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历法趣谈

古今历法趣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兴华,北辰 著
图书标签:
  • 历法
  • 时间
  • 文化
  • 历史
  • 科普
  • 趣味
  • 古今
  • 天文
  • 数学
  • 节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10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606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5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宏观角度看,历法是一门科学,在我国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其涉及面非常广泛。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一般包含公历、农历、星期、二十四节气以及现代和传统节假日,这些都是最基础、最简易的历法常识。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历法知识不为一般人所了解。现代交通工具极为先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多地跨越国界与行政区界。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历法知识,对世界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等问题不甚了解,人们在外贸活动中常遭遇很多障碍。再以古代历法而论,干支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要骨干,它现在已融入到了当代农历之中,但大多数人对干支的纪年、纪月、纪日以及纪时等知识了解较少,平常只是机械地应用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时会因使用错误而闹出笑话。另外,我国历史上曾制定过百余种历法,我们阅读古籍时也常会遇到历法问题,对“三正”、“改正朔”以及“社日”等涉及历法知识的词句含义,也都需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目录

法知识篇
一、历法计时系统
天文时是精确的自然时
历法时的计时系统日趋精密
年与岁的含义不同

二、公历
现行公历并非四年一闰
公历2月一般为28天有双重原因
我国使用公历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未来的公历可能是四季厉

三、农历
我国使用农历的历史源远流长
19年7闰有精确的科学依据
农历一直把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
四月、五月、六月常会没有中气
闰八月不应被视为凶月
岁交春与两头春
盲春年又称寡妇年
我国还要继续使用农历

四、回历
回历为纯阴历
我国使用回历的历史和现状
回历与公历的换算公式

五、四季
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形成四季
上古时期每年只有春秋两季
我国采用天文四季有局限性
中医理论把一年划分为五季

六、朔望月
定朔法优于平朔法
十五的月亮十七圆
回历的每月初一不在朔日
朔望与日食、月食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七、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定气法优于平气法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定位

八、星期制
星期制的原始首日不是星期一
莫把星期制误作礼拜制

九、历日
古时夜半不是一日之始
回历以日落为一日之始
儒略日以中午为一日之始

十、标准时间
十一、协调时
十二、先秦历法
十三、古代历法职官
十四、历法改革
十五、干支纪法
十六、古代节假日
十七、历法相关规则
十八、历法与人文事象
十九、皇历与万年历
二十、历志、历表
二十一、历法有关诗文
附表1 公历平年各月积日表
附表2 公历闰年各月积日表

精彩书摘

另外,帝国的统治者掌握着历法的编制和颁发权、修订权。这当然也包括设置补充月的权力,他们出于统治的需要,随意增减附加月。以至于历法极为混乱,甚至寒暑颠倒。
公元前46年,儒略·恺撒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他决定修改历法。因为过去出征过埃及,知道埃及的历法比较好,所以他邀请了一批埃及学者参与历法修改,儒略历就这样诞生了。
儒略历最大的特点是使用阳历,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 5日,每四年一闰,一年分为12个月,其中有6个大月,每月31日,还有6个小月,每月30日。全年共366日,比回归年多出一日,这就要减去一日,于是,他们的目光瞄准了2月。
2月本来是30日,是双数,不吉利,而且罗马帝国对那些已经判处死刑的人执行死刑的时间都在2月份,所以人们认为2月是凶月,总是想尽快地度过这个月,于是决定将2月减去一日,这样2月就只有29天了。
儒略·恺撒去世之后,奥古斯都继承王位。他不仅将自己出生的月份8月改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即“奥古斯都月”,还给8月增加了一日。因为他认为8月的30天不够吉利,改成单数就吉利了,于是,8月就变成了31天。8月增加的这一天仍是从2月份减掉。

前言/序言


浩瀚星空下的文明足迹:一部关于天文观测与历法演变的宏大叙事 书名:天象观止:从亘古到今的宇宙之舞与时间刻度 引言 自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对时间和秩序的探求便从未停歇。我们生活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日升月落、四季更迭,这些宏大的自然韵律,如何被早期文明精准捕捉、记录,并最终演化为我们今日所遵循的复杂历法体系?《天象观止:从亘古到今的宇宙之舞与时间刻度》并非一部探讨历法细节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聚焦于人类如何理解和量化宇宙运行规律的文明史诗。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考察古代文明的观测技术、数学模型、以及哲学思辨,揭示那些被深埋在历史尘埃下的天文智慧。 第一章:原始的凝视——史前与早期文明的天文萌芽 本章将重点描绘史前人类如何从简单的日常观察中提取出规律。我们不谈具体的历法编纂,而是探讨观测工具的起源和天文学思维的形成。 遗迹中的密码: 深入分析巨石阵(Stonehenge)、纽格莱奇墓(Newgrange)等史前遗址的布局,阐释它们如何精确对准至日点(solstices)和分点(equinoxes)。这不是偶然的建筑,而是古代人对太阳运行轨迹的初步“记录”。 星辰与生存: 探讨早期农业社会对星象的依赖。例如,尼罗河的泛滥与天狼星的偕日升之间的关联,如何催生了最早的“年”的概念。重点在于观测的实用性而非历法的复杂性。 早期计数体系的局限与突破: 分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巴比伦)在数字系统(如六十进制)上的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为后来的精确天文观测提供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探讨他们对月相周期(阴历基础)的细致记录,但侧重于记录过程本身,而非由此产生的历法规则。 第二章:古典世界的宇宙图景——希腊哲学的理性之光 本章将完全聚焦于古希腊思想家如何运用几何学和逻辑推理,构建出关于宇宙运行的第一个理论模型,而非具体的年历计算。 球形地球与地心说的确立: 详述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哲学和几何学论证,解释为何他们会构建出如此精妙(尽管是错误的)的地心宇宙模型。重点在于模型的优雅性与数学推导的严谨性,这代表了人类理性思维的巨大飞跃。 阿基米德的度量与几何: 讨论古希腊天文学家(如希帕克斯和托勒密)如何运用三角学原理来计算行星的视差、回归年(sidereal year)的长度,以及测量地球的周长。这些是天体测量学(Astrometry)的奠基,而非具体的日历修订。 观象台的理性之美: 介绍亚历山大港图书馆时期的观测仪器,如星盘(Astrolabe)的早期雏形,分析这些工具如何帮助他们量化天体的位置,推动了天文数据的积累。 第三章:东方文明的精细测量——农业、政治与皇权的结合 本章探讨东亚(重点是中国以外的印度、波斯等)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历法实践上的精确性,但将叙事焦点放在测量技术的进步和天文台的职能上。 印度天文学的几何学深度: 介绍印度天文学家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希腊的几何学思想,尤其是在三角函数应用上的超越,这些进步如何影响了他们对恒星位置的推算。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观测革命: 深入解析伊斯兰学者在创建马腊加(Maragheh)和撒马尔罕(Samarkand)等天文台时的技术创新,例如更精密的象限仪(Quadrant)和复合格器(Armillary Sphere)。探讨他们如何为了提高观测精度而重新设计测量工具。 时间与帝国的稳定: 论述不同文明中,掌握精确时间计算权力的政治意义,这促使了观测技术的不断精进,目的是为了保证祭祀和国家仪式的准确性。 第四章:从浑仪到望远镜——观测工具的革命与新世界的诞生 本章关注的是技术手段的根本性转变,如何颠覆了旧有的宇宙观,而不是新旧历法的对比。 中世纪观测仪器的演进: 详细描述中国古代浑仪、简仪等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它们在不同朝代间的迭代升级,体现了对角速度和赤道坐标系的精确化追求。 望远镜的冲击波: 重点在于伽利略使用望远镜所观测到的“现象”(如木星的卫星、月球表面),以及这些观测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托勒密模型的数学基础,开启了“观察”取代“思辨”的新时代。 第谷的积累与开普勒的发现: 探讨第谷·布拉赫近乎苛刻的观测精度是如何获得的(侧重于他的仪器和方法),以及开普勒如何利用这些庞大的、精确的观测数据来推导出行星运动定律。这里的核心是数据量化与定律提炼的过程。 结语:时间的未来与宇宙的尺度 本书的收束点在于,现代科学如何从这些漫长积累的观测数据和模型构建中,提炼出更宏大的物理学定律,并最终形成了我们今日用于深空探测和导航的精确时间标准。我们回顾人类在数千年间,如何一步步从目视到仪器,从猜想到数学,最终将自身置于浩瀚宇宙背景下,寻求自身在时间尺度上的定位。这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边界拓展的史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古今历法趣谈》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智力冒险!我一直对时间流逝、日月交替背后的奥秘充满了好奇,但真正捧起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浅薄。作者没有直接罗列枯燥的历法知识,而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天文现象、数学计算、文化习俗巧妙地串联起来。从古埃及人观察尼罗河泛滥定下的历法,到巴比伦人精确的天文观测,再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与时俱进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章节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喜欢关于玛雅历法的那部分,那种复杂的循环与预言,读起来简直就像在解一部古老的谜语,让我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对宇宙的敬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历史,而是将不同文明的历法体系进行了有趣的对比,比如西方历法和中国农历在节日、计时方式上的差异,这些对比不仅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各自的特点,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对共同的自然规律时所产生的不同解决方案,真的很有启发性。阅读的过程,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一边娓娓道来,一边时不时抛出一些让你会心一笑的轶事,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大量宝贵的知识。

评分

《古今历法趣谈》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能够点燃你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的读物。我一直以来对神秘的星象、古老的传说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些领域的好奇。作者巧妙地将天文学、历史学、民俗学融为一体,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来解读历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化中“新年”的描绘,从春节的爆竹声声,到西方圣诞的钟声回响,再到一些少数民族独特的庆典方式,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虽然我们使用的历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人类对辞旧迎新、期盼美好的情感却是共通的。书中对古代天文学家如何观测日月星辰,如何通过这些天体运行来推算时间,以及这些推算如何影响到农业、祭祀、甚至政治决策,都做了非常生动的描述。比如,书中提到古代中国在确定冬至、夏至等重要节气时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天文观测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和传说,让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历法知识变得趣味盎然,例如,关于中国农历中生肖的来历,以及不同节气的民间习俗,都读来津津有味。这本书,不只是关于历法的知识,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文化传承和生活哲学的小百科。

评分

翻开《古今历法趣谈》,仿佛坐上了一艘时光飞船,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遨游。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地理区域,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世界各地人民如何认识、丈量和利用时间的历史画卷。从古代苏美尔人对星辰的敬畏,到古希腊哲学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再到伊斯兰学者对天文观测的精益求精,每一个篇章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人类对时间智慧的追求。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中国农历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更是其中蕴含的阴阳五行、天文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完美结合,这种智慧的结晶,让我对祖先的勤劳与聪慧肃然起敬。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 fascinating 的历法,比如古代波斯历法,其精妙的计算方法和象征意义,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的叙述语言朴实而生动,没有空洞的理论,更多的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具体的例子,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和事件。阅读的过程,就像一次次的发现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让我对“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

《古今历法趣谈》这本书,真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学术、比较枯燥的科普读物,但没想到它如此的引人入胜,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没有直接给出大量的数字和公式,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那些复杂的历法知识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民族和文化如何看待“时间”的章节,比如,一些部落将时间与自然事件紧密相连,另一些则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循环,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中国农历的介绍,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不只是简单的日期推算,更深入地探讨了节气与物候、农业生产、养生保健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的智慧。还有,关于一些历史上著名历法改革的讲述,比如格里高利历的诞生,其背后的科学争论、宗教影响和社会阻力,都读来惊心动魄,让我体会到科学进步并非一帆风顺。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让我亲眼看到古人仰望星空、绘制日晷的情景。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断拓展认知边界,感受人类文明魅力的好书。

评分

阅读《古今历法趣谈》的过程,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将历法简单地视为一个科学计算的工具,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的视角非常开阔,不仅涵盖了东西方各大文明的代表性历法,还深入挖掘了历法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乃至生活方式。我特别喜欢关于古巴比伦历法的章节,那种将天文观测与神谕相结合的独特方式,让我看到了人类早期试图理解宇宙规律的神秘感和敬畏感。同时,书中对中国农历的详尽解读,特别是对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都让我感触良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在对比不同历法时,并非简单地指出优劣,而是更侧重于分析它们各自的形成原因和文化意义,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常常会被作者的洞察力和幽默感所吸引。

评分

好东西,京东做活动的时候,图书值得下手,不做活动则会有点小贵,呵呵

评分

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评分

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

对了解历法有帮助,适合有兴趣的人

评分

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

卡啊还是好好问问卡萨咔咔咔就是

评分

还行,京东的服务应该更上一层楼

评分

好东西,京东做活动的时候,图书值得下手,不做活动则会有点小贵,呵呵

评分

长知识,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