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称莲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亲子关系培训师。2013年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2014年其家庭被评为中国首届“书香之家”,2015年其家庭被评为“全国zui美家庭”,2015年被评为年度“zui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作家”。
倡导“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理念,并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2011年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目前女儿已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公派到享有美国“南方哈佛”美誉的范德堡大学继续深造。
我非常赞同刘称莲的观点,让孩子像花儿一样自然生长,否则只会欲速而不达。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即教育的成功;内心安宁平和,乃幸福本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不妨尝试做孩子的左手,尽管笨拙一点、懒散一点、无所作为一点,却是孩子一生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的要求有多高,孩子便有多累,当孩子的翅膀缀满了父母的欲望,你叫他如何飞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孙云晓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虽然说的是孩子高中的事,但我还是特别想把它推荐给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中生的家长们,因为我们在陪孩子步入高中之前,就必须要先学会如何去做高生的家长,而这本书就是很好的教材!
——新浪教育频道知名博主 晓风残月
前言
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
如果我们把“家长”看作一种职业,那么一旦从事这个职业,就终生不能辞职,且要24小时全天候在岗,没有人领导却不自由,看似没有规则却工序复杂,还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如果“家长”是一种职业,那么“父母”就是工作岗位。结婚后,我和我先生还没来得及学习如何做父母,万能的上帝就把女儿送到了我们的身边。毫无思想准备的我们,差不多是被无奈地推到了“父母”这个岗位上的。虽然感觉有些手足无措,好在有学习一路相伴,边学边做,与女儿一同成长,深深感受着养育儿女的艰辛和快乐。
20世纪90年代初,女儿出生在晋南的一个小县城,那时我在那个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老师。小县城很封闭,交通不方便,信息闭塞,文化条件也差。怀孕的时候,我特别想读一读相关的书籍,却买不到。为此,我和我先生特意在一个周末跑到几百里外的市里买了几本书,照着上面写的做胎教。
女儿出生了,我先生从报纸上看到当时风靡的“零岁教育方案”,就通过邮寄的方式从武汉买回来一套,我们自己为孩子做早教训练。虽然现在从专业的角度看来,那套方案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我们努力了,也确实从中受益了。
虽然我们百般努力,但是仍然觉得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不是太好。
非常幸运,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我们把她带到了北京。凭借之前做老师的经历,我进了一家做教育产品的公司,借工作之便,接触到许多经典的教育论著。从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卡尔·威特、蒙台梭利成了我的老师,卢梭更是我的偶像,还有那些苏联的教育家们,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教育书籍,并在实践中尝试。等到女儿大一点,卢勤的书、孙云晓的书……只要是关于少年儿童教育的书籍,都是我阅读的对象。
阅读,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了迷茫,多了理智。于是,在女儿的整个小学阶段,当不少家长都忙于领着孩子去上各种课外辅导班的时候,我们领着女儿到处去玩,践行着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则;当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再给孩子许多额外的作业时,我任凭女儿做家务,和我们一起玩牌。而且,这样做的时候,我很坦然,不像有些家长,表面上让孩子玩了,心里却十分忐忑,生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拉出差距。我之所以很“另类”地这么做,是考虑到孩子长远的发展。我很推崇孙云晓老师的那句话:“对人一辈子负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
我不知道如果我不读那些教育著作的话,是不是会人云亦云,走大多数家长走过的路,但是我知道,正是因为读了那么多书,我才可以毫无顾虑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特立独行,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女儿初三了,进入青春期,我突然发现,那些理论的东西已经难以应付她的状况了。就沟通来说,往往我一句话出来,女儿就有十句话等着,道理还一套一套的。而且,母女之间、父女之间时不时会有升级的战争,亲子关系不像女儿小时候那么融洽了。
于是,当知道“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课程开课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就是冲着“家庭教育指导”几个字去的。听课与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以亲耳聆听老师们的教诲,并且可以面对面地和老师探讨当下遇到的问题。
课程结束之后,女儿跟我说:“妈妈,我发现你变了,变得不像老巫婆了。”因为在之前一次跟女儿的冲突中,女儿说我是“更年期的老巫婆”,把我气得够戗。
女儿上高一后,我又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了心理学课程。学习的结果,就是明白了: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而家长总是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把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当作问题来处理,因此亲子之间常常会发生冲突。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在遇到女儿看起来有些“偏差”的言行时,就会尽量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自然而然,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孩子和大人的情绪也常处于良性状态了。
女儿上高三之前,我参加了一个叫作“走进青春期”的工作坊。这个工作坊的功劳非常大,让我们一家平稳地度过了女儿高三艰难的阶段。因为参加了这个工作坊,女儿高三一整年,我心里都非常放松和坦然,虽然偶尔会有焦虑,但是比起周边的“考妈”来要轻松得多。而且在女儿几次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我都用学到的一些方法帮她调适,让她能够很快恢复状态。2011年我的生日,女儿因为学习紧张没有时间为我挑选礼物,就给我写了几句话,让我很是感慨。她写道:“感谢妈妈在我高三的这些日子里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要不是你操持着一切,我的生活还不知乱成什么样子,有些坎也不知道能不能过去……”
在她写这些话的前两天,我还用从萨提亚课程里学来的“冰山”理论为她解开了心里的一些结,使她在高考前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还能制订严密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并保持好的状态到后。
其实我认为,孩子的高三阶段,家长对孩子心理上的调适比生活上的照顾更加重要。毕竟如今的生活水平已经很好了,如果能在心理上对孩子多加关照,就可以让孩子在高三的“高压”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好的心态面对高考。
因为我未雨绸缪,及时参加了一些培训,使得我们全家受益。更让我欣慰的是,我用学到的知识帮助了周围不少需要帮助的朋友。
2011年的7月,女儿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终她选择了她非常热爱的北大。一路走来,如果说我的女儿还算优秀的话,那都是我和我先生不断学习的功劳。
俗话说“学无止境”,在“父母”这个岗位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也还有更多的学习任务要完成。我愿意也乐意坚持不懈地学习,在合格父母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本书应出版社要求,重点讲述我是如何陪女儿走过高中阶段的,以及我自己这些年的一些家庭教育感悟,希望对年轻的家长能有所帮助。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位刚刚送走大女儿高中毕业的家长,我深切体会到这三年里那些甜蜜与心酸交织的瞬间。翻开这本书,仿佛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影子。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智慧,她不仅分享了许多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她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从初中的懵懂到高中时的迷茫,再到高考前的压力,作者都给出了恰如其分的指导。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的部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沟通障碍”,在作者的引导下,似乎找到了突破口。她教会我如何倾听,如何理解,如何给予孩子空间,而不是一味地“管教”。书中的案例也特别真实,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是我们身边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让我觉得很有共鸣。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甚至从中获得了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它让我明白,高中三年,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承受的“苦”,更是全家共同成长的宝贵经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和希望感。我一直以为,高中生活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苦役,是孩子被堆积如山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家长则在一旁焦头烂额地“监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温暖、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如何让高中三年变得不一样。她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吃苦”,也可以吃出幸福的味道。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引导孩子去发现学习的乐趣,如何帮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积极的心态。书中的很多细节描写,比如如何和孩子一起品味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如何庆祝那些虽小却意义非凡的成功,都让我深受触动。它让我明白,陪伴孩子走过高中,不是一场孤独的战斗,而是一场充满爱与智慧的共同冒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底气,也对和孩子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名即将步入高中的孩子家长,内心既有期待,也充满了忐忑。这本书如同一束及时雨,为我驱散了不少迷雾。作者对高中三年孩子可能经历的各种挑战,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到自我认同的建立,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她并没有回避“吃苦”这个话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幸福观下,让我开始思考,苦难是否真的不能与幸福相伴?书中提供的策略,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学习兴趣,如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都非常具体可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强调的“陪伴”的重要性,她认为高质量的陪伴比单纯的物质供给更为重要。她分享的很多小技巧,比如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在周末安排有意义的亲子活动,都让我觉得触手可及。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知道焦虑的家长,而是多了一份信心,多了一份从容。它让我看到了高中三年并非只有“熬过去”这一条路,而是可以成为一段充满收获和幸福的旅程。
评分一本真正能触及灵魂的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鸡汤文那样空洞,而是充满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刘老师的笔触,既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又有长辈般的智慧。她提出的“享受吃苦的幸福”这个核心观点,让我彻底改变了对高中三年“苦”的看法。我开始意识到,那些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付出的努力,经历的挫折,并不是要他们去“受罪”,而是他们构建自我、认知世界的必经之路。书中的许多观点,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如何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如何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强调“吃苦”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幸福”的维度,她告诉我们,当孩子能够从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时,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真谛。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父母看的,它也像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心灵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面对成长。
评分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我阅读过无数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但这本书,却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刘老师的文字,有教育者的专业深度,更有家长独有的温情与洞察。她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理解,对他们情感需求的把握,都相当精准。书中提出的“享受吃苦的幸福”这一理念,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打破了许多家长对于“吃苦”的负面认知,引导我们看到,那些看似艰难的经历,恰恰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亲子关系上的智慧,她强调平等、尊重和信任,而非权威式的命令。她提出的“放手”与“守望”的平衡,对于许多过度干预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书中的案例分析,既有普遍性,又富有个性,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也能够促进家长自身的成长,提升教育智慧。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将其中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育实践中的佳作。
评分正版货已收到,可以
评分物流太慢了吧
评分给我外甥用。
评分非常满意,不错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可以,能够让我满意
评分非常满意,不错
评分书很好
评分给我外甥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