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艺术学原理(第2版) | 
| 作者 | 王一川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3186501 |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2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为新修订版(第2版)。《艺术学原理》(第2版)是面向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后的新实际,以新思路和新体例撰写的艺术学原理著作,同时也是高校艺术概论或艺术学理论课程教材。 全书立意在中国艺术学理论领域作出创新,主要从当代立场、新传统范畴、体制化思路和中西交融视野出发,对艺术观念、艺术体制、艺术品、艺术与文化、艺术发展、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作了新的阐述。 特别是在中国古典“感兴”范畴及其现代形态“兴辞”的当代阐发、艺术体制思路的贯彻及当代艺术实例的分析等方面,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见解。全书构思新颖,体例上有新开拓,实例丰富,论述浅显易懂,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阅读,可用作高校艺术学、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等专业课程教材,也可用作其他学科专业的通识课程教材,还可供其他艺术学理论及美学爱好者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导论 章 艺术与艺术学 一、从艺术到艺术学 二、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 第二章 艺术观念 一、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 二、关于艺术定义的现代争论 三、从艺术特性去定义艺术 四、艺术的定义:以兴辞为中心 五、艺术的特征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三章 艺术体制 一、从艺术品到艺术体制 二、现代艺术自律体制的建构 三、当代中国艺术体制分析 四、艺术体制与兴辞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四章 艺术品 一、认识艺术品 二、艺术兴媒 三、艺术兴辞 四、艺术兴象 五、艺术兴格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五章 艺术门类 一、艺术的分类 二、从公众感兴看艺术门类 三、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六章 艺术与文化 一、艺术的文化性 二、艺术的跨文化性 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七章 艺术发展 一、艺术的早期发生 二、艺术的历史发展 三、艺术的当代发展 四、艺术风格、流派与思潮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八章 艺术创作 一、历史上艺术创作观念 二、艺术创作的当代特征 三、中国艺术创作的“感兴”传统 四、艺术创作的过程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九章 艺术鉴赏 一、兴会及其构成 二、兴会的过程 三、兴会的创造性与艺术经典 四、兴会与艺术素养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第十章 艺术批评 一、艺术批评及其功能 二、艺术批评的种类与流派 三、中国艺术批评的演变 四、兴辞批评 五、兴辞批评的素养 本章摘要 思考与练习 深度阅读书目 后记 修订版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师生的教与学都可以各自任选一章开头。比如,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顺序:艺术与艺术学—→艺术发展—→艺术与文化—→艺术观念—→艺术体制—→艺术品—→艺术门类—→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章正文后附有本章摘要、思考与练习、深度阅读书目,是为了便于自学和纵深阅读。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艺术理论尚处于摸索阶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理论体系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但同时也充满了令人着迷的挑战。作者在阐释艺术本体论时,所引用的哲学思辨和学科交叉分析,确实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理解和消化。书中关于艺术的本体性、艺术的特殊性以及艺术与非艺术区分的论述,都充满了精妙的思辨,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中的细微之处。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强调艺术的独立性之时,并没有忽略艺术与其他领域(如哲学、科学、宗教)的联系和互动。他清晰地勾勒出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与张力,也探讨了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和影响的可能性。这种严谨而辩证的分析,让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时,能够找到一个更为稳固的理论支撑。虽然有些章节的理论密度很高,需要反复琢磨,但这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我如何去理性地思考和分析艺术问题,如何构建自己的艺术观。
评分我一直以为艺术是纯粹的感官体验,是心灵的自由飞翔,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我未曾预料到的视角,将艺术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进行审视。它所描绘的艺术,不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而是与历史、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在讨论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时,我仿佛看到了艺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如何塑造着时代的精神风貌。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理论分析,展现了艺术在不同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多样角色,有时是批判的利剑,有时是精神的慰藉,有时又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理解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要深入到它产生的土壤,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文化机制。书中对于艺术与权力、艺术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艺术的消费方式和评价标准。它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让我看到了艺术背后更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维度。
评分这本《艺术学原理》(第二版)确实如同一本厚重的哲学论述,初翻开时,我就被其宏大的体系和严谨的逻辑所吸引。书中的开篇部分,围绕着艺术的本质和定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仿佛在我眼前铺展了一幅艺术思想史的宏伟画卷。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艺术是什么,而是通过追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观点,层层剥茧,引导读者去思考艺术的边界、艺术的功能以及艺术与人类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论述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不断生成和演变的。尤其是在谈及艺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时,作者的论证逻辑之清晰、论据之扎实,让我数次停下来反复揣摩。他不仅仅是罗列前人的观点,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和创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艺术形式与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阐释,这部分内容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曾经习以为常的艺术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智识之旅,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评分我想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艺术边界的不断拓展和对艺术本质的持续追问。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包罗万象的艺术定义,而是通过对艺术的发生、发展、功能、形式、接受等各个维度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去主动建构自己的艺术理解。书中的一些章节,如艺术的媒介性、艺术的实践性以及艺术的当代性等,都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考维度。我开始意识到,艺术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而是可以以各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作者对于当代艺术发展的观察和分析,尤为令人耳目一新,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下艺术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预测。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学研究并非是静态的学术总结,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反思。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引领着我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普及性的导读,不如说是严谨的学术论文集。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准到位,但同时,也因为其高度的专业性和抽象性,使得初次接触艺术学理论的读者可能会感到些许门槛。书中大量的术语和理论框架,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谈到艺术的发生学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西方哲学家的观点,并且将其融汇贯通,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试图去理解那些晦涩的理论概念。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也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阅读兴趣。当我逐渐克服了语言和理论上的障碍,开始领略到作者思想的精妙之处时,那种获得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理论研究,需要的是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洞察以及对前人思想的批判性继承,而不是简单地对艺术作品进行描摹和赞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