9
字數:17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遊城南記》為北宋人張禮撰,是其與友人於哲宗元年(一0八六)閏二月遊曆京兆城南即今西安南郊及長安地區的見聞記錄,涉及的自然景觀、曆史人物、事件數百宗,為唐末戰亂後長安城南地區凋敗的真實記錄,是瞭解和研究唐都長安外郭城及其南郊自然及人文地理演變的重要曆史地理文獻。本書由已故著名曆史學傢史念海先生和曹爾琴教授校注。此次校注除作版本校勘標點外,主要結閤曆史文獻及實地考察,對書中諸多的地理及人文記載作瞭詳瞻的注釋,便於讀者瞭解這一地區古今地理演變的情況,為學術界提供最新的曆史地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史念海,教授,1912年生。山西平陸人。1932年考入輔仁大學曆史係,1936年畢業,獲文學士學位。同年任禹貢學會編輯。1940年到西安任西北文化學社編輯。1941年到四川北碚任國立編譯館副編審,1946年兼任北碚復旦大學副教授。1947年任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1948年任西北大學曆史係教授。1950年任西北大學師範學院史地係教授兼係主任。1954年任西安師範學院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1960年起,多年任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副校長。現任陝西師範大學唐史研究所所長、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都學會會長,中國唐史學會名譽會長。著有《中國的運河》(重慶史學書店1944年,修訂本陝西人民齣版社1988年),《河山集》(三聯書店1962年),《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河山集》三集(人民齣版社1988年)、《河山集》四集(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1990年)、《河山集》五集(山西人民齣版社1992年)、《中國曆史人口地理和曆史經濟地理》(颱灣學生書店1990年)、《中國自然地理·曆史自然地理》(與譚其驤、陳橋驛共同主編,科學齣版社1982年)等。1990年獲陝西省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奬委員會榮譽奬,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奬。1990年被國傢教委評為有突齣貢獻的專傢。1992年任中央電大曆史地理課程主講教師,並編寫教材《中國曆史地理綱要》(山西人民齣版社1992年)。

目錄

前言
元祐改元季春戌申明微茂中同齣京兆之東南門
曆興道務本二坊
由務本西門入聖容院觀薦福寺塔
南行至水永樂坊
東南至慈恩寺少遲登塔觀唐人留題
倚塔下瞰麯江宮殿樂遊燕喜之地皆為野草不覺有黍離麥秀之感
齣寺涉黃渠上杏園望芙容園西行過杜祁公傢廟
齣啓夏門覽南郊百神靈星三壇
次杜光村
東南曆仇傢莊
過高望西南行至蕭灌墓讀碑
由趙村訪章敬寺基經撥川王論弓仁墓
下動蔭坡入牛頭寺登長老文公禪堂夜宿寺之南軒
已酉謁龍堂循清明渠而西至皇子坡徘徊久之
覧韓鄭郊居至書麯扣堯夫門上逍遙公讀書臺尋所謂何將軍山林而不可見
晚抵申店李氏園亭夜宿祁子虛書捨
庚戌子虛邀飲書氏會景堂
復相率濟潏陟神禾原西望香積寺塔
下原訪劍希古過瓜洲村
復涉潏水遊範公五居
……
附錄
《遊城南記校注》: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尋蹤 《遊城南記校注》並非一本簡單的遊記,它是一次深入挖掘、精心梳理、細緻辨析的曆史文化探索。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的遊覽記述,特彆是以“城南”為地域坐標,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尋蹤。它旨在還原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得模糊不清的過往,讓古人的足跡、他們的心緒、他們的感悟,重新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一、 溯源與定位:為何聚焦“城南”? “城南”,在中國古典文學與曆史敘事中,常常承載著特殊的意涵。它既可以是指代城市外圍的郊野、田園,是文人騷客逃離都市喧囂、尋求精神慰藉的理想之地;也可以是曆史事件發生的重要場所,是承載王朝興衰、文化變遷的見證者。從《詩經》中“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他人之宴兮,不可歡兮。譬如北辰,不易其所。晝夜無已,不だろう其行。不ろう其恒。”(《王風·采葛》)中對城南采摘的描寫,到唐宋時期文人墨客對城南園林、古跡的遊覽與題詠,城南始終是中國文人心中的一片特殊風景。 《遊城南記校注》正是敏銳地捕捉到瞭這一文化密碼,將目光投嚮瞭那些以“城南”為主題或背景的遊記、散文、詩歌等文獻。這些文獻,如同散落在曆史塵埃中的珍珠,雖光芒內斂,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將這些珍珠一一拾起,加以擦拭,並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進行校注,使其重煥光彩。 二、 經典匯集與文獻爬梳:收錄的嚴謹性 本書的編纂,並非隨意的文獻堆砌,而是建立在嚴格的文獻爬梳和精細的挑選之上。作者團隊窮盡數年之功,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搜尋與“城南”相關的遊記文獻。收錄的文獻,既包括耳熟能詳的大傢名作,如唐代詩人杜甫對成都城南的描繪,宋代蘇軾、辛棄疾筆下的城南景緻,也涵蓋瞭一些相對冷門但極具史料價值的篇章。 收錄的標準,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1. “城南”的直接關聯性: 作品必須明確提及“城南”作為地理概念,或是在其敘述中,其活動空間主要圍繞“城南”展開。 2. 遊記的體裁特徵: 作品應具備遊記的基本要素,即作者親身遊曆、觀察景物、抒發感懷的特徵。即使是以詩歌形式呈現,也需包含對景物的描繪和作者的情感體驗。 3. 曆史與文化價值: 文獻內容需具有一定的曆史記載價值、文學藝術價值或思想文化價值。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文人心態、審美情趣、宗教信仰、園林藝術、民俗風情等。 4. 文獻的可靠性與代錶性: 盡可能選擇流傳有序、校訂本較為可靠的文獻,並力求所選文獻能夠代錶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人群體的“城南”遊覽記述。 在具體的文獻選擇過程中,作者團隊會仔細辨彆版本的優劣,考證作者生平與創作背景,力求所收錄的文本是最準確、最權威的版本。 三、 校注的精妙與深化:不止於文字的糾錯 “校注”二字,道齣瞭本書的核心價值。它遠非簡單的文字勘誤,而是一項多維度、深層次的學術工作。 1. 文字校訂: 這是最基礎的工作。針對原文獻中可能存在的錯字、漏字、衍字、倒字等,進行細緻的校對,參照不同的版本,力求文本的準確性。這需要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和紮實的古籍閱讀經驗。 2. 標點符號的規範: 古代文獻多無標點,給閱讀帶來極大不便。《遊城南記校注》將為每一篇文獻添加規範、準確的標點符號,使讀者能夠流暢地閱讀,理解句意。 3. 字詞解釋: 對於原文獻中齣現的生僻字、古詞、異體字、通假字以及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的詞匯,進行詳細解釋,幫助讀者理解原意。這涵蓋瞭從詞匯學、訓詁學等多方麵的知識。 4. 典故齣處考證: 文人作品中常引用典故,這些典故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遊城南記校注》將對每一個引用的典故進行追溯,考證其齣處,闡釋其含義,幫助讀者理解作者的用意,以及這些典故在當時文化語境下的意義。 5. 人名、地名、事跡考證: 對於文獻中提及的人物、地點、事件,進行深入的考證。例如,某篇記述中提到的某位友人,其生平如何?某處城南的古跡,其曆史沿革是怎樣的?某件曆史事件,其具體經過為何?這些考證工作,將極大地豐富文獻的史料價值。 6. 背景知識補充: 在必要的章節,還會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曆史事件、文化思潮、風俗習慣等進行補充說明,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創作時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環境。例如,如果某位作者是在特定朝代的特定政治背景下遊覽城南,那麼對其所處的政治環境的介紹,將有助於理解其字裏行間的隱喻或情感。 7. 版本考異: 對於同一文獻的不同版本,如果存在顯著差異,本書將進行版本考異,說明不同版本的得失,並以最優版本為準進行校注。 8. 行文邏輯梳理: 對於一些行文較為晦澀、邏輯跳躍的段落,校注者會嘗試梳理其行文脈絡,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通過這些細緻入微的校注工作,《遊城南記校注》不僅僅是簡單地呈現文獻,更是對文獻的解讀、闡釋和再創造,極大地提升瞭文獻的可讀性和研究價值。 四、 視角與意義:穿越時空的對話 《遊城南記校注》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1. 曆史研究的寶貴資料: 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文人交往、思想文化、園林藝術、城市變遷等方麵,本書提供瞭第一手的、經過嚴謹校訂的珍貴史料。它能夠幫助曆史學者還原曆史的細節,填補研究的空白。 2. 文學欣賞的深度拓展: 對於文學愛好者而言,本書能幫助他們超越錶麵的文字,深入理解古人的創作意圖,體會其情感的細膩與豐富。通過對典故、背景的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將得到極大的拓展。 3. 文化傳承的橋梁: 本書將古代文人的遊覽經曆和文化思考,以現代人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架起瞭古今文化溝通的橋梁。它讓讀者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4. 古籍研究的典範: 本書的校注方法和嚴謹態度,本身也為古籍整理和研究提供瞭範例。它體現瞭學術研究應有的嚴謹性、客觀性和求真精神。 5. 個人精神的滋養: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溫古人“遊”的經曆,體驗他們“城南”的視野,能夠幫助讀者放慢腳步,審視內心,獲得精神上的寜靜與啓迪。這些古人的遊記,往往蘊含著對人生、自然、友誼的深刻感悟,能夠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五、 展望與期待 《遊城南記校注》是一項係統性的學術工程,其完成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它期待著更多有誌於中國古代文學、曆史、文化研究的學者和愛好者,在本書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挖掘。同時,本書也希望能夠激發普通讀者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興趣,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人那份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自然的眷戀。 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視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深邃與悠遠。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城南”的幽徑,在字裏行間,與古人進行一場真誠的對話,體味那些已經被歲月塵封,卻依然熠熠生輝的文化瑰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有幸讀到《遊城南記校注》,讓我對古籍研究的魅力有瞭更深的認識。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古籍就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細細品味,而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品酒師,為我們揭示瞭這壇老酒最醇厚、最迷人的風味。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校注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咬文嚼字”的精神。對於每一個字、每一個詞,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力求還原其最本真的含義。這種嚴謹的態度,不僅體現在對原文的解讀上,也體現在對相關文獻的引用和梳理上,讓整本書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和可信度。 我曾多次嘗試閱讀一些古代文獻,但常常因為理解上的障礙而望而卻步。而《遊城南記校注》的齣現,就像是在我麵前鋪設瞭一條平坦的道路,讓我能夠輕鬆地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鴻溝,直接與原著進行對話。書中的注釋和解讀,清晰而富有條理,讓我能夠事半功倍地掌握書中的知識。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遊城南記》的原貌,更在於它能夠激發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曆史的興趣,鼓勵我們去探索更深層次的知識。我相信,在未來的閱讀過程中,我還會不斷地從這本書中汲取養分,拓展我的視野。

評分

拿到《遊城南記校注》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它很有分量,無論是內容的厚度還是實際的重量。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常常覺得很多古籍文獻雖然珍貴,但因為語言的障礙、曆史背景的隔閡,閱讀起來總會有些吃力。《遊城南記校注》的齣現,恰恰解決瞭這個難題。 這本書的校注部分做得非常細緻,作者在對原文進行解讀時,不僅解釋瞭字麵意思,還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文化含義和曆史淵源。這對於我這種希望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為瞭弄清楚某個詞語的確切含義,可能翻閱瞭無數的古籍,進行反復比對和考證,這種精神著實令人欽佩。 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穿插其中的曆史小故事和文化背景介紹,它們讓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起來,也讓我對《遊城南記》所處的那個時代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請瞭一位博學多纔的私人導師,隨時為我答疑解惑,讓我能夠更輕鬆、更深入地領略原著的魅力。 總而言之,《遊城南記校注》是一本值得所有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曆史感興趣的讀者擁有的好書。它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通往古人智慧殿堂的一把金鑰匙。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厚重感的書籍情有獨鍾,《遊城南記校注》便是這樣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從書名上看,就知道它是一部經過深入研究和整理的作品,這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的博學和嚴謹。那些復雜的文獻考證,那些對字詞的精闢分析,都展現齣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未經校注的古籍,常常因為不認識生字或者不理解當時的語境而倍感挫敗,但有瞭《遊城南記校注》,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書中大量的注釋和譯文,像是一盞盞明燈,照亮瞭我閱讀的道路。我不僅能夠理解原著的字麵意思,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層文化信息和曆史細節。作者在注釋中引用的其他文獻資料,也為我提供瞭更廣闊的閱讀視野,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遊城南記》的價值。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那些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學和曆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啓迪智慧的讀物。我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慢慢品讀,細細體會,相信這本書會給我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

這次能有機會接觸到《遊城南記校注》,對我來說,真是一次非常意外的驚喜。我一直認為,讀古書,尤其是那些經過後人細緻解讀的書,就像是和古人對話。這本書恰恰就是這樣一座橋梁,它不僅僅是把原著呈現齣來,更是通過精心的校注,幫助我們這些現代人能夠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原著的內涵。 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疑難字詞和典故時,引用瞭大量的旁證,從不同的文獻和角度去印證,這種做法讓整本書的嚴謹性大大提升。我不是專傢,但我也能感受到這份學術上的認真和對曆史負責的態度。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頗具匠心,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每一頁的排版都非常清晰,注釋也很顯眼,不會因為查找注釋而打斷閱讀的流暢性。這對於我這種喜歡沉浸式閱讀的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體驗。 它不僅僅是一本提供知識的書,更是一件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我相信,在後續的閱讀中,我還會發現更多令我驚喜的細節,並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感悟。

評分

初次捧讀《遊城南記校注》這本書,我便被它那古樸而又散發著智慧的書香所吸引。雖然我並非曆史學專業的科班齣身,但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深知這類古籍校注類書籍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對過往時光的梳理與解讀,是對先人智慧的傳承與發揚。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校注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和深厚功底。每每讀到一段注釋,都仿佛能看到作者在古籍的海洋中搜尋、比對、考證的身影。那些看似細微的字詞辨析,背後都凝聚著多少心血與汗水,是旁人難以想象的。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這些對《遊城南記》原著感到好奇但又苦於文獻難以通讀的讀者,打開瞭一扇清晰明亮的窗戶。 它讓我得以窺見那個久遠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文精神,以及那些可能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遊城南記》本身的文章或許本身就充滿瞭魅惑,而《遊城南記校注》則像是那位技藝精湛的嚮導,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理解那些潛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我期待著在閱讀中,能夠收獲更多關於曆史、文化以及人生的啓示。

評分

滿意。。。。。。。。。。。。

評分

2:深入。書中一般要把目的地的曆史、政治上的重要事件交代清楚。這個相對來說還不算難。另外,袁嶽對自然科學的許多學科都有所瞭解,對目的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動植物的特點和由來都有所介紹,這是普通的遊記經常欠缺的。

評分

是次錄文,據史念海、曹爾琴校注的《遊城南記校註》(三秦齣版社,2003年),該書是以《藕香零拾》本為基礎,以其他幾種版本和有關文獻進行校正。原書校注頗詳瞻,但為省篇幅,網絡版祇摘錄撮寫其有關校勘者。

評分

2:深入。書中一般要把目的地的曆史、政治上的重要事件交代清楚。這個相對來說還不算難。另外,袁嶽對自然科學的許多學科都有所瞭解,對目的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動植物的特點和由來都有所介紹,這是普通的遊記經常欠缺的。

評分

1:最好每篇文章能配一張地圖,標注一下目的地所在的位置和作者的行程。原因是大部分的目的地都是國內讀者不熟悉的地方。我是邊看書邊上網看地圖的。

評分

元祐改元,季春戊申,明微、茂中同齣京兆之東南門。

評分

續注曰:正大遷徙,寺宇廢毀殆盡,惟一塔儼然。塔之東西兩龕,唐褚遂良所書《聖教序》,及唐人《題名記》碑刻存焉。西南一裏許,有西平郡王李公晟先廟碑,工部侍郎張彧撰[8],司業韓秀弼八分書,字畫歷歷可讀。

評分

2:書中不少內容還是有時效性的,最好能標注每篇文章的寫作時間1:目的地是經常是一些普通旅遊者很難有機會去的地方或者是不太敢去的地方,比如新幾內亞的原始部落,地震後的日本。

評分

《遊城南記》,不分捲。北宋人張禮(字茂中,浙江人)撰注,而續注當是金末元初人所撰,姓名不詳。此書是張氏與友人於哲宗元祐元年(1086)閏二月,遊歷京兆城南即今西安南郊及長安地區的見聞記錄,涉及的自然景觀、歷史人物、事件數百宗,為唐末戰後長安城南地區凋敗的真實記錄,然亦間有訛誤疏漏處。有《說郛》、《宛委別藏》、《學海類編》、《寶顏堂秘笈》、《四庫全書》、《關中叢書》、《叢書集成》、《長安鹹寧兩縣閤誌》、《藕香零拾》諸本傳世。(以上按三秦齣版社《遊城南記校註》一書之內容簡介及前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