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1卷 走向存在之途)》为作者在构境论语境中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学术重构。其独出机杼之处,在于首次揭示了深埋在海德格尔内心本真居有的质朴性本有之思与作为现实学术治安场中概念化存在论透视之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构境。后者,是海德格尔一生公开努力去做的“克服形而上学”,而前者,则是被他精心隐匿起来的“弃绝存在”。并且,作者也首次区分了海德格尔文本学研究中的表演性文本、表现性文本、现身性文本和秘密文本,从而重构了从青年海德格尔内在初始性本有思想到面向学术大他者的外部学术话语构境,最终通达海德格尔隐匿起来的弃让存有的本有哲学思想之境。同时,作者也特别关注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关联的可能性空间建构以及本有之思与构境论的思想链接。
作者简介
张一兵(本名张异宾),男,1956年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中共南京大学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哲学系资深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商务印书馆,2009年);《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6年);《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问题式、症候阅读和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阅读海德格尔,决定了我全部哲学的发展道路。
——福柯
★海德格尔不能正统地读,不能咬文嚼字地读,而是某种意义上创造性地阅读。我喜欢海德格尔的地方:当我思考他、阅读他的时候,我同时会感受到两种震撼:可怕的危险和疯狂的滑稽,当然是既庄重严肃而又带一点喜剧色彩。
——德里达
★在整个20世纪,一个人想从事哲学,如果他不到海德格尔的哲学中走一趟,那将一事无成。
——列维那斯
★海德格尔的思想掀起的风暴并非起因于某个世纪,它来自远古,臻于完成,此一完成如同所有的完成一样,以归于远古。
——阿伦特
目录
序
导论 海德格尔的学术场境故事
第一节 海德格尔学术思想文本中的“怎样”(Wie)
1.海德格尔遭遇的三个伪大他者
2.文本构境论:写给谁看?
3.海德格尔思想史中的四类文本
4.评点性边注、运思实录稿、多样化构境中的拟文本和造词赋义
第二节 海德格尔说海德格尔
1.是否可信的海德格尔自述
2.公开与秘密的自我评点:不同的思想道路之回顾
3.《存在与时间》:第一条道路的起始
4.弃绝存在:朝向“另一条道路”的隐性思想努力
5.另一条道路的本真思想构境
6.必然的道路与孤独的绝望
最后的话:道路——而非著作
第三节 探索海德格尔之路中的迷失和可能的光亮
1.阿多诺之骂:本体论向存在论的转换之外
2.布尔迪厄:存在论谜宫中的迷失者
3.德里达:存在之叉的神秘踪迹
4.阿伦特:意志的弃让
5.巴姆巴赫:政治有色镜中的复杂皮鲁埃特旋转
6.海德格尔之思中的复式的双层思想构境
第四节 一个外部定性描述的历史线索
1.青年海德格尔的思想蛰伏
2.走向存在:成为海德格尔自己
3.克服形而上学和弃绝存在的本有思境的生成
4.一种迷宫式的思想布展
第一卷 走向存在之途:青年海德格尔的学术开端
第一章 圣性山民之子的“灵魂分裂”
第一节 青年海德格尔被抛于世中的无奈之境
1.四重世界的交织:神性与世俗、本真与劳作
2.“被神学”和“被恩宠”下的双重世界
3.大学:从神学走向哲学
第二节 早期学术缘起中的复杂构境点
1.早期表演性思想构境中的亮点闪现
2.背离大他者的秘密文本
附文:狄尔泰与他的历史解释学
1.历史性意识中的形而上学之死
2.精神科学:生命实在的内在体验
3.重新构境:历史哲学的思想秘密
第二章 青年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中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作为发生事件(Ereignis)的生命体验
1.“有东西”与问题体验结构
2.周围世界体验之“回响”构境
……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所以,我们不可能镜像式地面对自然对象、客观地经验和感知纯粹的外部规定性,我们总已经在一定的人类本性的“存在的总体性(Totalitat)”,即特定的历史生活关联与境中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构境层中,面对外部自然对象的科学说明的本质还是人们的内在体验之上的理解!由此,传统研究中对狄尔泰的那个简单化的说明与理解的外在界化在这里被扬弃了。海德格尔后来对主一客体二元论中表象式认识论的内省的真正开端也可能是在这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狄尔泰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洛克、休谟和康德所设想的认识主体的血管之中并没有流淌着真正的血液,而毋宁说只存在作为某种单纯的思想活动的、经过稀释的理性的汁液。”①这是一段很有名的论断。这个不在场的“真正的血液”,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存在。因为,在洛克②、休谟③和康德的认识论中,除了作为白板式的受动物性载体、不确定的主观经验和先天理性构架,恰恰没有真实的人类现实生命存在之涌动。狄尔泰认为,意识、认识和作为认知工具的概念,都并非是抽象理性的产物,而是历史现实生活的关联总体的结晶,任何一种认识,无论是面对自然还是追问社会历史事实,都只能是一种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中突现而成的主观关联与境。况且,社会存在是比自然物质“复杂得多、神秘得多的东西”。与外部的自然存在相比,这里的每一种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事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社会存在总是由道德力量参与其中所建构的。因此,认识论的真正本质是历史体验论。我觉得,海德格尔实际上正是从狄尔泰这里获得了一种对传统认识论的深刻理解,并将狄尔泰的批判性反思进一步深化为对全部主一客体二元论中对象性表象认识论的超越性否定,直接建构出非对象化、非关系性的存在内居体验论。并且,在后来的本有深境之中,再从存在状态中的内居走向存有真理的归隐。
10年以后,狄尔泰提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存在的主体表现(Aus-druck)。海德格尔后来将这种表现反讽式地变成一种表层存在活动。其实,这里狄尔泰所说的表现,是他对人的生命存在形式的一个特殊设定。这里既有主体的行为、语言的直接表意,也有客观化了的活动结构,正是这种主体相互之间的表现、体验和沟通才建构了生命的存在之场境。在狄尔泰看来,表现的本质是重要意义(Bedeutung),这个意义就是生命与历史性关联与境总体的联结点。与通常德文中的Sinn(意义)相比,这里的Bedeutung更侧重于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只有当人们通过在生命之中发现的某种关系,把一个部分与它所从属的整体联系起来的时候,这个部分对于整体来说才具有意义。生命的重要意义是关系,意义也是我们领悟生命的方式。所以,狄尔泰总是说,社会生活只是当下突现建构而成的关联与境,对此,就不可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对象性的认识(说明),只有通过内在经验(体验)生成的理解(Verstehen)或领悟。精神科学不是一种“社会历史之外的实在物的摹本”。①只有通过与人们可以内在地体验或者理解的东西发生关系,这些事件才能属于历史。或者说,只有当我们体验到人的状态,让这些状态在生命显示中(Lebensausserung)表现出来,并且理解这些表现,人类才成为精神科学的对象。②因此,精神科学只能是基于人类生命存在和系统性社会生活的历史理解论,即历史解释学。狄尔泰的这种思想显然与1845年以后马克思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他的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后来青年海德格尔,当然,后者直接消解了对象性认知的二元认识论模式,而从生命此在的交道性活动系统中生成世界图景。由此,历史解释学进一步生成为实际性的实践解释学。其实,这也是狄尔泰全部历史哲学的基础。
3.重新构境:历史哲学的思想秘密在狄尔泰的历史哲学思考中,他显然受到施莱尔马赫③解释学的直接影响。1864年,狄尔泰以论文《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原理》通过博士学位答辩。1867年,他发表《施莱尔马赫传》第一卷第一册。1896年6月,狄尔泰在科学院作了关于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的报告,这个报告在1900年以《解释学的兴起》为名发表在纪念齐格瓦特的文集上。显然,施莱尔马赫的文本解释学是狄尔泰思想构境的最重要的学术基础之一。特别是1900年之后,使他的思想直接表现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历史解释学。在这里,精神科学其实就是一种以历史性的系统理解为核心的历史解释学。我们可以看到,他将施莱尔马赫在文本解读中的精耕细作延伸到对社会历史事实的分析和研讨中来。这有两个问题:一是历史解释学面对的那个他口口声声不同于自然存在的人类社会存在究竟是什么?二是历史解释学和历史研究如何面对历史现象?
……
《本体之外:时间性、偶然性与意义的探寻》 卷一:存在的微光与偶然的织锦 在喧嚣的世界之中,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追寻着那些恒定不变的基石,渴望理解万事万物的“是什么”,以及它们为何会以如此这般的形式存在。然而,深入探究,我们便会发现,这看似坚固的本体界限,实则如流沙般变幻莫测,其根基深藏于一种更为根本的“在”之中。本书《本体之外》便是这样一部试图拨开本体的迷雾,直抵存在之原初的哲学探索。 本书并非要构建一套新的本体论体系,更非要为已有的哲学概念画地为牢。恰恰相反,它着眼于本体论的“之外”,关注那些往往被我们忽略,却又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理解世界方式的维度:时间性、偶然性,以及由此而生的意义的生成。我们将深入历史的哲思长河,追溯那些关于“存在”的深刻洞见,但我们并非要简单地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要借由他们思想的光芒,照亮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理解我们当下的困境与可能性。 第一章:本体的诱惑与存在的回响 我们为何如此热衷于定义“事物是什么”?本体论的诱惑,在于它承诺了一种终极的实在,一种不依赖于观察者而独立存在的实在。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再到后来的各种唯物论和唯心论,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本体论的演进史。我们习惯于将世界分解为一个个具有明确属性的“东西”,然后尝试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内在规律。这种将实在“物化”的倾向,固然在科学认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让我们常常忽略了,在我们试图把握“是什么”之前,早已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在”在先。 “在”并非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一种动态的发生,一种持续的“显现”与“隐没”的过程。本书将尝试从存在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本体论的根本预设。我们并非否定本体论的价值,而是要警惕其可能的局限性——当我们将焦点过度集中于“物”的属性时,我们可能会遗忘“物”之所以能够成为“物”,并被我们认识,那更为基础的“在”之活动。这种“在”的回响,往往在时间的流逝中,在意义的生成中,在偶然的际遇中,若隐若现。 第二章:时间的维度:过去、现在与未来之网 时间,是我们存在最无可逃避的维度。然而,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常常陷入一种线性的、可度量的窠臼。物理学上的时间,可以被精确地测量和预测,但人的时间体验,却是如此复杂且主观。过去并非仅仅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的集合,它以记忆、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形式,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现在,也不是一个瞬间即逝的点,而是过去与未来交织的稠密之网。未来,也并非虚无缥缈,它以希望、规划、恐惧等形式,塑造着我们当下的选择。 本书将探讨时间在存在中的根本性。我们存在的“在”,并非一个永恒不变的“当下”,而是一个深深嵌入时间之中的过程。海德格尔的“此在”(Dasein)概念,正是抓住了人作为“在时间性之中”的存在。我们的每一刻的“在”,都是由过去的回响、现在的关切以及对未来的投射所共同构成的。理解这种时间性的结构,有助于我们超越对事物本质的静态把握,看到事物在时间中的生成、变化与消逝。我们将考察不同哲学传统中关于时间的不同理解,例如柏拉图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运动与变化,以及更近代的诸如康德、黑格尔、尼采关于时间性的深刻洞见,并尝试从中汲取养分,理解我们自身在时间中的处境。 第三章:偶然性的潮汐:意义的缺口与自由的缝隙 一旦我们离开了那个被理性所构筑的“必然王国”,便会闯入偶然性的广阔海洋。偶然性,并非意味着无序或混沌,而是在我们试图寻求必然联系时,所显露出的不可预测性与非决定性。每一个生命,每一次相遇,每一个事件,都可能包含着微小的、难以预料的变数,而正是这些变数,如同潮汐般,不断地塑造着我们所处的现实。 偶然性,是本体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如果一切都由必然规律所决定,那么“意义”似乎便成了一种预设,一种被强加的解释。然而,恰恰是在偶然性的缝隙中,意义才得以产生。当我们直面那些无法解释的、出乎意料的事件时,我们才被迫去寻找新的理解,去创造新的联系,去赋予生命以意义。偶然性,也是自由的另一面。正是因为世界并非完全被预设的规律所锁定,我们的选择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行动才具有了真正的创造性。 本书将深入探讨偶然性的哲学意义。我们将考察那些将偶然性视为存在根本特征的思想家,例如伊壁鸠鲁的“自发偏离”,尼采的“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中对偶然性的暗示,以及存在主义者对生命偶然性的强调。我们将看到,偶然性并非是我们应该克服的障碍,而是我们存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解并拥抱偶然性,才能让我们在不可预测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并积极地参与到意义的创造之中。 第四章:意义的编织:解释、叙事与存在之问 那么,在时间性的流逝与偶然性的潮汐之中,意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意义并非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而是我们对存在进行解释、叙事与关联的产物。我们通过故事,通过语言,通过我们的实践,将零散的事件编织成连贯的体验,将模糊的感受赋予清晰的理解。 意义的生成,与我们作为“解释性存在”的根本特征息息相关。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主动地与其互动,并通过我们的解释来塑造我们的现实。这种解释,既有宏观层面的文化、宗教、科学体系,也有微观层面的个人经历、情感联结。本书将探讨意义的不同维度:从语言的结构如何承载意义,到叙事如何在时间中构建连贯性,再到个体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共情与理解,产生共享的意义。 我们也将审视那些挑战传统意义观点的思想。当面对荒谬、虚无和存在危机时,我们如何重新建立意义?这本书将鼓励读者,在对本体的追问中,在对时间与偶然性的洞察中,去发现我们自身作为意义的创造者的力量。意义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每一次的解释,每一次的叙述,每一次的行动之中,悄然地被编织出来。 结语:走向存在之途 《本体之外》第一卷,旨在开启一段对存在之根本的重新思考。它并非要提供一个终极的答案,而是要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理解,去感受本体论的局限性,并重新认识时间性、偶然性与意义生成在我们存在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所走上的,是一条“走向存在之途”。这条道路充满着挑战,也充满了发现。我们将在时间的流变中,在偶然的际遇中,在意义的编织中,不断地探索“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何如此存在”的根本问题。这部书,只是这段漫长旅程的开端。未来的篇章,将继续深入这些主题,并尝试联系当代的具体议题,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成熟、更为深刻的存在理解。 它邀请你,放下对既定答案的执念,一同踏上这场关于存在本真的,既充满思辨又饱含情感的探索之旅。