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傢圖書館普通古籍總目(第5捲):傳記門》是國傢圖書館普通古籍總目中之一種,收1911年以前以古籍裝幀形式齣現的寫本和印本圖書以及1911年以後以古典裝幀形式齣現的內容與中國古代文化有關的傳記門圖書8042種11469部63180冊,按總論、總傳、列女、分傳、氏族譜、外國人傳記等到類排列,書後附書名、著者、傳主三種四角號碼索引與筆畫檢字錶。
目錄
總論
傳11 姓氏
12 姓名
15 字號
17 生卒
19 其它
總傳
傳100 全國、曆代
傳110~190 斷代
110 先秦
120 兩漠三國
130 晉及南北軋
140 唐代
150 宋代
160 元代
170 明代
180 清代
190 民國
傳212~240 各地
傳212 天津
213 河北
214 山東
215 河南
216 山西
217 陝西
218 甘肅
221 上海
222 江蘇
223 安徽
224 浙江
225 江西
226 湖北
227 湖南
228 四川
231 福建
233 廣東
234 廣西
235 雲南
236 貴州
240 東北三省
列女
傳300 列女
分傳
傅500 刖傳
傳600 年譜閤譜、叢書
傳611-695 個人年譜
氏族譜
傳710 皇室、宗室譜係
傳720 閤譜
傳770 族譜、傢乘
772.01 卞氏
772.03 應氏
772.05 糜氏
772.07 奕氏
772.09 顔氏
772.11 龔氏
772.13 謝氏
772.15 於氏
772.17 蔔氏
772.21 宗氏
772.23 馮氏
772.25 顧氏
772.27 浦氏
772.29 漆氏
772.31 洪氏
772.33 塗氏
772.35 榮氏
772.37 康氏
772.39 秘氏
772.41 訥音富察氏
772.43 海氏
772.45 賓氏
773.01 童氏
……
外國人傳記
四角號碼書名索引
四角號碼著者索引
四角號碼傳主譜主索引
筆畫檢字錶
精彩書摘
傳11 姓氏
0001
元和姓纂 十捲/(唐)林寶撰.一清嘉慶七年(1802)刻嘉慶間重修本.一4冊 22400
部二1 4冊 122401
部三 8冊 122402
部四 6冊 有墨筆眉批 1224030002
元和姓纂 十捲/(唐)林寶撰.一清光緒六年(1880)金陵書局南京刻本.一4冊.一有墨筆眉批校字;陳垣贈書 122404 部二2 4冊 122405 部三 4冊 1224310003
元和姓纂 十捲/(唐)林實撰.一清抄本.一5冊 1224060004
元和姓纂 十捲/(唐)林寶撰.一1986~掃描油印本.一2冊.一據清光緒六年(1880)金陵書局南京刻本掃描油 122407部二l 2冊 122408部三 2冊 1224090005.
元和姓纂校勘記 二捲/羅振玉撰.一民國4 9F(1915)鉛印本.一1冊。 (雪堂叢刻) 1224640006
姓解 三捲/(宋)邵思纂.一清光緒間遵義黎氏刻本.一l冊.一(古逸叢書).一捲l有缺頁;有硃墨筆眉批校字 1224100007
姓解 三捲/(宋)邵思纂.一清光緒間遵義黎氏刻本.一l冊.一書名頁題影北宋本姓解.一古逸叢書單uuu基
姓氏急就篇 二捲/(宋)王應麟撰.一明萬曆間刻明崇禎清康熙乾隆問遞修本.一l冊 1224120009
姓氏急就第 二捲/(宋)王應麟撰.一清刻本. 2冊 1224110010
姓氏急就第 二捲/(宋)王應麟撰.一清抄本.一2冊 1224130011
姓鯆 十捲附錄一捲/(明)陳士元撰.一清道光十三年(1833)應城吳毓梅刻本.一5冊.一(歸雲彆集).一寶善堂藏闆 1224150012
姓鱗 十捲附錄一捲/(明)陳士元撰。 民國間刻硃印本.一2冊.一有硃墨筆眉批 1224280013
姓氏譜纂/(明)李日華輯.一清硃絲欄抄本.一l冊.一書名據書衣題 224170014
古今萬姓統譜 一百四十捲/(明)淩迪知纂.一明
萬曆間刻本.一18冊.一有墨筆抄配;與曆代帝王姓係
統譜、氏族博考閤印 122422
部二 26一 與曆代帝王姓係統譜、氏族博考閤 122419
部三 38冊 缺30捲:捲5——6、19——26、75——76、85——88、103 106、120 123、.128-134;與曆代帝王姓係統譜閤印 1224210015
古今萬姓統譜 一百四十捲/(明)淩迪知纂.一日本寬文十二年(1672)刻本.一25冊.一書名頁及版心題萬姓統譜;捲未有墨筆抄配;與曆代帝王姓係統譜、氏族博孜閤印 122425
前言/序言
在館藏普通古籍中,有不少著名藏書傢的藏書和知名學者的用書,如清李慈銘睏學樓藏書,歸安姚覲元、姚慰祖父子兩代人的藏書,延古堂李氏、積學齋徐氏
約園張氏以及近人鄭振鐸(西諦)和陳垣先生的藏書。從版本年代說,可上溯到明代中晚期,而以清版書數量最多。就版本類型而言,多為刻本,鈔本、稿本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這部目錄的分類法使用的是1929年劉國鈞先生編製的《北京圖書館中文普通鍈裝書分類錶》。每捲前均附有十五類的捲次、名稱及該捲的分類錶。此分類法在我館沿用已久,如若改換,必將牽動全庫架次,工程浩大,絕非短期內所能完成。同時,“四部法”的類目如何增刪改並纔能恰當地容納全部普通古籍,也是一件很繁雜的事情。所以,我們仍然保持瞭原來的“十五大類”分類法。
工987年工月3日,國傢標準局發布瞭《古籍著錄規則》,並於同年工0月工日起實施。這部目錄就是按照遣一規則著錄的。在使用《規則》時,可能還存在著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希望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加以解決。
《明清官員群像:政治風雲下的傢族與命運》 本書並非對某個特定圖書館古籍總目某一捲的簡單羅列或解讀,而是緻力於深入剖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生態的核心群體——官員階層。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這一群體的生活軌跡、權力運作、傢族傳承以及他們在時代變遷中所經曆的種種命運沉浮,旨在勾勒齣一幅生動而立體的曆史畫捲。 一、 官員的選拔與晉升:科舉之外的隱秘通道 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科舉考試無疑是擺在颱麵上的最主要途徑。然而,本書將跳齣科舉製度的單一視角,深入挖掘其背後更為復雜的選拔機製。我們將探討“門蔭”製度在官員傢族中的延續性影響,分析“捐納”製度如何為社會中下層人士提供入仕的機會,以及“吏員”階層通過長期積纍經驗和人脈,最終實現“轉官”的可能性。 科舉的“獨木橋”與“康莊道”: 我們將詳細梳理明清科舉製度的演變,從鄉試、會試到殿試,層層遞進的考核體係如何篩選齣“讀書人”。但同時,我們也會揭示科舉考試中的舞弊現象、“關節”操作等潛規則,以及部分考生如何通過“捷徑”而非“苦讀”獲得功名。 “門蔭”的血脈延續: 官僚傢族的傳承是明清政治結構的重要特徵。本書將通過對史料的梳理,展示“父以子貴,子以父貴”的現象,分析官僚傢庭如何利用傢族網絡為子弟鋪平仕途。我們也會探討這種製度對社會流動性的擠壓效應,以及那些並非齣身官宦世傢卻能憑藉纔能脫穎而齣的個例。 “捐納”的另一條齣路: 捐納製度在明清時期扮演著雙重角色,既為國傢籌集財政收入,也為部分富商、地主提供瞭入仕的途徑。本書將分析捐納製度的運作模式,探討捐納官員的實際權力與社會地位,以及這種製度對傳統官僚體係産生的衝擊。 “吏員”的逆襲之路: 長期以來,吏員階層被視為官僚體係的“基層”,然而,正是這群常年與政務打交道的人,憑藉對實際運作的熟悉和人脈的積纍,部分人最終能夠“轉官”,成為正式的官員。我們將探究這種“由吏入仕”的路徑,以及他們在這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 二、 權力結構與政治運作:官場的爾虞我詐與權力博弈 明清官場,是一個充滿著復雜權力關係和政治博弈的舞颱。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一時期的權力結構,揭示官員之間、官員與皇帝之間、以及不同派係之間的微妙關係。 君權與相權的消長: 明太祖硃元璋廢除丞相製度後,皇權高度集中,皇帝成為政治運作的中心。本書將探討皇帝如何通過內閣、六部、以及後來的軍機處等機構來管理龐大的帝國,以及官員們如何圍繞皇權展開政治鬥爭。 派係林立與黨爭: 明清時期,官場上的派係鬥爭此起彼伏。我們將分析東林黨、閹黨等著名政治派彆的形成、發展及其政治影響,探討士大夫集團與皇權、宦官集團之間的權力角力。 “京官”與“外官”的生態: 首都京城的官員與地方各省的官員,在權力、信息獲取、以及生活方式上都存在顯著差異。本書將對比分析“京官”與“外官”的不同職能、地位和挑戰,探討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互動。 製度的漏洞與人情的潤滑: 法律法規的約束與人情世故的運作,共同構成瞭明清官場的實際運行模式。我們將分析製度的僵化如何催生潛規則,以及人情、恩庇、以及利益交換在官員晉升和政務處理中的作用。 貪腐與反腐: 任何一個龐大的官僚體係都難以避免貪腐問題。本書將考察明清時期官員的貪腐現象,分析其産生的根源,以及朝廷采取的各種反腐措施,如“巡撫”、“監察禦史”等製度的作用。 三、 官員傢族的興衰:從仕途到傢業的傳承與變遷 官員的個人命運與其傢族的興衰緊密相連。本書將從傢族史的角度,審視官員階層的社會地位、經濟基礎以及文化傳承。 “學而優則仕”的傢族文化: 官僚傢庭普遍重視子弟的教育,將科舉功名視為傢族榮耀的象徵。我們將分析這些傢族如何培養後代,以及讀書人“學而優則仕”的價值取嚮。 傢族財富的積纍與揮霍: 官員的俸祿、灰色收入以及傢族的經營,共同構成瞭其財富基礎。本書將探討官員傢庭的財富來源,分析其財富的積纍方式,以及部分傢族因揮霍無度而走嚮衰敗的案例。 “官”與“商”的界限: 盡管官商勾結屢見不鮮,但法律上明文禁止官員經商。本書將探討官員傢族如何規避法律,通過親屬、管傢等方式進行商業活動,以及這種行為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傢族的社會網絡與政治影響力: 官員傢庭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聯姻、師生、同鄉等關係,構建起龐大的社會網絡。本書將分析這些社會網絡如何影響官員的政治生涯,以及傢族在地方社會中的影響力。 從盛到衰的周期律: 許多顯赫的官僚傢族,也經曆瞭從興盛到衰敗的周期。我們將通過考察一些典型傢族的興衰曆程,分析其內部原因(如子弟不肖、內鬥)和外部原因(如政治鬥爭的失敗、經濟的動蕩)。 四、 官員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權力的背後與人性的掙紮 除瞭宏大的政治敘事,本書還將關注官員們在權力光環背後的真實生活,以及他們在道德、情感和精神層麵的掙紮。 衣食住行: 官僚階層的物質生活水平如何?本書將描繪他們居所的規格、服飾的等級、飲食的講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展現其與普通民眾的差異。 妻妾、子女與傢庭關係: 官員的傢庭生活也是權力結構和社會觀念的摺射。我們將探討官員的妻妾製度,子女的教育與婚嫁,以及傢庭內部的親情、矛盾與情感糾葛。 仕途的壓力與心理健康: 權力場上的明爭暗鬥、升遷的焦慮、以及被彈劾的風險,給官員帶來瞭巨大的精神壓力。本書將嘗試推測他們的心理狀態,以及可能齣現的精神疾病或行為異常。 文人的風骨與官員的世故: 許多官員同時也是文人,他們在文學、藝術上有一定的追求。本書將探討“官員”與“文人”身份的衝突與融閤,以及他們在堅守文人風骨與適應官場世故之間的權衡。 信仰、道德與反思: 麵對權力、財富和誘惑,官員們的信仰和道德觀如何受到影響?本書將探討他們對仕途的理解、對人生意義的追問,以及部分官員在晚年或遭貶謫後對過往的深刻反思。 五、 結語:鏡鑒古今,洞察人性 通過對明清官員這一群體的多維度、深層次的考察,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觀察中國傳統政治運作和社會結構的獨特視角。我們希望通過對曆史人物的生動刻畫,讓讀者理解權力如何塑造人生,命運如何起伏跌宕。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對這些曆史經驗的梳理,能夠為當下提供一些有益的啓示,讓我們在現代社會中,依然能夠洞察人性的復雜,理解製度的運行,並對曆史保持一份敬畏與反思。本書所呈現的,並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那些活生生的個體,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與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