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忧伤

中国的忧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怀宏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
  • 社会问题
  • 历史
  • 文化
  • 反思
  • 批判
  • 现实主义
  • 文学
  • 20世纪中国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173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75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29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的忧伤》是国内知名学者、伦理学家何怀宏教授思考和评论中国社会道德现状与前景的一个记录和总结。《中国的忧伤》从生死、医疗、教育、法治、历史传统等方面出发,揭示出在盛世中国的当下,社会依然存在的伤疼,在分析批评社会中种种不公、暴力、腐败、偏见等不道德的现象的同时,呼吁坚守制度与个人的伦理底线,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作者简介

何怀宏,祖籍江西清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主要学术著作包括《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世袭社会》、《选举丰十会》、《公平的正义》、《生生大德》等书。另编有《生态伦理》、《公民不服从》等著作、及撰有《若有所思》、《珍重生命》、《比天空更广阔的》、《渐行渐远渐无书》等随笔散文集。译著有《沉思录》、《道德箴言录》、《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正义论》(合译)、《伦理学体系》(合译)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辑一 生生死死
优先关注生存底线
此心忍死最堪哀
通过法律运行正义避免王斌余式悲剧
道德与法律偕行遏制恶性杀人犯罪
减少一份绝望就减少一份危险
对灾难的道德记忆
野外探险与尊重生命
濒死处境中的求生选择
中国第一代富人的光荣与危险
警惕财富转变成肆虐的日常权力
亟待疗救的病苦
愿一份自白启动更多的反省
今夜,祈愿所有生命的平安
雪夜,想起了一个人
死刑究竟意味着什么?
死刑能否达到赋予它的目的?
死刑在何种意义上是正义的?
从校园系列杀童案谈到谁之罪
人间正道是生生

辑二 道德的底线在哪里?
中国人,你为什么如此生气?
社会焦虑的精神成因
让温和成为中坚的力量
保护网上的理性空间
“荒唐禁令”吁请阐明和坚持底线伦理
范美忠风波中的道德底线
基本义务求同,精神资源存异
“责任中国”比“感动中国”更迫切
让道德模范继续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承担对快乐后果的责任
救助与回报
舍己救人是不是一种义务?
从夏普感受一种独立的精神个性
个人追求无定所,公共事业有定规
厕纸见证文明
辨“各人自扫门前雪”
国际关系领域里能不能讲伦理?
藏獒的故乡在高原
道德重建的力量与信心
继承传统以再造道德文明

辑三 重为惠,若重为暴
重为惠,若重为暴
法治的希望在于普通而坚韧的努力
官民比中的概念与问题
为何官多,何以成患?
贫有道,贪亦有道?
反腐之道的制度互动
对治权力腐败的六条途径
古代官员的读书风气
从“君主下的贤贤”到“民主下的贤贤”
软实力与硬实力
中国三种“传统”的认识与选择
对历史应有的温情与敬意
今天是否还要继续解构“孔子”?
中国的西部精神
一起物业纠纷的标志性意义
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
看病难中的“物贵人贱”
如何把药价降下来?
免费了,新人为何还不去婚检?
“换脸”一事应极其慎重
坏经济能使人变好吗?
大学改制意如何?
诉诸公共理性
港校与内地竞争是件好事
王选是院士也是好人
缩小贫富差距根本在基础教育
抄袭剽窃之风缘何而来?
戒慎于强大的国家能力

附录 访谈与答问
底线伦理是我的冰山一角——《经济观察报》访谈
《观察家》年会答问
就隐性采访谈义务冲突
大学不是市场,学界不是权力和利益的角逐场——《科学时报大学周刊》访谈

精彩书摘

我很赞成这位社会学家的基本判断,即认为这“荒唐”又有不荒唐处,甚至可以说是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亮起了红色预警。有些领域的底线失守的确已对社会基础构成一种严重的威胁,而这种失守既与民族精神的根本断裂有关,又尤其与不择手段的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有关。正因为此,才更见证出申明一种客观普遍的底线伦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为什么许多人还是会觉得这些禁令“荒唐”?原因大概就在于这些禁令所涉及的已经不是行业的底线,而是每一个公民的底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底线,甚至是每一个人“人之为人”的底线。它们也不仅是道德的底线,更是法律的底线。诸如不能奸污猥亵,不能酒后驾车等,这些不仅对某一行业的人,对所有人、所有公民都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违反者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作为各个行业的道德守则,是应当在这基础之上的,再根据各个行业的特殊情况,提出比这更具体、更积极、也可说是更高的要求。比如官员岂止不能挪用公款,更应当履行职责,有所作为,安定和繁荣一方;教师岂止绝对不能猥亵奸污少女,还应当教书育人、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如此看来,像将“严禁奸污猥亵女生”写入教师守则,虽然教育界确有败类,但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很不尊重的。而以上这些情况还说明,我们迫切需要厘清“道德底线”的概念,并发展一种“底线伦理”的理论,以确立社会生活的可靠屏障。
……

前言/序言


《尘封的日记》 这是一本以个人视角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书籍。作者,一位生于上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年代里,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丝不苟地倾注于泛黄的纸页之间。本书并非宏大叙事,也非政治宣言,而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一段个人生命的微观史,一幅幅细致入微的生活画卷,一次次真挚深刻的内心独白。 翻开《尘封的日记》,你将置身于一个逝去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带着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历史的洪流。日记从作者的青年时代开始,那时,古老的帝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辛亥革命的曙光、民国初年的迷茫、军阀混战的硝烟,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融入了他与家人、朋友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他童年记忆中闪烁的光斑,或是青年时期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那个时代的书斋,感受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渴求与本土文化的坚守。他会记录下与同窗好友在灯下辩论康德哲学的深夜,也会描绘在传统书院中浸润的古文情怀。他的文字中,有对新思潮涌入的兴奋,也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可能被冲刷的担忧。这种时代的阵痛,在作者的个人选择与纠结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记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身处沦陷区,或是辗转于后方,他的记录充满了对民族危亡的深切痛楚,但字里行间,更多的却是对生存的坚韧与对未来的期盼。他不会直接描绘血腥的战场,而是通过记录家中的拮据、食物的匮乏、亲人的离散,以及在逆境中对教育的坚持,来展现普通人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命运沉浮。他会细致地描绘如何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用有限的资源维持家人的生计,如何在知识断绝的恐慌中,偷偷阅读禁书,保存火种。这些细节,比任何宏大的战争场面都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个体的渺小与伟大。 解放后的日子,日记继续记录着作者的个人生活。他会讲述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调整自己的思想与工作,如何面对集体生活的节奏,以及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些记录,并非对政治运动的评论,而是对生活琐事的真实描绘。他会记录下第一次参加劳动的情景,第一次集体学习的感受,第一次面对社会变迁的迷茫与适应。他也会在日记中流露出对子女的关怀,对家庭的点滴操劳,以及在工作之余,对艺术与自然的喜爱。这些平凡的瞬间,勾勒出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轨迹。 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是日记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篇章。作者的记录,显得尤为克制与内敛。他不会直接批判,而是通过描述周围环境的巨变,人们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自身在某种境况下的感受,来暗示那个时代的荒谬与残酷。他会记录下自己被无端批斗的恐惧,被剥夺荣誉的无奈,以及在沉默中对真理的坚守。他也会写下在艰难环境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书籍,如何偷偷进行一些自己喜爱的研究,以及对知识与人性的不灭的信念。这些压抑而真实的记录,比任何激昂的控诉都更具力量,它们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完全熄灭。 日记的最后部分,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景象。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观察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改变。他会记录下对新鲜事物的惊奇,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以及在晚年,对过往人生的回望与感慨。他会写下自己如何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挥余热,或者只是静静地享受晚年的宁静。他也会在日记中,回顾自己一生经历的种种,那些欣喜、悲伤、迷茫、坚定,都化为笔下的温情与哲思。 《尘封的日记》并非要解构或重塑任何历史事件,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渲染,只有最朴实、最真诚的记录。他笔下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生活的温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通过这本日记,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中国这片土地上,如何经历风雨,如何坚守自我,如何默默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史诗。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方式,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角落。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英雄的功绩与伟人的决策,更是无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作者的文字,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时代的深处,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以及那份永恒不变的人文关怀。 读完《尘封的日记》,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时代,其实与我们的当下息息相关。作者所经历的困惑与坚持,所感受的喜悦与痛苦,都可能在我们身上找到共鸣。这本日记,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一份对生命深刻的体悟。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都应该保持内心的清醒与独立的思考,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以一种平和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它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份关于坚守、关于生活、关于时代变迁的感悟。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朴素;它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得以触摸到一个时代的脉搏,感受一段生命的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以一个资深评论者的眼光来看,这本书在社会批判的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它没有采用高声疾呼、口号式的控诉,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隐晦和冷峻的旁观姿态。作者似乎站在历史的高处,以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触,解剖着某种宏大结构下个体的异化与无力。那些社会现象的描摹,是如此的精准和残酷,它们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带着现实的刺痛感,直插人心。特别是对权力运作机制和群体心理盲从的刻画,细腻到令人不寒而栗。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舒适区,迫使我们直面那些不愿承认的社会肌理中的裂痕。阅读它,与其说是在消遣,不如说是在接受一场严苛的社会学考试,它要求你不仅要看懂字面上的故事,更要解读字里行间潜藏的,关于“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向何方”的沉重叩问。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学质感,完全可以用“清冽”来形容。它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文字密度极高,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仿佛被精心地打磨成了宝石。作者的叙事腔调极其克制,即便描写最激烈的情感冲突或最悲怆的境遇,也始终保持着一种优雅的疏离感,这种克制反而放大了内在的痛苦张力,形成了一种强大而内敛的力量。它更像是一部献给“语言本身”的情书,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罕见的词汇搭配,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如果你是一位热爱语言艺术的读者,沉溺于文字的音韵和结构之美,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没有复杂的阴谋诡计,有的只是对“如何用最恰当的语言,描绘最难以言说的体验”的极致探索。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词汇库似乎也随之得到了升华与拓宽。

评分

初翻开这册书时,我本以为会遇到一些陈旧的、老生常谈的叙事模式,但很快就被那种近乎于先锋的文学实验精神所震撼。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跳跃而充满张力,充满了破碎的意象和突兀的联想,却又奇妙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和美感。章节之间的衔接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这种“断裂感”非但没有妨碍阅读的流畅性,反而像是一种强力的电流,时刻保持着读者的神经紧绷。我仿佛看到作者在文字的迷宫中自由穿梭,毫不留恋地舍弃传统小说的完整性,追求一种更为直接和本真的精神表达。这种结构上的大胆革新,无疑是对既有文学规范的一种有力挑战。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平铺直叙、一目了然的故事,这本书或许会让你感到困惑甚至挫败;但若你愿意放下既有的阅读习惯,去拥抱那种混沌中的秩序,那么你将收获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如同在迷雾中捕捉转瞬即逝的真理之光。

评分

这部书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这一概念近乎哲学的探讨。它并非线性地叙述事件,而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叙事场域。我常常在阅读某一个场景时,会猛然意识到,这个细节其实早已在几百页前就埋下了伏笔,而另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却在故事的终点炸裂出惊人的关联性。这种精妙的布局,显示出作者强大的掌控力,他将时间和因果玩弄于股掌之间,让读者在“被时间戏弄”的过程中,体会到命运的复杂与宿命的无常。它迫使我慢下来,不是为了理解情节,而是为了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时空线索。整本书读完,合上的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梦境,醒来后,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带着一层新的光影,关于“过去是否真的过去”的疑问久久不散。

评分

这部作品,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每一个场景的描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仿佛能闻到彼时彼地的味道。我尤其欣赏它在人物塑造上的大胆与深刻,那些鲜活的面孔,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的处境与选择。叙事节奏的处理极为高明,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缓缓铺陈,引人沉思;时而又如同山洪爆发般一泻千里,将情感推向高潮。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让读者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体验角色的悲欢离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变化而带来全新的感悟。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促使我们去追问那些终极的命题。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让这部作品具备了超越一般小说的厚重感和持久的生命力。

评分

底线伦理是我的冰山一角 —— —《经济观察报》访谈 / 257

评分

目 录

评分

王选是院士也是好人 / 241

评分

还不错,挺好

评分

继承传统以再造道德文明 / 145

评分

对治权力腐败的六条途径 / 173

评分

个人追求无定所,公共事业有定规 / 125

评分

辑二 道 德 的 底 线 在 哪 里?

评分

通过法律运行正义避免王斌余式悲剧 / 10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