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清湖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临床
  • 医师
  • 基础
  • 医学教育
  • 教材
  • 诊断学
  • 内科学
  • 外科学
  • 中西医结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674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03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医院分级管理参考用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1
字数:7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医院分级管理参考用书,医学继续教育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是“医院分级管理参考用书”之一,书中包括了基础理论问答与自测试题;临床各科基本知识问答与自测试题;基本技能问答与自测试题;医疗法规基本知识问答与自测试题等四章。《中医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1 基础理论问答与自测试题
1.1 中医基础理论
1.2 中医诊断学
1.3 中药学
1.4 方剂学
1.5 中医经典
1.5.1 内经
1.5.2 伤寒论
1.5.3 金匮要略
1.5.4 温病学
1.6 西医基础
1.6.1 生理学
1.6.2 病理学
1.6.3 药理学

2 临床各科基本知识问答与自测试题
2.1 中医内科学
2.2 中医外科学
2.3 中医妇科学
2.4 中医儿科学
2.5 中医骨伤科学
2.6 中医皮肤性病科学
2.7 中医肛肠病科学
2.8 中医眼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2.8.1 中医眼科学
2.8.2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2.8.3 中医口腔科学
2.9 针灸推拿学

3 基本技能问答与自测试题
3.1 体格检查
3.2 临床诊断理化检查
3.3 中医诊疗基本技能
3.4 西医诊疗基本技能
3.5 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规范
4 医疗法规基本知识问答与自测试题

精彩书摘

65.比较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肺肾气虚三证的异同?
三者均有肺气虚,呼吸功能减退,而见咳喘无力、气短、咯痰清稀等症。心肺气虚证兼有心悸怔忡、胸闷等心气不足的证候;肺脾气虚证则兼有食少、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的证候;肺肾气虚证则兼有呼多吸少、腰酸耳鸣、尿随咳出等肾失摄纳的证候。
66.如何鉴别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胃肠气滞三证?
前二者均有肝气郁结,见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表现,但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症;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胃肠气滞证则肝气郁结的证候不明显,但见胃肠气机阻滞的症状,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
67.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各自的辨证依据是什么?如何鉴别?
脾肾阳虚以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主要依据,心肾阳虚以心悸、水肿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二者均有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等虚寒证候,且有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浮肿等肾阳虚水湿内停的表现。但前者有久泄久痢、完谷不化等脾阳虚、运化无权的表现;后者则心悸怔忡、胸闷气喘、面唇紫暗等心阳不振、血行不畅的症状突出。
68.试述肾阴虚证的常见病因。
肾阴虚证多因禀赋不足,肾阴素亏;虚劳久病,耗伤肾阴;年老体弱,阴液自亏;情欲妄动,房事不节,阴精内损;温热后期,消灼肾阴;过服温燥,劫夺肾阴所致。
69.风寒犯肺证与风热犯肺证如何鉴别诊断?
风寒犯肺证与风热犯肺证均属外感新病,均有咳嗽及表证症状。但后者为发热重恶寒轻,痰少色黄,流浊涕,舌苔薄黄,脉浮数;前者为恶寒重发热轻,痰白清稀,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70.怎样判断肾阴亏虚已发展到阴虚火旺?
肾阴亏虚的患者一般可见形体消瘦,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女子经少,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等。若在此基础上出现颧红唇赤,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虚烦不寐,男子梦遗,女子梦交,溲黄便结,脉细而数,则可判定肾阴虚证已发展到阴虚火旺的阶段。
71.为什么说“肾多虚证”、“肾多兼病”?
①肾精为全身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宜藏不宜泄,故肾主藏精是肾的生理特性。若肾有病,则易致封藏失职,不藏则泄,不足则虚,故肾病多虚证。②由于肾阴为全身阴液的基础,肾阳为全身阳气的根本,故肾在生理上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易与其他脏腑病变兼并而见,故肾多兼病。
……

前言/序言


《岐黄薪传:当代名医临证经验荟萃》 内容简介 《岐黄薪传:当代名医临证经验荟萃》是一部集结了数十位当代著名中医师临床实践精华的鸿篇巨著。本书不落窠臼,不汲汲于古籍的繁复考据,亦非学院派的理论堆砌,而是以鲜活的临床案例为脉络,以高明医者的思维方式为指引,全方位展现中医临床诊疗的精髓与奥妙。全书内容详实,逻辑严谨,语言生动,旨在为广大中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提供一个宝贵的学习范本,帮助其构建扎实的临床功底,提升辨证论治的精准度,掌握灵活多样的治疗手段,从而真正领悟中医“辨证论治”的真谛,走上独当一面的临床之路。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凝结了作者们数十载的临床沉淀和智慧结晶。 第一部分:经典名方的新释与活用 本部分精选了数十首历代名方,如温病大家经方、脾胃大家经方、心脑大家经方等,从现代医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对这些经典方剂的药理作用、配伍原理、剂量变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作者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条文解释,而是大胆创新,结合时代背景和临床需求,阐述了这些古老方剂在当代的应用价值和拓展空间。例如,对于某首著名的清热解毒方,作者不仅详细分析了其中各味药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还结合临床实际,列举了其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顽疾等多种疾病中的成功案例,并探讨了如何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轻重调整药物配伍和剂量,以期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此外,本部分还重点介绍了作者们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具体病情,对经典方进行化裁、加减,形成更具个体化特色的经验方,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创新思路。 第二部分:常见病证的辨治思路与策略 此部分聚焦于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内、妇、儿、外、皮肤等各科疾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逐一剖析其发病机制、病理演变、临床表现,并提供系统性的辨治思路和治疗策略。本书强调,中医的治疗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基于对疾病本质的深刻认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全面把握。因此,在每一病证的论述中,作者们都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精髓贯穿始终,从细微处入手,捕捉病机的蛛丝马迹。例如,在讨论“失眠”这一常见病证时,作者们并非简单地将其归为“心脾两虚”或“肝火扰心”,而是会根据患者的失眠类型(如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早醒等)、伴随症状(如烦躁易怒、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舌脉象等,进行细致的辨析,找出病机的根本所在,并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本部分尤其注重对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分享,如反复发作的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不明原因发热等,作者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其独特的辨证角度和治疗体会,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第三部分:临证巧用方药的艺术 “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而“巧用方药”则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本部分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临证中那些“神来之笔”的用药经验。作者们在此分享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如何根据患者的特殊体质、特殊病机,出人意类地运用方药,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例如,一位老中医在治疗久咳不愈的患者时,并非一味地止咳化痰,而是通过细致的问诊,发现患者虽然咳嗽,但舌苔黄腻,胃脘胀满,于是大胆运用温中散寒、理气止呕的方药,最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此类案例的分享,不仅展示了作者们精湛的医术,更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整体观和“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本部分还着重介绍了作者们在处理药性峻猛、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时,如何通过精妙的配伍和炮制,降低其毒副作用,同时最大化其治疗功效。 第四部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中西医结合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作者们结合自身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丰富经验,分享了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精准诊断、现代化治疗手段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协同增效。例如,在治疗某些恶性肿瘤时,作者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接受放化疗的同时,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扶正培本,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又如,对于一些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作者们会结合中药的整体调理和西药的快速控制,达到更好的长效管理效果。本部分特别强调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如何灵活运用西医的辅助检查来验证和指导中医的治疗,以及如何在中医辨证指导下,合理选用西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冲突。 第五部分:青年医师的临床成长之路 本书的最后一大部分,是作者们对青年中医师成长道路的殷切寄语和宝贵指导。从如何打牢基础,到如何建立中医思维,再到如何进行自我提升,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作者们深知,中医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年轻力量的担当。因此,他们呕心沥血,将自己行医多年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本部分鼓励青年医师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并强调了“读经典、跟名师、走基层”的重要性。同时,作者们也分享了他们在临床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如何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经验。此外,本部分还针对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医患沟通、伦理道德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旨在帮助青年医师成长为一名有情怀、有温度、有担当的优秀中医师。 总而言之,《岐黄薪传:当代名医临证经验荟萃》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医学专著。它不仅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诊疗思路和方法,更是对中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传承和创新发展。本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鲜活的临床案例、精辟的论述分析,必将成为广大中医师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引领他们走向更高远的临床境界,为中医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为临床新人量身定制的“导航图”。很多初入临床的同仁,面对海量的中医知识体系,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央,既敬畏又迷茫。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一次性塞给你所有的知识,而是采取了一种“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训练模式。它首先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但这个基石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围绕着“如何诊断”和“如何下手”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的。例如,在论述望诊的时候,它不仅仅描述了“面色”的各种变化,更结合了现代生理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气血津液运行状态,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理解空间。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一个模块后面设置的那些“临床思维训练题”,这些题目往往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需要你结合多种检查结果和患者的自述,去推导出最可能的中医证型,这种“反向推导”的练习,是锻炼临床直觉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读完某一章节,感觉自己像刚跑完了一场有组织的、目标明确的体能训练,虽然累,但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力量感和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就像一位经验丰富、不苟言笑但内心极其热忱的导师在耳边教导你。它的语言是精准、克制且极富医学术语美感的,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我特别留意了它在阐述“治则治法”时的措辞,那种严谨性让人肃然起敬。例如,在谈及“泻法”的运用时,它不仅强调了“急则治其标”,更深入探讨了如何把握“度”——泻到什么程度算适可而止,避免“攻伐太过,反伤正气”的禁忌。这种对临床操作安全性的高度重视,是区分普通医者与优秀医者的关键所在。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在临床上过于追求“快速见效”,反而忽略了整体的平衡。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稳健的压舱石,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医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耐心、细致和对人体生命力最根本的尊重。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用药,更是如何“敬畏生命”。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标准化”训练路径,但这种标准化绝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为了确保在复杂多变的临床面前,我们能有一个可靠的参照系。我注意到它在结构设计上,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路径描述得异常细致,从初诊的问卷设计,到不同阶段的脉象变化预测,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建立自身诊疗体系的同行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就像是把一位老前辈多年积累的“工作日志”和“经验总结”进行了高度的结构化提炼。我曾将书中的某个特定证型(比如一个特定的湿热证候)的诊疗方案,与我最近收治的一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比对,发现书中的思路能更早地预判到病情可能出现的转折点。这种前瞻性的思维模式,是书本之外难以获取的宝贵财富,它让“临床经验”以一种高效、可学习的方式传递给了下一代医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就带着一股严肃又专业的劲儿。那种深沉的蓝绿色调,配上工整的宋体字,让人立刻就能感觉到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读物。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学术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看到它的,当时正在寻找一些关于临床思维构建的资料。翻开扉页,那份沉甸甸的质感,厚实的纸张,都让人觉得这本书的分量非同一般。内页的排版也很有考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密密麻麻让人望而却步。我特别欣赏它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那种微妙的平衡感,它似乎在告诉你,中医的精髓绝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些古老的方剂和穴位,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体系活化起来,真正应用到每一个复杂的临床情境中去。书里对一些经典病案的分析角度非常独到,不像传统教材那样只是罗列病机和治法,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那些微妙的、需要经验积累才能捕捉到的细微差别。这种深入的讲解,对于我们这些希望从“会看病”迈向“看好病”的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的指引,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与资深名家面对面的临床思辨训练。

评分

从专业深度上衡量,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它在对中医核心概念的阐释上,达到了令人信服的深度。我记得我以前总是在“虚实寒热”这几个基本概念上纠缠不清,总觉得它们太抽象了。但这本书里对“虚”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气血不足”,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比如阳虚、阴虚、气虚、血虚,并且配上了大量的临床实例来佐证,如何区分一个看似“寒象”的病人,实际上是“阳郁”而非真正的“寒证”。这种对辨证精准度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者对中医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坚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我近期遇到的那些“疑难杂症”,去比对书中的论述,看看自己的思路有没有偏离正轨。这种自我校准的过程,是比单纯的阅读更有价值的体验。它迫使你直面自己的知识盲区,然后引导你去填补它,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你一套思考的框架,而不是一堆现成的答案。

评分

朋友特别喜欢,下次还来

评分

真不错!很好!物流很快!态度很好

评分

厚厚哒,考编专用

评分

一般般,纸质不是特别好

评分

质量很棒,物流也非常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考前 安慰自己 基本没看

评分

京东大牌,品质保证,值得信赖!

评分

非常给力十分满意五分好评

评分

还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